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思路研究(基地报告)(第2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理论探讨及外部环境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为此,一些区域积极探索建立自由贸易园区,力求在更高的层次上整合资源,再造新优势。2013年8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并强调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以拓展经济增长的新空间,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改革出台,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动因。

就国际形势而言,后金融危机时代,新的全球化经济治理格局正在形成。当前,美国正在亚太和欧洲推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以及TiSA(全球服务贸易协定)。TPP、TTIP和TiSA都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由贸易协定(FTA)模式,因此如果诸多协议谈判在预期内顺利完成,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标准和格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就是要先行试验国际经贸新规则、新标准,积累新形势下参与双边、多边、区域合作的经验,为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展相关谈判提供参考,从而为中国参与新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因此,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注定扮演中国加入TPP、TiSA的窗口角色。

就国内形势而言,在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升高导致产业转移的背景下,过去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显得有些乏力,国内市场经济增长主要以投资为主,且经济效率仍较低,而依靠消费增长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仍无法担任主力,因此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必须依靠改革来谋出路。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活动,更能加速要素流动,并能通过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倒逼国内加快改革步伐,促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利用制度创新,将释放更多的制度红利,并能使创新制度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将成为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试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并逐步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为跨国公司经营和合作创造条件,提高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章首先构建现阶段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剖析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外部环境,并借鉴成熟自由贸易区发展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