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上游史前、商周考古论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关中地区早于半坡类型的遗存,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现了,不过,以前发现的材料不多,因而对它的面貌不是很清楚。1977年北首岭遗址下层的发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宝鸡工作队:《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79年第2期。,充实了这方面的认识。北首岭下层遗存与半坡类型有明显差别。此种遗存的陶器,仍以红陶为主,但灰陶比半坡类型遗存为多。器胎往往很薄,绳纹一般较细。主要器形有罐形三足器、杯形三足器、敞口竖领平底罐、深腹平底钵、假圈足深腹钵以及少量的圜底钵等。罐形三足器主要有两种。一种形制相当大,器身是一个竖置的鸭蛋形罐,罐口薄而斜直,罐底粘有三个横长扁矮的圪垯,通体饰有细绳纹,口下附近多有一圈附加堆纹或压纹。附加堆纹的纹样有连续的半月形、圆圈、小点等;压纹的纹样有连续的水波、曲折、横道等。另一种罐形三足器形制很小,高不过15厘米,器身是一个敞口鼓腹小底罐,罐底有三条向外叉开的圆锥状足,器身饰细绳纹,上腹部往往在绳纹之上又附加有一圈三个一组的蒺藜式的泥钉装饰。此种器形只见于墓葬。地层里只发现有形制相同但体积大得多的器足。陶钵的装饰也很有特点,往往在器口附近饰有一周点刺纹或一周小泥点、小泥带等附加堆纹(图三)。经碳素测定,属于这一遗存的T4: ⑦年代是距今7100±140年。地层关系及碳素测定都完全证明这是一种早于半坡类型的遗存。过去,夏鼐先生等都曾指出北首岭下层遗存比半坡类型为早,应当加以区别,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北首岭下层遗存与属于半坡类型的中层遗存的某些器物具有承袭关系。例如,口部有一圈红色宽带、底部有一圈划纹、圈内粗涩的圜底钵以及口部作花苞状的长颈折腹壶,既是中层常见的器物,又发现于下层;下层常见的深腹钵,中层也有少量发现;中层墓葬多有用成束骨镞和猪獠牙随葬的现象,下层个别墓中也有同样情况。这就表明,上、下两层是一脉相承的。半坡类型遗存是北首岭下层遗存的继续。

北首岭下层遗存不是孤立的。富有典型特征的大三足罐在宝鸡斗鸡台东区发现有完整的器物苏秉琦:《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中国科学院出版社,1954。,在郿县也发现有完全相同的陶片;同样富有典型特征的戳刺纹平底罐及假圈足钵在华县的老官台及元君庙也有出土苏秉琦:《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图三),此外,富有典型特征的三足器在邠县下孟村也有发现陕西考古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0年第1期;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水队:《陕西邠县下孟村仰韶文化遗址续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6期。。因此,在关中地区渭水流域一定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同类遗址,只是由于它时代较早,埋藏较深较少暴露,所以显得稀少罢了。我们认为,把北首岭下层遗存的同类遗址暂且作为仰韶文化中的一个类型来看待是可以的。

北首岭下层与陕西西乡李家村遗址都出有三足器、圈足钵、深腹钵等特征明显的器物,表明两者之间有一定联系。不过,两者的三足器与三足器、钵与钵之间风格颇异。北首岭的大型三足罐的足部均为横长扁矮的圪垯,李家村的三足罐器形较小,上身多直筒形,陶胎灰白色,足部有高有矮,有三角形、乳头形、圆形、圆锥形、两面弧圆一面扁平等多种;北首岭的高圈足钵少而假圈足钵多,李家村的圈足钵则是陶器中最多的一种;李家村的平底钵以泥质黑陶为主,北首岭的平底钵仍以红陶为主陕西分院考古研究所:《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1961年第7期。。形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尚有待于今后的探索(图四)。

图三 北首岭下层类型遗物比较图

1~9.《考古》1979年第2期,《一九七七年宝鸡北首岭遗址发掘简报》图五,12、11、2、15、16、5、8;图六,1;图版贰,6。10、11.《考古学报》1965年第1期,《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图六,3、4。12.《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图说》图版伍,3

图四 西乡李家村出土陶器

《考古》1961年第7期,《陕西西乡李家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图一;图版伍,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