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社会(第十二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新媒体就像一部摄像机,既忠实地记录社会变迁,又可以通过其有选择地反观世界和生活在其中的独立个体。关于“新媒体颠覆了什么,重构了什么”的议题,学界和业界已经逐渐形成统一方向和逐渐累加的体系结构。尽管议题横向的扩展研究增速缓慢,但是对其不同属性社会意义的纵向讨论则不断深化,使我们在不断更新新媒体认知理念的基础上,更加清晰、理性地透视和反观新媒体。

2014年是互联网进入中国20周年,新的媒介平台的出现不仅重构了媒介生态,更重要的是对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辑“专题报告”重磅推出由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发布的《2014年微博年度报告》《2014年微信发展状况年度报告》以及《2012-2014年传媒资本运营回顾与反思》。其中,微博报告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2014年微博发展状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微信报告创新性地使用微信平台剖面分析法,交叉探索微信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形象和流行文化的影响;传媒资本运营报告梳理2012-2014年我国传媒资本运营典型案例,总结三年中传媒资本运营特征并进行反思。

新媒体传播实质是思维的建构,新闻传播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对现实问题做深入剖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学术研究、学术成果的展示则需要通过学术期刊去传播。本辑“圆桌论坛”对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新媒体与社会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以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谢耕耘工作室主办的“第二届新闻传播学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面对面活动”进行了实录选编,还原新闻传播学界优秀期刊主编与传媒学子互动交流盛况,为传媒学子提供学术启迪。在选稿标准上,问题意识和创新(新观点、新材料、新研究方法)成为主编选稿的普遍共识。“圆桌论坛”中的“主题演讲”部分关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生态,精编第五届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上的专家讲稿,以媒介本体和客体为线索,探析当前的舆论生态变迁与媒体变革。在媒介客体层面,童兵深入分析了当前新媒体格局下舆论表达需求强烈和表达无序的原因,提出尊重舆论、服从舆论传播规律等舆论引导策略。在媒介本体层面,李本乾以电影产业为基点,提出传媒国际竞争力评价三维模型;官建文梳理移动互联网发展脉络,提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五“泛”趋势;谢海光、杨驰原、张国涛聚焦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革新与新兴媒体的发展。

新媒体引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领域的巨大变革,对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刻,复杂的媒介环境使舆情研究在网络舆情和社会舆情两个方面呈现出多元视角。本辑“学海瞭望”部分,研究者分别就2014年中国新媒体研究以及舆情研究的总体情况做了回顾与梳理,就相关议题的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研究重点以及研究趋势进行剖析。在新媒体和舆情新形势的共同作用下,新媒体对公共治理的意义逐渐凸显。关于新媒体如何影响公共治理,研究者按照“公共治理前提(话语权获得)——治理核心(网络问政)——治理新路径(网络民主)”关键因素线索梳理了现有文献。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信息生产、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媒介行为以及对社会资本的占有和利用。本辑“学术沙龙”聚焦新媒体环境中的新闻生产与影视传播,内容涉及网络新闻工作者对互联网新闻政策变革意向的调查、网络新闻生产与媒体奇观、湘鄂西少数民族影视传播对比研究等,并针对新媒体环境中大学生群体的媒介行为变化、媒介素养教育以及女性社会资本构建进行探究,内容丰富,视角多元。“个案研究”部分关注新媒体与社会热点事件与话题,选编的两篇论文分别以中央电视台、豆瓣网为例,对电视媒体转型融合的融接点以及社交媒体营销策略进行了探究。

对现实的批判意识是知识分子的生命,作为引领社会、反观社会的新闻传播学科的研究者更应具备反思精神,并将这种反思传播于社会。《新媒体与社会》辑刊坚持现象探索与理论反思相结合原则,力求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中追求学术思想的沉淀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