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1934:黄慕松奉使西藏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变局

寻找转世灵童

1875年初春时节,距今约140年前,北京春寒料峭,拉萨寒意未消,因崩殂噩耗带来的余波,像一团突如其来的乌云,诡异地压在国人心头。

藏历中国藏族的传统历法,与农历近而稍异。1875年(光绪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清朝驻藏大臣悲痛地报告:同治大皇帝驾崩(1875年一月十二日)。事发突然,令十二世达赖成烈嘉措悲从心生,西藏僧庶有些不知所措。是月三十日,达赖喇嘛亲往大佛殿,与各大寺院一道超度同治皇帝,向佛像献哈达,奉供品,诵经文,祈祷国泰民安、政通人和、兴旺发达。

这般庄严的宗教仪式,分别在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等佛殿间轮流举行,达赖喇嘛往返其间,一直持续至三月十五日。是晚,十二世达赖身体开始不适,经私人医生治疗无效,三月二十日,在布达拉宫圆寂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39~340页。(圆寂时间阳历4月25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噩耗传至北京紫禁城,百官大臣无不惊愕。无怪乎,一个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帝王,一个拥有无上神秘光环的圣者,竟在不到1个月间相继辞世。他们二人虽相隔万里,但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均年仅20岁,亲政均一年有余。

同治皇帝与成烈嘉措达赖弱冠同丧,此乃世间巧合,命运安排,或是权力之争,另有玄机?朝野内外只能私下猜度,不可公开言传,以免引来杀身之祸。

封建王朝政体的非正常更替,在紫禁城内,意味着将产生一位小皇帝,在西藏布达拉宫,将循例寻找十二世达赖的转世灵童,等到他们再次亲政,又将在10余年之后。朝臣弄权之弊,由此衍生。

封建王朝素来一朝君主一朝臣。来自中枢高层的人事倾轧,必然波及封疆大吏的任免,一旦用人不当,边策过激,必乱边祸民。此类凡例,史上不胜枚举。单从此意义上说,同治与达赖双双去世,是国之大不幸,西藏大之不幸,乃国运衰弱之兆。

十二世达赖圆寂之后,新继大统的光绪皇帝下旨,按照惯例,由藏库拨银5000两,为大喇嘛办理后事,同时任命济咙通善呼图克图呼图克图,见附录西藏僧俗职官通译表。为摄政,主持寻访十二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事宜。

藏历火鼠年(1876)五月五日,土登嘉措降生在下达布地区一户普通农家里。由于该户处在形似矫健的大象的朗林拉巴山前,故被称为朗顿朗顿,藏语音译,大象旁之意。

认定转世灵童的程序神秘繁复,非一般俗人所能理解。基本程序是:先由当世大德确认转世方向,继由噶厦政府选派高僧索迹寻找,一旦发现有特异表现的儿童,即由达赖喇嘛的侍从对其察颜辨物,辨别真伪,之后请大德观湖印证,并要得到大德、摄政及各大寺高僧等的一致认可。若仅认定一位转世灵童,由驻藏大臣上奏皇帝,呈报免于掣签。若发现两个以上的转世灵童者,按清朝定制,要在驻藏大臣监督下,实行金瓶掣签,最终选定一人。

因十二世达赖转世灵童仅为一人,光绪皇帝下谕旨云:“贡嘎仁钦之子罗布藏塔布开甲木错,即作为达赖喇嘛之称毕勒罕毕勒罕,见附录西藏僧俗职官通译表。,毋庸掣瓶。”牙含章:《达赖喇嘛传》,人民出版社,1984,第93页。噶厦接到谕旨后,即派专使前往转世灵童降生地宣读皇帝圣旨。

1876年藏历十一月一日,灵童由噶伦宇妥为首的迎请官员陪同,浩浩荡荡前往拉萨。沿途部众焚香,僧人们手持经幡列队迎送灵童。十四日,灵童抵达拉萨东郊的蔡贡塘。按惯例,驻藏大臣松桂松桂,于1874年10月12日至1879年12月13日任驻藏大臣。捧读了圣谕,宣读完毕后,灵童向东方行了三跪九叩礼,然后由驻藏大臣等向达赖灵童敬献哈达,达赖灵童也向驻藏大臣回赠了哈达,并送了镀金佛像等厚礼。

图1-1 清历代皇帝授予西藏的掣签金瓶,赐予达赖的金印、金册及乾隆年间授予的金奔巴

上述仪式,既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驭关系,亦彰显出驻藏大臣的权力,虽属繁文缛节,但事关国体暨中央政府权威,不可或缺。

然而,从出生地迎回转世灵童,还要经过剃发、坐床、学习、受戒、修行一道道阶梯,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方能登上亲政之位。

而斗转星移之间,驻藏大臣又不知更换了多少。

驻藏办事大臣

中国清代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的行政长官,设正副各一员,正职全称是“钦差驻藏办事大臣”,又称“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二品官,副职称“帮办大臣”,从二品。

图1-2 清朝驻藏大臣的侍卫

驻藏大臣自雍正五年(1727)始置,至宣统三年(1911),凡185年间,清廷派往西藏之大臣计173人次,其中办事大臣102人次(重任3次者玛拉1人,复任2次者索拜等14人,由帮办大臣擢职者18人,未到任者6人,实际到任者64人);帮办大臣共71人次(复任者5人,未到任者15人,实际到任者51人)。减去重任、复任、擢职者37人,清廷先后遣臣往藏136人,未到任22人,实际到任114人。车明怀:《简析江孜抗英斗争前后历任驻藏大臣的心态》,《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

在历任驻藏大臣中,能臣干吏不在少数。如清朝名臣松筠、长庚等。

松筠(1752~1835),号湘浦,一说晚号百二老人,玛拉特氏,蒙古正蓝旗人。笔帖式出身,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中,为官长达52年。历任内阁学士、内务府大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协办大学士、东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吏、户、礼、兵、工五部尚书,三度在军机处上行走。

松筠半生在边疆地区度过,出任库伦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陕甘总督、伊犁将军,对当地的贸易、吏治、水利、农业颇有贡献,边功卓著,唯性情耿直,不随时俯仰,仕途屡起屡蹶,多次遭褫职,晚年益多挫折。松筠的学术造诣颇高,著有《绥服纪略》《西招纪行诗》《西招图略》《古品节录》等著作,并主持纂修《新疆识略》十二卷、《西陲总统事略》十二卷。亦有学者认为《卫藏通志》一书是松筠任驻藏大臣时所作。满文著作则有《百二老人语录》八卷。书法艺术亦佳。道光十五年(1835)卒,谥号文清。

长庚(1843~1912),字少白,伊尔根觉罗氏,满洲正黄旗人。长庚生在甘肃山丹县,此处平均海拔达3000米以上,为藏汉等多民族杂居之地。从光绪六年(1880)起,历任巴彦岱领队大臣、伊犁副都统。新疆与西藏首尾相连,两地安全唇齿相依。光绪十四年(1888),长庚升任驻藏大臣。对于高海拔西藏地区藏民的风俗习惯,从小生长于山丹县的长庚可谓烂熟于心,这使他制定治藏政策有了经验基础。长庚任职西藏期间,时值瞻对地区(今四川新龙一带)爆发藏民起义。长庚“以瞻对自乾隆以来,叛服靡常,劳师靡饷。同治初年,西藏底定,奉旨将瞻对划归达赖喇嘛,派堪布管理。今若蹊田夺牛,使朝廷失信于卫藏,恐所得小而所失大。乃为详定善后章程,与将军歧元,川督刘秉璋等同上。藏乱遂定”。

之后,长庚两任伊犁将军、兵部尚书和陕甘总督,戍边安民,政绩斐然。

至清朝晚期,藏事危急频发,日益腐朽的朝廷中枢毫无应对之策。一方面,朝廷仍固执坚持驻藏大臣必须由满人充任的定制,另一方面又难以寻找可胜任的进藏官员,加之朝廷官风日腐、每况愈下,官员皆趋炎附势,诚信日失。一旦入朝,皆以攀附权贵为能事,畏苦、畏远、畏艰、畏事、畏洋,群官蚁聚京城,唯恐外任,而外任者则钻营富庶之地,力避边远寒苦之域。在这种情况下,清廷简选驻藏大臣,或为失势满人驱边以惩,或为低官高补转缺以示“恩宠”,如《张荫棠驻藏卷稿跋》中所述:“乾嘉之时,尚有和琳、松筠辈恩威并用,藏政绥和。自道咸以后,渐为失势满人之转缺,进藏者鲜有贤能之辈。”《清代藏事奏牍》下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第1457页。张荫棠之奏事,可谓一针见血。

据学者车明怀研究,清廷中枢的腐败之风,已严重影响到驻藏大臣的简选。在英人渐逼、藏事日益危殆的情况下,清廷对进藏大员的选任却处在消极应付的状态。一是就近选任,勉强凑合;二是不问贤愚,只要能勉强进藏办事即可,不乏毫无边疆任职经历者;三是荒唐点官,不问具体困难;四是更替频繁,任职时间过短。封疆大吏,国之重臣,任免如此鲁莽草率,边疆焉能无祸?

车明怀列举出不少庸臣劣吏。譬如,驻藏帮办大臣安成,本已年届70,以候补道分发四川日久,品级久久未进,朝中为了解决其进职,竟不顾西藏大局,赏副都统衔命其入藏。安成当然熟知官场这一套路,进藏后不事藏务,但行推诿,常尾随驻藏大臣裕纲之后会衔奏事,从无个人主张,后通过朝中权贵,在西藏一年多时间就返回内地,后人讥评为“以此碌碌之辈而托以边疆重任,使权利渐丧,执政者能辞其咎乎”。《清代藏事奏牍》下卷,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第1173页。

图1-3 清朝驻藏大臣衙门(陈宗烈选自马丽华《老照片》)

再如桂霖,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一月接任驻藏帮办大臣,五月方至成都,又借故迟迟不进藏赴任,滞迟一年后以目疾解职。透过上述案例,已见清廷简选驻藏大臣之荒唐。车明怀:《简析江孜抗英斗争前后历任驻藏大臣的心态》,《中国藏学》2004年第4期。

“今藏中吏治之污,弊孔百出,无怪为藏众轻视而敌国生心”,以致“达赖丑诋(驻藏大臣)为熬茶大臣,日行骄蹇,一切政权得贿而自甘废弃”。戴逸:《福康安风雪援西藏》,《清史镜鉴》(下),部级领导干部清史读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第789页。

1906年末,抵达拉萨的钦差大臣张荫棠,一语道破了驻藏大臣日渐衰朽的真相。

海陆厄运相连

十三世达赖生在一个国际局势激变、中国多灾多难的年代。在他出生前35年,即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此为转捩点,世界上的海洋强国,纷纷利用坚船利炮的优势,在中国沿海强行登陆,攫取通商贸易利益。中国沿海及内地门户洞开,利权尽丧,继而引发了边疆危机。随着十三世达赖年龄的增长,中国边疆危机日益加重。

1岁,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中英烟台条约》是1876年(光绪二年)英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派员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英人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在滇缅边境被边民打死,即“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英人以此案为借口,要求英国可派员经甘肃、青海、四川前往西藏及转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由此打开进入西藏经商、考察的限制。另款中,允许英国人经西藏赴印度。此乃英国觊觎西藏之始。

10岁,1885年,英印政府擅派马科蕾(Macaulay)率领军队,侵入后藏干坝宗所属之甲冈地方,要求通商谈判,失败而去。

11岁时,1886年,英国以武力占领整个锡金锡金历史上是一个世袭君主制国家,古称哲孟雄。尼泊尔人移居于此称之为“新地方”,早期西藏移民称之为“登疆”,意为稻米之谷。远在公元7世纪,哲孟雄是吐蕃(西藏)的一部分。9世纪时,哲孟雄成为独立的部落,但其境内的寺院仍隶属于西藏各大寺。,并在锡金筑路、修桥,开辟通往西藏的交通,做好入侵西藏的准备。

13岁时,1888年(光绪十四年)3月英国又武装进攻西藏隆吐山,西藏军民首次举兵抗英。

14岁,驻藏大臣升泰到印度加尔各答与英印总督兰斯顿侯爵谈判,于3月17日签订《中英藏印条约》《中英藏印条约》,又称《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是中国清朝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自17世纪初,英国在印度成立东印度公司,到1870年代,英国不仅完全占领印度,而且其周边的喜马拉雅山国和地区,如克什米尔、拉达克、不丹、尼泊尔、锡金等也相继成为大英帝国的附庸。该条约主要内容是确认哲孟雄为英国的保护国,开放亚东为商埠,在五年内免纳进出口税;英人在该地享有领事裁判权。继《中英烟台条约》后,英国人最终打开西藏的大门。,中国割让哲孟雄哲孟雄,锡金中文古称。予英国,允许英人在藏开埠贸易。这是西藏近代以来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十三世达赖20岁。他受比丘戒,清朝皇帝降旨祝贺。圣旨通过驻藏大臣传递,照例举行庆典。达赖喇嘛接旨后行三跪九叩礼谢赐。应噶厦和三大寺代表要求,摄政王辞职,十三世达赖正式执掌西藏政教大业,是谓亲政。

对清廷而言,1895年乃中国历史上最悲怆、最羞耻之年。因清朝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清廷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向日本赔偿白银二万万两。堂堂大清帝国输在邻近小国日本手中,这意味着,既然大清帝国海防如同虚设,又如何保障塞防安全无虞?

图1-4 1908年十三世达赖呈给光绪皇帝的奏书

(陈宗烈选自马丽华《老照片》)

果然,达赖23岁时,即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英印总督寇松乔治·寇松(1859~1925),1899~1905年任印度总督。上任后建立了印度西北边境省,并整饬文官制度,出兵西藏,分割孟加拉。1919~1924年任英国外相。两次致函达赖喇嘛,试图抛开清政府,与西藏单独谈判立约。这一违背祖制的要求,即为达赖喇嘛坚拒,寇松遂以武力相威胁。时已成年的达赖喇嘛,已经切身感受到危机四伏。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达赖喇嘛因没有直接奏事权,遂通过外蒙古哲布尊丹巴王爷转奏清廷,请求与清政府直接对话,并请援助军火以御外侮,不料遭到清政府“逐条驳斥”。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开进北京,火烧圆明园,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仓皇西逃。25岁的达赖喇嘛失望之余,两次秘遣亲俄分子德尔智赴俄寻求支持。这一饮鸩止渴之举,无疑超越了大清律的底线。

达赖28岁时,即1903年末至1904年7月,荣赫鹏上校率英国远征军再度侵藏,由亚东、帕里进犯江孜。西藏军民奋起反抗,藏军官兵虽英勇不屈,江孜保卫战炮火连天,藏军终因武器过于落伍而告失利。英军兵临拉萨,欲擒达赖,7月27日,十三世达赖乘夜逃遁,潜入内地。英军包围布达拉宫,9月7日逼签《拉萨条约》。

图1-5 1904年驻藏大臣有泰与英国上校荣赫鹏在拉萨

未报驻藏大臣并未获皇帝恩准,擅自潜入内地,暂驻外蒙古库伦(今乌兰巴托)期间,借助地理上的便利,再遣德尔智赴俄,寻求帮助。时任驻藏大臣有泰有泰,蒙古正黄旗,升泰之弟。1902~1906年任驻藏办事大臣。参劾其临阵畏死逃亡,上谕褫夺其达赖喇嘛封号。在长达5年的流亡生活中,土登嘉措饱尝世态炎凉。

土登嘉措命运多舛。清廷褫夺了其达赖喇嘛封号后,同时又遭英人排斥。1906年4月起程返藏,因英方极力阻挠,被迫暂栖塔尔寺。

既然清朝封闭的门户已被列强击碎,各国驻华公使在华活动便有恃无恐。各国公使各怀异志,纷纷绕过清廷,肆无忌惮地拜会已被褫夺封号的“达赖”。在达赖1908年的档案中有如下记载(藏历):


六月十九日,法国驻天津外交官前来看望,并进行了交谈。

五月某日,会见美国驻京外交官二人,由堆瓦堪布担任翻译,相互问安,互献哈达、礼品。

此外,还会见了一名俄罗斯巡视军官,并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会谈。

六月某日,俄国皇帝特派内务大臣黄斯前来五台山谒见,并奉献丰厚的礼物。答应为国王的一个继位之王子降生而祈祷。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5页。


耐人寻味的是,达赖喇嘛在雍和宫会见了英公使朱尔典,表示友好互利。

一位清朝地方政教领袖,既无皇帝直接奏事之权,却与外国公使、特使相会私通,背景恐怕并不简单。而列强国家无一不想从清朝攫取利益。

喜极悲来

土登嘉措在青海塔尔寺驻锡年余,起程东行前往山西五台山朝佛,其最终目的就是设法要入京陛见皇帝和皇太后,解释前嫌。撇开驻藏大臣陛见最高统治者,并不合清规。

十三世达赖自确定为转世灵童起,就无数次地向居住在东方的皇帝接旨、叩头、谢恩,但始终只闻其形,不见其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亲自接见,天恩浩荡,既见其人,又闻其声,而且有机会倾诉委屈,呈报藏事,可谓人生最荣耀之事。

由藏文档案整理的十三世达赖年谱中(藏历),详细记载了他陛见光绪皇帝、慈禧皇太后之过程。

土登嘉措要求陛见皇帝和皇太后,至1908年春天始获恩准。4月,达赖先前派往北京进贡的堪布罗桑丹增来到驻锡地,带回皇帝和皇太后的圣旨和赠品。达赖在五台山普秧松拉康门前举行接旨仪式。

7月末,军机大臣和山西巡抚遵照皇帝和皇太后的圣旨,迎请达赖赴京陛见。由于洋务运动已将火车引入北京,达赖从保定乘火车直抵北京城南前门火车站。受到了中堂中堂,即首席军机大臣称谓,称为“枢臣”。由皇帝亲信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兼任,总理国家大事。等高级官员的欢迎。

8月3日,土登嘉措下榻于北京黄寺行宫。此乃顺治年间为五世达赖喇嘛晋京而修建的宫殿。朝廷举行了盛大洗尘宴会。遵旨定于8月6日觐见皇帝。

图1-6 藏于布达拉宫的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朝觐顺治皇帝图

是日,晨鼓二响时分,土登嘉措身披金红袈裟,头戴通人冠,乘黄色大轿,在军机大臣、理藩部大臣陪同下,到午门下轿,进入紫禁城。先觐见皇太后。


在仁寿殿觐见慈禧太后,献“善逝”佛像一尊,皇太后回赠洁白哈达后赐坐。慈禧太后垂询离藏多久,沿途劳顿否,来京后接待如何等,赏赐宝石念珠一串。谢恩告退。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6页。


陛见一向见旨不见人的当今皇上,地点仍在仁寿殿。


献哈达、佛像,皇帝回赠黄色哈达。光绪皇帝询问了来京途中的起居情况、藏中大事、来京是否安适等。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6页。


尽管此时清朝的财政早已捉襟见肘,但礼数不能缺,十三世达赖得到皇帝和皇太后的丰厚赏赐,主要有:


黄色团龙缎长顶尖帽1顶,五色彩缎长袍1件,上等绸缎制作的四季服饰各1套以及珊瑚和琥珀念珠、各种玉器与很多绫罗绸缎。理藩部还通知,朝廷每年尚给廪银10000两,由四川藩库按时拨付。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6页。


9月6日,皇帝和皇太后在中南海宴请十三世达赖。


又向皇帝敬献金制曼扎等珍贵器具,为皇太后念长寿永生经,并献缘起物品。皇太后赏赐了上等内库珍贵物品。

7日,为皇太后祝寿时,达赖在北海湖明庙堂觐见皇太后,并敬献礼物。皇太后向达赖喇嘛及5名随从按等级给予丰厚的赏赐。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6页。


除赏赐礼物外,皇帝和皇太后还颁发敕书:“西藏一切重要大事,达赖喇嘛自己可以向朝廷上奏,也可由驻藏大臣和西藏地方政府联合上奏。这对汉藏关系,遵守原制,国泰民安,将有裨益。”赐金册一份,金册以满、汉、蒙、藏四体文字对照,文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并赏赐苏绣佛像1帧、如意1柄、白玉瓶1对、白玉蝶1对、云纹缎4匹等丰厚礼物。

图1-7 慈禧太后赐给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礼物——22万颗珍珠制成的坛城

关于达赖喇嘛是否获得向皇帝直接奏事的权力,史料上有分歧,一说达赖直奏要求被婉拒;达赖自说获得直奏恩准。不过,以往按例达赖奏事朝廷都要由驻藏大臣转奏,此中弊病是,往往使皇帝偏听则暗,出现误判。达赖两次被褫夺封号,多少与此有关。清廷金册册封其“西天大善自在佛”封号,等于给其平反,恢复了达赖喇嘛的封号。

至于历世达赖喇嘛与清朝皇帝互赠的礼物,皇帝所颁诏书,如今都被视作象征主权的文物,在外交谈判中作为证信,在公共博物馆中供普通民众在观赏文物中认识历史。

在屡次觐见中,达赖“向皇帝和皇太后一再禀称:‘为了西藏的政教和臣民,应帮助西藏进行抵抗外道国家的侵犯,保全西藏。显密二宗教律,为汉、蒙、藏三族人民所信奉,保教即安民护国,此为历代大皇帝所奉行不移之大政。皇上和皇太后仍旧贯彻前辈皇帝之仁政。'”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6~387页。

西藏危在旦夕,达赖祈求朝廷保护边疆,合规、合情、合理,但清廷如今老态龙钟,青壮年时生龙活虎的活力早已耗散殆尽,此时中央政权已患严重心脏病,难以顾及四肢。

果不其然,悲从中来。就在十三世达赖准备返回西藏之际,紫禁城中传出噩耗: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38岁的光绪皇帝在瀛台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亦一命呜呼。十三世达赖月前为皇太后念的长寿永生经,似乎并不灵验。

驾崩,意味着,有一个小皇帝又要登基了。达赖费尽心机建立的君臣关系,如露亦如电,来去无踪。

国势堪忧,藏事多扰,十三世达赖将何去何从呢?

联豫与达赖失和

1909年(宣统元年),暂栖于西宁塔尔寺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取道青海柴达木归藏。藏历九月回到拉萨。

驻藏大臣联豫率属吏迎于扎什伦布城之东郊,达赖不理,目若无见。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21页。

无礼于驻藏大臣,早有先例。据达赖年谱记载,1908年9月,慈禧与光绪在紫禁城接见达赖时,驻藏钦差大臣及张荫棠就因其未及时会见而表示不满。达赖“毫不退让地说:‘要说恩典,皇上和皇太后的圣恩最大。我要念经和有很多佛事要做,无时间接见’”。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86页。

在朝廷礼仪上,“会见”与“接见”虽一字之差,但地位高下悬殊。驻藏大臣代表国家管理藏事,政治地位在达赖之上,谈不上“接见”二字。

达赖的无端失礼带来了严重后果。“联豫甚愤,即言达赖私运俄国军械,亲赴布达拉检查,未获。复派员往黑河查验达赖之行李,翻箱倒柜,搜检殆遍,未获枪械,而各物被检验,军队乘间携去者颇多。”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21页。

达赖的傲慢无礼,驻藏大臣的专横跋扈,像两块钢铁重重撞击在一起,发出叮哐的响声。“于是达赖深恨联豫,遂停止其供应,乃散布流言,谓政府欲灭黄教,唆令藏人内犯,又不顾英国通商,时谋抗阻。”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21页。

乍眼看来,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因怄气而生怨,因怨恨而失和,其实,这里面有着更深刻的原因。

联豫,字建侯,满族正黄旗人,是清代最后一任驻藏大臣。他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数年,归朝后担任过雅州府知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朝廷推行新政,使洋派得到重用,联豫赏都统衔,旋被任命驻藏帮办大臣。联豫于1906年7月抵达拉萨,至10月,原驻藏大臣有泰被参劾革职,联豫遂升任为驻藏大臣,并兼帮办大臣。

达赖喇嘛于1904年7月逃离拉萨,此后一直滞留内地。原参劾达赖喇嘛临阵脱逃的驻藏大臣,早已调离西藏,改由联豫接任。应该说,1904年,联豫仅是一个五品小官,未曾来过拉萨,与达赖喇嘛并不相识,更谈不上素有积怨。然而,为什么达赖喇嘛归藏后,拒不见前往郊外迎接的驻藏大臣呢?话要从联豫在西藏推行“新政”说起。

图1-8 驻藏大臣联豫私章

联豫在藏3年时间(1906~1909),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政治方面:恢复旧制,驻藏帮办大臣仍驻前藏;革新驻藏大臣衙门组织,撤销驻藏帮办大臣,设左右参赞,集权于驻藏大臣一人;裁粮员,改设理事官和驻地委员。经济方面:收回地方铸币权,归国家所有;设陈列所,派遣藏民赴川学习工艺;另外在修路、电讯和邮电等事业方面也略有所为。文教方面:设立初级小学堂、汉文藏文传习所和白话报馆,还设立陆军小学堂和警务学堂等。军事方面:联豫提出“诸事之中,尤以练兵为急务”。调遣川军入藏,并为筹饷而多方努力。外交方面:拟设领事馆,负责处理西藏与廓尔喀(尼泊尔)的关系,以保侨民的安全和利益。唐春芳:《晚清驻藏大臣联豫及其历史作用》,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全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联豫曾随薛福成出使欧洲,具有国际视野,兼有爱国情怀,对西藏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的落伍,心急如焚,深以为耻,有励精图治之志。在其“新政”中,无处不见以西方为师、按国际惯例行事的内容。单从联豫的改革动机与目标言之,其力图促进西藏进步,无可厚非。

然而,社会变革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火候拿捏不好,操之过急,将引火烧身。尤其在一个全民信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尚处在中世纪阶段的民族地区,不顾全传统的政教合一政体,罔顾达赖喇嘛在藏民心中崇高的威望,不善处理与达赖喇嘛等上层僧侣的关系,一味将汉地的激进改革在西藏强行推广,其结果必然欲速则不达。

自1904年以来,达赖喇嘛虽滞留内地,但因其政教合一领袖的地位,西藏所发生的一切改革措施,自有信息渠道传递给他。达赖喇嘛对联豫的愤恨,皆因“新政”改革触动了政教合一政体,由此影响到西藏上层阶层的利益,也伤害到西藏僧庶的宗教感情。

要在一任之内,一夜之间,革除千百年形成的信仰和习俗,只能证明改革者独有勇气,却毫无治边史鉴。

图1-9 宣统二年(1910)联豫创办的《西藏白话报》

联豫年轻气盛,意志坚定,大权在握,并不因达赖喇嘛阻挠而改变初衷。

驻藏大臣联豫在西藏强行推行各项改革,时而引起社会骚乱。清朝政府根据联豫请求,遂派川军入藏弹压。达赖概不供应,复令藏兵沿途抗阻,焚掠江达存粮。但川军势如破竹,击退藏兵,直逼拉萨。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22页。

达赖喇嘛致电各国驻京公使,以外交手段迫使清朝撤军。达赖喇嘛的所作所为,均超出清朝旧制的权限。以护法护藏的名义,站在了改革的对立面。

川藏战端一开,藏地便无宁日。宣统二年正月初三(1910年2月12日),川军前队抵拉萨,联豫派卫队欢迎之。卫队归途开枪,击毙巡警一名,小昭寺济仲大喇嘛又在琉璃桥畔饮弹而亡。卫队又向布达拉开枪乱击,僧众亦有带伤者,一时全城震动,人民不安,达赖恐遭危险,即挈其左右逃往印度。联豫电告政府,有旨令设法追回。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2~23页。

3月3日,达赖喇嘛接到一份文书内称:“只保留教务权力”,未有提及管理政教事务的词语。虑及现在和将来等情况,欲经水路前往北京向大皇帝陈奏事情缘由,并于翌日凌晨出布达拉宫,从热马岗乘牛皮船渡过拉萨河,沿河疾驰而下。经过4天行程,到达甲三木拉寺,略事休息。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91页。

驻藏大臣联豫侦知消息后,立即派出几百名川兵堵截。到达甲三木拉寺时,两相遭遇,藏兵授命隔江阻击,川兵一时无法前进。

十三世达赖率随从经白定、浪卡子到达桑顶寺,并在此藏匿了3日。后经下司马等地,到达噶伦堡噶伦堡是印度东北部的边境城市,在孟加拉邦北部,紧邻锡金,海拔1200米,交通位置重要,处于锡金去印度腹地的公路上。因海拔适中,气温冷暖适宜,遂为南亚著名的旅游和避暑胜地。因历史原因,此地居民大多为藏族后裔,藏语通行,由此成为旅藏人士的大本营。,并在此地驻锡7日。

达赖是从印度报纸上得知他潜出后的信息的:清朝政府已宣布革去“达赖喇嘛”名号,另寻新灵童代替;驻藏大臣联豫已在拉萨街头张贴圣谕:


……此次川兵入藏,专为弹压地方,保护开埠,藏人本毋庸疑虑,讵该达赖回藏后,散布流言,藉端抗阻,诋诬大臣,停止供给,迭经剀切开导,置若罔闻,前据联豫等电奏,川兵甫至拉萨,该达赖未经报明,即于正月初三日夜内潜出,不知何往……且查该达赖反复狡诈,自负成性,实属上负国恩,下辜众望,不足为各呼图克图之领袖……即革去达赖喇嘛名号,以示惩处。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2~23页。

图1-10 联豫玉印

这是十三世达赖第二次出走,也是第二次被朝廷革除“达赖喇嘛”名号。要求褫夺达赖喇嘛名号者,均为时任驻藏大臣。不过,请注意其中的差别,达赖喇嘛这次出走的地方,不是中国内地,而是受英印控制的噶伦堡。事情由此变得复杂,十三世达赖喇嘛如同断线的风筝,再难受中央政权及驻藏大臣控制。

图1-11 荣赫鹏上校席地与藏军代本会谈

据十三世达赖称,他在加尔各答曾7次向北京外务部打电话请求“不得再向西藏派兵”,但均未得到答复。因此,十三世达赖不再存有赴北京面呈皇上直诉藏事的想法。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91页。

驻藏大臣联豫向朝廷要兵,意在为西藏社会变革保驾护航。川兵进藏,遽然改变了西藏新旧力量对比,令达赖喇嘛十分惊恐。达赖喇嘛令藏兵阻击,并断其粮草,实为激化矛盾之举。试想,川兵千里跋涉,饥寒交迫,一旦进入城镇,焉有不抢不夺之理?战争对抗局面,你死我活,将帅亦难控驭士兵。

昔日的同盟军,变成今日的敌人,而过去撵他出走的死敌,却向达赖喇嘛伸出了橄榄枝。达赖喇嘛走投无路,他来到大吉岭,接受了英印政府的接待和供养,然后乘火车换轮船前往加尔各答,拜会印度总督木鹿拉,感谢印度政府的关怀和给予食宿方便。

英国上校荣赫鹏记录了达赖与印度总督的会面:


渠切盼英方击退中国之势力,俾得以友邦资格与清皇直接谈判,一如当年达赖五世所处之地位。中国军队亦须撤退。……故非一切问题获得满意之解决,渠绝不回藏。渠之前途殊难预测,暂时仍愿回大吉岭居住。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23~324页。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达赖不惜挑拨臆测说:


渠反复申言,中国对锡金、尼泊尔、不丹诸国实有野心,因据本人所得情报,拉萨附近已有中国兵二千七百名,倘无野心,决不需如许兵力也。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23~324页。


令十三世达赖没有料到的是,英国征服者荣赫鹏上校手中的快枪利炮没有使达赖屈服,却用一篇外交实录,将其拖入历史是非的争议之中。

达赖喇嘛离开自己的祖国和寺庙,居无定所,不丹不丹王国,喜马拉雅山脉东段南坡的内陆国,与中国西藏接壤。1772年英国侵犯不丹。1865年11月,英国同不丹签订了《辛楚拉条约》,强迫不丹割让包括噶伦堡在内的第斯泰河以东约2000平方公里的地区。1907年建立不丹王国,乌颜·旺楚克成为世袭国王。1910年1月,英国和不丹又签订了《普那卡条约》,规定不丹对外关系接受英国的“指导”。王在自己的宫殿附近,为十三世达赖建造了一所宽敞华丽的住宅。

达赖喇嘛再次被褫夺名号,出走印度,不仅在西藏引起极大的震动,也在内外蒙古、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蒙藏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应。但清朝政府不愿收回成命,只令驻藏大臣联豫派人前去印度,设法劝说十三世达赖回来。

1910年9月,北京军机处饬驻藏大臣,即任命汉官罗多太(音译)为藏事总管,前往大吉岭,迎请达赖喇嘛返藏。达赖喇嘛表示,汉藏双方如无英政府在中间作保立约,不好返回。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92页。

此时,十三世达赖的屁股,已经移坐于英国政府一方,乐不思藏了。

汉藏“失联”22春秋

辛亥年(1911)10月10日,武昌首义爆发,东南18省纷起响应,宣布独立。孙中山回国,南北议和。继而,中华民国成立,清帝宣布退位。孙中山先生辞去大总统之职,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

辛亥革命浪潮很快波及西藏。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宣统皇帝宣布逊位,封建王朝就此瓦解。驻藏大臣乃清朝体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联豫执掌的军政权力失去合法性,顿时陷入困境。


民国元年(1912)三月,联豫避居哲蚌寺,以印信交与锺颖,锺颖即代理驻藏大臣之职,势处危急,遂求援于班禅,班禅暗令哲蚌寺僧助之。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6~44页。


然而,军队群龙无首,士兵思归,军心涣散,川军发生哗变,四处抢掠。由此激起僧庶愤怒。

5月,靖西噶伦绷一带之番官谋变,召集僧兵万人,前往江孜后藏,包围内地之官军,逼令解除武装,退至印度,而驻扎拉西硕般多之军官,亦被工布、江达、波密等处之番攻击……

国体变更带来的混乱,在一些地方官吏的唆使下,很快演变成一场民族对立和仇杀。

西藏噶厦政府以达赖名义发布公告,大意如下:


内地各省人民,刻已推翻君主,建立新国,嗣是以往,凡汉人递到西藏之公文政令,概无遵从,身着蓝色服者,即新国派来之官吏,尔等不得供应,惟乌拉仍当照旧供给。汉兵既不能保护我藏民,其将以何方法巩固一己之地位,愿我藏人熟思之。至西藏各寨营官,刻已召集,歃血同盟,共图进行,汉人官吏军队进藏,为总揽我政权耳,夫汉人不能依据旧约,抚我藏民,是其信誉既以大失,犹复恣为强夺,蹂躏主权,坐令我臣民上下,辗转流离,逃窜四方,苛残恶毒,于斯为极!推其用意,盖使我藏人永远不见天日矣,孰使有为,苟且地居有汉人,固当驱除净尽,即其地未居汉人,亦必严为防守,总期,是为至要。牙含章:《达赖喇嘛传》,华文出版社,2001,第197页。


此时,达赖喇嘛及一部分人,在英政府怂恿下,罔顾历史事实,否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汉藏山水相连,世代交往,西藏不与汉地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西藏僧庶就无法生存和进步。兄弟阋墙,自古有之。汉藏失和,亦有先例。欲借国体更替之际,想让“西藏全境汉人绝迹”,既不符历史国情,又不合情合理,更违背民意,此一厢情愿,绝难做到。

当拉萨川军兵变,藏军群起围攻川兵汉人之际,西藏靖西同知马师周等人即由印度致电四川都督尹昌衡尹昌衡(1884~1953),字硕权,号太昭,四川彭县(今彭州市)升平镇人,少年时因其身材高大,异于常人,当地人又亲热地呼之“尹长子”。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保送赴日本留学。1909年,毕业回国,任广西督练公所编译科长兼小学堂教习。1910~1911年11月,任编译局总办、陆军小学堂总办、军事部长等职。1912年,成、渝两军政府合并,成立四川都督府,尹昌衡任都督。同年7月,领兵西征,3个月平定康藏叛乱,改任川边经略使。后被袁世凯骗至北京,以“亏空公款”罪,处以9年徒刑。1916年袁世凯死后出狱,从此闲居。著有《止园文集》等。告急,外交总长陆兴祺陆兴祺,字蕴秋,广东客家人,少年留学印度。早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开办了天益商行,与达赖、班禅等西藏贵族稔熟。经推荐,北京政府于1913年6月1日任命其护理西藏办事长官。1913年10月5日,陆兴祺向袁世凯总统和国务院推荐其秘书李嘉嚞赴西姆拉参加西姆拉会议,并通过李嘉嚞等人的信息,向中国中央政府致电汇报情况。1914年4月2日,陆兴祺被任命为西藏办事长官。但西藏政府拒绝他进入西藏。在印度,他被英国殖民当局限令不得接触藏人。南京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时期,陆兴祺仍被视为参谋。1933年1月30日,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以该秘书处之名义致函陆兴祺,称其“久居印度,熟悉藏情,且关怀藏事,素具热忱……”请其从中斡旋,设法恢复达赖、班禅间情感。也由印度致电北洋政府和四川都督尹昌衡、云南都督蔡锷蔡锷(1882~1916),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梁启超学生。曾在日本读商科、军校。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党人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政府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迫使袁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是年8月赴日本治病,11月病逝。,请求速由川滇出兵援藏。尹昌衡和蔡锷接令后,即刻行动,川军越金沙江,到达察木多,拟由中路直达拉萨;滇军也进入康区,攻城夺寨,拟由南路经波密进军拉萨。势头之猛,来势之快,出乎噶厦政府预料。

图1-12 四川都督尹昌衡戎装像

民国北洋政府重兵在握,虽不惧西藏内乱、藏兵反叛,唯恐英国当局出面干涉,希望英国在汉藏冲突中严守中立。实际上,英国即始作俑者,其对西藏有更大企图,岂能坐失眼前良机。英国政府遂通过驻华公使朱尔典奉本国政府之训令,赴外交部提出抗议。略谓如果民国政府定欲征藏继续遣派征西军前进,则英政府将对于中华民国不予承认,且当以实力助藏独立云。

这触到了袁世凯政府的软肋。民国初立,南北割据,内政未靖,财政拮据,哪有能力抗英作战。

6月下旬,联豫出藏,由印度回京。其西藏“新政”就此夭折。

川、滇两省军队奉令停止西进,而藏军攻势未停。7月6日,藏军在拉萨包围锺颖,行总攻击,川兵粮糈既竭,又腹背受敌。延至30日,由廓尔喀驻藏之官噶卜典居间调停,缔结媾和条约四款。其文如下:


一、川军枪弹交廓人手,封藏藏中,后无汉、廓、藏三面人齐,不得擅取;

二、陆军全行退伍,由印度回国,其钦差、粮台、夷情各官,仍照旧约驻藏;

三、钦差准留枪30支,统领准留枪60支;

四、汉兵出关后,所有前次兵变失损财产房屋,须照实议赔。

驻藏汉军之多数,于9月1日,由拉萨经印度返国,印度派威洛毗骑兵中校于锡金招待之。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6~44页。


汉兵由海路返国,就保全性命而言,是不错的选择。若由陆路返川,失控的社会局势,高涨的排汉情绪,加之严酷的气候与道路,对于手无寸铁的将士而言,凶多吉少。一旦发生藏兵沿途戕害汉兵之事,冤冤相报何时能了!

如果说由海路返国之汉兵是幸运的,那么在西藏内乱中站在汉人一边的僧众,则遭到了疯狂的报复。


西藏大臣中,有一个扎隆协摆(职位二品),当达赖同他的大臣逃亡印度时,只留他在拉萨供职,他现在也被疑惑有倾向中国的活动。于是色拉寺的喇嘛把他从布达拉宫里拉出,不加审问,即行杀掉。同时还有几个高级藏官和扎隆的儿子,也被疑惑有帮助中国的情事,结果都被杀掉。麦克唐纳:《旅藏二十年》,孙梅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36,第92~93页。


哲蚌寺大堪布元典喇嘛随汉兵离藏赴印,亦被达赖喇嘛下令暗害于彭多宗。此际,十三世达赖亲英疏汉之心,昭然若揭。

无论是前清,或是民国,谁弄丢了西藏,谁就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身为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袁世凯岂能不知。民国元年(1912)7月19日,北洋政府设立了蒙藏事务局,任命蒙古喀喇沁王爷贡桑诺尔布贡桑诺尔布(1872~1930),蒙古族,世袭王位。国民党创始人之一。通晓蒙、满、藏、汉、日等文字,擅长书画,手不释卷。1903年,他再度游历日本,广交朋友,考察日本的文化教育和工业建设事业。民国建立后,北洋政府设立蒙藏事务局(民国三年改为蒙藏院,隶属国务院),任命贡桑诺尔布为总裁。国民政府南迁之后,他留居北京府中,于民国十九年(1930)冬逝世。有《贡乐亭诗集》遗世。为总裁。十三世达赖主动给贡桑诺尔布写了一封信,派蒙古族喇嘛罗布桑东珠尔为代表,前往北京。

袁世凯见到十三世达赖来信以后,于民国元年10月28日发表了恢复十三世达赖名号的命令。该命令称:


……现在共和成立,五族一家,前达赖喇嘛诚心内向,从前误解自应捐释,应即复封为诚顺赞化西天大善自在佛,以期维持黄教,赞翊民国,同我太平。此令。许广智、达瓦编《西藏地方近代史料选辑》,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第350页。


十三世达赖并不买缺乏权威的北京政府的面子,继续实行排汉政策。

11月下旬,达赖逼令锺颖退出拉萨,锺颖由拉萨经江孜后,居于靖西。……又要求锺颖由靖西出境,并谓若再迁延,将以兵力从事,锺不得已,由印度回京。朱绣:《西藏六十年大事记》,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第26~44页。

驻藏大臣、代理驻藏大臣均被达赖喇嘛逐出西藏,标志着中央政府在藏治权的丧失。在民国元年的军政博弈中,达赖喇嘛无疑名利双收。他既从北京国民政府处恢复了圣名,又实实在在地握住了西藏的政教大权。

清军尽撤,满汉官员已逐,达赖喇嘛感到安全有了保障,从印度一步步移往拉萨,并于民国元年末回到布达拉宫,遂即发布命令:向与清朝军队作战中有显著军功的寺院赐予供佛基金,对有功人员给予晋升、表彰和物质奖励。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395页。

图1-13 西藏噶厦政府大门颇有气派

英藏上层某些统治者勾结,沆瀣一气。

英政府驻印官员贝尔曾任达赖喇嘛政治顾问,是一位中国通,他深知利用地缘服务政治的重要:


吾等实不宜承认中国有管理西藏内政之权,于是决定于必要时,运用兵力,不准中国官吏经过锡金而入西藏。……若许中国官吏立足于印度或与西藏毗连之邻国,则足以为威吓印度、西藏之源泉,故不许假道为一有力武器。〔英〕查尔斯·柏尔:《西藏的过去与现在》,宫廷璋,汉译本,商务印书馆,1930。


民国二年(1913),北京政府复委派陆兴祺为新任驻藏办事长官,由海陆入藏,英印政府正是利用地缘政治这一利器,百般阻挠,阻断其与西藏的书信往来,将其滞留于印度达10余年。令驻藏行政长官有名无衙,形同虚设。

中央政府与西藏上层某些统治者失联,似已成事实;但亦有例外,西藏另一政教领袖九世班禅则与中央政府互动频密。

班禅赴印展气节

溯源达赖与班禅关系,要从宗喀巴出世说起。明成祖永乐十五年(1417),宗喀巴出生于青海西宁。14岁学道于西藏萨迦寺萨迦寺是西藏古老寺庙之一,始建于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其坐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土呈白色,有光泽,现瑞相。元朝时期,因忽必烈授权萨迦班智达管理乌斯藏宗教事务,而名噪一时。因该寺文物丰富,有“第二敦煌”之说。。当时诸教宁玛派(红教)是藏传佛教四大传承之一,相对于以后的其他三大传承(白教—噶举花教—萨迦黄教—格鲁),它是旧派。宁玛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宁玛一词的意思为“古”或“旧”,宁玛派即古派或旧宗派。偏离正道,戒律全失,乱教害民。宗喀巴惄焉忧之,奋起改革,禁止幻术及咒语,严守戒律。宗喀巴示寂,复历世由其二弟子达赖、班禅以呼毕勒罕转世相传。明朝中叶,黄教已后来居上,推动藏传佛教复兴运动。清代肇兴,达赖、班禅受到清中央政府扶持,朝贡不绝,世受封号。于是,黄教遍于西藏。黄慕松 吴忠信 赵守钰 戴传贤《奉使办理藏事报告书》,中国藏学出版社,1993,第79~80页。

图1-14 唐卡上的六世班禅像

达赖、班禅互为师徒,当视具体时空而定。八世班禅额尔德尼丹白旺秋,1855年生于后藏托不加,1882年病逝,仅28岁。其一生学经诵法,恭敬中央政府,多次遣使朝贡清廷。

丹白旺秋23岁时,噶厦政府派员迎请前往拉萨,为十二世达赖转世灵童剪发,换僧衣,并取法名简称土登嘉措。25岁,派代表出席十三世达赖坐床典礼。

八世班禅丹白旺秋于1882年7月15日圆寂。5年后,经十三世达赖辨认转世方位、卜卦、寻访,共找到3名转世灵童。

由驿奏闻光绪皇帝,并获准金瓶掣签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始于清朝乾隆朝,订于《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中,大皇帝为求黄教得到兴隆,特赐一金瓶,目的在用抽签方式,以选定藏传佛教各大活佛的继承人——转世灵童,以避免弄假作弊。金瓶被视为圣物,常供于宗喀巴祖师佛像前,需要保护净洁,并进行供养。。1888年1月14日,在布达拉宫的色松南杰殿举行金瓶掣签仪式。参加掣签仪式的有达赖喇嘛、驻藏大臣、噶厦政府官员、扎什伦布寺的要员等。经过一系列宗教仪式,1883年1月12日生于塔布(今加查县和朗县境)的5岁童子,被掣定为八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2页。

达赖转世于1876年,与班禅相差7年。1888年1月15日,八世班禅转世灵童与扎什伦布寺代表扎萨克喇嘛等前往布达拉宫,受到隆重的欢迎和接待,达赖喇嘛亲自为之削发,念诵吉祥词,并取法名为“至尊罗桑图丹却吉尼玛格勒南杰”,简称罗桑确吉尼玛。而后,在日光殿举行盛大庆祝宴会。噶厦政府也在大厅举行宴会,以示庆贺。

是日,转世灵童拜达赖喇嘛为师。

2月5日,前往大昭寺朝佛。而后,前往布达拉宫。在日光殿,向达赖献哈达、曼扎曼扎,又称曼荼罗,藏文音译,在藏语中有“坛城”的意思,是藏传佛教中常见的法器。象征把整个宇宙缩小在多层宝塔上面,加以粮食、药材等实物,观想而作供养,是密宗迅速积聚福德与智慧的巧妙方法。、佛经、佛像、佛塔。达赖喇嘛回赠哈达。与达赖喇嘛在日光殿进行了会谈。于6日启程返回日喀则。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3页。

西藏水龙年(光绪十八年,1892),九世班禅10岁时,在后藏扎什伦布寺的德钦颇章宫中坐床。由第穆呼图克图传授沙弥戒后,升大宝法座。驻藏大臣升泰“遵旨看视班禅呼毕勒罕坐床”。十三世达赖和噶厦政府的代表第穆呼图克图前来祝贺。

又过了10年,九世班禅年满20岁。西藏水虎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班禅于4月4日到达拉萨。西藏僧俗举行隆重迎接仪式。哲蚌寺活佛和乃穷寺活佛在参尼林卡迎接,噶厦政府在吉则龙顶设灶郊迎,驻藏大臣和汉族官员在乌耀迎接,噶伦以下全体僧员夹道欢迎,敬献哈达。


班禅进入拉萨城后,首先到布达拉宫拜见达赖喇嘛,向达赖喇嘛行碰头礼,互致哈达。

13日 达赖喇嘛传授比丘戒。从布达拉宫移居大昭寺。

是日 为拉萨的汉、藏众生摩顶赐福。

15日 受戒日。与达赖喇嘛并肩走进大昭寺的大殿,一同向释迦牟尼像献哈达。然后向达赖喇嘛磕头,并将献哈达等礼物。达赖喇嘛等补授居士戒居士戒,受戒在家学佛的人称为居士。居士通常是受三皈依、五戒修、十善业的在家人。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迷醉之品(不饮酒)。和沙弥戒沙弥戒,梵文音译,藏语称“格慈”。汉文有释义为“求寂者”。受此戒以表示愿意接受修持,过寺院生活,主要以儿童为主,因年龄小,沙弥戒仅持简单的戒律。主要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4页。


最后传授比丘大戒比丘戒,也称大戒、具足戒。即受戒者须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身披袈裟,已受沙弥戒,受戒后必须严守253条戒律,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受戒之后,厚礼酬谢达赖喇嘛。达赖喇嘛厚赠一尊镶有宝石的释迦牟尼佛像。噶厦政府和扎什伦布寺,为庆贺受戒圆满成功,向两位大师赠送了各种贵重礼品,并向释迦牟尼佛像献了一件珍贵的佛衣。亲自到所有佛堂朝拜、献哈达、为众生祈祷幸福。而后,与达赖喇嘛一同到贝觉多吉热瓦,参加法会,并向“喜、怒护螺龙王”献了哈达。

以上是十三世达赖与九世班禅师徒的蜜月期,而这种亲密关系却因外部冲击遽而改变。

九世班禅21岁时,厄运袭来。1903年7月7日,英军侵占康巴宗。1904年4月11日,英军进抵江孜,与藏军发生激战。最后,藏军因江孜堡垒被英军利炮损毁而失败。

6月15日,英军到达曲水,达赖喇嘛秘密逃离拉萨,前往内地。

时任驻藏大臣有泰认为,达赖喇嘛不知会驻藏大臣,惧死潜逃,罪大难谅,致电清政府:“著将达赖喇嘛名号暂行革去,并著班禅额尔德尼暂摄。”

九世班禅诚惶诚恐,“为顾全师生之谊,力辞未就”。

达赖远去,班禅独撑藏局。1905年夏,英军官鄂康诺武力要挟九世班禅赴印,陛见印国王太子。


鄂康诺:该国指印度,今年有一大会,该国王太子均往。欲一见班禅,请班禅于十月束装往印。

班禅:我往印度不难,但须禀陈钦宪,奏知大皇帝朱批照准,方可启程,否则难以从命。

鄂康诺:该国有信,不去不行,请细思之。

班禅:只得恳求禀陈钦宪作主前来……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6页。


钦宪即驻藏大臣有泰。班禅虽年轻,但处事谨慎有度。有泰一面电告正在印度进行谈判的张荫棠,要他就近“询问英使毋得越礼寻衅”;一面通知,以未奉皇帝批准为由,拒绝赴印。

初秋9月(藏历),鄂康诺再赴扎什伦布寺威逼。


鄂康诺:请于本月初十起程前往印度。

班禅:我须奉到钦宪批饬,方可从命。


鄂康诺听后“怒气而出”。扎萨克喇嘛率领番官前往哀求缓期,亦不应允。

九世班禅心急如焚,他在呈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声称:


我受大皇帝二百余年厚恩,决不忍辜负。此番该英员逼我前往,若不去恐后藏地方札什伦布寺院均不能保全;若其去时,则我未奉到钦宪批饬,将来大皇帝降罪,必不能宽。惟后藏之安危所系,生灵之性命所关,为我班禅一人,致使全局震动,此心实所不安。我拟勉强一行,生死不问。若我班禅自此违背大皇帝恩德,即死在九幽地狱之中,不得超生。请烦婉禀钦宪转奏,朝廷谅我苦心,则我班禅感德矣。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7页。


忠心至此,石木亦会感应动情矣。

10月27日,班禅走出国界,进入印度。在印度先后与英王太子会晤二次。

首次见面时,


卧克纳(鄂康诺)令班禅拜跪,班禅未从,当称我只在大皇帝前拜跪,其余不行。仍行执手常礼。是时我印使亦派委员暗视,因班禅未曾折节,心亦喜之。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7页。


此礼事关国家尊严、国使气节、宗教领袖地位,班禅威武不能屈,君子也。

在印度期间:


面请减赔英国兵费,结果在藏方已承认之70万两中,减少20余万。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9页。


班禅之智慧、沟通能力,由此初露端倪。

在印度期间,清朝政府外务部电告张荫棠及印度总督:


班禅来印赴会则可,若逼令干预藏事,即令班禅亲自画押,盖用印信,均作为废纸。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9页。


11月15日,班禅结束与英王太子的会晤,起程回国,并未私签什么丧权辱国之协议。

18日,光绪皇帝敕谕终到拉萨:


据称班禅额尔德尼前将英员威逼赴印情形请由驻藏大臣转奏在案,现已会晤事毕,准于十二月十七日由印启程回藏。仍前虔诵经典,以期仰答圣恩,请代奏等语。该喇嘛班禅额尔德尼此次前赴印度并未奏准,擅行出境实有不合。现已启程回藏,念其情词恭顺,尚且出于至诚,著即准其回藏,照旧恪供职守。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29页。


九世班禅虽未接到圣谕而擅赴印度,但光绪皇帝宽宏大量,免于责惩,化险为夷。

1904年藏历十二月十五日,九世班禅到达日喀则扎什伦布寺,达赖喇嘛派代表到日喀则迎接。

师徒分道扬镳

宣统元年(1909),在内地流亡5年之久的十三世达赖返回西藏。班禅函告驻藏大臣联豫,准备去那曲迎接达赖喇嘛。8月2日,在那曲的年布迎候达赖喇嘛,敬献长哈达和佛塔等礼物。并设宴,向达赖敬献哈达、曼扎、佛像、佛经、佛塔等。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31页。

尽管回藏的达赖喇嘛与驻藏大臣联豫的关系势同水火,互相斗气,但班禅与达赖的师徒关系,似乎亲密无间。

宣统二年(1910)1月,达赖喇嘛再次逃出拉萨,但这次不是逃亡内地,而是逃往印度。这是班禅与达赖分道之初因。

民国元年(1912),川军因哗变被藏军驱逐,达赖喇嘛从印度返回拉萨,拒不承认中华民国,宣称不受驻藏大臣约束,独揽西藏政教大权,开始实行亲英疏汉的政策。此为班禅与达赖分道之二因。

图1-15 十三世达赖喇嘛

民国初立,北京国民政府虽无暇西顾,但绝不意味着允许达赖分裂西藏的行径。为达“自治”目的,十三世达赖穷兵黩武,扩军开战,西藏人民税赋日重。1921年,噶厦政府成立军粮局。给扎什伦布寺分配了全藏应纳额的四分之一的军粮(约25万市斤)以及10余万两军费。扎什伦布寺因无力承担转嫁税赋,派出大仲译德来康萨、大马官德来热登二人前往拉萨,向噶厦政府要求免征军粮。噶厦政府和扎什伦布寺的代表约定,在拉萨会谈协商减免军饷之事,结果扎什伦布寺的代表被龙厦和旦巴达杰审问,除马官镕绕巴外,都被关进了孜夏钦角监狱。

事态发展至此,九世班禅恐遭不测,遂谋求秘密逃往内地避难。

藏历水猪年(1923)2月,噶厦政府颁布“水猪年法令”。该法令对各地所担负的赋税、军费做了严格规定,并重申扎什伦布寺辖区应缴纳全藏四分之一的军饷,所属百姓必须遵照“铁虎测量规定”的定额缴纳,上地税并支应差役。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34页。

法令既颁,意味着再无协商之余地,违者将遭处罚。11月15日,班禅于月夜仅带随从15人轻装出逃。随后又有100余人追随,“疾行五日五夜,得晤大师,咸庆脱险”。

噶厦政府得到消息后,即命令“期璋隆撤,率领五百军队,追逐班禅”。

班禅行前在写给四大扎仓四大扎仓,即扎什伦布寺所属的四大学院,三个显宗和一个密宗学院。活佛的信中说:


噶厦政府中的负责办事官员,向达赖喇嘛虚报情况,强迫本辖区负担全藏军饷总额的四分之一,使札什伦布所辖各寺的供养费用日益减少,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我不得不前赴内地,到各地募化,请求布施。我去后,请求各大活佛、各位僧俗官员料理政教事务。按规定收取租税,不得额外增加百姓负担,还得保证寺内僧众的供养。待我返回,再论功奖赏。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35页。


九世班禅爱国、爱民、爱教,一片冰心,玉壶可鉴。

图1-16 扎什伦布寺正殿

达赖与班禅,本为宗教上的师徒,在西藏政教合一体制内,终因政见不一,一个亲英,一个向汉,一个主战,一个主和,彼此失和。

九世班禅年谱(1922年,40岁)记载了如下观点:达赖、班禅两佛虽分掌前后藏政教大权,同属一教相承,理无相争,且两佛间私人情谊甚笃。但由于双方官员中的少数人鲁莽行事,为了争得个人权势,从中搬弄是非,制造矛盾,使两佛情感日趋疏远,乃至恶化,从而造成扎什伦布寺所辖各寺及广大百姓长时间遭受苦难。丹珠昂奔主编《历辈达赖喇嘛与班禅额尔德尼年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第634页。

将达赖、班禅失和归罪于手下小人挑拨,只是二人关系恶化的外因,而向西还是向东,亲外还是亲内,才是二人分道的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