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与中国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七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龚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本文着重论述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历史证明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没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那些不赞同的人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丰碑。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旗帜。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主张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他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来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才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翻身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现代化的征程;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离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距离越来越近。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没有新中国的成立,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辟和发展,就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苏联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谷,资产阶级思想家叫嚣历史终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他自信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是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历史证明了邓小平同志的预言。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2009年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5~6月号发表文章《十足现代的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再度掀起了人们对卡尔·马克思的兴趣。《资本论》在全球的销量一路飙升(仅德国一个出版商在2008年就售出了上万册,而前一年仅售出百余本)”。文章还认为,“马克思远远领先于其所处的时代,预测了近几十年来资本主义成功的全球化。他精确地预见到引发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一些致命因素:在由竞争的市场、商品生产和金融投机组成的世界里,他所称的 ‘矛盾’是固有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

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防止割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公有制,必须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怀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产生了怀疑。2011年,非公有制经济已经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1.88%,城镇总就业的73.8%,税收总额的62.9%。面对这种状况,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党中央的这些主张,有助于我们从经济基础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落实中央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还要处理好“老祖宗”与“新境界”的关系,防止割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党的事业要发展,一方面不能丢掉“老祖宗”,另一方面又要开拓“新境界”,这样才能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共产党的由来和目标,世界观、历史观、立场、观点、方法,都是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丢了“老祖宗”,就会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要有“新境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形势,解决新问题,形成新的理论,去发展马克思主义,开拓“新境界”,就会停滞不前,同样会亡党、亡国、亡马克思主义。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老祖宗不能丢啊!同时,他又指出要说“新话”。所以我们党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体系。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人有意无意地割裂、扭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特别是一些人在强调推进中国改革开放时,只强调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而不提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人为地制造思想混乱,不利于全面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既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又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引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同各种思想理论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创新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需要马克思主义者捍卫的。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者不仅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且要随时进行宣传,保卫马克思主义不被歪曲,并使之继续发展。列宁本人就是始终坚持宣扬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典范。1910年12月,当马克思主义运动内部出现极端严重的内部危机时,列宁指出,“对这种危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的。现在,由于资产阶级的影响遍及马克思主义运动中的各种各样的 ‘同路人’,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受到了来自截然相反的各方面的曲解,因此团结一切意识到危机的深重和克服危机的必要性的马克思主义者来共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是再重要不过了的”。“因此,弄明白目前必然发生这种瓦解的原因,并且团结起来同这种瓦解进行彻底的斗争,的的确确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时代任务。”

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还处于低谷时期,我国既面临着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危险,同时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历史变革,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社会生活多样、多变的特征日益显现,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社会思想领域存在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面临着各种挑战。这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要敢于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做斗争。各级党委,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思想理论战线,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阵地上,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不能作开明绅士,有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本领和胆略,对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原则问题,不能退避躲让,要敢于站在思想理论斗争的前沿,勇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阵地。

另一方面,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有效引领和整合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要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提高人民群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把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东西统统归于反马克思主义,那样只会四面树敌、孤立自己。对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既要斗争,也要尊重、包容、借鉴、吸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造实现中国梦的最广泛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