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综合评估
一 事件概况和相关背景
(一)“12·31”事件的基本情况
2014年12月31日23时35分,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人行通道阶梯处发生拥挤踩踏,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伤。
“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以下简称“12·31”事件),“发生在敏感时间(辞旧迎新的时刻)、敏感地点(上海外滩陈毅广场)、敏感人群(伤亡主体是青年人和外地人)”,让全国人民格外痛惜。2015年1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指出,这起事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1月21日,上海市市委书记韩正说,“12· 31”事件,发生在群众高高兴兴迎接新年之际,发生在上海的重要地标外滩,36名年轻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是血的教训,极其惨痛,我们无比痛心、内疚、自责。
2015年1月21日,上海市政府联合调查组(以下简称调查组)对外发布了《“12·31”外滩陈毅广场拥挤踩踏事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认定“这是一起对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拥挤踩踏并造成重大伤亡和严重后果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调查报告》指出,“这起公共安全责任事件,后果极其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教训极其深刻”。“对事发当晚外滩风景区特别是陈毅广场人员聚集的情况,黄浦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思想麻痹,严重缺乏公共安全风险防范意识,对重点公共场所可能存在的大量人员聚集风险未作评估,预防和应对准备严重缺失,事发当晚预警不力、应对措施不当,是这起拥挤踩踏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二)事件发生地的基本情况
1.外滩风景区
外滩风景区是黄浦区辖区内的公共区域,“东起黄浦江防汛墙、西至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西侧人行道、南起东门路北侧人行道、北至苏州河南岸”,面积3.1平方千米(见图1)。
图1 外滩风景区方位示意
资料来源:参见刘俊、包雨朦、刘文慧等《踩踏事件:失守的守夜人》, 《南方周末》2015年1月8日,第A5版。
外滩全长约1.5千米,区内建有黄浦公园、大型花岗石浮雕、城市雕塑群、陈毅广场等景观,为上海的风景线,是到上海观光游客必到之地。黄浦江东西两岸形成了新旧中国金融中心,这些建筑都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其中,外滩西面为哥特式、罗马式、巴洛克式、中西合璧式等52幢风格各异的古典复兴大楼,素有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是旧上海时期的金融中心、外贸机构的集中带——著名的中国银行大楼、和平饭店、海关大楼、汇丰银行大楼再现了昔日“远东华尔街”的风采,一直被视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历史的象征。与外滩隔江相对的浦东陆家嘴地区,有上海标志性建筑东方明珠、金茂大厦、上海中心、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等,则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为了迎接2010年召开的上海世博会,上海市从2007年起对外滩进行了历时三年的大规模封闭改造,原先地面的11车道被缩减为4车道,同时新建地下车道,腾出来的地面空间用于兴建观景平台和巨型广场。2010年改建后,外滩风景区扩大了管理范围——向南从新开河延伸至东门路,向西延伸至中山东一路和中山东二路西侧人行道,十六铺游览码头等重点公共区域全部纳入管理范围,沿滨水区域的管理长度达到2.6千米。同时,改造后的外滩有了四大广场——1884平方米的黄浦公园广场、2877平方米的陈毅广场、4900平方米的外滩金融广场、2566平方米的延安路广场,地面公共活动空间比原先增加了约40%,绿化面积达2.33万平方米。在2010年3月23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时任黄浦区区长周伟表示,将把外滩打造成市民最喜爱的公共活动空间和中外游客最向往的观光旅游胜地。
2010年,外滩风景区的管理体制从原来的市区分割和多部门分管转变为由黄浦区政府统一管理。2014年修订的《上海市外滩风景区综合管理暂行规定》第四条规定:“黄浦区人民政府统一实施外滩风景区治安、交通、环境卫生、绿化、商业经营、市容景观等公共事务的综合管理。黄浦区人民政府所属的外滩风景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外滩风景区各类公共事务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外滩风景区治安、交通、环境卫生、绿化、商业经营、市容景观等的管理工作。”
外滩风景区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除了东面筑有防汛墙与黄浦江相连外,其他三面均呈开放状态,与公共道路相连,市民游客可以任意从西、南、北面等不同方向自由进出外滩风景区。作为开放的人群聚集公共场所和游客聚集的热点景区,外滩易堵难疏,且点上(陈毅广场)易出现人流拥挤的情况。在2010年陈毅广场改造前,官方实测数据显示,陈毅广场边的外滩中山东路已经成为上海三纵三横骨架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上海南北向交通的重要走廊。据实测分析,外滩承担了南北高架以东地区过苏州河50%的交通量,其中过境交通约占70%,小车比例在85%以上。2010年,相关数据就显示外滩地区重要节假日往往迎来大客流,外滩地区平日的客流量在50万人次左右,节假日的客流量在100万人次左右,极端高峰时的人流量到180万~200万人次。而近年来外滩的客流量一年高过一年,对如何引导疏散客流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为应对大客流,警方通常对陈毅广场周边的三个通道采取只下不上单向人行措施,同时对周边支小马路采取远端分流措施。例如,在2015年五一小长假期间,警方的具体疏导措施包括:一是针对外滩沿线采取南北均衡措施,当陈毅广场出现人流高峰时,对4、5、6号上下通道采取只下不上单向人行措施,引导人流从南北远端的上下口进入;二是针对南京路采取远端分流措施,即在南京路沿线重点路口设置疏导控制拦截线,当外滩出现人流高峰时,把人流分流到周边支小马路,延缓进入外滩的时间。
2.陈毅广场
陈毅广场位于外滩风景区中部,陈毅塑像南侧,与中山东一路335号至309号段隔路相望、与南京东路东端相邻、与中山东一路相连,公共活动面积约2877平方米。陈毅广场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内设椭圆的现代化喷水池。陈毅广场处于外滩景观带一个相对核心的地段,附近交通便捷,距离轨道交通2号线、10号线南京东路站约580米,有10条公交线路经过该地且与8条街道相通,是外滩风景区人员流量最大、密度最高的区域。
自1993年落成后,陈毅广场曾有过数次改造。2010年5月,上海市以外滩地下通道工程为契机,正式规划对北起苏州河口,南至十六铺客运中心北侧,岸线总长度约1.8千米的外滩滨水区域进行综合改造。其中,对原有防汛空厢顶部平台在局部节点及与坡道衔接的部分适当放宽,以增加人流容量。相关的景观设计资料显示,“设计中考虑到了陈毅广场是南京东路的 ‘水滨终端’,是整个外滩滨水区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人流集散转换空间。陈毅广场主要满足节日庆典、人流集散、休闲休憩、拍照留念、观瞻伟人等功能的需求,也是节假日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改造后,陈毅广场面积扩大一倍,增加休闲和观景空间。陈毅广场北侧,在人行道与防汛空厢之间增设一定高度的平台广场,提供更好的外滩建筑观赏场所和人流活动休憩空间。平台广场主要位于南京路与延安路之间,南北贯通,以利于高峰时期安全疏解南北向人流。整个区域形成地面、广场、空厢防汛墙景观平台三个层面;市民步行区域明显增多,从陈毅广场、金融广场等走到空厢平台的楼梯将换成舒缓的坡道。
改造后,外滩陈毅广场增设观景平台,拓宽路面,广场面积更大、坡度更缓。从中山东一路通过9个大台阶上到陈毅广场。陈毅广场通过大阶梯及大坡道连接的黄浦江观景平台,成为外滩风景区最佳观景位置。观景平台是一个类似堤坝,30米宽、1.5千米长的走廊,紧贴黄浦江修建,比下面方形的陈毅广场要高出3~4米;如果从广场到观景台,需要步行登上数级楼梯——踩踏正发生在这个连接处。“观景台本身面积容量有限,西面是中山东一路,人流量大(此处不仅距离轨交二号线、十号线的南京东路站很近,并且有十条公交线设有站点,同时人们还可以通过南京东路等八条道路步行到达),但东面是黄浦江并无出处,这种特殊的地形决定了此地易聚难散,一旦人员聚集过多,易发生人员拥挤、对冲,甚至踩踏等意外事件。”
3.拥挤踩踏事发现场
事发现场位于陈毅广场东南角通往黄浦江观景平台的上下人行通道阶梯处(见图2)。阶梯自上而下分为两组共17级,两组阶梯间距2.3米,阶梯两侧有不锈钢条状扶手。阶梯宽度6.2米,最高处距地面高度3.5米,纵深8.4米。台阶的坡度在30度左右,不分上行通道和下行通道。
图2 “12·31”事件事发现场阶梯
资料来源:《上海外滩发生踩踏的地方》,侨友网:http://qiaoyou.anyp.com/uqiaoyou008/38147-540773.aspx,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6月8日。
自人行通道阶梯处登上二层观景台,正前方为东方明珠,两者中间为黄浦江。此地因为视野开阔,是往年观看灯光秀的最佳位置,也是涌动人流最终的目的地。与陈毅广场平行的二层观景平台宽30米左右,长1.5千米。该观景平台为线型空间形态,并非广场,而是被称为“外滩观景大道”。
4.外滩风景区周边情况
外滩风景区东侧黄浦江对岸是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和新落成的上海中心等标志性建筑所在的浦东陆家嘴地区。1991年7月兴建、1995年5月投入使用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是上海的标志性文化景观之一、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塔高约468米,1995年被列入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2015年正式对外营业的上海中心,主体建筑总高度632米,地上127层,地下5层,总建筑面积57.6万平方米,是一座集办公、酒店、会展、商业、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垂直“城市”,上海建筑高度最高、单体最大的商务楼宇。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战略金融中心(江北嘴、陆家嘴)之一,陆家嘴是众多跨国银行的大中华区及东亚总部所在地。西侧沿中山东一路有外滩历史建筑群,并与延安东路、广东路、元芳弄、福州路、汉口路、九江路、南京东路、滇池路、北京东路、南苏州路等道路相通。
市民游客可沿阶梯上至观景平台,观看黄浦江两岸景观灯和建筑群。
5.外滩源
外滩源位于中山东一路33号,邻近外滩风景区,因地处黄浦江和苏州河交汇之处、居上海外滩的源头而得名(见图1)。外滩源与陈毅广场步行距离约550米,外滩源文化广场是“12·31”事件事发当晚新年倒计时活动的举办地点。
外滩源最早被称为李家庄,后来又叫英领馆或外滩33号。外滩源不仅是外滩开始发展的起点,也是上海发端的原点。“与外滩不同,‘外滩源’因未能得到第一时间的保护与修缮,破旧败落,曾一度被隐没在这个城市飞速转动的齿轮中,成为一片令人尴尬的黑洞。”2002年,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一周年、上海申办世博会成功之际,上海市正式立项,对东临黄浦江、北抵苏州河、西倚四川中路、南面滇池路共22.9公顷(22.9万平方米)的这一区域进行保护性开发。2003年,外滩源项目被上海市政府列入年度重大建设投资计划,并委托新黄浦集团进行开发,试图以引进零售、金融、文化、餐饮、画廊等业者的形式,对这批历史建筑加以活化利用。外滩源改造开发的一期工程项目,在2010年间相继开放。
外滩源所在的中山东一路33号,有建成于1873年、开了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先河的原英国领事馆建筑;在其周边,有绝大部分建于1920年至1936年间、集中体现了整个外滩地区建筑中西文化交融的风格、见证了上海从开埠到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的辉煌历史的15幢中外经典建筑。
(三)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情况
1.新年倒计时活动的有关情况
外滩跨年夜活动的火爆是从2007年改造之后开始的。2009年12月31日晚,还在改造中的外滩在陈毅广场举办了一场主题与世博会相关的盛大的跨年倒计时活动——这是倒计时活动在南京路世纪广场举办多年后首度移师外滩。“这不仅是外滩近年来首度举行跨年倒计时晚会,也是改造中的外滩在明年全面亮相前,提前展示神秘一角。”倒计时活动吸引了约4500名观众。
自2011年起,黄浦区政府、上海市旅游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连续三年在外滩风景区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从2012年元旦起,上海外滩跨年迎新倒计时灯光秀开始举办。灯光秀由上海市旅游局、黄浦区政府、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主办,黄浦区旅游局、东方卫视承办,举办方以外滩金融广场、浦发银行大楼、海关大楼等外滩老建筑群的墙面为投影载体,以影像结合视觉特效,呈现一场极为炫目的灯光表演。活动现场外滩金融广场还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悉尼等著名国际大都市实时联动。据黄浦区旅游局局长孙忠明介绍,之所以最终选定外滩举办灯光秀,是因为浦发银行大楼曾是当年“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最奢华的大楼”,而海关的钟楼恰恰契合了倒计时的主题。“这里既定格了历史又讲述着当下,没有比这再合适的地方了。”
2012年时长7分钟的3D灯光秀,让很多国内观众第一次见识到了逼真的3D效果、创意十足的画面。灯光秀在网络上疯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FOX电视台、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NHK电视台等世界各大媒体报道中国迎新时也都选择了这段画面,这段画面被世界各大媒体转播超过300次。2013年,时长7分钟的3D灯光秀升级成为10分钟的4D演绎。此次灯光秀,首次将空中飞人表演融入了灯光秀,通过影像展示、威亚、激光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真人表演,投影面积、用灯规模、时间长度堪称国内第一、国际领先。当晚,美联社、路透社、CNN、美国国际卫视(ICN)、蓝海卫视、台湾地区中天电视台和TVBS等综合覆盖全球2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媒体均进行了转播,预计全球受众超过30亿人。2014年灯光秀主题为“奇幻梦之旅”,通过激光、LED海鸥、干冰喷雾、吊威亚的演员与墙面投影互动等诸多方式,展示中国、上海的历史文化并从人性化角度展现人与家庭的和谐关系。
自推出开始,上海市就立志将外滩灯光秀打造成一个跟纽约时代广场苹果倒计时和埃菲尔铁塔灯光秀相媲美的全球倒计时品牌,并由东方卫视全球直播。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曾报道:“它才刚刚步入第三届,就已得到全球瞩目,被美联社、路透社、CNN等覆盖全球超过30亿观众的国际媒体转播报道,让中国迎新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站上世界舞台。”在2014年上海新年倒计时活动工作总结会上,上海市副市长赵雯指出,在外滩举办的上海新年倒计时活动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品牌项目。黄浦区旅游局局长孙忠明强调:“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我们的目标就是和纽约等这些城市的倒计时一样,把外滩灯光秀打造成为世界跨年迎新标志,不仅代表上海,更成为中国的标志性活动。”而在中外媒体的镜头里,外滩跨年灯光秀也确实与世界各地标志性场合的倒计时活动一起出现。经过几年的发展,外滩灯光秀已成为上海跨年迎新的一个经典节目,外滩也成为每年跨年时上海人气最高之地——每年外滩灯光秀举行时现场人数都在30万人次左右,陈毅广场作为观景点每年都是人流聚集的地方。
2.新年倒计时活动变更的有关情况
原计划在外滩举行的跨年灯光秀活动,早在2014年11月初的申报阶段就已被上海市公安局重大活动办公室否决。当时这一部门的主要顾虑是,前一年的跨年灯光秀活动观看人数太多,超过负荷,2014年继续举办会有安全风险。2014年11月初,上海市分管旅游工作的副市长赵雯主持召开旅游工作会议,会上宣布了一个决定:2015年元旦外滩跨年灯光秀将不再由上海市政府牵头举办。往年一直代表上海市政府作为第一主办方的上海旅游局随后也退出了主办。
鉴于在安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黄浦区政府经与上海市旅游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协商后,于2014年11月13日向上海市政府请示,新年倒计时活动暂停在外滩风景区举行,将另择地点举行,活动现场观众将控制在3000人左右,主办单位是黄浦区政府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对此,上海市政府同意暂停在外滩风景区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并就另择地点举办的活动,明确要求“谁主办、谁负责”,坚决落实属地管辖,切实把责任落到实处。
2014年12月9日,黄浦区政府第76次常务会议决定,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在外滩源举行,具体由黄浦区旅游局承办。同时,要求区有关部门落实活动的各项保障措施。12月26日,黄浦公安分局作出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许可决定书,同意黄浦区旅游局举办新年倒计时活动的申请。
3. 2015年外滩源新年倒计时活动的有关情况
2015年外滩源跨年迎新倒计时活动,定于2014年12月31日23: 00至次日00: 10在南苏州路圆明园路口的教堂前空地举行,由黄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主办,活动全程将进行全球直播。“将利用外滩源文化广场周边的外滩源1号、老教堂等经典老建筑群墙面、街道、舞台等空间,综合运用影像、激光、灯光等多项技术,继续为观众献上精彩的视觉盛宴。”
据上海市黄浦区旅游局局长孙忠明介绍,首度由黄浦江外滩转移到外滩源举办的2015跨年灯光秀,将充分利用外滩源文化广场地面升降舞台装置,实现真人表演与多媒体投影互动,带来全新的5D灯光表演秀。2015年新年倒计时活动围绕“梦圆中国,活力上海”的主题展开,较上年提前半个小时开场,由《声动亚洲》人气选手刘学靖和亚洲第一男模乐队WalkingXL带来暖场表演,开场表演则以歌舞串烧的形式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合唱团、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合唱团和《中国梦之声》第二季人气选手作为演唱主力,上海歌剧院舞蹈团的演员将进行舞蹈表演。在序曲“跃动”之后,5D灯光秀将上演“文明”、“魅力”、“活力”三大篇章。届时,观众的目光将追随“酷跑”演员的极限表演,进入舞台背景的建筑中,拉开整个投影秀的大幕。第一章节“文明”将通过青铜器、青花瓷、兵马俑、活字印刷、脸谱等具象呈现,展现传统文化元素;第二章节“魅力”则将通过华服、F1、马术和建筑等元素展现海派都市的无穷魅力;第三章节“活力”将带领观众进入迎接新年的倒数环节。2015跨年灯光秀的高潮部分将集结各种语言文字的新年祝福语,汇聚成巨大的四个字“活力上海”。
东方卫视的跨年直播末尾字幕显示,主办方是黄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广播电视台,具体由黄浦区旅游局和东方卫视中心承办。
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元旦跨年灯光秀由同属上海广播电视台的幻维数码公司负责内容设计和制作,由北京锋尚文化公司负责灯光投影技术。这两家公司自称其灯光秀制作水平代表了世界水准,前者曾经参与亚信峰会的活动,后者的负责人沙晓岚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开幕式灯光总设计师。冠名商一如既往是总部位于黄浦区的一家上海老牌黄金企业——老凤祥。
(四)人群聚集活动的风险因素
大型群众性活动等人群聚集活动,不仅能够展现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还可以体现一个城市的城市文化,俨然成了城市的形象和“名片”。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每年举办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和群众自发聚集活动数量多、情况复杂。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举办大型群众性活动1.4万多场,参与人员3亿余人次,涵盖经济、文化、体育、旅游、教育等各个领域,活动规模大、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广。
大型群众性活动在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大型活动本身所隐含的各种风险,导致出现各种安全问题。统计分析表明,踩踏事件最经常发生在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中,而越是大型的活动携带的风险因素与致灾因子就越多。在有限的大型公共空间中,人群流动频繁,密度不断增大,各种风险隐患随着人群的高度聚集越发凸显,城市公共空间变得越发脆弱,由此使得大型群众性活动踩踏事件的发生概率大为增加,后果变得更为严重。具体而言,导致人群聚集活动事故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4M”问题)——人(Man)、物(Machine)、环境(Medi-um)、管理(Management),事故原因分为环境因素、人为因素、设备设施因素和管理因素四个方面。
1.人(Man):不安全行为
密集人群的存在是大型活动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人是大型活动的主体,大型活动呈现大量人员在短时间内聚集与流动的过程。人的安全意识、技能水平较低的社会现实,“异质”人群的存在等,都对大型活动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据统计,2000~2010年,国内外共有75起踩踏事件是由于人员拥挤造成的,共造成11566人伤亡,占总伤亡人数的65.96%。
(1)密度
人群密度反映了一个空间内人员的稠密程度,通常用单位面积上分布的人员数量表示。人群过度拥挤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场所里的总人数超过安全容量;二是活动场地中局部密度过大。人员密度过大,即可造成拥挤。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极限时,拥挤过度导致人员之间互相影响甚至引发推搡、踩踏。群体动力学的研究表明,人群的行进速度并不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慢,当人群密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挤过度而不能前进,进而发生挤踏事件。
(2)构成
大型活动参与人群构成复杂,年龄、职业、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等差异较大。人员的个体特征也影响着整个人群,尤其是人群中出现明显异质可能成为触发危险的因素。人群构成主要包括个体的年龄、文化传统、安全意识、承受拥挤的能力差异、对场所或活动的熟悉程度、特殊人群等。
(3)状态
人群状态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如炎热、等待、进球等都会影响到人群的心理状态,使人群激动、焦虑、恐慌等,增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概率。二是流动状态,包括人流移动速度、方向及速度变化等。人群流动状态的突变是人群不稳定状态的一种表现,易造成事故;人群的异向流动、异质流动是造成踩踏事故的原因之一。三是密度变化。人群分布不均且不断变化,造成人群局部密集、人群分流等现象。
2.物(Machine):不安全状态
大型社会活动举办场地及搭建物和有关设备是活动进行的载体,它们与参与人员一起构成大型活动安全运营的主体。活动场地的安全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型活动安全、顺利举行。根据资料分析,在20世纪初的几十年,踩踏事件主要发生在大型体育场所;20世纪90年代后,事件发生场所呈现多样化趋势,车站、节日集会场所、宗教活动场所、音乐厅等娱乐、购物场所,学校等都发生此类事件。
(1)规划布局
包括场所的出入口、紧急出口、公用设施(如厕所、售货店/饭店和酒吧)的位置,场所中不同功能区的布局(如场所中的路径、等候区、售票厅、舞台、商店),场所的结构和特征(楼体、电梯、坡道、桥、隧道、护栏、匝道、瓶颈、不同区域的梯度),水、电、气、热的安全检查情况,导向标识系统设置情况等。“在楼梯拐角、光线不良的狭窄通道、拱形桥等复杂地形处最易发生踩踏,在这些地方应积极设置标志牌和部署人员,预防踩踏事件的发生。”
(2)建构筑物/设备设施
活动场地的设备设施和建构筑物分为固有和临建两大类(固有设备设施和建构筑物包括公用工程、安全保障设备设施及其他设备设施),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可靠性影响,导致建构筑物坍塌、电器火灾等;二是应急疏散设施的疏散能力与活动的人群容量不匹配,导致出口、狭窄过道等瓶颈部位人群密度猛增,疏散受阻,引发踩踏事件。
3.环境(Medium):不利影响
环境因素是存在于活动场所人、物系统外的物质、经济、信息和人际关系等相关因素的总称。
(1)自然环境
自然灾害除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如雷电引起场馆火灾、暴雨大风导致建筑损坏、高温导致参赛人员中暑,还可能引发次生灾害,如恶劣天气引发人群挤踏等。
(2)社会环境
国家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状况等社会环境因素关系到大型活动安全。例如,活动场地所在地区举办外交、军事、宗教等重大活动,会对活动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3)周边环境
指活动场所周边的交通环境(如周边交通流量、交通枢纽设置)、周边人员密集场所、周边工业危险源等。
4.管理(Management):有缺陷
安全管理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主办方的经验、资格、活动安保工作方案等,以及活动安保人员配置、活动的管理制度、应急措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