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东民族解放运动与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
(一)北层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
中东北层国家指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三国的民族独立运动及此后的发展大体遵循同一个模式,即土耳其共和国之父凯末尔率先领导土耳其人民实行了以政教分离为主要内容的世俗化和民族化改革,选择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定位。伊朗和阿富汗紧随土耳其之后,效仿凯末尔改革模式。
就土耳其而言,一战后,奥斯曼帝国面临被全面肢解的危险,土耳其人同西方殖民者之间的民族矛盾升级,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民众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1919年5月,土耳其民族主义组织护权协会召开会议,决定展开武装斗争,对抗西方支持的伊斯坦布尔素丹,捍卫土耳其的民族独立,建立崭新的民族国家。经过一系列斗争,1920年奥斯曼帝国素丹被迫召开帝国会议,通过了由凯末尔起草的《国民公约》,该公约成为土耳其的独立宣言和指导土耳其解放斗争的纲领性文件。1920年4月,凯末尔召开新的土耳其大国民会议,成立国民议会政府,凯末尔当选为主席。1921年西方列强支持下的希腊军队攻入土耳其,在强烈的民族主义激励下,土耳其人很快打败了希腊军队,并发动了反攻。1923年土耳其大国民议会同西方列强及希腊签署了《洛桑条约》,明确了土耳其与周边国家的界线,取消西方列强在土耳其的治外法权。1923年10月,土耳其共和国成立,成为中东地区最早取得完全独立地位的国家。
就伊朗而言,随着西方的冲击和伊朗传统经济社会基础的逐步瓦解,伊朗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对抗已经不再是封建社会的对抗模式,而是伊朗民族独立同西方殖民统治之间的民族矛盾,以及民众要求扩大政治同封建专制政府之间的较量。1890年,恺伽王朝国王纳绥尔丁将伊朗在未来50年的烟草专卖权,即国内经营权和出口贸易权转让给英国商人。烟草专卖权的出让意味着英国商人仅需向纳绥尔丁和伊朗政府提供少量的报酬和利润分成,即可获取丰厚的回报。国王出让烟草专卖权的决议一方面直接危害了伊朗普通烟农和国内经营烟草商人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也危害到了伊朗自主经营烟草的国家主权。1890年,伊朗各界民众形成政治联盟,掀起了规模空前的反抗国王出卖烟草专卖权的民众运动,抵制殖民势力的渗透,保卫国家独立,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20世纪初,伊朗的现代政治组织也纷纷萌生,主张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倡导现代政治模式,限制君主权力,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1905年,素丹穆扎法尔丁不断向西方国家举债,将国内关于经济命脉的产业都出让给外国,饥荒更是加剧经济形式的恶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德黑兰市民开始向政府请愿,却遭到政府的镇压,民众随即展开了更大规模的反抗浪潮,素丹政府迫于压力颁布诏书,开始了宪政改革。这场改革持续到1911年,其间颁布了伊朗历史上第一部宪法,规定伊朗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议会政治和政党政治,诸多社会势力开始在议会展开激烈角逐,政局动荡不安,英俄趁机把持立宪政府,“伊朗宪政革命在英国、沙俄的联合绞杀下以失败告终”。一战后的“英伊协定”规定了伊朗沦为英国保护国的地位,此时的伊朗到了决定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1921年,礼萨·汗带领下的哥萨克旅发动政变,控制了局势,从而为伊朗进入了历史发展新阶段——巴列维王朝统治时期奠定了基础。礼萨·汗控制的内阁对外维护伊朗国家主权,同苏俄、英等国订立条约,废除不平等条约,清除伊朗国内的殖民势力,捍卫了民族尊严,“1921年构成伊朗现代史的转折点,标志着伊朗开始步入主权国家的行列”。此后,礼萨·汗废黜恺伽王朝末代君王,肃清国内反对派势力,并于1925年,通过议会投票表决建立了巴列维王朝。
礼萨·汗时期伊朗实行集权统治,致力于完善国家机器,排斥教界和部落的传统势力,扩充军队,强化君主权力。同时,在政府的主导和鼓励下,工业化进程逐步启动,资产阶级和现代产业工人成为伊朗社会的新兴阶层。政府实行土地非国有化政策,伊朗的大地主迅速发展,地主成为巴列维王朝的重要社会基础。
就阿富汗而言,1919年不满30岁的阿马努拉王子在青年阿富汗派的支持下取得王位。阿马努拉深受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影响,有着强烈爱国热情和民族独立精神,在即位之前便被誉为“改革王子”。他上台后组成了以青年阿富汗派领袖塔尔齐为核心的内阁,在1919年2月28日的加冕典礼上,阿马努拉庄严宣布:“从今天起,阿富汗是自由独立国家,它不承认任何外国的特权。”实现民族独立,必须依靠军队的力量。为此,阿马努拉把士兵的薪饷从每月11卢比增加到20卢比,还给予军队许多优待政策,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阿马努拉还设法改善同苏俄的关系,1919年5月,苏俄政府宣布承认阿富汗的独立,取消沙俄强迫阿富汗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并表示愿意与阿富汗建立睦邻友好关系。阿马努拉也积极地与印度正在开展的民族民主运动建立联系,从内部破坏英印当局的战争机器。在与苏俄和印度的民族主义者建立了友好关系,得到他们的承认和支持后,阿马努拉把矛头指向了主要敌人英国殖民者。向英国提出通过谈判修改不平等条约、阿富汗独立的要求。英国不但拒绝了阿马努拉的要求,还集结兵力准备用武力迫使阿马努拉屈服。1919年5月3日,英国侵略军向位于喀布尔西部的开伯尔山口发起了总攻。阿马努拉为保护阿富汗民族独立奋起应战,开始了阿富汗历史上第三次反英战争。经过艰苦的战斗以及此后激烈的谈判,双方于1919年8月8日签订了停战和约。1921年11月22日,英国政府与阿富汗签订和约,正式承认了阿富汗的完全独立,并与阿富汗建立正常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二)新月地带的民族解放之路
一战后,根据战胜的列强制定的分赃协议——《圣雷莫协议》,新月地带诸国皆成为英法两国的委任统治地。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和民族主义思想的觉醒,导致各地民众反抗英国委任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一战结束后,包括黎巴嫩在内的大叙利亚地区成为法国的委任统治地之后,法国派高级官员出任委任统治地的最高长官,实行扶植傀儡、分而治之的统治政策,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起了当地人民激烈的民族反抗。1920年,叙利亚共和国成立,实行议会制和共和制。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暴发,法国为了挽救本国的经济,不断向叙利亚转嫁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又加强殖民统治,激起了叙利亚民众的不满。1936年叙利亚爆发全国总罢工,民众掀起的民族解放浪潮迫使法国殖民当局不得不同叙利亚重新谈判,签订了“法叙友好条约”。然而,在1936年订立的法叙协议中,法国虽然承认叙利亚共和国的独立和统一地位,却同时保留了驻军权。同年法国再次恢复在叙利亚的委任统治,而二战中法国的战败给了叙利亚实现民族解放的历史性机遇。1941年9月,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承认叙利亚、黎巴嫩的独立国家地位,1944年叙利亚对德宣战,成为同盟国阵营的一部分。战后,英法美苏纷纷承认了叙利亚共和国的独立国家地位。而在黎巴嫩,法国利用其内部派系复杂、利益错综交织的特点,利用当地的犹太人和马龙派基督徒作为其政治工具实施统治。在黎巴嫩民族解放运动的推动下,1926年黎巴嫩共和国成立。二战期间,黎巴嫩抓住转换迅速的历史时机,达成各派和解,共同谋求独立、完整和统一的黎巴嫩民族国家。
战后伊拉克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20年4月,受叙利亚反对法国委任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伊拉克民众也走上街头抗议英国在伊拉克的殖民统治,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期间,伊拉克国内不同派别的民众同仇敌忾,形成民族统一战线对抗英国的委任统治。英殖民当局为了平息民众的反抗浪潮,于1921年宣布成立伊拉克王国,实行君主制,开始了伊拉克君主时代的历史。然而,伊拉克王国的成立并未改变伊拉克从属于英国的事实,无论是1930年的英伊同盟条约,还是1938年的朴次茅斯协议,都遭到了伊拉克民众的强烈抗议,并由此引发民众致力于彻底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的民族解放运动。这个运动不断冲击着英国在伊拉克的殖民统治基础,也削弱了君主制统治的合法性。1958年,伊拉克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了伊拉克君主统治,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揭开了伊拉克历史的新篇章。
巴勒斯坦在一战后也成为了英国的委任统治地。然而,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人数激增,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盛行,由此引发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犹太人之间的激烈冲突,这其中更有英国从中干预。历史的原因,加上英国殖民当局对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偏袒,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斗争在争取巴勒斯坦民族独立的政治斗争中明显处于劣势。二战后,纳粹德国在战争中对犹太人的残酷屠杀使得世界各国人民对犹太人普遍持同情态度,支持或者默许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建国,进一步加快了犹太复国主义的建国步伐。1948年,犹太人根据联合国第181(二)号决议宣布建立以色列国。巴勒斯坦被一分为二,巴以冲突由此激化,直接引发了第一次中东战争。由于巴以冲突的社会文化民族背景十分复杂,巴以冲突扩大发展为整个阿拉伯世界与以色列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延续至今。
约旦曾经是巴勒斯坦的一部分,在一战后成了英国委任统治地。1921年在英国的支持下,以约旦河为界与巴勒斯坦分离,建立外约旦酋长国,哈希姆家族谢里夫·侯赛因之子阿卜杜拉任外约旦国王。1928年英国与外约旦订立《英国外约旦条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英国在外约旦的统治权力,引起外约旦民众的普遍不满。为了谋求自身独立和解放,外约旦民众在境内展开了各种形式的反英斗争。1946年3月废除委任统治,改为外约旦哈希姆王国,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之后吞并了约旦河西岸,同时重新订立《英约同盟条约》,1957年7月英军撤离,约旦彻底取得了独立主权国家地位。
(三)阿拉伯半岛民族国家的形成
20世纪的民族解放运动不能不提到由侯赛因领导的“阿拉伯大起义”,可视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拉伯民族反抗土耳其人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有着共同历史文化、语言和共同地域的阿拉伯民族是中东地区人数最多的民族,建立一个统一的大阿拉伯民族国家是他们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深植于阿拉伯民族意识和历史发展进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出现了,以往昔辉煌的阿拉伯帝国为自豪,希冀重新缔造强大的阿拉伯帝国,重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主义自19世纪末兴起,为阿拉伯大起义做了一定的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16年6月,由麦加谢里夫哈希姆家族的侯赛因·伊本·阿里领导,趁一战爆发后奥斯曼帝国疲于应对战事而无暇东顾之际,发动了起义。起义初期非常顺利,起义军迅速占领了吉达、麦加、塔伊夫等城,然而由于英国的背信弃义,阿拉伯民族统一的愿望随即被1920年的圣雷莫会议击得粉碎。此后,统一沙特阿拉伯的历史重任落在伊本·沙特的肩上。同为半岛具有较强势力的沙特家族经历部落战争,与西方列强妥协,最终签订《吉达条约》,承认汉志、内志及沙特国王的归属地完全独立,并废除1915年导致内志成为英国“保护国”的英国—内志协定。《吉达条约》标志着沙特获得了完全独立。
一战之后,也门正式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也门由于地理条件十分复杂,也门南部和北部在历史上沿着两条道路发展,北部内陆地区较为闭塞,处于宰德派伊玛目国的神权统治下。然而进入20世纪30年代,现代政治思想逐渐萌生,并诞生了一批新兴的知识分子,他们受到了伊斯兰现代主义、纳赛尔主义和复兴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的启迪,开始为也门脱离封建神权统治建立现代民族国家而奋斗。1962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也门自由军官组织发动“九月革命”,废除君主制,成立了也门共和国。南也门地理位置具有开放性,与外部世界交往频繁。1802年,东印度公司取得了亚丁港口的使用权,开始向南也门进行殖民渗透。1937年,英国宣布亚丁正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殖民统治期间,新兴社会阶层逐步萌生,南也门民众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政治运动不断高涨,现代政治组织初露端倪。“亚丁协会”“亚丁工人协会”和“民族阵线”开始领导南也门独立运动,其中“民族阵线”成为南也门独立运动的核心,倡导纳赛尔主义,反对殖民统治、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带领南也门人民不断掀起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抗运动。1967年,英国殖民当局向“民族阵线”移交权力,南也门共和国宣布成立。此后,各自独立的南北也门统一进程也被提上日程,1990年南北也门正式合并,独立的也门共和国宣告成立。
海湾地区历来就是各方势力争夺的重要地区,随着20世纪20年代石油的发现,石油经济的繁荣构成影响海湾国家兴起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成为引起海湾地区政治变革的重要诱因。一战之后,英国将海湾地区纳入其殖民统治地,采取合作与扶植的政策。根深蒂固的血缘传统和部族统治是海湾诸国的共同特征。随着海湾地区石油经济繁荣带来的飞速发展,大量石油美元流入地方统治者的手中,其实力也不断壮大。他们一方面着手强化君主统治,完善国家机构;另一方面致力于争取独立,同殖民当局展开了一系列斗争。1961年,萨巴赫家族统治下的科威特同英国签订新的条约,终止1899年的保护协议,成为了第一个获得独立的海湾国家。1971年,萨尼家族统治下的卡塔尔也结束了英国自1916年以来的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巴林人口构成较为复杂,兼有逊尼派与什叶派以及阿拉伯人与伊朗人的双重色彩,除了英国殖民势力,伊朗在巴林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1971年,经过全民公决,巴林宣布独立。1971年,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哈伊马角和富查伊拉7个酋长国,宣布成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的阿里·赛义德家族长期把持阿曼的国家权力和经济命脉,在20世纪初,外有殖民干预,内部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直到1975年才肃清伊巴迪叶派伊玛目国和反政府武装“佐法尔解放阵线”,结束内战,实现了政治统一。
(四)北非国家的独立之路
北非国家包括埃及和马格里布诸国(主要包括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就埃及而言,巴黎和会召开之时,西方列强完全不顾及埃及作为战胜国同盟的地位,纵容英国继续在埃及的殖民统治,激起了埃及人民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柴鲁尔为代表的“埃及代表团”同英国展开谈判,争取通过和平的方式实现埃及的完全独立,经过一系列斗争,最终于1923年迫使英国宣布结束埃及的保护国地位,给予埃及独立。然而,这种独立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英国保留了大量特权,国王的势力同样强大,从其1923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便可见一斑。自由主义时代的埃及虽然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却享有广泛的权力,完全凌驾于议会和内阁之上。1952年,践行了近30年的宪政体制在埃及缺乏必要的经济和社会基础,宪政制度上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原则只是一纸空文,包括以华夫托党为代表的诸多精英政党作为埃及政局的主导力量,也无意推动民主化进程和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再加上在结束英国殖民占领问题上无所作为,民众再次掀起反抗浪潮。1952年7月23日,纳赛尔领导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的“七月革命”,开启了埃及作为独立民族国家历史的新篇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利比亚人民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进一步发展。1918年成立了的黎波里塔尼亚共和国,该共和国还与昔兰尼加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意大利的殖民统治。1922年10月,意大利建立起法西斯政权后,对利比亚发动了大规模的“再度征服”战争。利比亚人民在民族主义者奥玛尔·穆赫塔尔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奋力抗击侵略者,直到1923年,利比亚才被征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流亡在国外的利比亚革命者提出了“建立独立、统一的利比亚”的口号,开展多种形式的反法西斯战争。1943年,德、意军队被赶出利比亚后,英、法、美三国占领了利比亚。1951年,利比亚联合王国建立,但它是在大国的安排下建立的,且是一种松散的联邦制模式。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了伊德里斯王朝,利比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20世纪初期,阿尔及利亚是法国派总督统治的殖民地。法国为阻止阿尔及利亚民族运动的发展,于1912年2月公布了一项改革法令,规定阿尔及利亚人将取得在纳税方面同法国人的平等权利,同时允许部分阿尔及利亚上层人士在地方自治机关中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实际上并没有兑现。于是,在哈莱德的领导下,阿尔及利亚人民掀起了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在斗争中一些民族主义政党和组织相继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阿尔及利亚人民积极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11月,民族主义者费尔赫特·阿巴斯向法国当局递交了一份《至法国当局书》,随后又发表了一个《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宣言》,表达了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民族愿望。但法国政府并未做出让步。1954年,随着奥雷斯山区枪声的响起,阿尔及利亚开始了持续七年半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的武装斗争。1962年7月1日,根据《埃维昂协议》,阿尔及利亚全国通过“自决”公民投票,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自由。
突尼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仍是法国的“保护国”。随着反对殖民压迫斗争的开展,1922年7月,法国政府被迫颁布了在突尼斯实施立宪改革的法令,但结果令突尼斯人民大失所望。1934年,原属法国共产党一个支部的突尼斯共产党,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人政党。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自由宪政党也分为“旧宪政党”和“新宪政党”。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突尼斯要求民族独立的斗争进一步发展。1946年8月,新宪政党通过《独立宣言》,宣布“突尼斯人民有获得独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1950年4月,新宪政党拟定了内部自治纲领,与法国政府谈判。在突尼斯的一些地区,出现了反对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斗争领导人布尔吉巴三次被捕,但不畏法国政府的威胁和引诱,仍坚持民族独立的立场,与法国政府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1955年6月3日,法国政府被迫签订《法突协定》,承认突尼斯内部自治。1956年3月20日,法国政府正式承认突尼斯独立。至此,突尼斯结束了长达75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
摩洛哥是被法国和西班牙瓜分的“保护国”和“保护地”,1923年,法、英、西三国订立《巴黎公约》,将北部的丹吉尔港划为国际共管区,摩洛哥又被一分为三。列强瓜分摩洛哥后,对这里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疯狂的掠夺,摩洛哥人民为争取独立和解放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21年9月,摩洛哥里夫共和国的成立就是突出的表现。里夫共和国是在武装斗争取得大捷后建立的,它拥有自己的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行政机关,还创建了自己的正规军和部落民军。1924年8月,里夫军民再次粉碎了西班牙10万大军的进犯,几乎解放了摩洛哥全境。1925年7月,法、西殖民者联合调集40万军队向里夫全线进攻,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里夫共和国于1926年8月被最后绞杀了。但摩洛哥人民仍坚持斗争,直到1934年,法国殖民者才完成了对摩洛哥的全部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摩洛哥人民反抗殖民运动风起云涌,法国公然于1953年废黜了要求实现民族独立的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五世。法国殖民者的这一蛮横做法更加激起摩洛哥人民的反对,1953年秋,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反法浪潮。在摩洛哥人民武装斗争的打击下,法国殖民者被迫宣布国王复位,并于1956年3月2日承认了摩洛哥的独立。西班牙殖民者也被迫于1956年4月17日承认了摩洛哥独立。这是摩洛哥人民反帝斗争的光荣胜利。
总之,欧洲殖民者的殖民掠夺,造成了中东国家的贫穷落后,也激起了中东人民的英勇反抗。在风云变幻的20世纪,遭受西方列强殖民统治的中东国家命运也同整个世界的政治形势息息相关。为反抗殖民压迫,争取民族独立,中东地区的人民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地不断被卷入战争,并遭受了巨大损失,中东的民族主义旗手利用战后的有利局面,在民众的支持下,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爱国军官扮演了民族解放运动领导阶级和代言人的角色,学生、工人、商人、手工工匠等各界民众广泛参与。中东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虽历经挫折,但最终还是摆脱了殖民统治、建立了民族国家,各国人民在民族解放运动中表现出同殖民统治和封建专制政府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激励着世界各地受压迫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