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产业划分、产业融合与制造业服务化

(一)产业边界与产业划分

产业是指从事相同性质的经济活动的所有单位的集合,产业边界是产业经济系统诸多子系统构成的与其外部环境相联系的界面。周振华从理论抽象的角度将产业边界细化为4种基本类型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技术、业务、运作和市场(见表4-1),而且产业边界具有动态变化性、边界模糊性和相互渗透性。

表4-1 产业边界的分类

资料来源:周振华:《产业融合: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兼析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第1期。

关于产业分类,费希尔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阶段性来对产业进行分类(即按照产值标准,把经济演进过程中发展比较同步的产业归为一类),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并把它和已经出现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并列用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划分,形成三次产业的分类方法。此后,富特和哈特提出五次产业分类法,即第一产业(农业、林业、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家庭服务,如餐旅、理发、美容、洗衣等);第四产业(运输、通信、商业、行政管理等);第五产业(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按照产业发展顺序的分类方式不能满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管理的需求,这就催生了新的分类方法。新的产业划分方法按其依据的标准不同,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以产品(包括实际产品和服务产品)特征为主要依据,另一种是以产品生产过程的特点为主要依据。曹曼、叶文虎:《产业体系划分的理论探讨》,《经济学动态》2004年第6期。最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应用性的是联合国于1948年以产品特征为主要依据制定的《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其核心特征是基于生产过程属性区分制造业和服务业,而在制造业、服务业内部则主要根据产品特征来区分,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参考这一标准制定了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标准。

(二)产业融合的动力与模式

1.产业融合的动力

产业融合是通过采用数字技术,将以前独立产品汇合为统一功能,Stieglitz, N., “Digital Dynamics and Type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the Evolution of the Handheld Computers Market in the 1990s and Beyond”, In: The Industrial Dynamics of the New Digital Economy, ed. J. F. Christensen and P. Maskell,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2003.为适应产业发展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Greenstein Shane, Khanna Tarun, What does Industrial Convergence Mean? in: David B. Yoffe, Competing in the Age of Digital Convergence: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7.产业融合可以划分为替代性融合与互补性融合。

从产业融合的动力来看,包括消费者需求变化(消费者追求更加方便、快捷、高满意度并且低成本满足需求的方式),重大技术创新(重点是通信与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产品、服务和协议的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提高了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通用化程度),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竞争压力加大等方面(见图4-1)。

图4-1 产业融合的动力模型

2.产业融合的典型模式

从产业融合的路径来看,包括以市场需求为主线形成的产业融合路径、以知识扩散为主线形成的产业融合路径和以科学技术交叉渗透为主线形成的产业融合路径,单元媛、赵玉林:《国外产业融合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进展》,《经济评论》2012年第5期。其主要类型包括高科技产业间的交叉融合、传统三次产业之间的延伸融合、传统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等(见表4-2)。

表4-2 产业融合的主要类型

资料来源:吴颖、刘志迎:《产业融合——突破传统范式的产业创新》,《科技管理研究》2005年第21期。

(三)制造和服务的互补性融合与边界漂移:制造业服务化

制造和服务的互补性融合导致产业边界模糊与漂移,出现了介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产业,该产业既具有服务、贸易、结算中心等第三产业的管理职能,又具备研发中心、公司核心技术产品的生产中心等第二产业的运营职能,即2.5产业。2.5产业突出生产性服务,构架生产和服务一体化,突破过去产品传统的生产流通方式,以市场发展需要为支持,以生产性服务为主体,以研发设计、虚拟工厂为表现手法,从而把整个产业价值链联系起来。而制造业服务化就是这样一种产业形态,它以顾客为中心,提供更加完整的“包”(bundles)或提供物(offering),集成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等。制造业服务化的内涵十分宽泛,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

(1)产品服务系统。产品服务系统是由产品、服务、支持设施、网络组成的系统,目的是提高竞争力,满足客户需求并减少环境影响。根据Tukker,Tukker, A., “Eight Types of Product-Service System: Eight Ways to Sustainability? ”,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4(13).产品服务系统可以分为:以产品为主导的产品服务系统、以使用为主导的产品服务系统和以结果为主导的产品服务系统。

(2)一体化解决方案。在已有的文献中,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包括项目营销、客户解决方案、全服务合同、绩效合同等(见表4-3)。但总体来讲,整体解决方案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Stremersch等的整体解决方案(integrated solution)Stremersch, Stefan, Wuyts, Stefan and Frambach, Ruud T., “The Purchasing of Full-Service Contracts: an Exploratory Study within the Industrial Maintenance Market”,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30, 2001.,认为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综合包(产品和/或服务)以充分满足客户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愿望和需求;另一种是Söderström的功能销售(functional sales),Söderström, John, Från Produkt Till Tjänst: Utveckling av affärs-och miljöstrategier I produktorienterade företag, Doctoral Thesis, Stockholm School of Economics, EFI(Th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Stockholm, Elanders Gotab, 2003.指出整体解决方案是供应商提供有形产品、耗材和服务的组合,以保证客户在无需拥有、维护或修理有形产品的情况下,能够从功能或产品服务中获益,并根据获益水平来支付。但是,不同的表现形式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要义具有高度一致性,即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的不仅仅是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独特的提供物(offering),这种提供物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即安装基础、解决方案系统平台、信息提供和服务等,Brax, S. A., and K. Jonsson, “Developing Integrated Solution Offerings for Remote Diagnostics: a Comparative Case Study of Two Manufactur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9(5).而且这四个部分依据客户定制化需求有机组合在一起,其最终目的是满足客户的需求。

表4-3 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表现形式与内涵

资料来源:根据Olli Pekkarinen, “Industrial Solution Business: Transition From Product to Solutin Offering”,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Lappeenranta University, 2013整理。

图4-2 产品服务系统的分类

资料来源:根据Tukker, A., “Eight Types of Product-Service System:Eight Ways to Sustainability? ”,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4(13)整理。

(3)服务化转型。服务化转型是指制造企业退出低附加值的制造领域,而从事附加值相对高的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向服务提供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