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对制造和制造业经济功能的重新认识
按照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过程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后期,都将伴随着制造和制造业经济地位的相对弱化。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从经济规模(而不是产业性质)的角度理解经济发展过程和产业结构变迁的理论,对于制造和制造业所承担的经济功能的理解是偏向悲观的。
按照经典的产业结构理论,由于工业化中后期工业的边际生产率不断下降,并最终低于服务业的边际生产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出现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则逐步提升;从产业内部价值链的角度看,制造业不仅是价值链上价值创造能力最低的环节,而且常常是导致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血汗工厂等经济社会问题的根源。
与这些基本判断相对应的主流产业经济学和国际投资理论认为,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产业升级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制造向发展中国家进行转移,从而引导国内的经济资源向品牌经营和技术研发环节集中的过程;相应地,发展中国家产业赶超的过程就是不断由处于“微笑曲线”低端的制造环节向附加值更高的营销和研发环节跃迁的过程。
可以看出,主流产业经济学主张的通过“去制造”或“去制造业”实现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命题,严重依赖于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假设:①产业的规模(而不是产业的经济属性)对于经济发展是重要的;②制造和制造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必然低于其他的价值链环节和其他产业;③制造与营销、研发等价值链环节是相互独立的,各价值链环节在空间上的集聚和在企业内部的一体化都不会影响其他价值链环节的创值能力。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和学术界对制造和制造业认识的深化,传统理论赖以成立的三个基本假设都受到了越来越严峻的理论和现实挑战。首先,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不是体现为制造业直接创造的价值或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是体现为制造业所蕴含的生产性知识的复杂性。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机构的一份合作研究显示,在过去60多年间,由生产性部门的产品复杂性所反映的一国生产性能力,是所有预测性经济指标中能够最好地解释国家长期增长前景的指标,国家间的生产性能力差异能够解释国家间收入差异的至少70%,而专用设备、仪器仪表、医疗器械、化学工业和数控机床等制造业是生产性部门中产品复杂度最高的行业。这种从能力视角重新阐释制造业经济功能的要点是,虽然制造业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但制造业本身所蕴含的生产能力和知识积累是关系一国经济长期发展绩效的关键。因此,制造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该部门直接创造了多少经济价值,更体现在其对于国民经济长期增长的驱动作用。其次,工业的生产效率仍然存在大幅提升的空间。虽然现在制造业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20%,但美国超过2/3的研发投资是在制造业部门实现的。也就是说,即便在以服务经济为主的美国,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具有创新活力和动态效率的部门。统计显示,1987~2010年,美国的制造业产出增长了46%,同期劳动生产率却上升了122%。这表明,制造业仍然能够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工作机会。最后,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使得制造已经不仅仅是“实现”创新的一个环节,而是直接成为创新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创新能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在传统的创新模型中,产品生产的一般模式是“产品设计—产品开发—产品制造”。所谓的创新主要指的是实验室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制造的作用就是把创新转化为产品。而随着虚拟制造技术的发展,“设计、开发和制造”的一体化产品发展使传统的“线性”创新过程变为一体化的“并行”创新过程,制造现场像实验室一样成为创新的场所,制造资源成为企业创新系统的一部分。制造能力不仅决定了制造环节本身的竞争力,而且影响到了产品创新和设计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例如,平板显示、数控机床、新能源电池等高技术产品的技术发源地都是美国,但日本、韩国和德国等国家在产品技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制造技术的创新和改善,最终在产业竞争中赶超了美国,是制造能力的弱化最终侵蚀了美国在这些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讲的制造和制造业地位的提升,并不是传统制造和基于传统制造的传统制造业的地位提升。在产业结构和产业价值链上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体现了“复杂生产性知识”的制造和制造业;具有更高生产效率和能够影响整个创新系统创新效率的制造,是应用了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的先进制造和先进制造业。也正因为如此,金融危机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工业国家提出的复兴制造业的战略并不是恢复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能力,而是加强其基于先进制造技术的先进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复兴制造业的政策思路和手段看,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制定的“制造业复兴计划”、“美国制造业行动计划”和欧洲推出的“未来工厂计划”等一系列产业政策安排,并不是简单地通过抑制本国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直接投资来复兴其制造业,而是通过加快突破和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同时为先进制造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创造适宜的市场和要素环境,进而形成发展制造业的新的经济区位优势(见表1-1)。
表1-1 美国制造业行动计划
资料来源: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 “‘Make': an American Manufacturing Movement”, http://www.compete.org/publications/detail/2064/make/,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