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区域经济的转型成为必然。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研究视角切入研究区域经济转型,是遵循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有助于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面临的关键问题,更好地分析区域经济转型遇到的各种问题。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本文厘清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转型的逻辑关系,决定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研究视角,重点探讨区域经济转型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检验。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一共包含四个阶段:成长初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成熟后期。在成长初期,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出现落后倾向;在成熟期和成熟后期,区域经济发展可能出现膨胀和萧条两种倾向。如此,则落后区域、膨胀区域和萧条区域分别对应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中存在落后倾向、膨胀倾向和萧条倾向的区域。这三种类型的区域不仅是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问题区域特征识别的结果,而且是区域经济转型的前提。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区域类型决定了区域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初始条件影响着区域经济转型的模式选择,包括转型的动力机制、转型目标、转型内容以及绩效评价,这些都是区域经济转型框架设计的主要内容。所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决定和影响着区域经济转型的各个方面,这是本书重要的逻辑关系。
落后区域、萧条区域和膨胀区域三种区域类型决定了区域经济转型的三种模式,即落后区域经济转型模式、萧条区域经济转型模式、膨胀区域经济转型模式。落后区域面临的关键问题是贫困落后,其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是步入现代化轨道;萧条区域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产业老化与技术落后,其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是恢复往日活力;膨胀区域面临的关键问题是产业与人口过密,其经济转型的总体目标是永葆发展活力。三类区域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空间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福利改善等区域经济转型的主要方面分别以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重振昔日雄风、吐故纳新作为转型的主线。
区域经济转型绩效评价是区域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区域经济转型的绩效评价可以全面系统分析所研究区域的转型效果。目前对区域经济转型的绩效评价主要有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以转型目标为对照、以转型内容为主体的区域经济转型绩效评价等。出于资料可得性和时间节点的考虑,本书选取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转型内容进行转型的绩效评价。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划分的方法和问题区域识别方法确定中国各区域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发现与实际大体相符。经过以全要素生产率和转型内容衡量的区域经济转型绩效评价,发现我国落后区域和萧条区域的经济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膨胀区域经济转型则收效甚微。为了弥补所选区域尺度较大的缺陷,本书又选取广西百色市、辽宁阜新市和北京市区作为落后区域经济转型、萧条区域经济转型和膨胀区域经济转型的典型代表进行区域经济转型的典型性分析,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美国的区域经济转型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经验借鉴。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关键在于准确定位,合理选择区域经济转型路径并及时调整;加强区域合作,共谋区域经济转型大计;推进改革,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严格环境规制,为区域经济转型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就分类型区域而言,经济转型的重点又有所不同。
本书的研究思路是构建基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研究视角的区域经济转型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对策建议。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构建本书的理论框架,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主要是厘清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区域经济转型的关系,阐述以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研究视角的理论依据;第三章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和问题区域的识别,认清区域经济转型的初始条件和进行转型模式选择(包括动力机制、转型目标设置和主要内容设计),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经济转型的绩效评价,这些就是区域经济转型框架设计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实证分析,包括第四章、第五章。第四章是对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总体分析;第五章将研究对象范围缩小,选择典型区域进行实证考察。第三部分是对策建议,包括第六章与第七章。第六章介绍了美国区域经济转型的经验,为我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借鉴;第七章对我国区域经济转型提出对策建议。
安晓明
2015年1月10日于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