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管理问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府统计部门在提高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198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以下简称《统计法》)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统计工作开始走上法治轨道。之后,经历了1996年5月和2009年6月的两次修订后,最新的《统计法》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为了减少对统计活动的不当干预,国家还出台了相关制度规定:1998年颁布了《关于坚决反对和制止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通知》,2009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等。在具体的数据质量管理方面,国家统计局于1999年初首次公布了《国家局和省级统计局两级对主要的统计指标数据质量评估的实施方法》,通过统计系统内部的自我检查与评估,对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工业增加值及增长速度、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等12项指标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2003年,国家统计局在开始实行的统计巡查制度中,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评估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2003年11月和2004年1月,国家统计局先后颁布了《关于我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的改革》(国统字〔2003〕 70号)和《关于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的通知》(国统字〔2004〕 4号),建立了地区GDP数据联审制度,对GDP核算与发布提出了改进和规范的措施。在国际准则对接方面,我国于2002年4月正式加入数据通用公布系统(简称GDDS)。这些法规和制度的出台,为惩治和预防统计违法行为、规范统计工作秩序、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毋庸置疑,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有很大的飞跃。但是应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统计数据的用户越来越多,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统计工作面对的形势越来越复杂,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官方统计数据常常受到国内外媒体和一些学者的质疑。这些质疑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不协调,即官方公布的数据相互之间存在矛盾;二是不相符,即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与人们的感觉有较大差距。例如,2001年,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教授Thomas G. Rawski在《中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GDP统计发生了什么》Rawski, T. G., “What is Happening to China's GDP Statistics”,China Economic Review(12)2001.,该文列举了“十五”期间中国的能源增长和交通量增长与GDP增长数据不同步的事实,认为中国的官方统计明显夸大了经济增长;2005年3月,国家统计局原局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德水披露了一组数字,2004年各省份上报的全年GDP汇总数据,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量差距高达26582亿元;2009年7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当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4638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12.9%,远超同期7.1%的经济增速,一些网友称收入“被增长”;2010年3月,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上一年房屋销售价格上涨1.5%,这个统计数字与百姓的直观感受相差甚远,也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强烈质疑。

应当指出,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政府统计数据很少向社会公布,社会公众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质疑也无从谈起。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下,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也比现在要低得多。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统计机构向社会公布的统计数据越来越多,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多元化使得社会公众对官方统计数据日益关注。因此,上述质疑的出现毋宁说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此外,尽管一些媒体和学者对我国的政府统计存在一些误解甚至是偏见,但是这些质疑也有其合理的一面,即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部分官方统计数据确实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从国际上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官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逐渐成为各国官方统计机构与国际统计机构非常关注的一个热点课题。表1-1列出了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等国际机构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一些动向。根据日本伊藤阳一和水野谷武志等人的分析〔日〕水野谷武志:《統計制度改革の国際的動向と統計品質論》,《統計研究参考資料》第112期。,关于官方统计数据质量的研究之所以会成为近年来国际统计机构讨论的热点问题,其主要原因如下。第一,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知识经济迅速兴起,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虚拟经济也有非常大的发展,而原有的官方统计未能很好地适应这种变化,已不能很好地反映经济社会的真实动态。特别是对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发生的亚洲经济危机和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的官方统计未能事先提供充分有效的预警信息。第二,由于政府预算的限制,官方统计所需要的经费和人力资源难以得到保证,官方统计数据的公信力有所下降。为此,国际统计机构与各国的政府统计机构期望通过对官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研究,唤起政府和公众对统计的关注与支持,通过相关研究和讨论,进一步改进政府的统计工作,完善统计制度与方法,以更好地满足政府与社会公众对高质量统计数据的需求。

表1-1 关于统计数据质量研究的国际动向年表

二 研究意义

在上述背景下,对我国官方统计数据的质量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首先,政府统计数据是政府和公众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基本信息来源,也是其行为决策的主要依据。统计数据如果质量不高,就很可能会误导政府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另外,在现行体制下,统计数据常被用作对地区、单位进行业绩考核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是评判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政府资源的配置。如果统计数据质量不高,不仅各地区与各单位的业绩不能得到正确评价,而且无法实现政府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通过这一研究,发现我国政府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具体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大大提高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从而可以使统计更好地为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其次,社会各界的质疑已使我国政府统计的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对我国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全面科学的诊断并在此基础上加强管理,将提高我国统计数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对塑造国家统计部门的良好形象具有深远意义。

最后,探讨和总结出一套科学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的理论、统计数据质量的诊断方法以及对统计数据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对于统计学自身的发展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