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一 研究对象
本书研究的对象限定为:方言中各类词的重叠现象,也就是说,基式的性质必须是词,通过重叠手段构成了重叠式。
(1)基式是要能独立使用的词,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及三音节或以上的词,也包括“数量词”。
(2)重叠的方式包括不变形重叠和变形重叠。不变形重叠,又可分为三类:完全重叠(基式中的每个语素都重叠)、不完全重叠(只重叠部分语素)、带缀重叠(重叠式附加上词缀)。前两类合称为“单纯重叠”,与第三类“带缀重叠”相对。变形重叠,主要指重叠过程中,语音形式发生了部分变化,或变声或变韵或变调。
(3)不论重叠的作用是构词还是构形只要满足上述条件都属于研究范畴,表面上构词与构形看似截然对立,可实际上有些虽说是属于构形性质,但重叠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固化成词了,所以有时二者的界限并不太清楚。因此,我们的区分标准为:基式与重叠式的词性和词义基本一致,只是语法意义有所改变的是构形重叠;否则为构词重叠。构词重叠主要包括两类,一类为基式词重叠后不改变词性,但词语意义改变了,成了另外一个词,如河南孟州的物质名词“水”重叠后虽然仍是名词,词性未变,可是基式词的意义是“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重叠式则意为“吃饺子时蘸的醋或酱油做成的调料”;另一类指基式词重叠后不仅意义改变了,词性也变了,如福建莆田方言中“水”是一个名词,但重叠式“水水”指“水分很多,水汪汪的样子”,成了形容词。对于构词重叠,我们主要讨论第二类。
(4)“绿油油”类“形容词+叠音后缀”结构不属于讨论的范围,相似的“山尖尖”只能分析为“山+尖尖”结构类,本书也不讨论;名词“棍棍棒棒”类和动词“吃吃喝喝”类是两个词分别重叠后的再组合,并不是双音节词的重叠式,所以也不讨论;至于修辞上的“反复”和“叠字”等,更与我们的论题无关。
二 主要内容
本书拟通过翔实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已发表的论文论著等资料,对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现象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分析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考察方言中的重叠词类分布。重叠在各方言中虽普遍存在,但并非各词类都有,比如“副词”和“代词”的重叠,只散见于少数地区。
(2)分析各词类重叠的具体形式及地理分布。汉语方言中名词的重叠形式有5种,动词有8种,形容词有24种,副词有5种,代词有3种,量词(包括数量词)有5种。但这些重叠式并非能见于所有的方言中。为了能够全面、详尽地揭示这些重叠形式的分布规律,我们将对汉语各大方言由点及面地进行分析和研究。
(3)归纳重叠形式的音变规律,考察音义联系。重叠式的音变和其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之间存在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应该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书将力图从理论上对它进行解释。
(4)分析重叠式的语法意义,并找出其影响因子。构形用的重叠是一种语法手段,通过这种手段必然会使重叠式的语法意义较基式有改变。但我们发现,同一重叠式在不同方言中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本书将从宏观角度对这些语法意义分类,并分析影响语义表达的主要因素。
(5)结合重叠式的语言历史来观察方言中的重叠现象。共时的某种现象往往是语言历史的映射,所以我们将二者放在一起讨论,可以说,探讨重叠式的历史发展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其共时的状况。
(6)考察重叠式的语法功能,确定重叠式的语法性质。重叠式与基式相比,除了在语法意义上有差异,在句子中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和与其他成分的组合能力也会有一些差别。本书不仅要对这些差别进行考察,还要探索差异形成的原因。另外,同一重叠形式在不同方言中的语法功能还可能不尽相同,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笔者所关注的。
三 研究意义
本书将以比较的视野来观察分析汉语方言中的重叠现象,具体以各词类为纬、各方言区为经对汉语方言重叠的整体面貌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描写、分析、比较和解释。
(1)对比各方言重叠的共时面貌,有助于了解其区域特点及相互联系,使研究者对方言重叠现状有系统细致的了解。描述分析重叠式在各方言区的地理分布及类型特点,有助于汉语方言的分区工作。汉语方言分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晋语、徽语及平话的归属。笔者发现在重叠手段上所显示出的个性也许能为汉语方言分区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标准。
(2)在共时比较的基础上对方言间共有或区域方言独具的重叠现象进行历时溯源,不仅有助于了解重叠现象的纵向历史演变规律,还有助于了解方言间的亲属关系。
(3)全面考察汉语方言重叠式的面貌,在语言类型学上有重要意义。重叠不仅在汉藏语系是一种重要语言现象,在亚太地区乃至印欧语中都广泛存在,对汉语方言重叠问题进行研究无疑对语言类型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书将综合运用描写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在如实、细致、详尽地描写汉语各方言区重叠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的具体内容包括:同一词类在不同方言间重叠形式的异同、同一词类的同一重叠形式在不同方言间所承载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的异同、方言重叠式的共时面貌与语言历史的关系等。比较的目的是更好地解释方言中各类重叠现象形成及存在差异的原因,在解释时既要联系它的语音格式、句法位置,更要将之与历史中的语言现象联系起来。最后总结归纳出蕴含于汉语方言重叠现象中的一些普遍规律。
(1)通过对各大方言区代表点的调查研究,从而全面、精细地反映方言重叠的面貌,充分展现其在地理空间上的类型分布状况。
(2)通过对各方言重叠式语义和功能全方位的共时比较,从而展现同一重叠形式的语义及功能在方言区内部小片、各方言区之间存在的一致性和差异。
(3)通过联系各重叠形式的历史演变过程,揭示方言差异反映的历史层次,从而更深刻地解释汉语方言重叠现象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