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题旨衍变的现实背景
本课题研究期间,正值中东地区发生“阿拉伯之春”、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美国调整中东政策且“重返亚太”之际,这使本课题研究的题旨因现实背景的变化而随之发生了衍变,凸显了以重大现实问题导向为主、中国特色理论建构为辅、“一带一路”软环境建设为目标的问题导向型的研究范式。
一 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中东现实之变化
(1)“阿拉伯之春”引发中东地缘政治大裂变,使战争、制裁、动荡、暴恐等成为中东转型国家的新常态,“由乱趋治”成为当下中东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宗教、民族、部落等一系列人文因素,既是“阿拉伯之春”爆发的重要诱因,也是埃及等中东国家完成社会转型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中,教派矛盾在叙利亚危机、伊拉克重建、利比亚内战、也门空袭等一系列中东热点问题中均烙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之印。以沙特为首的逊尼派联盟与以伊朗为首的什叶派联盟间日趋激烈的冲突、对抗与代理战争已成为中东地缘政治大裂变的主要表现。
(2)中东地区热点问题出现新变化,“阿拉伯之春”引发埃及、突尼斯、也门等国的政权更迭和利比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国的内战与危机,这使中东和平问题被淹没淡化,再加上巴勒斯坦内部和解受挫、以色列政府鹰派当政、美国国务卿克里调停失败、欧盟深陷乌克兰危机等诸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中东和平问题被边缘化。这意味着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利益”与“重大关切”受到威胁,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中东地缘政治碎片化程度,以色列利用伊斯兰国家间的教派冲突来谋求与沙特等逊尼派国家联手对抗伊朗等什叶派国家。
(3)宗教极端主义呈现由中东向全球扩散的特点,并形成由“中心→边缘”辐射的发展态势,如“穆兄会”由执政前台转入“地下蜗居”、“基地”分支机构空前活跃、塔利班持续作乱、IS异军突起等,尤其是本·拉登“基地”组织的抵抗模式(用圣战1种方式消灭“美国+以色列+亲美的阿拉伯政府”3个敌人)已被IS演化为新的抵抗模式(用圣战1种方式消灭“异教徒+什叶派穆斯林+变节穆斯林”3个敌人),从而使“去极端化”成为全球反恐的迫切任务,在开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对宗教极端主义的研究与治理迫在眉睫。
(4)美国调整其中东战略的意图较为明显,美欧的中东影响力在减弱、俄罗斯与中国的影响力在上升,主导中东地区的国际力量由单极走向多级,尤其是在解决叙利亚危机上,中国在联合国涉叙决议上投了三次否决票,表明中国中东外交由不介入→适度介入→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转折,中国更为伊核协议的签订发挥了切实的建设性作用,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政治影响力。
二 本课题研究所涉及的中国现实之变化
(1)“一带一路”倡议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文外交的战略地位并赋予其三大新使命。① 弘扬丝路互惠型的经济观。“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统筹经济、贸易、科技、金融等方面资源,利用好比较优势,找准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② 弘扬丝路合作型的安全观。“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倡导全面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理念,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和次区域安全合作,深化有关合作机制,增进战略互信。”③ 弘扬丝路包容型的文明交往观。“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2)“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人文外交指明方向并明确了发展任务。一是价值沟通是中国人文外交的基本任务。过去,中国“为世界提供商品”,现在,要“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在“贡献中国智慧,提出中国方案,体现中国作用”[1]的具体实践中构建多元、民主的国际话语体系,以贡献公共产品的方式深化文明交往中的价值沟通,要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命运共同体意识”等公共产品的提供,使“中国倡议”成为“全球共识”,要通过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外界更加看好中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能力。二是增信释疑是中国人文外交的重要任务。应在总结我国亚非人文外交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增进人与人、民众与民众、民族与民族之间友好情谊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互信、合作的内涵,着力宣传、解读中国的政策尤其是民族宗教政策的优越性,从内外双向路经来构建国家政策形象以提高国家美誉度,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三是培育反恐共识是中国人文外交的迫切任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内,不仅集结着由多民族、多宗教纷争与能源掠夺等派生出的武力冲突,还活跃着IS、“基地”、塔利班等宗教极端势力。因此,中国人文外交在综合根治恐怖主义问题上应该并且能够“有所作为”,通过积极倡导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性安全的新安全观,中国争取早日与丝路沿线国达成反恐共识,开展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务实性合作。
(3)“一带一路”建设也使中国人文外交面临新挑战。一是我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意图尚不明晰。尽管“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丝路沿线国家的高度关注,但因美国遏华倾向的进一步加剧,尤其是亚投行、丝路基金及金砖银行等的相继启动,美国加紧“抹黑中国”以恶化“一带一路”软环境,如重弹“大国必霸论”、诋毁中国民族宗教政策、渲染“中国军事威胁”、炒作“南海问题”等,此类混淆国际视听的做派,使“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出现分歧性的战略解读。除阿拉伯国家一致认可、积极响应外,土耳其、伊朗及以色列的舆论反映较为复杂,误解与分歧依然存在,故中国人文外交应努力履行“增信释疑”的使命,尽快扭转中国战略意图尚不明晰的现实挑战。二是中国的国家形象受损。在由西方主流媒体把控的国际舆论竞技场上,存在着西强东弱的“软实力逆差”,故存在“中国政府的形象被刻意抹黑,中国的政策意图被歪曲解读,中国的解释申辩被压制淡化,中国的价值观和传统被贬低和边缘化”[2]等现象。其中,如何澄清被西方媒体肆意歪曲的中国民族宗教政策、修复中国国家政策形象以便最大限度地塑造和传播国际形象,已成为中国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中国要拓宽与丝路沿线国家全方位的价值沟通渠道,深化孔子学院、友好城市、旅游、援助、维和等人文外交的特色项目,增强消解美、日所渲染的“中国威胁论”的舆论反制能力,以提高中国国家形象的美誉度。三是中国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有限。外交的实质是如何在价值共享中维护国家利益,人文外交则是如何在人文价值观沟通中推动外交获得更大的效应,人文价值观的表达、理解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国际关系的基本建构,进而影响全球治理的未来走向。唯有向世界不断提供公共产品,才能最终实现“国强语盛”,进而提升软实力。从古至今,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极为有限,中国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尤其是中国的和平外交思想应成为全球治理中构建多元价值观的宝贵精神资源。因此,中国人文外交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捍卫丝路话语权,使“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等“中国倡议”逐渐成为“全球共识”,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4)“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战略风险日益凸显。在“一带一路”战略合作中,由宗教极端主义所生发的经济、安全、人文等领域的战略风险日趋严重。作为宗教极端主义原发地与“一带一路”交汇区的中东,是IS、“基地”、塔利班等极端势力异常活跃之地,它们与“东突”势力结成实质性联系,既对陆上丝路构成安全挑战,同时还因“东伊运”随着“基地”正向东南亚国家转移而对海上丝路造成安全隐患。中国与沙特、埃及、伊朗、土耳其等中东地区大国均属丝路上的“天然合作伙伴”,故应以丝路安全合作为抓手来构建中国与中东地区大国间的新型关系。以经贸、人文促和平已成为儒、伊文明上千年和平交往于丝路上的最成功经验,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应进一步拓展经贸合作领域、深化人文交流内涵,并合力打击宗教极端主义,以探索管控“一带一路”战略风险的有效途径。
总之,基于以上现实背景的诸多变化,本课题研究题旨必须就中国人文外交的内涵、特征、目标、途径、意义、成效以及制约因素等做深入研究,以推动制定我国的全方位人文外交战略,进而使其在全球治理尤其是全球软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