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我国劳动生产率变动及结构特征
内容提要:在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均资本推动下,我国劳动生产率呈长期不断上升趋势,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增速有所放缓。从产业看,按产业结构变化分解,劳动生产率的提升主要受鲍莫尔效应和纯生产率效应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51.63%、45.82%。从地区看,东部沿海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增长要快于中西部内陆地区;地区间劳动生产率水平差距呈扩大趋势,但增速差距逐步收敛,条件收敛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十分明显,促进收敛的因素主要是资本形成、工业化城镇化、政府和国企改革、对外开放、科技进步、市场化、基础设施完善等。从所有制看,劳动生产率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集体企业、港澳台企业,内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要明显快于外资企业,其中又以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两者的改善幅度最大;不同所有制劳动生产率存在高低差异的原因是,国有企业集中于劳动生产率较高的能源类和公用事业类行业,外资企业则以高附加值的成品和半成品类的子行业为主,而私营企业主要分布于竞争性较强的成品和半成品类与基础材料类的子行业。同一行业,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总体上要比内资企业高,且生产率分布更为均衡;国有企业劳动生产率两极分化较严重,低效率的国有企业数量较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提出我国“十三五”时期“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要高于6.6%的预期目标。为更好地实现该目标,有必要正确认识我国劳动生产率长期以来的变动及其在结构上(尤其是总量、产业、地区与所有制等)的变化特征,从而在未来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