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王国(帝国)的兴衰
中古时代,马里是加纳、马里、桑海等西非统一大帝国的中心地区。古代加纳和马里的主体民族是曼丁哥人,他们又分成不少部落,最重要的有班巴拉人、马林凯人等,马里帝国就是由曼丁哥人创立的。13~15世纪是马里帝国的鼎盛时期,它将加纳王国的大部分土地和桑海王国都纳入版图。后来,马里帝国因内部争权夺利及图阿雷格人和桑海人的共同打击而崩溃,成为桑海帝国的藩属。桑海人居住在通布图和尼日尔河河套以南地区,原是马里帝国的臣民。15世纪后期,桑海帝国崛起;16世纪后期,桑海帝国在同摩洛哥的战争中失败,不久帝国瓦解,这一地区进入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小国纷争时期。
一 加纳王国时期
3世纪前后,富拉尼人在通布图以西、尼日尔河上游西北部地区(今马里境内)建立加纳王国。它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控制着撒哈拉商道的黄金贸易,因此有“黄金之国”的美称。7世纪以前,加纳王国已经历了来自北方的22个国王的统治。8世纪末索宁克人推翻了富拉尼人的统治,建立了黑人王朝。
9~11世纪是加纳王国的全盛时期,其版图东到通布图,南到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上游之间的地区,北至撒哈拉沙漠的南部边缘。加纳王国还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令其称臣纳贡。当时加纳王国有一支20万人的军队,其中包括4万名弓箭手。在全盛时期,加纳王国的农业、畜牧业、手工纺织和制陶业已相当发达,贸易也十分发达,首都昆比-萨累(Kumbi-Saleh,位于今马里境内)成为黑人和北方来的阿拉伯人洽谈生意的大都会。昆比-萨累有两个主要城区:一是国王和贵族居住的城区,有宫殿和许多精心装饰的圆形大茅屋,周围筑有很高的城墙;另一个是商贾城,有许多清真寺和阿拉伯建筑,北方来的阿拉伯商人就居住于此,此城方圆1英里(1英里≈1.609千米),约有3万居民。11世纪下半叶,摩洛哥的阿尔摩拉维德人侵入加纳,破坏了加纳的农业、畜牧业和与北非进行贸易的商路。阿尔摩拉维德人虽侵入几年后又退出,但加纳王国从此一蹶不振,被征服的小国纷纷脱离加纳而独立。13世纪,加纳王国被新兴的马里帝国灭亡。
二 马里帝国时期
(一)小酋长国马里
马里原是尼日尔河支流桑卡拉尼河地区的一个小酋长国,由操曼丁哥语的凯塔部落组成,曾是加纳王国的属国。
从7世纪到10世纪,在长达300年的时间里,阿拉伯人越过撒哈拉沙漠,将伊斯兰教传到西苏丹。阿拉伯商队用盐、贝壳和串珠等物品,同西苏丹各国换取黄金和象牙等物品。由于这些频繁的商业活动,阿拉伯文化在西苏丹地区留下了深刻的印迹。西苏丹的一些早期编年史材料也都是用阿拉伯文写的。1054年,摩洛哥的阿尔摩拉维德王朝军队侵入西非并彻底破坏了西非古国加纳。原来受加纳统治的许多曼丁哥人的小国乘机独立,其中就有马林凯族的马里,当时称作马勒尔(Malel)。这个由凯塔部落建立的小酋长国,当时只局限于尼日尔河上游支流桑卡拉尼河和塞内加尔河上游支流巴科伊河之间的地区。它的第一个著名酋长古尔曼达纳(亦称“泽拉本达纳”“巴拉门达纳”),此时已经皈依伊斯兰教。马勒尔酋长国不断南下袭击其他部落,虏获的战俘被作为奴隶运往北非出售。凯塔部落善于经商,国家富裕,有国王到麦加朝圣的传统。其中,著名的国王穆罕默德·哈马马、吉吉·比拉利和穆萨·凯塔在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初曾4次到麦加朝圣。
马里同其邻国——苏苏人建立的卡尼阿加国是宿敌,争端起于争夺商道的控制权。卡尼阿加国国王苏曼古鲁于1203年征服了加纳王国的残余部分。他雄心勃勃,力图控制尼日尔河上游的新商道。这条中央商道穿过尼日尔河,经过通布图、加奥,纵横撒哈拉沙漠,直抵突尼斯和埃及,几乎完全取代了古加纳境内西部的旧商道。
为了争夺对尼日尔河上游的控制权,1218~1230年,马里同卡尼阿加王国几次交战,屡遭失败,终被征服,国都康加巴陷落。苏曼古鲁杀了马里国王纳雷·法马甘和他的11个儿子,只有1个王子松迪亚塔(Sundiata)得以幸免。当时他正因为宫廷内争流亡麦马国。松迪亚塔自幼残疾(跛脚),但他意志坚定、才能出众,麦马国王对他很信任。马里国都陷落后,唇亡齿寒,麦马国王向松迪亚塔提供骑兵,帮助他复国。
(二)马里帝国的崛起
松迪亚塔得到马林凯人的支持。他将凯塔部落的“长老团体”改组成军队的核心。他以马里·凯塔为名,依靠一些游猎部落的帮助,联合了马林凯人几乎所有氏族和部落,并被各部落酋长公推为战时军事领袖。1230~1234年,松迪亚塔军队同苏曼古鲁军队展开激战,经过几次胜利之后,终于把苏苏人赶回他们的居住地,即尼日尔河上游地区,从而收复了马林凯人的中心地区。
1235年,松迪亚塔率领军队攻入卡尼阿加境内,在库利科罗附近的基里纳(Kirina)消灭苏苏人军队,杀死苏曼古鲁。基里纳战役后,马林凯酋长在康加巴举行大会,宣誓效忠他们伟大的君主松迪亚塔。1235~1240年,马里军队继续推进,直至兼并了卡尼阿加国的所有领土,并于1240年摧毁古加纳的国都。其间,通过兼并和征服,麦马国和桑卡拉国都被并入马里范围。马里成为统治南方马林凯人和北方索宁凯人众多小国的霸主,帝国已经初具规模。
松迪亚塔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开国之君,他顺应西苏丹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舍弃已被沙漠侵蚀的加纳古都昆比-萨累,1240年迁都南方桑卡拉尼河畔的尼阿涅,靠近布雷产金区,以便有效控制黄金生产和贩运。他优待穆斯林商人,崇尚伊斯兰教,赢得了商人的拥护和支持;大力发展农牧业,扩大耕地,引进棉花种植和棉纺技术。在他的统治下,马里帝国经济蒸蒸日上,国力强盛,社会安定,开创了比加纳王国更加繁荣昌盛的局面。帝国疆域辽阔,西起台克鲁尔,东至尼日尔河河套,南起沃尔特流域,北至瓦拉塔南缘。1255年,松迪亚塔中箭身亡,其子乌利继位。
乌利在位15年(1255~1270),继续完成其父未竟事业。在北方,他将马里的疆域扩大到萨赫勒干旱草原地区,并控制了瓦拉塔。在东方,他将扩张的主要矛头指向尼日尔河河套,加强对通布图、加奥等发达的商业中心的控制。为此,马里帝国与东方的劲敌——桑海人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夺,一度征服桑海王国,打通了从尼阿涅直抵加奥的尼日尔河航道,完全控制了撒哈拉中心商道。乌利曾率队前往麦加朝圣,并与北非的伊斯兰世界建立了联系。
(三)马里帝国的兴衰
乌利去世以后,他的兄弟瓦蒂和哈里发先后继位。瓦蒂在位4年(1270~1274),哈里发在位仅短短1年(1274~1275)。然后是乌利的外甥贝克尔(1275~1285年在位)继位。这三个国王都不善于治理国家,以致马里在15年的时间里国势中落。加奥的桑海人乘机摆脱马里的统治,取得了独立地位。
1285年,宫廷的“释放奴隶”萨库拉乘王室内讧之机夺取王位。萨库拉精明能干,勇猛善战,在位期间多在戎马争战中度过。他先是率军北征,占领撒哈拉各处铜矿,接着东征企图独立的台克鲁尔(泛指西苏丹地区),最后挥戈向西,占领杰内,攻下加奥,再次征服桑海。于是马里帝国出现中兴,西苏丹地区各国纷纷归附、纳贡称臣。1298年,萨库拉前往麦加朝圣,1300年在归途中遇害。其后王位又由乌利之子加乌(1300~1305年在位)和孙子穆罕默德(1305~1310年在位)继承。穆罕默德去世之后,王位传给阿布·贝克尔二世。
阿布·贝克尔二世在位期间,他曾经派人乘坐独木舟试航大西洋。第一次派出的船队失败以后,他亲自率领2000只独木舟组成舰队西航,但未见凯旋。这就是后来关于西非黑人在14世纪就已经到达美洲的传说的由来。1312年阿布·贝克尔二世之孙穆萨继位,称曼萨·穆萨(Mansa Musa)。他在位25年,马里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曼萨·穆萨于1325年对麦加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朝觐活动。曼萨·穆萨的朝觐队伍规模庞大并携带大量黄金,骆驼队行进时浩浩荡荡。最前边是500名奴隶手执6磅(约2.7千克)重的金制倚杖开道;之后是100头驮着黄金的骆驼,每头驮300磅(约135千克);再后边是1000头驮着食物、礼品的骆驼以及大批穿着金饰服装的妻妾、侍从。曼萨·穆萨沿途还大量购买、施舍,致使埃及金价下跌1/5, 12年后才恢复过来。这一朝觐盛举极大地震动了阿拉伯世界和欧洲,使马里帝国声名远播。马里的名声传到西欧,一幅1339年绘制的西欧地图上首次出现了马里帝国的名称。曼萨·穆萨回国时还邀请了许多穆斯林学者一起回国。之后,马里的许多城市逐渐发展成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其中,通布图成为与开罗、巴格达和大马士革齐名的著名伊斯兰学术研究中心。
经过多年征战,马里帝国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疆域不断扩大。14世纪马里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其版图东到今天的尼日尔,西到大西洋,南到热带森林区,北至撒哈拉沙漠。它不仅控制了西非的重要产金地万加腊、沙漠边缘的重要产盐地塔哈扎以及那里的农业区和手工业区,而且控制了穿越撒哈拉沙漠的贸易通道,成为当时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强盛的马里帝国农牧业、手工业,以及金矿、岩盐开采业都相当发达,同时与北部的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东部的埃及的贸易十分活跃,仅与地中海的贸易商道就有6条,当时一条商路一年通过的骆驼就不下1.2万头。通布图、加奥、杰内是马里帝国著名的商业城市和文化中心。
1337年,曼萨·穆萨去世。在他去世后的50多年里,马里帝国仍维持着强大的局面,但帝国中央政权已潜伏着严重危机。自穆萨麦加朝觐后,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变本加厉。在极盛时期的马里帝国,帝王那令人目眩的黄金财富,在阿拉伯世界所赢得的显赫地位以及统治幅员辽阔帝国的权势,这一切使得王位之争愈演愈烈。再加上马里凯塔王族旧规规定,亲族内,凡是国王的兄弟、儿子、侄子以及外甥都是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这种宽泛的王位继承制度加剧了夺权之争。曼萨·穆萨赴麦加朝圣期间命其子穆罕默德摄政,目的在于排斥皇弟苏莱曼继承王位的权利。精明的苏莱曼不肯罢休,1341年最终从他侄子穆罕默德·马加(1337~1341年在位)手中夺取了王位。
苏莱曼在位6年,颇有建树。他与北非建立了密切的文化联系,重新征服了叛离的属国,只有桑海地区未能收复。但是,在他死后不久,他的家族与穆萨家族之间爆发了血腥的内战。苏莱曼的儿子夸沙继位不到1年就死于非命,王位被穆萨之孙亚塔(1360~1373年在位)夺回。亚塔之子穆萨二世(1374~1387年在位)虽然执政13年,但大权旁落,名存实亡。他的兄弟马加二世继承王位(1387~1388年在位)仅1年就被财政大臣桑达基推翻,桑达基弑王并娶其母(太后)为妻。但他篡位不到两年即遭到驻守南疆、自称松迪亚塔一系加乌后裔的马加的声讨并被迫下台。于是,王位又回到松迪亚塔世系手中。马加三世于1390年上台,在之后继位的穆萨三世和乌利三世统治时期,马里帝国已经摇摇欲坠。
频繁的宫廷政变严重削弱了帝国中央统治的力量,属国乘机独立。14世纪80年代,东部诸省率先叛离拥兵自重,穆萨二世依靠手下能征善战的武将迪阿塔,收复部分省区。但塔特麦卡铜矿区和加奥摆脱了马里的统治。接着,14世纪末,莫西人从尼日尔河河套地区侵入尼日尔河中游谷地,对马里帝国最繁荣的商业城市——通布图形成严重威胁。莫西人一度攻入该城,后来马里虽然收复通布图,但已无力维护经过通布图商路的安全,北部行省和藩邦乘机纷纷脱离马里版图。15世纪初,麦马、迪亚拉脱离马里。1433年,图阿雷格游牧部落占领通布图、瓦拉塔和阿拉万。马里至此失去对撒哈拉商路的控制,丧失了商税收入,从此一蹶不振。随着马里帝国的日趋衰落,桑海人宣布不再纳贡,1465年占领通布图;1512年占领了卡诺和直至博尔努边境的地区;1545年桑海占领了马里城。1599年,马里皇帝曼萨·穆罕默德四世试图趁摩洛哥军队占领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造成的混乱之际,重振昔日雄风。他因为得到班巴拉人和富拉尼人多数地方酋长的支持,推进到了杰内,不料却被一名部将出卖。一个个城市脱离马里,帝国迅速解体。17世纪中叶,班巴拉人终于夺得了帝国的剩余部分,马里帝国从西苏丹政治生活中消失。
(四)马里帝国的社会制度
1.奴隶制社会
马里的奴隶来源主要是军事掠夺,马里南方古尔人以原始的小氏族公社形式分散在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上游地区,相互之间很不团结。这里一直是北部曼丁哥人掠夺奴隶的主要场所。曼丁哥人的军队经常将整个村寨的古尔人变为奴隶。奴隶的另一个来源是买卖,马里人因犯罪、欠债或穷困而被卖身为奴。
奴隶被广泛用于农业、手工业、商业各个领域,从事农业的奴隶被编成奴隶部落,由监工管理。奴隶村落一般穿插分布在自由民村落之间,实行内婚制。法律禁止奴隶部落的男奴娶自由民女子,以防止奴隶通过婚姻关系为下一代取得自由民身份。从事手工业的铁匠奴隶,每年必须向奴隶主提供若干梭镖和箭。奴隶在商业中主要是搬运夫,除了头顶食盐、铜器、铁器等货物外,还需背负主人和商队卫士的口粮。奴隶还被用于开矿,14世纪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塔在游历马里时看到,在铜城塔开达,从采矿、运输矿石、冶炼到加工成铜锭,这些工序全部由奴隶完成。
马里社会还有大量家庭奴隶。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马里社会,整个曼丁哥族在很长时期内都普遍存在家庭奴隶制度,而且让奴隶渗透到家庭组织结构中。马里帝国的奴隶与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父权制家庭公社“结合”,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奴隶成为“养子”“养女”;二是女奴成为一夫多妻制中的配偶来源,上层人物的妻室多达数十上百;三是多数奴隶成为一般的家庭公社成员。第三种形式的奴隶又有几种不同的身份。第一代奴隶通常是掠夺或者买来的,可以随意买卖,属于“动产”;第二代奴隶称“家生子”,是第一代奴隶的子女,不可以买卖,是“不完全平等者”;第三代称“灶下仆人”,进入内室完全从事家务劳动;第四代称“自由人”,仍与主人保持依附关系,并被固定在土地上,向主人缴纳一部分收成,实际上已成为农奴。马里帝国家庭奴隶的大量存在淡化了帝国自由民与奴隶的严重矛盾。
2.中央集权制
马里帝国实行中央集权制,中央和地方官员都由国王任命。全国由1个中心区和3个外围行省组成,各省之下又分12个行政管理区。在征服地区各臣服王国中,设置监国使臣“费尔巴”。中央向各城市派遣市长“莫赫里夫”;农村地区由称为“柯伊”的部落酋长负行政责任。国王在宫廷和行政机构中,多使用绝对忠于自己的奴隶或释放奴隶,任命他们为重要地区的督抚,如此上层行政系统完全听命于国王,不受王族宗派集团的控制。国王严格控制属国和归顺民族的统治者,或将其首领留职朝廷,或将属国君主的世子留在京城充当人质。此外,还派遣直接代表国王的驻扎官进驻各地,以监督地方势力。马里帝国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全国有9万名步兵分驻各地,控制全境商路。国王还拥有一支1万多人的骑兵部队。
3.占优势的自然经济
马里帝国重视发展长途贸易,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的商队和船队都以帝国境内的尼日尔河沿岸城市为集散地。北非阿拉伯商人云集加奥城,每年跋涉在撒哈拉中央商道上的骆驼不下1.2万头。商业贸易的兴盛给帝国带来巨大的收益。马里帝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获得了显著发展。从事农业的“奴隶村落民”种植玉米和稻,也饲养牲畜,粗耕轮作,以锄头为基本生产工具。手工业分工较细,锻铁、木工、皮革、纺织等都形成了专门行业。通布图和杰内拥有众多织工和裁缝作坊,是马里帝国的手工纺织业中心。马里纺织品以其特有的热带风格图案风靡北非的阿拉伯世界。马里是古代盛产黄金的国家,帝国规定产金区用金沙缴税,罕见的天然金块一律上交国王。马里帝国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具有对外贸易性质,幅员辽阔的帝国并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同国外的贸易联系多于同国内的联系。阿拉伯商队通过纵横交错的撒哈拉商道,用食盐和其他日用品交换马里出产的黄金、纺织品等商品。马里帝国经济的另一个特点是,没有统一使用的货币。玛瑙贝、铜环、盐棒、布帛都是马里市场上常见的一般等价物,个别地方还使用阿拉伯人的金第纳尔。这说明,马里帝国自然经济仍占优势地位。
马里帝国创造了灿烂的中古文化。在帝国的繁荣时期,它在尼阿涅和通布图等大城市修建了繁华的宫殿、贵族住宅和巨大的清真寺。著名国王曼萨·穆萨经开罗到麦加朝圣的事迹,给伊斯兰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请了许多穆斯林学者和他一道回国,使通布图成为当时阿拉伯世界的学术中心。
三 桑海帝国时期
桑海帝国是继马里帝国之后在这一地区兴起的第三个统一的文明古国。690年,迪亚·阿拉亚曼在尼日尔河中游谷地的桑海族中建立了迪亚王朝,11世纪迁都加奥,1325年被马里帝国征服,称臣纳贡,处于依附地位。1337年,被马里征服者掳去的两位桑海王子成功逃回加奥,重建桑海王国,并改王号为索尼。随着马里帝国的衰落,桑海王国于1400年摆脱属国的地位,成为一个独立国家。索尼·阿里(1464~1492年在位)统治时期,桑海逐渐从王国发展为帝国。到15世纪后半期,桑海帝国大力开拓疆域,先后夺取了西非名城通布图和另一重要商业城市杰内,牢固地控制了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这一重要的产粮区,最终建立了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桑海帝国。
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桑海人挥师西进,直抵台克鲁尔,征服了原马里帝国的西部诸省,又挥戈北上,囊括了几乎整个萨赫勒草原。16世纪,桑海帝国完全控制了北部和东北部的商业中心地区。
1493年,穆罕默德·杜尔即位,建立阿斯基亚王朝。穆罕默德·杜尔推行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他本人因此被尊为“阿斯基亚大帝”。1496年,阿斯基亚大帝效法马里国王曼萨·穆萨,在500名骑兵和1000名步兵的护卫下,带着30万枚金币,赴圣城麦加朝觐。这次朝圣不仅使他荣获“哈吉”(朝拜者)这一称号,而且获得了台克鲁尔哈里发的头衔,成为西非穆斯林公认的领袖。阿斯基亚大帝打着“圣战”的旗号,接连不断地向周边国家和地区发动征战,继续开疆拓土。其版图西到大西洋,东与博尔努帝国(今尼日尔乍得湖地区)接壤,北至撒哈拉沙漠腹地,南与莫西王国(今天布基纳法索)为邻。桑海帝国成为西非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
强盛的帝国参照东方的行政和法律制度,建立了一个职能齐备、颇有效率的中央政府,使桑海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帝国农业高度发达,广泛使用铁制农具,大力种植水稻、小米、高粱和棉花,重视兴修水利,还请来犹太人园艺师改进当地的农业生产。帝国的纺织、缝纫、造船和其他手工业相当发达,商业贸易也十分活跃,黄金、象牙、盐和奴隶是当时的主要贸易对象。当时的重要城市有通布图、杰内,首都加奥是当时西非最大的城市。桑海帝国重视文化,通布图是它的文化中心,也是阿拉伯世界的文化中心之一,有180余所古兰经学校,著名的桑科尔大学有几千名学生。
1528年,阿斯基亚大帝的长子穆萨发动政变,废黜了年高85岁、双目失明的阿斯基亚大帝。在此后的60多年中,宫廷政变不断,帝国日趋衰落。1591年2月,摩洛哥的萨阿德王朝苏丹穆莱·阿赫默德·曼苏尔(1578~1603年在位)乘虚而入,派出以朱达尔帕夏为首的远征军,越过撒哈拉沙漠,侵入桑海帝国的腹地。3月,双方在加奥西北的通迪比(Tondibi)展开决战。
摩洛哥远征军出发时有4000名精兵,其中2500人配备欧式火枪。另有8000人的运输队伍。但约有一半人员死于沙漠途中,所以投入决战的兵力只有一半,而桑海军队由1.25万名骑兵和3万名步兵组成。显然,摩洛哥远征军的优势在于技术、装备,而桑海军队的优势在于人数。桑海军队为保卫国家而战,熟悉地形,后勤也有保障。摩洛哥军队远离家乡,水土不服,后勤供应线很长。似乎这场战争的结果不言而喻。但桑海国王阿斯基亚·伊夏克二世犹豫不决,在摩洛哥军队发起进攻后临阵脱逃,导致全军溃败。摩洛哥军乘胜占领加奥城。
伊夏克二世向朱达尔求和,表示承认摩洛哥苏丹的宗主权,同意以10万金币和1000名奴隶换取摩洛哥军队撤离。朱达尔同意向曼苏尔苏丹禀告。9月,朱达尔率军占领通布图,定该城为帕夏驻节地,接着又派一名军官接管杰内。
曼苏尔拒绝伊夏克二世的求和,撤换远征军司令,指派马哈茂德·本·扎冈为帕夏,其目的是完全征服桑海。1591年10月14日,摩洛哥军队在班巴再次打败桑海军队。伊夏克二世退往萨伊地区,派出游击队袭击敌人,杰内、通布图等地相继爆发了反对侵略者的武装起义。然而,此时桑海宫廷内部因争权夺利发生内讧,伊夏克二世被迫逊位,之后被杀,穆罕默德·加奥即位。加奥与摩洛哥军队谈判时被扣押、杀害,桑海正式分裂,以苏莱曼为傀儡的北桑海成了摩洛哥人的占领区。从此桑海被摩洛哥人占领,直到17世纪中叶。经过半个世纪的抵抗运动,桑海人定居科科罗到达戈尔一带,分裂为众多的小邦。桑海帝国完全分崩离析了。
四 桑海帝国之后的西苏丹
(一)班巴拉人国家的兴起
在桑海和摩洛哥军队对峙的半个世纪中,原来受制于桑海的苏丹各族纷纷崛起,建立自己的国家,班巴拉人的塞古王国和卡尔塔王国(加亚尔塔)就是其中两个较重要的国家。
班巴拉人居住在尼日尔河和巴尼河之间的卡拉和宾杜古,这是昔日马里帝国的两个省。此地常受桑海的侵扰,成为桑海与马里之间的缓冲地带。摩洛哥入侵桑海后,班巴拉人也加入了反抗摩洛哥人的行列,进攻杰内地区。
1645年,班巴拉人起来反抗卡拉和宾杜古的统治者,瓦解了马里王国的地方政权,库利巴利(Kulibali)家族两兄弟脱颖而出,分别建立了塞古王国和卡尔塔王国。比汤·库利巴利执政时期(1712~1755)塞古王国趋于强大,一度征服通布图、马西纳等地,迫使其称臣纳贡。塞古王国以年龄等级为基础建立的军事组织是国家的核心。王国的基层组织是村社,由几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构成。
1755年,比汤·库利巴利去世,其子巴卡里继位。巴卡里曾去杰内学习《古兰经》,是一位穆斯林,这引起坚持信仰传统宗教的酋长们的恐惧。他们推翻了库利巴利家族的统治,恢复了奴隶主军事民主制。在一系列动乱中,塞古王国受到削弱,直到1766年恩哥洛·迪亚拉执政,才扭转了这一混乱局势。他出身于奴隶,因战功升为库利巴利王朝的将军,后通过内战夺取政权上台,建立了迪亚拉王朝。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恩哥洛·迪亚拉创建私人卫队,派其子任省督,撤换对自己不忠的酋长。他允许穆斯林商人保持自治,保证他们的经商安全。他重新向外扩张,夺回许多失去的领土,占领杰内、马西纳等地。
1790年,恩哥洛·迪亚拉死于远征莫西人的战争,其子曼松继位。曼松在位时(1790~1808),塞古王国发展到鼎盛,其疆域北达通布图,东至杰内,西达邦杜。首都塞古约有3万居民,当年的繁荣给英国探险家蒙哥·帕克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写道:“这个城市风景——河上众多的独木舟——拥挤的人群和周围农村的耕作情形——交相辉映,形成一幅文明壮丽的景色,这是我在非洲内陆难以发现的。”距塞古不远的尼日尔河港口桑桑丁是当时重要的商业城镇。北来的摩尔商人贩来食盐、烟草和其他北非商品,交换黄金、奴隶和土布。当地商人同塞内加尔河和冈比亚河的欧洲殖民者的代理商进行奴隶贸易,购买南部布雷地区的黄金。
曼松在位期间,塞古王国同卡尔塔王国发生了连续不断的冲突,最终导致这两个班巴拉人的王国走向衰落。
(二)马里王国的衰亡
到15世纪末,显赫于西苏丹一带的马里帝国已经陨落,逐步降为偏安南部的一个曼丁哥人王国。它的中心在尼日尔河上游巴马科以南地区,这里是忠于马里王室的马林凯人聚集区,该地的主要居民是松迪亚塔战士的后裔。位于尼日尔河和巴尼河之间的卡拉和宾杜古两省,是马里王国与桑海帝国的缓冲地带,起着拱卫马里中心区的作用。马里王国将主要精力用于向南扩张,在冈比亚河和里奥格兰德河之间建立了一个附庸国体系。这个地区是海盐和黄金的产地,马里通过此地发展同大西洋沿岸的贸易,以开辟新的经济来源,弥补失去尼日尔河湾商业中心的损失。
16世纪初,马里王国不断遭到桑海帝国的进攻,后来由于桑海帝国内部危机,马里得到了30年的喘息机会。16世纪40年代,桑海又发动了对马里的进攻,1546年甚至攻陷马里国都,并占领了7天。但是,桑海统治者认为,完全征服马里,在它的心脏地区建立统治是困难的。1591年通迪比战役中桑海的败北,解除了马里王国北部的威胁。马里国王曼萨·穆罕默德四世认为复兴古老帝国的机会已到,积极参加苏丹各族反对摩洛哥人的斗争。1599年4月,他与马西纳结盟,共同攻打盘踞在杰内的摩洛哥军队,但失败了。
这次战役是马里王国复兴努力的最后一次尝试,此后它不再是尼日尔河流域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了,它原来的藩属纷纷脱离。17世纪40年代,卡拉和宾杜古两省的班巴拉人脱离了马里王国。1645年,马里末代国王马马·穆罕孤注一掷,对塞古王国进行反攻,但未能取胜,只好退守康加巴。不久,塞古王国攻陷康加巴并占领马里王国的残剩领土。从此,马里分裂成为许多小酋长国,马里王国便在西非销声匿迹了。
(三)马西纳圣战
19世纪初直至70年代,西苏丹地区爆发了一系列以伊斯兰圣战为旗号的统一和改革运动,结束了自1591年摩洛哥入侵以来小国林立、纷扰不宁的局面。其间是伊斯兰教在西苏丹迅猛扩展的时期,广大群众接受伊斯兰教的信仰,积极参加圣战。战争胜利之后,新政权都以伊斯兰教立国,建立清真寺和伊斯兰学校,推广伊斯兰文化,以伊斯兰的一神教思想代替原有的多神教思想,在小国林立的西苏丹地区发挥了巨大的凝聚作用。
马西纳、杰内、通布图等地在周边伊斯兰圣战的影响下,也爆发了这一运动。马西纳地区存在的社会、民族和宗教冲突是圣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富拉尼人早已定居尼日尔河河套地区,其中许多人信奉伊斯兰教,而在他们的四周都是异教徒。在豪萨圣战的影响下,阿赫马德·穆罕默德领导了反对马西纳的统治者和塞古王国的运动。1816~1817年,阿赫马德·穆罕默德打败了塞古王国的军队。不久,圣战者攻占了杰内,随后又夺取了马西纳王国的政权,并定都哈姆达拉希。1826年,阿赫马德·穆罕默德占领了通布图,建立富拉尼人要塞,以防图阿雷格人的侵袭。
至此,阿赫马德·穆罕默德建成了总面积约5万平方英里的伊斯兰神权国家,其中包括尼日尔河流域的重要城市杰内和通布图,控制了西苏丹的传统商业中心。
阿赫马德·穆罕默德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在政权、税收和法律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该地区的伊斯兰化。在中央设立最高议事会,由40名伊斯兰学者组成;另由阿赫马德·穆罕默德和3名最高议事会成员组成枢密院。最高议事会和枢密院是全国最高权力机关,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体。全国分为5个埃米尔国,阿赫马德·穆罕默德派其亲属或亲信对这些地区进行统治。富拉尼人桑加尔家族和卡迪尼亚派僧侣集团构成马西纳王国的统治阶级。基层政权是村社和由几个村社组成的区。马西纳王国有完善的税收制度。农民缴纳收获物的1/10,富人缴纳财产税,牧民缴纳牲口税。在日常生活方面,马西纳王国严格按照伊斯兰教教义办事,禁酒、禁止跳舞和多妻制。1844年,阿赫马德·穆罕默德去世,其子哈马德二世(1844~1852年在位)和其孙哈马德三世(1852~1862年在位)相继执政。1862年,马西纳被图库勒尔帝国所灭。
(四)图库勒尔帝国
图库勒尔帝国是由哈吉·奥马尔领导一系列伊斯兰圣战后建立起来的。与马西纳圣战相比,奥马尔领导的圣战有两个特点:一是奥马尔信奉伊斯兰教提江尼亚派,该派认为自己是神选的救世者,对于迅速建立一个公正的伊斯兰社会,它比卡迪尼亚派负有更明确的义务;二是奥马尔圣战具有反对法国殖民入侵的民族主义战争的性质。
奥马尔(1794~1864)出身于富塔托罗波多尔附近的图库勒尔族伊斯兰教教师家庭,曾朝觐麦加,留学埃及。1839~1842年,奥马尔在富塔贾隆一带向曼丁哥人和图库勒尔人布道,吸收他们加入提江尼亚派,同时建立军事组织,积极准备圣战。1852年,奥马尔正式宣布发动圣战。他挥师北上,占领了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一些班巴拉人和马林凯人的国家,如班布克、布雷等。当时法国殖民者正向塞内加尔河流域推进,奥马尔的圣战与法国殖民者发生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推迟了法国侵略马里的步伐。1857年奥马尔计划率领2万大军把法国殖民者赶走,可惜未果,奥马尔便率军队撤到西苏丹腹地,于1861年占领塞古。继而他们沿尼日尔河而下,1862年占领了富拉尼族国家马西纳,1863年又占领古城通布图。至此,他建立了以塞古-西科托为中心的图库勒尔帝国,其疆域西起塞内加尔河,东至通布图,南到丁吉拉伊,北达盖穆。1864年,奥马尔在镇压马西纳贵族的叛乱中去世,没有来得及依照提江尼亚派的主张进行改革,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中央政权。但是,奥马尔统一西苏丹大部分地区后建立起来的图库勒尔帝国,毕竟是一支阻遏法国在该地区扩张的重要力量。
奥马尔去世后,其子阿赫马杜继承王位,获得了“埃米尔”的称号,并定都塞古。但是,由于帝国内部争权夺利,图库勒尔帝国已经处于瓦解之中,不能有效地抵抗法国殖民者的入侵。1864年,法国派马热上尉率领一个军事代表团来到塞古,要求法国人在图库勒尔帝国享有自由贸易的权利,并签订协定。尽管最初阿赫马杜不同意,将马热等人扣留两年,但最终还是被迫同法国人签订了同意法国享有贸易自由的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