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马里位于西非尼日尔河中上游、撒哈拉沙漠西南缘,是一个内陆国家。地处北纬10°19′~24°42′、东经4°16′~西经12°10′。国土东西长约1800千米,南北宽约1650千米,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122万平方千米,水域2万平方千米。马里边界线长7243千米,它东邻尼日尔,边界线长821千米;南接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和几内亚,边界线分别为1000千米、532千米、858千米;西接塞内加尔和毛里塔尼亚,边界线分别为419千米、2237千米;北面与阿尔及利亚接壤,边界线长1376千米。
二 行政区划与主要城市
截至2015年,马里全国划分为1个中央直辖区、8个大区、49个省、703个市镇、11600个村庄。1个中央直辖区和8个大区分别是:
巴马科(Bamako),马里首都,在此设立中央直辖区,人口180.9万人(根据2009年人口统计,下同);
锡卡索(Sikasso)大区,人口262.5万人,首府锡卡索有22.5万人;
塞古(Segou)大区,人口233.6万人,首府塞古有13万人;
库利科罗(Koulikoro)大区,人口241.8万人,首府库利科罗有4.3万人;
莫普提(Mopti)大区,人口203.7万人,首府莫普提有11.4万人;
卡伊(Kayes)大区,人口199.6万人,首府卡伊有12.7万人;
通布图(Tombouctou,旧译“廷巴克图”)大区,人口68.1万,首府通布图有12.4万人;
加奥(Gao)大区,人口54.4万人,首府加奥有23.9万人;
基达尔(Kidal)大区,人口6.7万人,首府基达尔有3.3万人。
马里的主要城市除首都巴马科外,还有通布图、杰内等。
巴马科巴马科是马里的首都和全国最大的城市,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西南部,坐落在尼日尔河上游西北岸,地处热带草原区。宽阔的尼日尔河从城市的南面静静地流过,城区的北面是青翠的山峦,市区终年绿树成荫,鲜花盛开,风景秀丽。
“巴马科”一词在班巴拉语中意为“鳄鱼河”。500多年前,这里河中鳄鱼成群。巴马科,约建于1650年,曾是马里王国的中心区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撒哈拉商道贸易主干线上的货物集散地。1883年,法国殖民者占领马里后,巴马科逐渐由一座商业城市变为法属苏丹的首府。1904年,同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相通的铁路修成后,发展迅速。1960年马里独立时被定为首都。
今天的巴马科已经成为市场繁荣、风景秀丽的现代化城市。一座1200米长的大桥跨越尼日尔河,将市区的南北两部分连接在一起。大桥以北有以刚果民族英雄卢蒙巴命名的自由广场,还有独立大道、国家图书馆、清真寺、友谊宾馆、非洲发展银行和政府机关等。桥南是使馆区和一片片新建的住宅区。登上城西北的库鲁巴山(海拔约480米),可以饱览巴马科市的秀丽风光。库鲁巴山曾是法国总督府的所在地。现在,总统府、外交部、计划部、卫生部等国家机关都设在这里。市区的国家艺术中心馆里,陈列着马里历史上许多珍贵的文物,同时展出牙雕、木雕、角雕、鳄鱼皮袋、金银首饰等工艺品。
巴马科也是马里的文化中心。高等师范学院、国家艺术学院、工程师学校等大专院校和全国最大的医院都设在这里。
通布图旧译廷巴克图,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缘、尼日尔河中游北岸,距巴马科907千米,是一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名城,有“苏丹的珍珠”“沙漠之都”“荒漠中的女王”之称,现为通布图大区首府。它与杰内古城和多贡的邦贾加拉陡崖并称为马里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通布图于1087年(另一说1100年)由图阿雷格人所建。图阿雷格人是非洲著名的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常年往返于阿鲁万纳和尼日尔河沿岸之间。每逢旱季,图阿雷格人南下来到通布图所在地的一口水井旁,围着水井安营扎寨,雨季时便返回北方。久而久之,这里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图阿雷格人的这口水井迄今依然保留着,供游人参观。因其地理位置良好,该城发展迅速,不久即成为南部黑人和北部阿拉伯人交换商品的中转站。从14世纪中叶起,通布图先后成为马里王国和桑海帝国的重要城市。在桑海帝国的阿斯基亚王朝时期(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通布图发展到顶峰,成为西非乃至阿拉伯世界的文化和宗教中心之一。当时,人们在这里交换北方生产的丝绸、香料、盐、铜和锡以及来自南方的象牙、黄金、鸵鸟毛和奴隶,全城人口有10万之多。城里有两所大学和180余所教授《古兰经》的学校。供驼队商人过夜的旅店鳞次栉比,还有许多诗人、学者和各种手工艺人。近代西方殖民列强对非洲内陆探险时期,通布图曾经是一个主要的目标,法国曾悬赏1万法郎,奖励首先进入通布图并绘下该城地图的探险家。16世纪末期,摩洛哥人侵入,该城开始衰落。1893年法国殖民者占领后更加衰微。
在撒哈拉南部地区,通布图最早皈依伊斯兰教。市内历史遗迹多为伊斯兰和阿拉伯文化遗存。最著名的建筑是穆萨清真寺,建于马里王国著名国王曼萨·穆萨执政时期(1312~1337),后经重修扩建而成为一座著名的伊斯兰建筑群。它由2座宣礼塔和3座内院共同组成。2座宣礼塔中较高的那座是市内最高的建筑。清真寺墙面呈深黄色,上面装饰有各种图案和浮雕,并刻有许多经文。寺内东西向有8排立柱,南北向有25排立柱,立柱林立,殿堂宏伟,尖塔高耸,呈现出精湛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特色。建于14世纪末期的桑科尔清真寺是通布图另一座著名建筑,寺中耸立着一座装饰精巧的宣礼塔。16世纪时这里是伊斯兰学者学习、研究的重要场所,来自阿拉伯世界和其他地区的数万名学者在这里研究《古兰经》以及文学、法学、历史、地理和星象学。通布图因保存着许多伊斯兰教和阿拉伯文化遗址,如著名的通布图大清真寺,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2016年,通布图市有人口6万余人,城市中增加了许多新修的柏油路和一些现代建筑物,但建筑大致保持了15世纪的原貌。弯弯曲曲的砂石街巷从城市中心的清真寺向外延伸。津加里贝尔清真寺的金字塔状的平头光塔在市区以外也清晰可见,已成为城市的一道景观。居民住房为木石结构,多为两层,大门上装有门环和门钉,并且装饰着五颜六色的钢质图案。市内有肉类加工、食品加工等工业,郊外有航空站。
杰内距巴马科567千米,是马里南部地区的一座历史和文化古城,位于尼日尔河三角洲最南端,坐落在尼日尔河支流巴尼河左岸。这个地区自公元前250年开始就有人居住,杰内古城正式建立于765年。从9世纪开始,杰内古城在黄金贸易以及苏丹地区其他商品贸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4世纪起,先后成为马里王国和桑海帝国的重要城市,当时是伊斯兰学术中心之一,对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起着极为重要的媒介作用。在发展的极盛时期,居民达到5万人,并以其灿烂夺目的伊斯兰文化和风靡一时的摩尔式建筑闻名于阿拉伯世界和西部非洲。15世纪和16世纪是杰内古城的繁荣时期。16世纪末期,摩洛哥人侵入,该城开始衰落。1893年该城被法国殖民者攻陷。
古城景色优美,碧绿的巴尼河缓缓流过市区,市内沟渠纵横,小桥卧波,流水潺潺,各式建筑被掩映在高大挺拔、郁郁葱葱的芒果树、棕榈树、香蕉树丛中,鲜花茂盛,芳草如茵,向人们展现出一派热带水乡泽国的景象。
城内的古建筑约有2000座,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了。杰内古城建筑风格统一,是苏丹建筑艺术的代表。用灰泥涂抹的捣实土块,是它常用的建筑材料。画有装饰的壁柱、筑雉堞以及护墙构成主要的建筑风格。杰内建筑的代表是古城中央的那座1907~1909年按15世纪苏丹建筑风格重建的杰内大清真寺。这是一座典型的萨赫勒-苏丹式建筑。这座高11米、周长56米的建筑物除了排水管和通气孔外,没有一砖一石,全部用一种特别的黏土和树枝修建而成。寺院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3025平方米。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祈祷大厅屋顶,屋顶上开有104个直径10厘米的气孔。寺门宽厚高大,寺院主墙由3座塔楼组成,塔楼之间有5根泥柱相连。整座寺院融萨赫勒建筑风格和苏丹建筑艺术于一体,结构新颖,式样独特。
杰内的民居也颇具特色,每个方形院落内居住着数户人家,院墙用泥涂抹。院落中央有一公共场院,所有住户的两层平顶居室无一例外地开向中心场院。院子有一个出口,出口的木制大门上装饰有粗大的铁钉。杰内以其朴素无华、适用大方的建筑风格享誉西部非洲。
今天,仍然保留着古老文化传统和独特建筑风格的杰内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莫普提它是20世纪6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马里主要城市,距巴马科640千米。1960年人口为1.5万人,1975年为5万人,2009年11.4万人。莫普提号称“马里的威尼斯”,位于巴尼河右岸、巴尼河和尼日尔河交汇处的三座岛屿上,由长4.5千米的人工修筑的堤坝把它们连接起来。城市中心是商业区,东部是行政区,西部是住宅区。另有一条长12千米的大堤从莫普提通往塞瓦雷,从而与巴马科—塞古公路相通。莫普提市是莫普提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马里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来自四面八方的货物在这里汇集,然后再转运到其他地区,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莫普提的河港都会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它的渔业生产最著名,是马里的“渔都”,主要商品有鱼、牲畜、大米和手工业品等。
莫普提的传统住宅颇有特色,房子是方形的,用“班科”(一种黏土、水和谷草的混合物)泥灰砌成,上面是露台式的屋顶,又用“班科”泥灰砌起有孔眼的栏杆。大门有檐,有壁柱,有雉堞一样的装饰。
莫普提清真寺位于马里莫普提市,用当地特有的材料以传统风格建筑。透过它朴实无华的建筑风格,可以看出西非穆斯林的古朴精神,西非最大的尼日尔河的潺潺流水,更增添了莫普提清真寺纯洁清秀的风采。
塞古位于马里西南部、尼日尔河中游南岸,距巴马科235千米。17~19世纪时是班巴拉王国的首都,1712~1755年最为繁荣,是西非伊斯兰教的重镇。19世纪中叶,此地是英国探险家考察尼日尔河流域的必经之处。
沿尼日尔河右岸扩展的美丽街市外有公园环绕,水路测量所也在此地。郊区肥沃的灌溉田地栽种有稻、棉花、花生等,均运送至市内加工后出口。有铁路与首都巴马科相连,也有机场。
加奥马里东部古城,现为加奥大区首府。位于巴马科东北950千米的尼日尔河中游北岸。加奥始建于7世纪,11世纪成为桑海帝国的首都。1325年被马里王国著名国王曼萨·穆萨征服。1337年被马里征服者掳去的两位桑海王子,成功返回加奥,重建桑海帝国,并定都加奥。桑海帝国阿斯基亚执政时期(1493~1528),加奥发展到极盛,为当时西部非洲最大城市。16世纪末遭摩洛哥军队破坏,现今的加奥是后来重建的。城区林荫大道从东向西直抵尼日尔河河岸,整个城市整洁幽静,有“沙漠明珠”之誉。加奥的古迹主要有马里王国曼萨·穆萨时代修建的清真寺祈祷厅阶梯,桑海帝国阿斯基亚大帝的陵墓等。今天,加奥是马里中部的交通要冲,经过尼日尔河与首都巴马科相连接,并设有机场。
卡伊位于塞内加尔河河畔,距巴马科598千米。这里号称地球上最热的地方之一。每年8~10月,海轮可以溯塞内加尔河直抵此地,所以,当年殖民主义势力向西非内地深入时,曾经以卡伊为基地。卡伊地理位置重要,曾为法属苏丹殖民地的首府,再加上卡伊—巴马科铁路的兴建,所以,它很快成为这块殖民地最大的贸易中心和货物转运中心。后来,殖民统治中心移到巴马科后,卡伊的重要性才下降。目前,卡伊仍然是马里西部的经济中心和贸易中心。
锡卡索位于森林萨瓦那地区,距巴马科374千米。这里地势高,自然景色美。它是锡卡索大区的首府,又是马里南部的经济中心。此地盛产菠萝和香蕉。市内有小型火力发电厂、轧棉厂和碾米厂。距锡卡索25千米处,有中国援建的茶园和茶厂。经过此地的公路,将马里与其南部各邻国连接起来。2009年,锡卡索有人口22.58万人,成为马里仅次于巴马科的第二大城市。
三 地形特征
马里的地形像由两个不很规则的三角形对顶组成,东北和西南两面宽阔,中部是两个顶角的联结处,比较狭窄,形状像一把巨斧。马里有浩瀚的沙漠,辽阔的平原,同时点缀着少量的丘陵、山地和高原。海拔高度在25米至1155米之间。沙漠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0%,平原占30%,丘陵、山地和高原占10%。
马里全境主要由塞内加尔河上游盆地、尼日尔河中游和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组成,沙漠横跨北部地区,中部是大平原。西南部分为富塔贾隆高原和几内亚高原的延伸部分,海拔300~500米,高原边缘多陡崖、深谷和瀑布。东南部为几内亚高原的延伸部分,有低矮丘陵,海拔300~500米,洪博里(Hombori)山海拔1155米,为全国最高峰。东部是班迪亚加拉(Bandiagara)高原,最高点海拔1000米,东北部是撒哈拉阿哈加尔山脉延伸出来的阿德拉尔—伊福拉斯高原,海拔400~500米。
四 河流与湖泊
马里境内有两大水系,即尼日尔河(the River Niger)和塞内加尔河(the River Senegal)。这两条河流均发源于几内亚的富塔贾隆(意为“河流之父”)高原。两河流域是马里农牧业集中的地区。
尼日尔河自西南入境,经巴马科向东北流去,至沙漠边缘加奥地区的布雷姆折向东南,经尼日尔和尼日利亚流入几内亚湾,全长4200千米。它的长度在非洲居第三,仅次于尼罗河和刚果河,它在马里境内的长度约有1780千米,占流域全长的42%。尼日尔河支流纵横,灌溉万顷农田。尼日尔河蜿蜒曲折,各段河流的宽度与深度相差很大,河床也不一样,有的河段河床是石质,有的是沙质。按一般划分,巴马科和库利科罗中间的索图巴险滩以上为尼日尔河上游,这一段河谷狭窄,地势险峻,两岸陡壁,河床石质,多急流、险滩,不便通航,只在雨季可以通行汽轮,但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索图巴险滩以下是尼日尔河的中游,河水流淌在稍有起伏的平原上,河床加宽到1000~2000米。中游河道水面较宽,河床沙质,便于航行。在莫普提附近,尼日尔河接纳了它在马里境内的最大支流——巴尼河。这条河是由巴戈埃河(白河)、巴乌莱河(红河)和巴尼芬河(小黑河)三条河汇流而成的。从马西纳到迪雷有很多水量大的支流、湖泊以及岛屿,构成非洲西部著名的尼日尔河内陆三角洲。三角洲长约450千米,宽约130千米,面积达3万平方千米,这里是西非地区屈指可数的鱼米之乡和天然牧场。从通布图起,尼日尔河流向正东,在托萨埃险滩附近急转东南。从这里起就是尼日尔河的下游河段了。尼日尔河既可以用于灌溉,又是马里重要的水上运输大动脉。
塞内加尔河是由巴芬河和巴科伊河及其支流在巴富拉贝(Bafoulabé,意思是“河流汇合处”)附近汇合而成的。塞内加尔河上游有很多急流和瀑布。卡伊附近有两大风景秀丽的瀑布,即费卢瀑布和圭纳瀑布。卡伊以下急流少了。自卡伊以下不远,先有科林比内河来汇合;再往下,又有卡拉科罗河注入。它的上游左支流法莱梅河构成马里和塞内加尔的国界线。塞内加尔河经卡伊进入塞内加尔境内,向西流入大西洋,全长1680千米,在马里境内约669千米,流域面积占总流域面积的40%。
马里的河流多瀑布、急流和险滩。塞内加尔河流域内有费卢瀑布和圭纳瀑布,尼日尔河流域内则有索图巴、凯尼耶、特塞耶、拉贝尚加等瀑布。
五 气候
马里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一小部分位于亚热带,是一个典型的大陆性炎热干燥的国家。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28℃~29℃,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也不低于20℃,夏季气温最高达55℃,是世界上最热的国家之一,素有“世界火炉”之称。全年分为三个季节:热季(3~5月)、雨季(6~10月)和凉季(11月至次年2月)。凉季最低气温为13℃。全国年平均降雨量700毫米左右,其特点是由西南向东北渐次递减,从1300毫米至50毫米,首都巴马科12月至次年1月几乎无雨。8月雨水较多,平均降雨量为220毫米。
马里的气候大体可分为4种类型,即撒哈拉气候区、萨赫勒气候区、苏丹气候区和南部森林气候区。
北部的撒哈拉气候区属热带沙漠气候,这里炎热干燥少雨,年降水量仅50~150毫米,有些地区在个别年份终年无雨。年温差和日温差都很大,通常白天骄阳似火,夜间却又相当凉爽,昼夜温差最大可达50℃。干燥的东北风常刮得沙土弥漫。在浩瀚的沙漠里,散落着一些绿洲。撒哈拉气候区的面积约占国土的一半,荒漠带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植物极其稀疏,缺乏人类生存的条件。在半荒漠带(年降水量50~150毫米)的植物也非常贫乏,只有零星的耐旱禾本科植物和稀疏的带刺灌木。个别地区才放牧有骆驼、山羊和绵羊。
萨赫勒气候区,大体位于北纬15°~17°的中部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15%,是荒漠区和苏丹区的过渡地带。“萨赫勒”一词是从阿拉伯语音译过来的,原义是“岸”,在这里是“荒漠边缘”之意。这里雨季有2~4个月,年降水量由北往南从150毫米递增到600毫米,昼夜温差较大。它的北部(年降水量在300毫米以下)植物也很稀疏,地面相当光秃。它的南部(降水量300~600毫米)有一些季节性河流,沿河两岸分布着肥美的牧场。萨赫勒气候区是游牧和半游牧区,畜牧业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来源。
南部的苏丹气候区属热带草原气候,6~10月为雨季,它的北部年降水量为600~800毫米,南部则为800~1200毫米。这里是马里主要的农业区,可以种植各种农作物,以小米和高粱为主。
南部森林气候区与几内亚和科特迪瓦为邻。这里是马里最湿润的地区(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稠密,盛产热带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