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效率评价与路径选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我国创新驱动论研究方法分析

现有文献在论证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过程中常用到的研究方法包括计量经济学、指标体系构建法、效率测算法、案例研究法、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

1.计量经济学模型

常见的用于分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包括回归、协整检验、空间计量模型等。印长副和邝国良使用协整检验分析认为,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转型有单向因果关系和长期协整关系。印长副、邝国良:《珠三角自主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3期。黄锐等利用回归分析对科技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之间的驱动关系假设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验证,指出科技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两两之间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黄锐、任锦鸾、张殊等:《创新驱动发展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8期。高建平等将区域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分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湖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高建平、赵可、查晶晶等:《湖北省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7期。纪玉俊和李超在考虑了地理距离因素和信息化水平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地区创新与我国产业升级的关系。纪玉俊、李超:《创新驱动与产业升级——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11期。祝佳以2003~2012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四阶三角剖分权重矩阵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创新驱动与金融支持的区域协同发展情况。祝佳:《创新驱动与金融支持的区域协同发展研究——基于产业结构差异视角》,《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9期。白俊红和王林东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考察了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白俊红、王林东:《创新驱动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经济科学》2016年第2期。刘春晖和赵玉林运用演化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创新过程与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成长间的互动共生关系。刘春晖、赵玉林:《创新驱动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业空间演化——基于演化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5期。周柯和唐娟莉指出贸易水平、对外开放水平、非市场化程度、基础设施、地理区位等可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差异产生重要影响。周柯、唐娟莉:《我国省际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管理》2016年第7期。

2.指标体系构建法

不同学者根据创新驱动系统的不同内涵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但总的来说均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查奇芬和赵丹丹从创新投入、知识创造、成果应用、创新产出以及创新环境五个维度构建了创新驱动能力指标评价体系。查奇芬、赵丹丹:《创新驱动对优化上海市经济结构的影响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期。齐秀辉和武志勇分别从投入能力、发明专利数、新产品产值、市场开拓能力、创新环境水平等方面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齐秀辉、武志勇:《创新驱动视角下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动态综合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吴宇军等构建了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支撑、创新贡献和开放水平的四维度评价模型并对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了比较分析。吴宇军、胡树华、代晓晶:《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的差异化比较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1年第10期。魏亚平和贾志慧分别从创新驱动主体要素、资源要素、效应要素和环境要素四维度对北京、深圳、上海等20个城市的创新要素质量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魏亚平、贾志慧:《创新型城市创新驱动要素评价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9期。胥小彤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评价指标体系。胥小彤:《基于差异驱动模型的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动态评价》,《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11期。张宏丽和袁永从创新链视角出发,构建了包括创新投入、创新主体、创新产出和创新绩效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指标体系。张宏丽、袁永:《基于GIS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量化指标构建及广东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6年第14期。

3.效率测算模型

在创新驱动效率评价方面运用得最多的方法是与DEA相关的一系列模型。Chun等研究发现反映创新信息越多的公司使用的IT技术越密集,其TFP增长率就越高。Chun H. , Jung-Wook Kim, Jason Lee and Randall Morc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Firm-Specific Volatility. Working Paper,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5. Chun H. , Kim J. W. , Morck R. and Yeung B. , Creative Destruction and Firm-Specific Performance Heterogeneit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8,(89): 109-135.陶长琪等基于Malmquist指数对中国28省区市创新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从技术引进、自主研发的角度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石冠飞基于随机边界分析和上市公司面板数据探讨了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差异以及驱动因素。石冠飞:《中国制造业创新效率——分解与驱动分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曹霞和于娟基于投影寻踪和随机前沿探讨了创新驱动视角下我国省域研发创新效率的差异性。曹霞、于娟:《创新驱动视角下中国省域研发创新效率研究——机遇投影寻踪和随机前沿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4期。程郁和陈雪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和分解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此检验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董直庆等(2014)则采用CES生产函数分解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考察了技术进步偏向性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刘建华和姜照华利用DEA方法测算要素配置效率,推导出创新等要素在经济增长中贡献率的测算公式。刘建华、姜照华:《基于共协理论的创新驱动——投资互动的中国经济转型战略》,《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年第2期。姚西龙等利用DEA-RAM模型,构建了包含环境效率、经济效率以及创新效率的工业经济转型效率的测算模型。姚西龙、牛冲槐、刘佳:《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与我国工业经济的转型效率研究》2015年第1期。孙东运用DEA-Tobit模型考察了创新基础、微观创新环境、产学研联系和国际技术溢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对科技创新整体和分阶段效率的影响。孙东:《我国区域创新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4.案例研究法

在案例研究方面主要包括产业、企业和区域的案例。John A Mathews和Dong-Sung Cho以半导体工业为例,指出亚洲科技进步主要得益于国家通过政策主导下的撬动战略加速了新技术的转移、扩散与快速吸收,促进了产业升级。John A. Matherw, Dong-Sung Cho: 《技术撬动战略:21世纪产业升级之路》,刘立译,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Bergsman J, Greenston P和Healy R利用区域发展S形曲线理论对美国硅谷近十年的创新驱动历程进行案例分析,认为目前硅谷属于三次创业发展时期,影响创新驱动发展的因素包括新市场拓展、新利润中心发现、行业创新或新行业产生三个方面。BergsmAN J, Greenston P, Healy R. A Classifi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Based on Location Patterns.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1, 41(2): 1-28.朱华晟等以上海创意设计业为例,探讨了发达地区创新驱动创意产业网络的驱动机理与网络影响。朱华晟等:《发达地区创意产业网络的驱动机理与创新影响》,《地理学报》2010年第10期。韩小芳等以企业家驱动型管理创新实施阶段的企业家行为、关键影响因素和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探索性分析,构建了企业家驱动型管理创新实施阶段二维度模型。韩小芳等:《企业家创新型管理创新实施阶段模型的构建与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第7期。李宇和张雁鸣以苹果公司为例,探讨了大企业情境下企业家精神驱动的创新成长导向。李宇、张雁鸣:《大企业情境下企业家精神驱动的创新成长导向研究——以苹果公司为例》,《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第1期。李海波等通过对山东省181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进行抽样数据调查研究,提出了促进山东省转方式和调结构的路径和对策。李海波等:《自主创新驱动区域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年第2期。姜照华等以中兴通讯为例探讨了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共协理论。姜照华、刘建华、刘爽:《创新驱动增长模式的共协理论分析:以中兴通讯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朱桂龙和钟自然以广东专业镇为例,探讨了其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要素。朱桂龙、钟自然:《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1期。蔡瑞林等通过个案访谈和案例研究的方式,诠释了低成本创新的概念,构建了创新驱动制造业高端化的路径模型。蔡瑞林、陈万明、陈圻:《低成本创新驱动制造额与高端化的路径研究》,《科学学研究》2014年第3期。盛垒等以纽约全球科创中心的崛起为例,探讨了其从资本驱动向创新驱动演变的过程及其对上海发展的启示。盛垒等:《从资本驱动到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10期。张新香基于软件业的多案例扎根分析法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实现机理。张新香:《商业模式创新驱动技术创新的实现机理研究》,《科学学研究》2015年第4期。白少君等甄选一些依靠创新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案例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与做法。白少君等:《中国企业创新驱动典型案例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2期。董恒敏和李柏洲以河南驼人集团为案例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董恒敏、李柏洲:《产学研协同创新驱动模式》,《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5期。

5.其他

除此之外,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文献中常用到的方法还包括灰色关联法、内容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论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比较研究法等。胡大立、彭永昌和王宏利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内在关系等问题。胡大立、彭永昌、王宏:《区域创新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灰色关联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霍慧智基于内容分析法梳理了京鄂皖苏国内创新先进地区出台的旨在促进创新的各项政策文件,分析了各类基本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霍慧智:《京鄂皖苏等地创新驱动政策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12期。李婉红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IT进步、IT设备供应商、政府IT政策、IT范围经济、IT能力对工艺创新的影响等问题。李婉红等:《基于IT驱动的制造企业工艺创新动力源研究》,《科研管理》2011年第12期。黄东兵和刘骏基于企业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成长的创新需求机制、创新供给机制、创新竞合机制和创新催化机制,针对全国197家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黄东兵、刘骏:《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驱动成长机制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第21期。刘贻新等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了各创新主体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模型和动态决策方程。刘贻新等:《创新驱动战略下创新资源共享机制博弈仿真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18期。朱立龙、于涛和夏同水基于四阶段Stackelberg动态博弈,研究了创新驱动下在三级供应链中如何设计分销渠道策略和如何制定产品质量控制策略的问题。朱立龙、于涛、夏同水:《创新驱动下三级供应链分销渠道产品质量控制策略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年第8期。朱晓霞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驱动力,发现中小企业创新投入对区域创新系统产出增长的贡献最大。朱晓霞:《基于SD模型的RIS创新驱动力研究》,《科学学研究》2008年第12期。曹霞和张路蓬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索政府行为的驱动失灵问题,指出财政科技投入的统一管理、基础设施的进一步优化以及科技金融的发展对产学研合作有显著的驱动作用。曹霞、张路蓬:《基于SD仿真的政府行为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驱动关系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24期。栗献忠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例,探讨了新兴国家的创新驱动模式及其驱动因素,指出中国更加侧重于理论创新,印度侧重于技术的引进与改造,巴西侧重于创新精神的推广。栗献忠:《新兴国家创新驱动模式与比较研究》,《科学管理研究》2014年第5期。周明和喻景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创新驱动中国五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化的能力、速度和方向进行了对比。周明、喻景:《创新驱动五大中心城市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15年第8期。刘姿媚和谢科范建立武汉东湖示范区创新驱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发现创新政策对创新驱动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刘姿媚、谢科范:《创新驱动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以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年第14期。季良玉和李廉水分析中美德三国高新技术制造业成长性、结构性以及创新性的特征,比较了三国在创新实力以及转化效益等创新产出方面的差异。季良玉、李廉水:《中美德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特征及创新产出比较》,《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第6期。

这些研究方法可总结如表2-7所示。

表2-7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研究方法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