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10-12岁孩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从宏观上把握孩子的成长脉络

这部著作把我们针对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行为变化的研究,带入了前青春期和青春期的年龄。我们一直格外关注在当代美国的文化氛围下,年龄对孩子的系统行为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发现,尽管孩子行为的成长是渐进式的,不过哪怕到了青少年时期,孩子由于年复一年的成熟所带来的成长的特征和趋势,仍然和生命最初的10年十分相像。10岁是孩子们成长螺旋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11岁左右他们开始出现青春期行为。青春期少年的成长从10岁到20多岁仍然呈现螺旋式的推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行为变化也跟童年时期一样明显:行为相对和顺的年龄段与相对不和顺的年龄段交替出现,表现较为外向的年龄段与较为内向的年龄段交替出现。

孩子成长的机制、模式和规律,在10—12岁期间是怎么体现出来的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成为我们这次探索的目标。

❖ 采访背景与采访对象

我们一直和一大群孩子保持着联络,这群孩子的成长我们已经跟踪到了10岁。于是,这一幸运的组合环境使得我们能够继续我们的研究。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和同龄朋友,构成了这次青少年研究的原有核心小组,即115个采访对象。在他们的整个青春期期间,我们反复约见访谈。在此基础上,每一岁的年龄组我们又增加了50个孩子。10个不同年龄组一共有545个孩子接受了我们的访谈。

这些孩子的家庭,除了极少数之外,全部来自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及其郊区。有些家庭在搬家之后,仍然按照我们的要求,定期回来花半天时间和我们见面。在研究期间,针对我们的研究方法与目的,所有家庭都积极参与并配合。另外,1977—1978年我们又增设了一组由1000多名研究对象组成的补充小组,这些年青人每个人都回答了一份我们的问卷,问卷中的问题涵盖了包括性在内的社交行为(参见附录一)。这一组研究对象来自全美国自东海岸到西海岸的不同社区。

在智力方面,根据韦克斯勒-贝尔维尤测试成绩的结果,我们的原有核心小组成员的智商均略高于平均水平。10、11、14岁的智商成绩达到117,而12、13、15、16岁的智商成绩达到118。他们所属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也都处于良好的状况。我们的研究方法本身就使得我们趋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家庭,因为我们需要年复一年地反复约见。大部分家长的职业属于专业性、半专业性、管理性、技能性的领域。孩子的学习成绩,在比较富裕的学区的学校里,属于良好到优秀的水平。而1977—1978年补充小组的成员则有所不同,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从福利救济家庭到富裕家庭都有。

因此,我们所研究的对象都是正常的孩子。在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生长特性方面,我们也得到了家长的热忱协助。我们对原有研究对象的每一次采访,都包括对孩子的一次详尽的行为及性格测试、一次和父母的详谈、一次和孩子的详谈。(详情请见附录)家长都热衷于观察孩子的成长状况测试(通过单面镜),随后的父母详谈他们也都热情地配合。与孩子的详谈,由一名研究人员和一名孩子私下单独进行。每一次完整的访谈过程都需要整整半天。

读者毫无疑问会注意到,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这本书里的每个男孩或女孩几乎全都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针对我们的原有核心小组成员,我们的研究最细致,我们对孩子了解最透彻,他们实际上也就是属于这样的稳定家庭。至于我们对第二研究组(1977—1978年新增小组)成员的了解,则仅仅来自于他们对问卷的应答。我们没有约见他们的父母,而且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了解这些孩子是否生活在一个完整的双亲家庭中,抑或是一个再婚家庭或单亲家庭中。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并不打算通过这本书来针对一些出现于再婚家庭、单亲家庭的特殊问题提供特别资料。针对这类特别情况,我们在前面的作者序中提到的几本书可供参考。我们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青少年本身,以及他们在一年又一年的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而并非他们成长于某种特别的家庭中的情况。

❖ 采访详谈

和研究对象的采访详谈,以及和他们父母的详谈,是我们研究项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访谈均是一对一单独进行。开场的几个提问都保持在最低限度,随后即进入非正式的、随意而轻松的交谈。谈话中的问题并没有严格标准,但是这些问题包括本书涉及的8个基本成长范畴:(1)人体机能体系;(2)自我照料和日常作息;(3)情绪;(4)自我意识;(5)人际关系;(6)活动与兴趣爱好;(7)学校生活;(8)道德意识。

采访研究对象

一见面,我们就让采访对象放心,谈话中的问题不是考试题。我们并不在意他的答案是正确还是错误,而只是对他的想法和感受感兴趣。如果一个问题他不想回答,那就不必回答,他也可以加入任何他想要聊的话题。我们拟定的问题都简单而直接。比如说,当我们在谈论情绪的时候,我们会问这样的问题:“生气的时候,你怎么办?”“你哭过吗?为什么要哭?”“怎么看待竞争?”诸如此类。智力方面的探讨也是这样直截了当。孩子们也会把他对时间、空间、战争、道德等问题的看法告诉我们。等孩子年龄稍长,谈话过程中有可能宾主倒置,他反而会问研究员有些什么看法。总的来说,整个面谈过程孩子都会表现得兴趣盎然。看到他们的想法居然如此重要、都被记录了下来,孩子往往显得有些得意。

有些人也许会质疑,这些青少年很清楚我们的兴趣所在,这会不会反而扭曲了孩子的应答?他们是否对我们说了实话?对此,我们相信,我们的采访对象在详谈中的应答是他们体验到的真实感受,每个回应都符合他们内心深处作为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采访家长

这一项采访是每次年度会晤的重要内容。我们采用一种双向问答的形式,以促使家长们更愿意主动提问、主动说出自己的看法。在父母亲眼看过孩子的行为经过标准化成长测试之后,界定孩子的个性以及成长状况,这是对家长和研究人员双方都有裨益的事情。

我们鼓励父母提出他们自己的观察、生动的轶事、担忧的问题,以及过去一年中任何他们觉得值得一提的事情。我们觉得,通过这种非正式的交谈,双方既能看到家庭问题中的幽默性,也能看到问题的严肃性。

❖ 从数据中发现孩子的成长规律

通过讲解我们对青少年研究的这些基本思路,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为收集数据铺撒了一张大网。针对我们原有研究对象的那些记录,篇幅相当巨大。而针对从一出生我们就开始跟踪其成长发育的那些孩子,每一个孩子的记录文献简直就是个人传记的一部分。至于20世纪70年代末应答我们问卷的那1000多名少男少女,我们能够分析的数据仅限于他们的问卷。

我们的任务就是从这些庞大的杂乱数据中梳理出有意义的规律来。我们的研究方式包括测定一系列的成长梯度及其成熟状况。

我们从两个整合角度来整理我们的研究结果:

1.成熟状况:分年龄段描述10—12岁青少年的成长特点。

2.成熟特征:各个年龄段在几个主要方面的行为模式及特征。

其主导核心就是成长,按照一定模式循序渐进地成长。面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一旦我们站在成长的角度上来看待他,我们就能够对他的不够成熟以及相对成熟,有更为透彻的了解。

不过,成长是微妙而不易捉摸的,成长需要时间,如果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透视全景的话,我们很难留意到孩子的成长。

 

备注:上面提到的成熟状况和成熟特征,不应该生搬硬套地理解为各阶段的年龄规范或标准模式。它只是指出了某些特定的行为,可取的也好不可取的也好,在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可能更趋向于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独特的成长模式,这些成熟状况和成熟特征的描述,只是针对他们各项机能的不同成熟阶段的一种参考。“年龄”在这里,也只是一个参考范围,并非指精准的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