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规划时间:有条不紊地工作
不规划时间,你就是失败者
一天24小时,为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空留一片悔恨。有成就的人会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绝不虚度年华。在工作中养成规划时间的习惯,可以提高一个人的工作效率,从而促使业绩不断增长。
沃森在回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说:“我的助手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这也是我一直没有替换他的主要原因。他有一本形影不离的工作日记,每天早晨,他都会把前一天写好的工作计划再翻看一遍,而在一天的工作结束后,他会对这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同时把下一天的计划再做出来。”
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一个人从26岁开始,即从1916年元旦那天起,每天都要核算自己所用的时间,每个月月底作小结,年终作总结。他56年如一日,直到1972年去世的那一天。
他靠的是记日记。没有什么能打乱他的这一习惯—休息、看报、散步、剃胡须……甚至女儿找他问问题,他都要在纸上做记号,一丝不苟地记下用了多少分钟。
他想方设法地利用每一分钟:乘电车时复习需要牢记的知识;排队时思考问题;散步时兼捕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演算习题……读书时间盘算得更细,“清晨,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小时或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他统计自己1966年所用的基本科研时间为1906小时,超出原计划6小时,平均每天工作5小时13分;与1965年相比,超出了27小时。1967年他77岁,他对这一年时间的统计是:读俄文书50本,用去48小时;法文书3本,用去24小时;德文书2本,用去20小时;游泳43次;娱乐65次;同朋友、学生交往用去151小时……
他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宝贵甚至是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他将它视为神的赐予,于是时间也就给予了他丰厚的回报。这个牢牢驾驭了时间、创造出“时间统计法”的人,就是当代杰出的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
然而,很多人无视时间的流逝,没有时间概念。在他们眼里,半个小时很短暂,浪费一天也没什么关系。但如果你不认真对待时间,时间也不会认真对待你。时间,抓不住就像流水匆匆而逝,抓住了就像金子般沉甸甸。
刘冰和王力毕业后应聘到同一家公司,在同一个办公室里做着相同的工作。一天,她们接到同样的任务:
(1)制订下季度的部门工作计划,第二天早上交给老板。
(2)约见一个重要的客户。
(3)要去一趟医院,诊治花粉过敏症。
(4)11:50去机场接五年没见面的大学同学,送到酒店。
(5)去银行办理相关的手续。
(6)下班后和丈夫约会,因为今天是个纪念日。
我们首先看一下刘冰是怎么做的。
刘冰因为前一天晚上睡晚了,早晨起床有些迟。她匆忙打车到公司,但还是迟到了5分钟。一进办公室,就听到电话响,是老板,提醒她明天一上班就要交计划书。
她打开电脑,开始一一回复自己信箱里客户和公司的邮件,还不停地打电话答复分公司的咨询。最后一个电话结束时已经11点20了。她向上司请了一小会儿假,便匆忙赶到机场,还好刚过十分钟,打同学的手机,飞机晚点了。
12点20接到同学,并将其送到酒店,一起吃饭。这顿饭刘冰有点心不在焉,因为下午还要和客户见面,所以一边吃饭一边打电话和客户约定地点。吃完饭跟同学告别后便赶到与客户的约定地点。由于花粉过敏,她和客户约见的时候一个劲儿打喷嚏,连说Sorry,真是狼狈。
回到公司,刚刚坐定后想写工作计划,银行打电话来催了。赶到银行,银行突然要求加一份文件,气得她跟银行工作人员理论了半天,又返回公司。这时还有l个小时就下班了,她觉得太累了,不想再写那份计划书了,先给同学打了一个电话,聊聊天感觉好了许多。
放下电话,看到满桌堆着的文件,忽然觉得特烦,决定整理已拖了几个星期的文件。整理完文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跟老公约会,一起吃晚饭庆祝纪念日,有点累,不断打哈欠。回到家,老公休息了,她却不得不泡上一杯浓浓的咖啡,坐在电脑前继续完成工作计划。
很显然,刘冰对自己的计划管理得很不好,虽然她计划中的每件事都做了,可是哪件也没做好。
而王力接到任务之后,就在心里大概制订了一个计划,她在前一天晚上睡觉前就把第二天要做的重要的事情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准时上班后,她开始打电话。先给各分公司打电话,请他们将相关材料通过电子邮件传送过来,并且告知上午不再接受他们的其他询问,下午她会给予答复,然后给客户打电话约时间、地点,将客户约见地点安排在同学预订酒店的楼下咖啡店里。再给机场打电话,确定班机到达时间。最后给银行打电话,确定相关手续及要准备的材料。打完电话后,抓紧时间写工作计划,因为前一周已经零星敲得差不多了,所以很快完成,并上传给老板。
中间除了几个要接的电话,其他工作全部暂停。11点离开公司,顺便拿上了去银行所需的一切资料。因为已经知道飞机晚点半小时,所以路过医院治花粉过敏症。
从医院出来,直接到机场接同学,在酒店吃了一个快乐的怀旧午餐,然后直接到旁边的咖啡店和客户谈事情,谈完事后去银行办手续,然后回到公司,将上午各分公司的事务集中处理完结。
快下班时,接到老公打来的电话,到洗手间把自己重新打扮一番,漂漂亮亮地约会吃晚饭,过了一个有情调的纪念日。
相同的事,王力做得有条不紊、顺顺利利,可见她对自己的时间管理是十分成功的。
对于一名职场人士来说,不仅要做好时间计划,更重要的是能够管理好自己的计划,顺利地把每一件事都做好,让条理性、计划性成为业绩路上的加油站。
制订计划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些人每天早上预订好一天的工作,然后照此实行。他们是有效利用时间的人。而那些平时毫无计划,靠遇事现打主意过日子的人,只有混乱。”在明确工作目的和任务后,能不能实现就在于能否合理地组织工作。
给你的时间定个“价格”
很多人总是认为公司付给自己的薪水很低,所以总是以敷衍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这些人工作时缺乏激情,以应付的心态对待一切,能偷懒就偷懒。他们工作就是为了这一份工资,而从没有把工作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联系到一起。这种仅仅为了薪水而工作的人永远也没有出头的时候,一个人想要取得巨大的成就不能仅仅为了薪水而工作,而是应该为时间工作,给时间定价格。
炎热的一天,大卫·安德森正和他的伙伴们在铁路上工作,遇见了前来视察工作的老朋友—铁路总裁吉姆·墨菲,他们两个进行了长达1个小时的愉快交谈,分别时,两人热情地握手道别。
吉姆·墨菲走后,大卫·安德森的同事立刻包围了他,他们对于安德森是总裁的朋友这一点感到非常震惊。大卫解释说,20多年前,他和吉姆·墨菲是在同一天开始为这条铁路工作的。有一个人半开玩笑地问大卫:“为什么你现在仍在骄阳下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成了总裁?”大卫非常惆怅地说:“23年前,我为l小时1.75美元的薪水工作,而吉姆·墨菲却是为这条铁路工作。”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员工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事业,那么他就会做出很大的成就;如果他只是为了那一份薪水而工作,那么他仅仅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员工。
在职场中,大多数人只为薪水而工作,奖金和薪水是他们唯一的工作动力,此外便无其他动力。这样的员工在企业里自然难以有较好的发展,与成功也没有多大的关系。
一个优秀员工,即使职位低下、薪水微薄,也不会放弃努力,而是始终保持一种尽善尽美的工作态度,满怀希望和热情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因而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这些也正是他们能脱颖而出的原因所在。
卡耐基说:“人生必须有目标,创事业的人,追求理想的人,要能避开‘一切向钱看’的侵袭,才算是走上了成功的第一步。”工作的目的与回报并不只是薪水。一个员工如果只为薪水工作,那就很容易错失成功的良机。
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将薪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在他们看来,我为公司干活,公司付我一份报酬,等价交换,仅此而已。没有了信心,没有了热情,对工作总是采取一种应付的态度,能少做就少做,能躲避就躲避,敷衍了事。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在于人们对于薪水缺乏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大多数人因为觉得自己目前所得的薪水太微薄,而将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也放弃了,实在太可惜。
不要只为薪水而工作,因为薪水只是工作的一种报偿方式,虽然是最直接的一种,但也是最短视的。一个人如果只为薪水而工作,没有更高尚的目标,并不是一种好的人生选择,受害最深的不是别人,而是他自己。一个把薪水作为个人奋斗目标的人是无法走出平庸的生活模式的,也不会有真正的成就感。
虽然薪水应该成为工作的目的之一,从工作中能真正获得的东西却不是装在信封中的钞票。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金钱在达到某种程度之后就不再诱人了。即使你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但如果你忠于自我的话,就会发现金钱只不过是许多种报酬中的一种。试着请教那些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没有优厚的金钱回报下,是否还继续从事自己的工作?大部人的回答是:“绝对是!我不会有丝毫改变,因为我热爱自己的工作。”
有一位普通的银行职员,叫肯罗·德恩斯。后来,他在一家汽车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半年之后,他向老板写信自荐,想看看自己能否有提升的机会,老板对他说:“你去监管新厂机器设备的安装,但我不能保证可以给你加薪。”
德恩斯从没接受过任何工作训练,什么图纸也看不懂。而他却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利用自己的领导才能,自掏腰包请来一些技术人员完成了安装工作,并且比原定计划提前一个星期完工。最后,老板不但提升了他,还使他的薪水涨了l0倍。
后来,老板告诉他:“你不懂图纸我知道,如果你当时因此而推掉这个工作,我也许会把你辞掉。”而正是不为薪水工作的态度使德恩斯取得了成功。后来他成了亿万富翁。退休后,他成了南方政府联盟的顾问,只领l美元的象征性的工资,而他却乐此不疲,因为不为薪水工作已经成为他的工作习惯。
如果你想要攀上成功之阶,最明智的方法就是不要仅仅为了薪水而工作,而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份工作。当你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时,金钱就会尾随而至。你也将成为人们竞相聘请的对象,并且获得更丰厚的酬劳。
工作固然是为了生计,但是比生计更可贵的,是在工作中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做正直而纯正的事情。如果工作仅仅是为了面包,那么生命的价值也未免太低俗了。人生的追求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还应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更高层次的理想。
一个优秀的员工,不会总把酬劳挂在嘴边,也不会把薪水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优秀员工能在工作时,时刻告诫自己:我要为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而努力。
给自己的未来制定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一个人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发展的志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道路做出一种预先的策划和设计。
一个人最大的悲哀,就是做了一辈子自己不喜爱的工作。一个人最大的失败,就是忙碌到死一事无成。人生就是一场竞赛。从人生发展的角度讲,我们已经具备了所有的“条件”,但是人生之路怎么走,必须要进行“规划”。
我们可以算一笔账。从你出生时开始计算,第6年完成幼儿园教育,第12年完成小学教育,第15年完成初中教育,第18年完成高中教育,第22年完成本科教育。当你完成本科教育的时候,你离30岁只有8年。我们假设你一毕业就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1~3年都处在一个择业期)。假设你8年的平均月薪是4000元,8年你挣了38.4万元。而这38.4万元正好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年薪。因此,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这种机会风险。如果30岁之前,你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没有打好基础,你就可能会失去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机会,这就是你的机会成本。
30岁之前,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没有什么资本去要求获得更高的薪水:一没经验,二即使是名校毕业,文凭也不能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年轻人更多的是应该学会向“前”看,而不是向“钱”看,更多的是要“渔”而不是要“鱼”。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这就要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
人生的规划也是一种设计,是为了人生的目标服务的。人生的目标时而变动,同样人生的规划也是要变动的,要不断调整和变化发展,一般分为近期、中期、长期、远期计划。例如,爱因斯坦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后,立即为自己拟订了一份人生蓝图,内容如下:
“我用四年的时间学习数学和物理,我希望自己成为自然学科中某一些学科的教授,我将选择理论性学科。”
“我制定计划的理由:(1)喜欢抽象思维和数学思维,缺乏想象和对付实际的能力;(2)这是我自己的愿望,它激励我做出类似的决定,以考察我的毅力。很自然,人总是喜欢做自己有能力做的事。另外,科学工作很有独立性,这很适合我意。”
他在大学中不断地修订自己的“蓝图策划”,使每一项都更切合达到目标的需要。比如,他不得不放弃数学而专攻物理,这是经过自我的审视和严密分析后做出的果断选择。
爱因斯坦的人生策划具有惊人的思维优势和生命的创造性。
独立的个性:生性孤僻,自我认识感强烈。独立的个性使他获得了内心充分的自由,使他提前步入个体时代。
好奇心: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惊人的想象力。他运用想象力的能力是没有人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大胆的想象促使他发现了狭义相对论。
迷恋自然现象;善于手脑结合;喜欢音乐;爱读理论类的书;爱好哲学。他将冥思苦想和偏爱理论的素质成功地连接为一体,更强化了他。
爱因斯坦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规划应与时代的步伐相结合,不能闭门造车。离开了现实条件,再完美的计划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关注现实,就不能更有效地利用现实条件和各种新的政策。
职业规划的制定离不开对自己的客观分析,如爱因斯坦对自己就有一个客观的分析:不是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的,并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可以做。人的能力是有一定局限的,不是为所欲为的。真实客观地分析自己,这是你自由发展的前提,这样你才可以更好地发挥你的能力,对于自己的优劣可以有的放矢、运用自如。
想象一下自己60岁退休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成就?我们的同事、朋友、家人,会怎样评价自己?想象一下,离开人世的时候,又会有什么成就?人们会怎样评价自己?或者想象一下自己离开这个世界10年以后、50年以后、百年以后,人们还会不会记得自己,人们又会怎样评价自己?这一切都取决于是否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有一个好的规划。
设立人生阶段中的“小目标”
目标对我们的成功至关重要,可是知道目标的重要意义并没用。当你想要执行某项行动时,制定目标是第一步。如果你想要一个懒人动起来,与其打他骂他,不如给他一个强大的目标,促使他行动。目标就是动力,目标就是方向,制定目标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怎么制定我们的小目标呢?
在解释为什么之前,我想讲一个可能大家都听过的故事。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全世界的人都好奇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在自传中这么写道: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轻松地搞定了。
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可见,小目标的力量是巨大的。不过这个故事更加强调的是:在大目标下分出层次,分步实现大目标。
设定正确的目标不难,而要实现目标却不容易。如果目标太远大,我们会因为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而气馁。因此,将一个大目标科学地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每天、每周的任务上,是实现目标的最好方法。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在他12岁的那年,随着父亲驾着马车到城里,偶然间见到一部以蒸汽做动力的车子,他觉得十分新奇,并在心中想着:既然可以用蒸汽做动力,那么用汽油应该也可以,我要试试!
虽然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从那时候起,他便为自己立下了10年内完成一辆以汽油做动力的车子。
他告诉父亲:“我不想留在农场里当一辈子的农民,我要当发明家。”
然后他离开家乡到工业大城底特律去当了一名最基本的机械学徒,逐渐对机械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工作之余,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梦想,每天劳累地从工厂下班后,仍孜孜不倦地从事自己的研发工作。
29岁那年,他终于成功了。在试车大会上,有记者问他:“你成功的要诀是什么?”福特想了一下说:“因为我有一个个的小目标,所以成功。”
成功,需要及早设定目标,更需要努力去实现。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梦想,但是许多年过去了,因为没有行动去配合,梦想早成了空想。福特不只有梦想,更有行动,并且持续了17年,所以他成功了。让我们用行动去完成我们的梦想吧!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起就开始树立目标,因为生存需要目标,没有了目标就没有了自我。没有目标的生存只能称其为“苟且”,在社会生活中,就单个生命来说,生存可以“苟且”,但对社会组织而言,“苟且”是绝对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遵循纪律使时间最优化
秩序这个词似乎已经有些过时了,但它的重要性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秩序,只是不一定这么称呼罢了。有些秩序是无论你在哪里都必须要守的,比如不迟到、不早退、办公时间不打私人电话、不占公家的便宜,等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正规的公司肯定都会有完善的公司章程,这是维系一个公司正常运转的基本要求。如果公司没有严格的纪律就会使公司处于松散状态,长此以往,公司就会逐渐衰败下去。试想,公司的员工如果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公司当成旅馆,这样的公司会有前途吗?而且这对员工本身也无任何好处。常言道,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公司有公司的制度,遵守公司制度就是守纪律。假如不守纪律,公司就会乱套,就会不稳定,就会环境乱、人心乱。正是严格遵守纪律,才表现出公司团队团结的紧密、配合的默契、工作的高质量、运转的高效率。
希拉里年轻的时候曾在美国的一家公司任职,这家公司在新员工培训中,总是先介绍本公司的纪律。首席培训师加培利总是这样说:“纪律就是高压线,它高高地悬在那里,只要你稍微注意一下,或者不是故意去碰它的话,你就是一个遵守纪律的人。”看,遵守纪律就是这么简单。
一个受人尊敬的老锁匠老了,为了不让他的技艺失传,便开始物色徒弟。最后老锁匠挑中了两个年轻人,将一身技艺传给了他们。
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年轻人都学会了不少东西。但两个人中只能有一个得到真传,老锁匠决定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
老锁匠准备了两个保险柜,分别放在两个房间,让两个徒弟去打开,谁花的时间少谁就是胜者。结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钟就打开了保险柜,而二徒弟却用了半个小时,众人都以为大徒弟必胜无疑。老锁匠问大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师傅,里面有很多钱,全是百元大钞。”老锁匠问二徒弟同样的问题,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说:“师傅,我没看里面有什么,您只让我打开锁,我就打开了锁。”
老锁匠十分高兴,郑重宣布二徒弟为他的正式接班人。
遵守纪律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自觉去遵守就能做到。在公司里工作,就要认同公司的规则,对已经形成的纪律不含糊,成为一名守纪律的员工。有纪律的员工会把纪律变成习惯,做任何事情都会按照规则去进行,最后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若没有良好的品德作保证,能力再强,手艺再高超也是徒然。
做好短—中—长期的计划安排
在具体的工作中,如果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计划和工作方法,就能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们在工作中,要按照工作的要求做好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制定这些计划的方法如下。
1.制定短期计划的方法
短期计划一般指从现在起的半年时间内的计划。制定短期计划,需要有3个步骤:
(1)将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工作确定下来;
(2)把所有工作都排列起来,重要的排在前面,次要的排在后面;
(3)把各项工作安排到每日的日程表中去。
一张小小的台历可以让你的日程安排得井井有条。你可以将每一天的重要事情写在日历上,比如,你与客户有个重要约会,可以将它写到日历上。这样可以提示自己去执行,不至于忘记。
每月日历对一位时间管理者来说应当是最有帮助的。因为它可以为你提供一次近期工作的展望,有利于你掌握工作的进展情况。你还可以很精确地看到你正在干哪件事,可以在一段合理的时间内扩大工作量,也可以避免工作量过大。
有一位时间管理者谈到他使用日历的体会时,这样说道:“今年我的最大突破之一就是我决定随身携带一个日历,我用的是那种墙上挂着的普通日历,但它可以对折,放入我的包里。那种只有一周日期的日历,对我不起作用,我需要能看到整个月的日期,给我一个整体概念。”
选择哪种日历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经常翻翻日历,特别是在星期天晚上,可以回顾一下上一周内所做的事情,然后看看下周的日程安排。翻阅日历的时间,也是你回头审视自己的目标、检查自己是否走了弯路的最佳时刻。
在每天晚上或早晨做一个简单的回顾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笔记本上写下你已完成的事情,以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查看一下你每周或每月日历以及每天的日程事务安排表,看看日程表中的事情是否已经完成。如果完成得好,可以给自己一点奖励。如果没有完成,那么就要想办法尽快补偿回来,并要给自己一点惩罚。
2.制定中期计划的方法
中期计划是半年到一年时间内的计划。无论是在你的生活中还是在你的工作中,中期计划无疑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期计划的时间和内容总是在变化的,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中期计划可能是三四个月的时间,也可能是一两年的时间;而对一个大公司或一个国际集团公司来说,它可能会长得多,但它总是长期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制定一个合适的中期计划就要将眼光放远一点,构想一下自己或公司在两年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预定的目标,逐项进行安排。
比如,如果公司打算在两年内将利润提高到现在的两倍,那么根据这一目标,可以将其细化为各项小的目标,再将每一个小的目标结合到具体的日程安排中去。使中期目标具体到多个短期目标,完成一个短期目标,也就向中期目标迈进了一步。
毕竟,中期计划是由相对较长的日常工作时段组成的,比较机械化,没什么灵活性,提不起人们的精神来。所以,在时间管理中常常被忽视。
事实上,它们是非常需要花大量时间去考虑的。因而,在下次计划前,时间管理者一定要找出既定的和重复出现的活动,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摆在目的、目标和任务的面前对照一下,看看它们到底有多重要。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那些花费时间不当的日常行为,以便你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节律。
3.制定长期计划的方法
长期计划一般是指1年时间以上的计划。长期计划的时间跨度更大,它是时间管理者的一个远期目标。长期计划的实行依赖于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
长期计划是时间管理者在长期的时间内都要遵循的一个计划,完成了这个计划,对时间管理者来说,也就完成了其工作的目标,实现了工作的梦想。所以,完成计划所需的时间越长,那么目标相应也就越大,也就越能吸引时间管理者,令时间管理者心动。
许多成功的时间管理者在计划开始时,都是因为怀有美好的、激动人心的目标,才开始他们的工作的。
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最初成立时,只有2000美元的注册资金。公司的创始人比利·杜兰特在创业之初就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要成为汽车工业界的老大,独立成立若干汽车企业,再用联合的方式控制整个汽车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杜兰特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的制定是以短期计划和中期计划为基础的,合理安排好时间,分期完成计划。同时,用短期计划带动中期计划,中期计划又带动长期计划。
长期计划的完成、目标的实现,是激动人心的。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时间管理者长期的坚持,付出不懈的努力。任何中途退缩都不可能有长期计划的完成和梦想的实现。
按工作要求做好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长期计划,让你的工作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列出自己的时间规划
1.计划表比任务清单更重要
任务清单本身是没用的,它只是让你知道要做什么。你还要做的,是给任务清单上的每一项分配一个时间额度,做成一个计划表。这样,你才能更实际地认识到哪些事情是能够做完的,哪些情况是不现实的;才能在做一件事情时在最有效率的时候去完成它,而不是仅仅因为它是任务清单上的第四项或第五项。如果这些任务没有在你的计划表里,也没有分配好所需的时间,那它们就只能是没有意义的空想。
一份时间计划表能强迫你面对你能用的时间和做这些事需要的时间。做好完整的计划表后,你就对一天的工作有了全面的了解,就能够充分利用工作日的每一个小时。这样,你不仅能节省完成工作所需的时间,更能把工作放在你一天中最有效率的时候去做。
如果你不考虑做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那么就不可能做好这件事。你们可能会想,“各种各样突然出现的事会打断我的计划,根本就没可能按计划进行嘛”。
把所有要做的事都加进计划里面,计划不用做到十全十美,你只是需要一个让你停止浪费时间的计划,不必过于钻牛角尖。“给每件事分配了专属的时间能直接地减少拖延,因为你不用再花时间决定在某一段时间里要不要做某件事或者做另外一件什么事,这个决定早已在计划时就已经做完了。”
研究表明,有计划地安排一天的时间能提高生活质量:时间管理对生活质量起着很积极的作用!
2.设定一个明确的截止期限
工作总是会贪婪地蚕食你的时间,如果你想在工作和休息中找到平衡的话,一个明确的界限是必要的,而同时,界限也会让你做得更好:它催促着你,使你变得更有效率。通过设定一个明确的截止期限,你会更好地掌控时间和工作。
想把事情完成得漂漂亮亮,就要毫不犹豫地放弃琐碎的小事,学会拒绝别人,重点做好重要的工作。
我的经验告诉我,一定要按固定的计划执行!这个念头,帮我做了许多看似不讲情理但其实非常聪明高效的决定。“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地发现对压力的控制感能有效减缓压力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做好了计划,感觉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压力自然就减轻了。
3.做好周计划
如果一个人只盯着今天而从不想明天该怎么办,那他只能被时间追着跑。要怎么才能持续地做好一件事呢?答案就是:做好周计划。
人们常常忽视他们计划和日程的整体性。而你知道你每天的每个小时都应该做什么,知道每周的每一天应该做些什么,每月的每周又要做什么。做到这种程度,其实只需要每周一早上的短短一个小时。
一项研究表明,人们对时间的利用,在有计划时会比无计划时更加明智!
每周一列好一周的计划,定计划之前过一遍自己的收件箱、工作笔记、日历,然后试着定下来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把这些重要的事记在email里,然后发给自己,标记成未读邮件,这样每天查邮箱时都能看见它,然后每天多提醒自己几次,就会记得很清楚。
另外,让这周的任务在脑海中过一下是不够的,把事情写下来总会让你更倾向于按计划一一做好。
4.少做点事,但要做精
人们总是根据一个人最优秀的方面来评价一个人,就比如马云不会因为长得矮而被人看不起。所以一个人想要成功,就最好要少做些事,但是要专注于把这些事做到最好,做到完美。如果某些任务并没有给我带来什么价值,我会毫不犹豫地避开它们!
5.少做浅显工作,专注于深层工作
浅显的工作,例如邮件和会议,仅仅是不断地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些东西不需要你的天赋和智力。而深层的工作则会不断地推着你,激发你的能力直到达到极限。这些就是可以产生高价值回报并且可以实现自我提升的工作。
那些最忙的人常常还没有那些每天五点就下班回家的人完成的事多,这是因为要工作到深夜或周末加班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的工作充满了浅层的事。他们早出晚归,忙碌于回复邮件、传递信息,像一个人工路由器。这些浅显工作非常耗时间,而回报却少得可怜。做浅显工作能让你不被炒鱿鱼,而做深层工作则能让你不断升职。
要常常给自己预留一些完整而不被打扰的时间,去做那些有价值的深层工作。而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你不要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查看邮箱。你只需每天定时查看一下邮箱,把工作再完善完善,就能变得高效起来。
要规划好时间,我觉得首先应该确定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是多少、娱乐时间是多少、休息时间又是多少。将其归类,把握好每天做事情的节奏,尽量地逐步改善懒散的习惯。
规划好时间不断学习
“活到老,学到老”,是我国的一句古训,出自于希腊著名政治家梭伦。当时的梭伦,七八十岁了还在坚持学习,别人问他,为什么还在学习,他说“活到老,学到老”。
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知识迅速更新,学习永无止境,所以人要不断地学习来充实自己,而且不管你学什么,都能从中学到知识,得到快乐。学校里的学习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不能停留在学校学习的阶段,而是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终身学习。
现代职场中,每个员工都不是完美的员工,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并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学习,坚持学习,才能和企业的节奏永远保持一致。
为了学好电脑,小张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了北京就业服务站电脑研习班。那天举行结业典礼,校长训词有一段勉励同学的话,小张觉得受益良多:每个月最少要看一本书;每个季度最少要进修一次;每年最少要旅行一次;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喜悦的心;要有一颗不断学习的心。
社会的竞争是场马拉松比赛,别人在飞奔,自己怎么能停?所以,“再教育”是十分迫切需要的。青年人更应该把自己的精力与心思,放在收集、学习与研究那些以后的人生旅程上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学问与技能。这就需要“再教育”。
如何使自己成为人才呢?这不是随便说说或想想就能达成的,必须接受“再教育”。所谓“接受再教育而使自己成为人才”,其定义可能有很多,从经济层面看,人才就是特别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简单地说,社会需要两种以上知识相叠或相补充的人。
例如,机械工业很有发展前途,但是现在在机械工业领域,已大量介入电脑应用,机器配上电脑则可成为附加价值甚高的产品,因此其所需要的人才是既懂机械又懂电脑的人才。你若二者兼具,就是他们需要的人才,你的机会就比只懂机械或电脑的人多。
上述这类例子,在现今社会可以说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美国一般制造业的大公司里,要想升任总裁或副总裁等重要职位,必须既懂该公司产品制造的工业,又懂得企业管理,只有这种人才能将公司经营管理得好,否则即使你再优秀,也只不过是一名优秀工程师而已,最多做到工厂厂长,很难当上总裁。因此,在美国很多公司的工程师都跑到学校再去念一个企管硕士,如此努力地接受再教育,则会被公司视为人才,有更上一层楼的机会。
彼得·扎克说:“在人生的这场游戏中,你应当保持生活和学习的热情,不断地吸取能够使自己持续成长的东西来充实你的头脑。”显然,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甚至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些技能的淘汰期是7~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25%。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无须5年就会变成低薪者。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当10个人中只有1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他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l0个人中已有9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未来社会只会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所以,不懈怠地学习才是百战百胜的利器。
目前企业都有自己的员工培训计划,这方面的投资一般由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开支。而且企业培训的内容与工作紧密相关,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所以争取成为企业的培训对象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你要了解企业的培训计划,如周期、人员数量、时间长短,还要了解参加企业培训需要什么条件,是注重资历还是潜力,是关注现在还是关注将来。如果你觉得自己完全符合条件,就应该主动向老板提出申请,表达渴望学习、积极进取的愿望。老板对于这样的员工大都是非常欢迎的,同时技能的增长也是你提升的有力保障。
具有主动进取精神的员工,永远不会满足于公司的培训,还会不断地进行自我培训,提升个人素质。当然,培训首选应是与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其他还可以考虑一些热门的项目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这类培训往往被当作一种“充电”,在以后的职场中会增加你的“动力”。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经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的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学习,是人的一生中一项最重要的投资,一项伴随终身的最有效、最划算、最安全的投资。任何一项投资都比不上这项投资。企业员工尤其是优秀员工,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充分运用学习能力才能无往而不胜。
职场人要做好时间规划
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基本贯穿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和关键节点,明确每个阶段及关键节点的特征与任务,做好规划,调整和把握它们的发展方向,才能更快地达到职业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关键阶段
(1)20~30岁—万事开头难。
这是从学校正式走上职场的时期,是职业生涯的初始和基础阶段。如何起步,直接关系到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择业。在充分做好自我分析和主客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设定职业目标,制定职业计划,另外还要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同时还要坚持学习,不断进取。
年轻人初入职场的表现对其未来的发展影响极大。有些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学生,总以为自己有知识、有文化,到单位工作后不屑于做一些零星小事,从而给上司和同事们留下不太好的印象,这对一个年轻人的发展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危机。
另外,在这个时期还一定要处理好成家与立业之间的关系。虽然在现代社会,成家的时间都大为推迟,但是在此时段成家还是处于较高比率的,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对职场的成功是很有助益的,反之,或多或少会有些影响。
(2)30~40岁—注重坐实修正。
“三十而立”,这个时期是一个人在职场中最风华正茂之时,也是一个人充分展现才能、获得晋升、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之时。此时的任务除奋发努力、展示才能、拓展事业以外,对很多人来说,还有一个调整职业计划、修正职场目标的任务。这一时期对自己、对环境应该有了更清晰的了解。要仔细考虑所选择的职业方向、所确定的职场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不理想,可以尽快地予以调整和修正。
(3)40~50岁—及时自省学习。
“四十不惑”,这一时期是职场的收获季节,也是职场成功人士大显身手的时期。到了这个时期仍一无所获、事业无成的职场中人应深刻地反省,着重在自身寻找原因,对职场环境等其他因素也需要做客观分析,切勿将一切不利的原因都归咎于外界因素、他人之过。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出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才能解决职场发展的困阻和瓶颈,把握今后努力的方向。
该时期还需继续“充电”。很多职场中人在该时期都会遇到知识更新问题,特别是近年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日趋缩短,如不及时“充电”,将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甚至影响到职场的发展。
(4)50~60岁—做好晚年计划。
“五十知天命”,此时期是人生的转折期,无论是在职场上继续发展,还是准备退休,都面临着重大的变化。由于医学科技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此时乃至以后的几十年,都能身体健康,照常工作,所以做好晚年的计划十分重要。
计划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定退休后准备做什么,然后根据目标,制定相应的准备方案;二是学习一些工作技能和休闲方式,最好是在退休前两年开始着手学习;三是了解与退休生活有关的机构部门,目前大部分地区已有离退休人员的活动中心和职业介绍所,可提前与这些部门联系,取得帮助。
2.关键节点
毕业和“跳槽”都应该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节点。毕业于名牌大学、曾就职于某著名跨国公司……这些令人羡慕的“职场资本”,如果运用得好,肯定会有助于职业生涯的发展,但如果以此“一叶障目”,可能就会与真正适合的工作失之交臂,职业生涯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甚至反而成为一些人职业生涯中的发展障碍。高估或低估自身的竞争力与“面子”观念作祟,应该是职业生涯中的两大症结所在。
对于刚毕业的人来说,职业生涯刚刚起步,没有什么可以沾沾自喜的,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大学的光环只是让自己的选择范围和层次可以更宽广些。
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是应届毕业生的最大劣势,因此还须从低层开始锻炼自己。摆正位置,选择适合的单位和职位,是非常关键的。不必急于刚开始就去名牌企业,毕竟工作经验为零;也切忌不甘于从小职员做起,因为每个职场成功人士都是从小职员开始做起的。相信“是金子总要闪光”,是人才也一定会有很好的职场发展机遇。
对于一些“跳槽者”而言,有想找更好单位的想法是很正常的,就像在攀登高峰的过程中只会往前看一样,是一种积极的职场发展观。但什么是更好单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单纯地比实力、比名气、比规模、比位置……肯定是不可取的。因为有发展潜力的单位,可能规模上、实力上还比不上老东家,却可能是支“成长股”,可能在若干年后给自己一个很大的惊喜。一个能够给予自己足够发展空间的单位,虽然承诺的薪水可能比不上原单位,却可能有更大的职场发挥空间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应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到底需要怎样的工作平台,对于“跳槽者”来说,职场有没有发展,职位能不能晋升,人际关系是否有压力等才是促使“跳槽”的导火索,所以在寻觅新工作时,一定要把这些“变数”放在首位来考虑。
职业发展中,总会面临很多选择。当必须为选择做决定的时候,恐惧就油然而生—怕骑虎难下,又怕错失良机。这真是一道无法用加减乘除来计算的难题。当然,选择和调整,既是难题,也是机遇,只要我们具备足够的勇气,职场之路、人生之路总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