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的冲突
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
世界上最难懂的是孩子的心,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孩子也变了,变得和我们小时候大不相同。
读懂孩子心,的确是件难事。
一次,我和上海市总辅导员沈功珍一起去上海江宁小学,与30多个孩子聊天。我们谈到“小康社会”。
“你们心目中的小康家庭是什么样儿呀?”我问。
“买东西买优质的!”
“买汽车买名牌的!我家要买本田。”
“度假最好去巴西,去热带雨林!”
“我希望自己有间房子。房子很大,门很小,只有我一个人能钻进去,爸爸妈妈都进不去,省得他们一天到晚老盯着我。”
“我想把床吊在树上,这样爸爸妈妈的唠叨我就听不见了!”
“我爸爱鼓励我,可他老不在家;我妈老挑剔我,可她老在家。他们要是换换工作就好了!”
“我想发明一种药,让我妈吃进去,光说好话不说坏话。”
“我想在父母房间里安个窃听器,听听他们在背后怎么说我!”
“我想学会隐身术……”
……
男孩女孩们争先恐后地说着,我听得浑身直冒冷汗。这是一群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其中五分之一家里有私车。
今天的孩子渴望被大人读懂。从物质世界看,他们的家庭收入已达到“小康”,但从精神世界看,他们的心灵却处在“饥饿”状态。他们需要被理解、信任、肯定。他们缺的不是教育,而是人文关怀;他们需要的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能够抚慰他们心灵的沟通。
一位母亲对我说:“儿子上初中了,一放学,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我刚走进去,孩子瞪着两眼说:‘你给我出去!你不出去,我就出去!'”这位母亲怎么也不理解,自己从小带大的孩子怎么变得这样陌生?
一位市妇联主席对我说:“我的儿子本来挺乖的,不知道为什么,一上初中,每天回到家就径直钻进自己的小屋,门口还挂块小牌:‘请勿打扰,谢谢合作!’我很生气,我那么关心他,他竟然把我拒之门外。”我对她说:“你是不是干涉过多了?”她承认,孩子一离开她的视线,她就很不放心。
这种现象极为普遍。父母与孩子交流方面的冲突日渐突出。
随着孩子的长大,大人对孩子的担心,慢慢转变为不放心和不信任。一些父母还偷听电话、偷看日记,甚至用雇私人侦探“跟踪”的办法干涉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对此很有意见。
一次,我去西安市永宁小学与孩子谈心。一个四年级的男孩问我:“妈妈偷看我的日记对不对?”
我问他:“你怎么知道妈妈偷看你的日记了?”
男孩说:“我就知道妈妈老偷看我的日记,可我一直没有证据。”接着他讲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天,他写了一篇日记:“妈妈,今天早上我看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这是为我累得呀!妈妈,您一定要爱护自己呀!为了表达我对您的爱,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
当天晚上,妈妈又去“偷看”儿子的日记,非常感动。看到最后一句“我把您的白头发珍藏在日记本里”,她找了半天没看到白头发,以为是自己弄丢了,就从头上拔了一根白发,夹在儿子的日记本里。
第二天,儿子打开日记本,看到了白头发,就对妈妈说:“妈,您又偷看我的日记了!”
妈妈说:“我没看,那根白头发不是好好地在里面夹着吗?”
儿子笑了:“您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根本就没搁白头发,那根白发是您搁的。”
我听了他的故事,觉得这男孩子很可爱,他的妈妈更可爱。但是,这些“可爱”的妈妈一旦成为中学生的妈妈,就变成了“可恨”的妈妈。
一位初中二年级女孩的妈妈向我诉苦说:“女儿上了初中,总是把自己的东西锁得严严的,钥匙藏在自己的兜里。一天晚上,我忽然发现,女儿把钥匙放在桌子上,我喜出望外,拿了钥匙准备去开女儿的柜子。她爸在旁边说,别这么干,让你闺女知道了,跟你没完。我想,算了,别招她了,就把钥匙放回了原处。没想到第二天,女儿醒了大叫起来:‘你们偷看了我的东西!’我冷静地说:‘没看!’女儿说:‘别以为我不知道,我的钥匙上放了一根头发丝,怎么不见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依然镇静地说:‘没看!’女儿自己打开柜子一看,里面的东西纹丝没动,大声说:‘对不起,冤枉你们了,你们是没看我的东西。告诉你们吧,我所有的东西上都有暗号!'”这位妈妈无奈而又伤心地说:“女儿把我们都当成特务了!”
我对她说:“青春期的孩子有秘密,需要尊重,需要好好维护他们的隐私权,给他们自由的空间。如果你不信任他,就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反感,激化他们的逆反心理。”
某市有一对夫妇都是高级工程师,是国家重要的科技人才,为了让儿子出国留学,他们对儿子看管很严,很少让他自由活动。
儿子十分苦闷,在大学期间认识一个女孩。女孩出生在工人家庭,善良纯朴。她同情他、帮助他。男孩的感情有了寄托,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但是,男孩的妈妈发现后,坚决不让儿子和女孩交往。
有一天,妈妈把女孩堵在校门口,对她说:“你跟我儿子交朋友,没门儿,你不配!你们家是什么人?工人!我们家是高级知识分子,我儿子将来要出国留学,你将来只能当工人,你跟我儿子交往,你有这个福分吗?”
女孩一气之下就不跟男孩来往了,男孩愤怒之极。在他过生日那天,妈妈早早回来,大包小包买了很多东西,亲自下厨房给儿子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吃完饭,儿子突然拿出皮带,套住了妈妈的脖子,要把她勒死。妈妈惊呆了,扯着脖子上的皮带说:“我把你养这么大,你太没良心了!”
听了这句话,孩子心软了。但是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妈妈送了命,她说:“你要什么,我可以给你!”一听这话,男孩使尽全身力气将妈妈勒死。爸爸回来后,男孩又把爸爸勒死了。他把这两具尸体放进两个柳条箱,扔到外面,然后投案自首。
在审理案件时,男孩痛苦地对审判员说:“我长这么大,就像狗一样在乞讨,在请求施舍,我从来没有过人的尊严!”
这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是这种现象却不是个别的。在乞讨和施舍中长大的孩子何止他一个?一个孩子如果每天可怜巴巴地向父母乞讨:给点时间吧,我想玩;给点钱吧,我想买点东西;给点自由吧,我想出去走走……他们的身心能健康发育吗?
人本来就是群居动物,需要社会,需要与人交往。处于“心理断乳期”的青少年,强烈需要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希望别人把他当作成人看待。如果这时老师和父母还把他当成孩子,就会引起他们的厌烦,产生对抗心理。
现在父母最不能接受的是孩子与异性交往,一旦发现马上如临大敌,一味地压制、批评甚至责骂。
一个女孩因为跟男孩子玩,被爸爸说成是“下流”。对此,这个女孩发出了质问:凭什么我们女孩就不能跟男孩子玩?!还把这个问题发在我们“中少在线”网站的“知心论坛”上,孩子们就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的说:“你爸没病吧!怎么可以说自己的女儿下流呢?”
有的说:“有这样的爸爸还不如不要。”
还有的孩子说:“你爸爸怎么那么土啊!冒昧地问一句,你爸爸是不是有点那个?! ”
对于青春期有逆反心理的孩子,这种粗鲁的干涉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将他们推向早恋。而父母对孩子异性交往的压制和打击,还会扭曲孩子对美好情感的认识。在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人心中,对异性的朦胧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他们会非常珍惜这种感觉。可是父母的态度会让他们误认为自己心中美好的,甚至可以用生命去换取的情感,竟然是肮脏、丑陋、被人嘲笑、受到诅咒的东西,这种对情感的错误引导,会影响孩子成年以后对爱情、对异性情感的信任,甚至会影响他未来的整个婚姻和家庭生活。
一天上午,一位妈妈急匆匆地来到我的办公室,慌张地说:“不得了啦,我的女儿谈恋爱了。我女儿刚上五年级,这回完了!”
我说:“你女儿才五年级,怎么会谈‘恋爱’呢?”
“我昨天在她书包里发现了一封情书!”
“情书是谁写的,怎么写的呢?”
“是她们班学习最差的一个男生写的。信上说:别看我现在是全班最后一名,你等着,我一定会成为第一名!我爱你!”妈妈忧心忡忡。
“写得挺精彩呀!”我笑着说,“你女儿多有魅力呀,能让一个男生从学习最差下决心变成学习最好的学生。为祖国学习,他都不一定有那么大的劲头。你用不着紧张。你女儿怎么说的呢?”
“我女儿笑着说:妈妈,如果所有的同学都不喜欢你女儿,你就高兴了?”
“你女儿说得多棒,多幽默!”
“愿意与你交流就是成功的第一步!”我鼓励这位母亲说,“如果接下来你说:‘我的女儿能让一个男孩奋起努力,真了不起!’沟通就到位了。这样女儿会觉得妈妈那么善解人意,‘够哥儿们’,妈妈就变得更有亲和力了,以后遇到情感问题还会和妈妈说。”
这个女孩子小小年纪,却很成熟,如果父母或老师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她,用狭隘的心理去猜测她,只能逼着她关闭心灵的大门。
同样,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尤其需要父亲指点迷津。
我认识一位父亲,他处理儿子的异性交往问题就非常智慧。
这位父亲是河南某县教育局局长,儿子是中学生。有一天,儿子跟父亲说:“爸,本人看上一个女生,漂亮、智慧、好学,我能跟她结婚吗?”
父亲说:“好啊,你能看上她,她看上你了吗?”
儿子自豪地说:“她也看上我了。”
“那很好,你能被一个女生看中,说明你很了不起;你能看中一个女生,说明你的眼界开阔了,如果你将来想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继续交往下去;如果你想在市里发展,你将来就应该在市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省里发展,你应该到省里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到北京发展,你应该到北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你想在世界发展,你应该出国解决这个问题。”
儿子听了说:“那我就等等再说吧。”
这位聪明的父亲用幽默的方式,给了儿子一个重要的人生忠告。
知心对话
与其把孩子封闭起来,控制他的交往,不如打开大门,让孩子在广泛交往中学会与人沟通。有的专家提出把“早恋”变成“早练”,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比“堵”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