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与艺术
阳春三月,友人带来卢勤的书稿《告诉孩子,你真棒!》,让我为这本书写篇序言。我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教育孩子,从来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牵动着千千万万父母的心,因为孩子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人生百年,转瞬即逝,有了孩子,我们的愿望和理想,才能子子孙孙传之久远,譬如积薪,拾级上升,不断开拓新的光辉领域。
爱孩子,是人共有的情感。但是,如果只知道爱,如高尔基所说,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更在于人懂得教育自己的后代。前人在千百年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可以通过教育,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传授给后代,让后代可以在新的起跑线上向前开拓,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的局面。这就自然远远胜过其他只靠遗传获得本能,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步进化的动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情的纽带,使家庭教育具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能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华民族腾飞的新时期,父母们比过去的任何历史时代都更加关心对子女的教育,也比任何时期都更加为这一问题感到焦虑和困惑。
对父母们而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变动,为子女的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无限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帮助孩子做好应对的准备、争取最好的前途,成为大部分父母们最忧心的事情。而事实上,从孩子呱呱坠地之时起,父母们大多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孟子早就说过,“未有学养子而后嫁”。尤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父母们即使在第一个孩子身上取得了经验,也没有办法用来改进对第二个孩子的教育。何况,人的成长不能重来,不是做试验,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万一失败,付出的代价就太大了。新的时期,新事物扑面而来,孩子在不同于前人的新的环境中生活,他们面临的矛盾、问题也常常超出父母已有的经验。于是许多为父母者就不免苦恼和困惑,他们常常为自己在孩子身上的期望不能实现,为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奏效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而感到不解。在这样的时期,加强对家庭教育理论的探索和研究,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与经验的传播,就成为一件十分迫切和受到社会欢迎的事情。
卢勤作为《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长期同孩子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她又有一颗爱孩子的心,能够尊重孩子,因此很善于倾听孩子们倾诉心曲,因而比较懂孩子们,也比较理解孩子们成长的规律。她在本书中提出的许多重要的观点,大量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当代的家长而言,都是极其有益的。我很希望有尽可能多的家长和准备做家长的人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也希望许多关心家庭教育、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书。家庭教育知识普及中的一个困难是:许多为人父母者开始只凭自己的想当然,或者美好的愿望办事,不认为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必要,等到出了问题,发生了矛盾,再回过头来像找医生看病那样,到处去寻良方妙药,却不知道这时问题往往已经比较难解决了。所以,对这本书,我希望人们能早一点看,系统地看,不是找现成的方法,而是能用心思考一点根本的问题。有些方法,别人用了很有成效,自己照猫画虎搬过来用却未必有效。实际上,最有用的是那些根本的东西,包括像卢勤那样爱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
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关于人的成长的学问是科学。教育也是有规律的,也要符合科学,还要讲究教育的艺术。教育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同年龄的教育有什么不同?教育是不是就是读书识字?是不是就是讲道理、提要求、训斥?家庭的氛围、大人之间谈话的内容、大人们的处事方式是不是教育?什么样的期望才是符合实际的?实现这些期望需要设置什么条件、经过哪些历程?如此等等问题,细心的读者在这本书中都可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启迪。
孩子的成长归根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孩子自己才是成长的主体,家长不可能越俎代庖。孩子只能从自己的实践中学习,包括从成功的经验中学习和更多地从失败的教训中学习。“不跌跤,长不大”。聪明的父母不应当希望自己的孩子一辈子不跌跤,而是要培养能应对复杂人生的雄鹰。我们的责任是给孩子帮助、支持、鼓励,也给孩子必要的保护。这些事怎样做得得法、巧妙、自然,能收到最大的效果,这就是科学与艺术。
愿本书的读者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