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珍妮特·耶伦 百年美联储首位女掌门
人物小传
1946年8月3日,珍妮特·耶伦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布鲁克林。
1967年,以优等生成绩获得布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
1971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担任耶鲁大学助理教授。
1977年,担任美联储理事会经济学家。
1978年,担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讲师。
1980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从事研究工作,并为全职及兼职工商管理硕士学生教授宏观经济学,现为该学院的名誉教授。
1994年,任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委员。
1997年,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2004年6月14日,成为三藩市联邦储备银行行长。
2009年,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
2010年10月4日,宣誓就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副主席,任期4年,至2014年10月4日完结。
2014年2月1日,正式接替本·伯南克,担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
导语
谁是珍妮特·耶伦?或许有70%的美国民众并不知道她是谁,然而,她的决策却能给整个华尔街乃至世界金融市场带来一场“地震”。
2014年1月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奥巴马总统对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提名。2014年2月1日,耶伦正式走马上任,成为美联储百年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掌门。
年近古稀之年的耶伦,满头银发,个头不高,却精神矍铄,充满干劲。她不但在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是一位家庭美满的幸福女人。
作为美联储主席,耶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但会对美国市场带来巨大的影响,也深深地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现在,她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
对经济学情有独钟的优等生
1946年8月3日,耶伦出生在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的一个普通家庭。耶伦的父亲是一位家庭医生,母亲过去曾经当过教师,后来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们,辞职回家做了全职主妇。良好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环境,使耶伦获得了接受更好的教育、进入上层社会的机会。
作为犹太裔,耶伦的父母把追求智慧和汲取知识当成自己的立身之本,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得益于父母的熏陶,再加上自身的刻苦努力,在上学期间,耶伦一直成绩优异。
1963年,耶伦以出色的成绩顺利进入了布朗大学,这所大学是闻名遐迩的常春藤联盟之一。在选择专业时,耶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经济专业。在那里,她是为数不多的主修经济学的女性。
在大学里,耶伦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不过那时的她,还没有明确自己的目标,仍处于对未来的迷茫之中。在听过著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演说之后,耶伦被这位经济学大师的学术成就、公众服务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深深吸引。在他的影响下,她立志扎根于经济学领域,决心以此为自己的职业方向。那时,她的心中就产生了一个懵懂的梦想——有一天能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工作。
1967年,耶伦以优等生的成绩从布朗大学毕业,并且拿到了经济学学士学位。为了追随詹姆斯·托宾的脚步,耶伦申请了耶鲁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那时,耶伦对老师詹姆斯·托宾非常崇拜,每次听他的课,她都会坐在最前排,聚精会神地听讲,生怕漏掉任何一句话。她的课堂笔记也总是一丝不苟,当时与她一起学习的同学,都把她的笔记奉为圭臬而传阅,后来的学生也将其作为参考资料。这种认真严谨的作风,在耶伦的学生时期和后来的职场生涯中一直都有体现。
1971年,耶伦获得了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她先后就职于哈佛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在哈斯商学院任职时,由于她教学认真、治学严谨,还曾2次获得学校的“杰出教学奖”。在授课的同时,耶伦继续研究经济学,并发表了一系列涉及各个不同领域的论文,成为当时学术界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身为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授,在学术上,耶伦几乎不折不扣地继承了她的恩师詹姆斯·托宾的衣钵。在经济学领域,她被公认为是一位思想敏锐、研究深入的学者,备受同行的尊重。
印度哲学家奥修在《智慧金块》中曾经说过:“你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一棵树,你一生下来只是一颗种子,你必须成长到你会开花的点,那个开花才是你的满足和达成。”开花结果固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成长本身却是艰辛的,充满了辛苦、泪水和汗水。耶伦深谙这一点,因此,在追求学术的道路上,她始终勇往直前,充满承受痛苦、不懈奋斗的勇气和决心。
美联储里展翅高飞
耶伦与美联储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
成立于1913年12月的美国联邦储备局,是美国的中央银行,也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它的使命在于稳定物价、实现就业最大化。由于美国和美元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独特而又重要的位置,因此,美联储也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机构之一。早在1977年,耶伦就加入了美联储,在那里从事经济分析的工作。不过,只工作了一年,她就因为结婚而辞职。
1994年,在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的提名之下,耶伦重新回到自己的老东家,担任美联储理事。1997年,她又到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就职,担任这个机构的主席一职。
2004年6月,耶伦成为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行长,参与美国的货币决策,5年后,她任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委员。2010年4月28日,美联储副主席唐纳德·科恩卸任,奥巴马总统提名耶伦作为他的继任者。从那时起,耶伦一直担任副主席直到“转正”。这些经历,为她后来担任美联储主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美联储内,耶伦一直保持低调,但她的才能是无法掩饰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她就已经初露锋芒,当时担任美联储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声望和权势如日中天,虽然与他相比,耶伦只能算是一个小字辈,不过她却敢于坚持真理,与格林斯潘公开争论,要求设定美联储容忍的通货膨胀上限。因为在她看来,偏低的通胀目标远远要好于对通胀的零容忍。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执着,以及敏锐的眼光,令格林斯潘对她刮目相看。
在很多关键时刻,耶伦都曾经表现出同样的远见卓识。2004年和2005年间,耶伦意识到住房市场上存在的隐患,认为美国楼市泡沫问题已经愈演愈烈,并多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此,当时的大部分经济学家都不屑一顾,他们认为,耶伦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她的担忧是多余的。
然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血淋淋的事实证明了耶伦的观点是正确的。在金融危机的萌芽时期,耶伦也是对经济形势看得最为清楚的人之一。当时在美联储内部,有很多官员认为,次级抵押贷款只占全部抵押贷款的10%~15%,根本不足以对经济造成破坏。
而耶伦却嗅到了危险:金融市场中与次级抵押贷款有关的衍生品工具的复杂体系,有可能会使银行对某些借款人的脆弱性产生极大的不确定,这种不确定将会导致银行大举撤回信贷,一旦达到一定的规模,就会酿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大破坏。而且,耶伦还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经济复苏有可能非常缓慢,因此,美联储必须持续地采取行动。
“耶伦时代”的到来
自从2010年成为美联储副主席之后,耶伦一直是本·伯南克的副手。她与伯南克之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比如,他们都出身于学院派,在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只不过,伯南克主要研究的是1929年美国大萧条,而耶伦则专注于失业领域。在经济政策方面,他们的观点非常相似,一直以来,耶伦都在为伯南克所推行的宽松性货币政策摇旗呐喊,是他的大力支持者。
不过,与耶伦在美联储的大放异彩相比,伯南克的日子却越来越不好过。伯南克最初是由美国前总统、共和党人小布什提名的,2006年2月1日接替格林斯潘出任美联储主席。在刚走马上任的那几年里,伯南克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在2009年还被《时代》杂志评选为年度人物。
然而,2008年11月民主党人奥巴马成为新任总统后,伯南克的危机就开始了。2013年6月,在一次电视采访中,奥巴马说:“伯南克的任职时间比他本人所愿意的和外界所期待的已经多很多了。”总统的这番言论表明了他对伯南克是不满意的。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为美联储物色新一任主席,成了美国乃至全世界金融界共同关注的大事件。当时,有实力竞争这一职位的人有很多,而竞争力最强的,莫过于劳伦斯·萨默斯和珍妮特·耶伦。他们都是学术界颇有声望的知名经济学家,都在政府部门长期供职,劳伦斯·萨默斯是克林顿总统时期的财政部部长和奥巴马总统的首位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耶伦则是当时的美联储副主席。
在2013年8月的一次讲话中,奥巴马对这两位最有可能当选的候选人进行了称赞和认可。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当时的奥巴马更青睐在政治上与自己更接近的萨默斯。
耶伦虽然未能得到奥巴马总统的青眼相加,却在民主党人和经济学家同行中获得了广泛支持。500多名经济学家甚至还写了一封联名信,共同向白宫推举耶伦。20位民主党参议员也极其罕见地联名上书奥巴马,希望他提名耶伦,让她担任下届美联储主席。
他们之所以反对萨默斯,是因为萨默斯的金融理念更接近于共和党保守派,而且萨默斯一向表现出来的霸权作风也备受人们的指摘。相较之下,具有亲和力的耶伦,则更易于被他们接受。为了表示对耶伦的支持,参议院的一些民主党议员还向奥巴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他们声称,如果奥巴马坚持要提名萨默斯,他们就会投反对票。
在各种势力的共同作用之下,这场角逐的最终结果终于初现端倪:2013年9月15日,萨默斯主动宣布退出这场竞争。于是,耶伦自然而然地成了当之无愧的“领跑者”。2013年10月9日,奥巴马总统正式提名她为伯南克的继任者,希望她出任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并敦促参议院尽快批准这项决议。这个消息虽然令耶伦欣喜不已,但一向谨慎的她却深知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刻。根据美国的立法程序,美联储主席的任职需要经过多道程序——总统正式提名、分管的参议院委员会进行听证会,以及背景审核、参议院主管的银行委员会进行投票等。在一一闯过这些关卡后,还要将提名拿到参议院全院进行投票,必须得到过半数议员的支持,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
所幸的是,几个月后,耶伦终于过五关斩六将,闯入了最后一关。2014年1月6日,美国参议院以56票支持、26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对耶伦的提名。
作为一名女性,耶伦一路走来经历了更多的艰辛。但她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敲碎了美国政治界以及金融界的双重“玻璃天花板”,成为美联储成立100年以来第一位女性主席。
2014年5月,耶伦应邀在纽约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她说:“人不会一直都成功。在生活中找对道路,但更多的时候会走些弯路。即使贝比鲁斯、贾格里、狄马乔这些棒球好手,在上场时,大多时间也都失败离场。一个人面对无法避免的挫折时的反应,与在胜利和失败间掌握平衡一样关系重大。”
是的,辉煌的成就与令人艳羡的荣耀都来源于日复一日的坚持。与常人相比,耶伦多的只是一份永不言弃的执着、持之以恒的努力。
既是恩爱夫妻,又是学术伙伴
在耶伦的人生旅途中,美联储是一个“风水宝地”。它不但为她提供了发挥个人价值的平台,更帮助她找到了一生的伴侣——耶伦与她的丈夫乔治·阿克洛夫正是在美联储相识并走进婚姻殿堂的。
1977年,31岁的耶伦是美联储一名经济分析师,而乔治·阿克洛夫则是美联储的一位临时研究员。一次,美联储在咖啡厅举办了一场午宴,耶伦和阿克洛夫恰好坐在了同一张餐桌旁。他们一边吃东西,一边交谈了起来。很快,话题就被引到了经济学领域,耶伦惊奇地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竟然与自己如此契合,而阿克洛夫也被耶伦开朗的性格、不凡的谈吐所吸引。
就这样,他们一见钟情,而当时的耶伦对阿克洛夫几乎一无所知。后来,她才了解到他的一些经历:阿克洛夫于1940年出生在美国康乃迪克州纽黑文市,196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担任教授。1970年,阿克洛夫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柠檬市场:质化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以二手车市场作为范例,推理不对称信息论给市场运作带来的巨大影响,挑战了有关有效市场的经济正统观点,这一壮举,使得他在经济学界声名鹊起。与耶伦相遇时,阿克洛夫刚刚结束了一场失败的婚姻。
互有好感的两个人从那之后就开始了频繁的约会,一年后,他们决定“闪婚”。这并不是一个冲动的决定,因为耶伦在阿克洛夫身上不但找到了灵魂伴侣,还找到了志同道合并且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婚后,耶伦与阿克洛夫一起搬到了英国,然而,他们始终无法适应英国的气候与生活节奏,于是,两年后,他们又回到了美国。
耶伦和阿克洛夫有一个独生子,叫作罗伯特·阿克洛夫。儿子继承了他们的遗传基因,小时候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后来成为英国华威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一家三口,全都是成就卓著的经济学者,堪称一门三杰。
耶伦和阿克洛夫不但是一对生活中的恩爱夫妻,更是学术上的合作伙伴,他们曾经合作撰写了很多论文。他们的同事曾经评价道,阿克洛夫比较跳跃、富有创新精神,而耶伦则相对更加稳重、明理,两人正好弥补了彼此的不足——阿克洛夫时不时地会冒出一些令人大开眼界的想法,耶伦则会对这些想法进行严谨而富有逻辑的论证,证明它们的可行性。2001年,阿克洛夫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而耶伦也当之无愧地分享了他的荣光。
虽然学术成果丰硕,事业上屡创高峰,但耶伦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并没有因此丢掉自己的女人本色,在家庭和事业的这个跷跷板上,她始终保持着平衡。对耶伦来说,家庭和工作是同样需要用心经营的两大重要事业。或许,正因为如此,她才成就了自己的美好人生。
智慧启示
只有在春天播撒了辛勤的汗水,才能在秋天收获累累的硕果。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果实,没有耕耘就没有收获。
想要在人世间的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在纷繁复杂的世事里游刃有余,在平凡中成就一番事业,一定要做到两个字——用心。
不要以为机会会像到访的客人,只等你开门迎接。恰恰相反,它无影无形,无声无息,只有智慧、勤勉的人才能抓住它,把它变成美好的未来。
人物简介
她曾经是一个工作狂,每天为工作奔波忙碌,创造了不凡的业绩,然而,婚后她却辞去了工作,默默地给丈夫当起了贤内助,过起了低调的生活。
她是世界首富的妻子,坐拥百亿美元资产,却与丈夫一起投身慈善事业,将巨额财富用于抗击艾滋病、疟疾和改善失败的教育,致力于帮助贫苦大众摆脱疾病与痛苦。
她不热衷于打扮购物,经常长途跋涉几千公里,到非洲各地考察贫困和传染病问题,检查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款的落实情况。有人说她“随时准备挽起袖子,亲自体验现实世界的酸甜苦辣。”
她就是微软公司总裁、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盖茨。她用爱,写出了一首慈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