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观,谛视也
《说文解字》曰:“观,谛视也。”我们常常讲要探讨宇宙人生的真谛,客观真相是什么?我们平常所烦恼的到底是烦恼还是虚妄?如果是虚妄,所有的苦恼和执著不就太不值得了吗?那么能不能穿透这些虚妄的假象,看到客观真实的宇宙人生真谛?“谛”就是“谛视”,它不是一般的见,而是深入的观,而且要穿透外表坚固的假象,看到核心真相。
“视”、“观”、“察”,在《论语》中的分类是一步一步深入的。“视”就是一般的看,“观”就是敏锐、仔细地看,表里精粗统统看得清清楚楚;如果要再深入、巨细靡遗,那就要“察”。我们常讲,对事物要深入观察,看人也是一样,观人、观心、观象、观势都用得上。你的心越静,就看得越全面、越透彻;你的心越是被欲望纠缠,充满浮躁和冲突,你看到的事物有可能就是扭曲的。像蒙卦被情欲蒙蔽理智,如同戴带着眼罩,怎么能看得清呢?所以一定要“启蒙”,不受外界假象的干扰。《论语》中孔子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意思是说:“看明白他正在做的事,看清楚他过去的所作所为,看仔细他的心安于什么情况?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我们看任何一个东西也要如此,要推进、推进再深入,尤其知人知面不知心,世界上有很多假象,懂得“观”的功夫,才能看到真相。
关于“谛视”之“谛”,有真谛就有俗谛,所以不光是“谛”要用到“视”,还要用到“听”。庄子讲人能听到的有天籁、地籁、人籁;境界高的才能听到一般人所听不到的宇宙的声音、真理的声音,所以人要用自己的六根和安静的心去观、去听,这是观卦的基本修为,如此才能慢慢进入观的世界。从观卦卦象看,上艮下坤,艮为止,是“止观”,说明心要很沉静,如果心不能静如止水,不可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那些有禅定功夫的,真的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才能虑事周详,“虑而后能得”。一个环节扣紧一个环节,所以观卦有大艮之象,是止观法门。这些观念都已融入中国文化,经过上千年的融合,有很多甚至已经进入日常语汇中。像《古文观止》这本书,意思就取“观止”,先止然后能观,经过止的沉静修为,才能真正进行观的动作;然后还要观到登峰造极。这种境界我们很难做到,虽不能至,只能心向往之。这也是往上面寻求超越、超脱执著的基本动力。这种追寻真理的热情,如《礼记》所讲的“絜静精微,《易》教也”,“《易》之失、贼”,“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也就是说,学《易经》就是要练习“絜静精微”,因为都跟“观”有关。心里不干净,怎么看得清楚呢?欲望蒙蔽理智,越看越离谱,所以首先就要“絜”,要洗掉心上的灰尘,“致虚极、守静笃”才能观,看宇宙生生不息的真相。絜静才能精微,观的结果就比较精确、深刻。可是有些人修《易》之教,也会走火入魔,以致卖弄神通、招摇撞骗,那就是“贼”,反而伤害了《易经》的本意,同时伤害了自己和别人。像汉朝术数易大师京房,我们背六十四卦都得背他的八宫卦序,但后来他却不得善终,帮别人卜算都没问题,就没办法帮自己算,因为当局者迷,无法超脱名闻利养的蒙蔽,他的心就没法“絜静精微”,无法跳脱执著,所以最后死得很惨。这就是一种伤害易道的“贼”。其实整部《易经》的教化就是要求心理绝对的冷静、清净、客观,平衡而不失控,不被欲望习气所污染。“絜静精微能不贼,温柔敦厚能不愚”,《诗经》教你做个温柔敦厚的好人,但要厚道而不笨;有人是滥好人,滥好人反而最没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