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比卦卦辞

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不像师卦卦辞只有短短六个字,比卦的卦辞长多了,可谓是千叮咛、万嘱咐。在师卦,打胜仗的原则就那几个,只要有一个好的打手、有正确的理由,再考虑诸多后遗症,就可立于不败之地,不像比卦,可见交友的原则更丰富、细腻,考虑的条件更多。所以比卦的卦辞一定比较长,少一个字也不行。

卦辞第一个字就是“吉”,结交盟友,彼此合作,当然是好事,“比乐师忧”,朋友多、人脉广,“吉”的机会自然多。而且,朝中有人,有靠山,有呼应,一定实力大增,外敌入侵也不必单打独斗,所以“比”是“吉”。

接着就谈到交朋友需要作长远考虑,要善于选择,不能滥交。生命毕竟有限,交友不慎,搞不好会贻误终生。因此既要对朋友有深入的了解,也要方方面面地对自己有深入的了解,并不是一窝蜂,盲目决定。为什么要交这个朋友、为什么要争取这个外交盟邦?都要作务实的思考,这就是“原筮”。“筮”字在蒙卦曾出现过一次,这里又一次出现了,《易经》中只有这两个卦的卦辞中出现“卜筮”的“筮”字。蒙卦是“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初筮”讲的是“初发心”要百分之百的纯粹、虔诚、专注,占卦就会得到精确的卦象;若心思乱了,或者不敢面对真相,听不进正确的意见,就会把凶险的象误认是吉兆。在蒙卦,若要找老师,不管是人或经典,“初”都很重要。比卦是以平行关系交朋友,是交到损友还是益友?若是损友,还不如不交,所以要认真选择朋友。选择老师的蒙卦和选择朋友的比卦都告诉我们,人生能得良师益友,对人生才确实有帮助;一旦拜错老师、选错朋友,不仅浪费时间,甚至下场悲惨;因此必须像卜筮、占卦一样慎重其事。蒙卦“初筮告”,你才会得到启示;比卦交朋友也要用“筮”,才不会交错朋友。可见,在六十四卦中,只有这两个卦的卦辞出现“筮”,代表人生的良师益友必须慎重选择。

“初筮”与“原筮”意义相近,但不完全一样。“原筮”的“原”是动词,读过《系辞传》就很清楚,“原”是《系辞传》的常用字,就是追本溯源的意思,任何事都要回归原点去思考。为什么交这个朋友?是因为别人都交,你也一窝蜂涌上去结交?其实适合别人的不见得适合你,又不是比赛交朋友,所以不要徒慕虚荣、讲究形式,要想得远、想得透,确认这个朋友是可以互相切磋琢磨的益友。这就叫“原筮”,就像占卦会毫不避讳地告诉你真相,让你原形毕露,把外面那些虚幻的表象统统剥离,回到最核心的原点,让你便于做决定;在交友、结盟之前先占一卦,看清事情的原貌真相,照做就不会出错。

人生面临重大抉择、重大疑惑时,才会用到“筮”,接下来就有三个判断的选择:“元永贞”。首先是“元”。“元”有“大”和“开始”的意思。要不要“比”?倘若“比”之后,你发现元气充沛、创意大增,完全进入新的境界,好像获得新生一般,这样的朋友、盟邦当然要争取。其次是“永”。你们能交往多久?能不能永续?夫妻能不能白头偕老?同志能不能生死与共?都要考虑。交朋友不是开玩笑,今天交明天丢,上午交下午吵,那何必呢?当然要经过长期交往才能培养默契、发挥效应,而且越陈越香。所以时间的长短也要考虑,这是“永”的问题。第三是“贞”。交往的动机正确不正确?值不值得信守、奉行?有没有邪恶的、互相利用的动机?或者纯粹出于利益的考虑?从正与不正的成分上,还要考虑、决定怎么交、要交到什么程度。对这样的朋友关系要赋予多大的期望。经过“元永贞”的周密思考后,最后的结果才会“无咎”,立于不败之地。

比卦卦辞的提醒是很重要的,必须特别注意。前面是“比”的大原则,要追根究底、追本溯源地审慎选择交往、结盟的对象。还要从“元永贞”三个指针评估这个对象是否值得交往?假定达到损友的标准,那就剔除掉,免得“未受其利,反受其害”。“永贞”的概念我们在坤卦中也学过,坤卦的精髓到最后就是“永贞”,所以总要作长远的、永续的考虑。像老朋友就是到老了还是朋友;可是在国际外交的环境中,“永”就特别困难。你一定听过:国际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再延伸一下:官场、商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所以“永”是一个关口,代表结果不错,代表“有终”,这是《易经》谦卦的概念。《易经》最重视盖棺定论,“最后好”、“得善终”才是真好。谦卦就是“有终”。刚开始轰轰烈烈,到最后留下无穷的遗憾,这样的例子多得是。像同人卦第五爻君位“先号咷而后笑”,先是痛苦、伤心地号啕大哭,最后是笑,不管是悟道了,还是成功了,人生圆满收场,所以那个爻就很好。最后笑才叫真笑。像旅卦那个最不吉祥的上爻“先笑后号咷”,笑得太早了,刚开始得意得不得了,最后号咷大哭,面对惨烈的全盘覆灭。可见,《易经》是很重视盖棺定论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所以要贯彻始终很困难,如果本身有问题的领导人在卸任前三四年暴毙而亡,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可能会不错;结果时间拖久了,原形毕露,什么坏事都给翻出来,前面的成绩统统归零。由此可知,“永贞”如同修行,是要贯彻始终的。

佛教的修行也是如此,释迦牟尼“有终”,弘一大师李叔同也是“有终”,他们刚开始都享尽人生的荣华富贵,像李叔同前半生风流倜傥、潇洒自在。等到他们修成了,一个成了惊天动地的佛教教主,一个成了现代的律宗大师。为此我们还真的占卦探测过弘一大师最后的修行境界,结果真的很好。也就是说,这两个人是认真修的,不管前半生怎么样,后半生都修到了完美的境界。这也证明了,最怕的是年纪轻轻啥也不懂就出家,到最后越修越不是滋味,然后在关键时候面临诱惑犯戒,“先笑后号咷”,“先得主后迷”,结果全没了。像佛陀和弘一大师是一美遮百丑,最后究竟圆满。若把顺序颠倒过来,结果是一塌糊涂一场空。

佛教历史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唐朝玄奘大师的得意门生辩机和尚。辩机和尚的智慧高深到可以跟老师共同创作、共同讨论,最后却过不了色戒这一关,跟高阳公主搞到一块,结果三十几岁就被砍头。我相信这对晚年的玄奘来讲,也是一个很大的冲击。一个在佛法上这么有造诣的学生,几乎快要接班了,却在最后一关过不去。其实,在血气方刚的三十几岁,也真不容易过,但他修了那么多佛理,竟不能让他渡过色戒关,对辩机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前面不管多大的成就,统统归零,“先笑后号咷”,多惨!所以,人生即使先犯错再忏悔,还是圆满;因为前面犯错是真的,最后的忏悔也是真的,前后加起来都是真的。爽也爽够了,修也修成了,多好!要是一开始就修,后来抗拒不住,这一爽,前面的修都归零,多不划算!可见,千万不要年纪轻轻出家,那是假的,人世都没有历练过,出什么家?这虽然是玩笑话,道理却真,你要没有真的爽过,怎么知道为什么要修呢?像《易经》下经第一卦就是咸卦,先谈恋爱,然后才是恒卦——夫妻的婚姻生活;接下来损卦的“惩忿窒欲”也好,甚至要艮卦更彻底的“止欲修行、不动如山”也好,都是后来的事。前面没有刻骨铭心的“咸”,后面哪来的“损”、“艮”?没有标的嘛!没有经历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的磨炼,当然没有免疫力。弘一爽了三分之二辈子,剩下三分之一苦修,结果得道;辩机修了三十年,最后溃堤归零。这都值得我们反省!

好,我们看卦辞后一段。“不宁方来,后夫凶”是一个重大的警告,交朋友“不宁”,是因为担心交错损友,有得失心、有风险,所以在审慎挑选过程中,精神状态无法心平气和。尤其知人知面不知心,眼前看着都好,谁晓得将来会不会心性起变化?所以“不宁”二字真是入木三分。谈恋爱、择偶、择业,人生做重大选择的时候都可能出现“不宁”的情绪。屯卦也曾出现“不宁”,那是一个新生命、一个草莽开创时期,必须花心思为未来打基础的“不宁”。到比卦的时候,要开始布局、组建人脉、联姻结盟,当然也是“不宁”。这个“不宁”很正常,因为不能看错、走错,尤其在陷入孤立的时候,诸如失恋、失婚、失业,或者“大风吹,换位置”,为了“比”,大家都在活动穿梭,可是“比”到最后,独独你没有位置坐,众人都和和乐乐、各有各的团队,你一个人游魂般被挡在所有圈子外,那你就更不宁了。你可能会急着想办法,甚至急到失去应有的分寸,看到对象就抓,那就危险了!万一这个对象是错的、是“比之匪人”呢?交错了朋友比不交朋友更糟。这就是“不宁方来,后夫凶”的思考背景。“后夫凶”是因为某些原因而错失跟人家展开和谐互动、成为一辈子好友的时机;可能是你自持身段,不懂得主动积极地释出善意,老是希望人家三顾茅庐来求你,那么错失了时机的人就会凶。可见,人生每个关键刹那都不能失之交臂,该掌握的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否则,可能一辈子就错过了。错过好姻缘、错过建立良好的联动关系,最后势必陷于孤立——“后夫凶”。所以,该表态的时候,甚至要积极主动表示善意,像台湾地区如果错过和内地搞好关系的时机,就是典型的“后夫凶”。

“不宁方来”在现实生活中也很有意思。在挑朋友的时候,看看这个那个,也看看自己,心中充满“不宁”。等到发现怎么人家都有位置了,都交上朋友了,一个一个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怎么就你孤孤单单一个人呢?这时“不宁”的心情就更焦躁了。“方来”的“方”是刚开始,这时赶快展开比卦的活动,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别人都已经成型,你能挑的机会更少了。那就是“后夫凶”。“来”是指往内、往下采取行动,“不宁”的时候才来,不仅错失时机,也可能在仓促选择时犯下大错。这时你就是典型的“后夫”,错过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你得面对孤独、享受不到“比”的优势或守望相助等温暖,当然会“凶”。

“不宁方来,后夫凶”说明在比卦的交往活动中,眼睛要放亮,要主动积极、心胸放宽,早点采取“比”的行动;否则朋友都被抢光,用钱也买不回来,这就是外交战的现实。换句话说,有“后夫凶”,就有“先夫吉”。比卦最后一爻就是“后夫凶”,到了最后一爻才开始出门交友,肯定是凶的;比卦上爻爻变不就是“观”吗?你一直在旁边看,不采取行动,总想等着人家来,谁会理你啊?比卦第一爻的“吉”从哪儿来呢?因为它“先夫吉”,它在比卦一开始时就积极展开布局,广结善缘、释放善意,时间也绰绰有余。哪像最后一爻到了倒数时刻才表现“比”的热情,那就太慢了。所以比卦初爻是吉,上爻是凶。“不宁方来,后夫凶”,你可以想象比卦上爻的“不宁”会到什么程度,明明需要朋友,又不采取正常行动,不是找错对象就是根本落空,这就是卦辞的重要提醒。

“不宁”二字除了屯卦《彖传》“宜建侯而不宁”,和比卦的“不宁方来”外,还有一个“不宁”是在两情相悦的兑卦。兑卦第四爻也有类似“不宁”的情绪——“商兑未宁”。“不宁”,就是还没到好的状态;“未宁”就是谈判还没有结果,当然会心情焦躁。人生常有“宁”与“不宁”的问题,所以要修这个、做那个,希望取得内心的宁静。如何从“不宁”到“宁”,从个人的“安心立命”到“万国咸宁”,都是《易经》所追求的。我们看那些伟大的佛经,刚开始讲法时,总是弟子真诚希望师父安他的心,因为他碰到饮食男女的诱惑、人生的艰难困苦,搞得心不宁,必须找方法降服其心。在比卦人际互动时也是如此,常常出现此心“不宁”,心猿意马,所以要快速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