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演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总序 中国人共同的感情与记忆

陈晓林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从邃古时代到农业时代,从农业时代到工商时代,再从工商时代进入到如今的“后工业时代”或“资讯时代”,岁月迢遥,星移物换,人间大地已经不知变换了多少次面貌;曾经在人类历史舞台上,进发过光辉与热力的无数英雄儿女、志士仁人,也都已经在滚滚而逝的岁月之流中,归于寂静。

然则,在茫无际涯的时间长流中,人间世一切的挣扎、呐喊、奋斗和坚持,难道果真都没有恒久而深长的意义可言?

穿越过时间的风暴,毕竟有许多个历经淘炼的民族,从曚昧的远古、漫长的中世,逐一踏入了多姿多采的现代社会,各自留下了它们在岁月之流中跋涉而过的轨迹与足印。而无论是否自觉,也无论是否自愿,这些轨迹与足印,已经分别成为各大民族共同的感情与记忆,共同的眷恋与关怀。

在繁忙而冷漠的现代社会中,这些共同的感情与记忆、眷恋与关怀,甚至已转化为一个民族之中,人与人之间唯一主要的共通语言。试想:在知识分科与专业分工如此细密的现代社会里,除了以人文情怀与人文价值来互相沟通之外,尚有何种别的途径可循?而所谓“人文情怀”与“人文价值”,本就是奠基在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感情与记忆、眷恋与关怀之上的。正因为拥有着共同的感情与记忆、眷恋与关怀,交互激浊扬清、诱引萌发的结果,现代人的心灵才能够在精确的科技成就之外,仍然不断缔造出崭新的人文创作。

于是,当代各主要国家都极重视民族遗产的发扬,及历史古迹的维护。文学界对于经典作品的诠释、史学界对于民族史实的强调、艺术界对于传统风格的探究,以及民俗学界对于通俗资料的搜罗,几乎都到了巨细靡遗的程度,足见现代人对自己民族的“根”,是何等的珍惜与重视。

这些对具体史迹或文物所作的研究,重点在于抉发、并阐明自己民族资产中,所含藏或体现的“精致文化”理念与价值。另一方面,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历史思想家如维科(Vico)、赫德尔(Herder)等人对“时代精神”、“民俗精神”的强调,以及二十世纪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对文学作品“深层结构”的挖掘,尤其心理学家容格(Jung)对“集体潜意识”的阐释,现代人对于“通俗文化”的内涵与价值,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甚至有人认为:默默流行于乡野民间,过去不太受到文人学者重视的“通俗文化”,才真正反映了一个民族在它多数民众心灵中,汩汩流动着的共同的感情与记忆、共同的眷恋与关怀。

于是,在当代西方文学界,通俗文学的地位,大为提高,以往被视为不入学者之眼、不登大雅之堂的作品,一经从新的角度重新“解读”之后,却可能发现其中含有不少与民族“集体潜意识”之中,多数人民的精神动向之认同或沉淀、向往或追慕有关的内涵。而这些内涵中,甚至不乏全人类所共通的普遍性人文情怀与人文价值,即使在二十世纪后期的如今看来,仍具有鲜明灵动的生命活力。

一个民族共同的感情与记忆,或者,一个民族的“集体潜意识”,经常表达、并保留在这个民族的神话、史诗、传奇、述异、民谣、掌故、戏剧、舞蹈乃至民俗行为之中。正式历史所记载的,往往只是一个民族具体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思想等业绩表现,是属于“显意识”的部份;神话、史诗与民间传说之中,则反映了古远历史沉淀而成的“潜意识”,从而也恰好可以补充正式历史的视域与层次。

一般而言,与希腊、印度、及西方文明相形之下,中国较为缺少系统井然的神话与格局宏丽的史诗。然而,由于中国人的历史意识特别明晰而强烈,所以,历史作品常常成为承载中国人共同感情与记忆的最佳媒介。可惜的是,中国的正史在反映民族“集体潜意识”方面,仍然有其局限。这是因为,其一:正史大抵皆出于官方修纂,较为注重体制的维护与具体的功绩;其二:正史的文字大多古奥而雅驯,主要流通于博学的知识分子之间,不适合处理恢诡谲怪的民俗传说;其三:两千余年以来,中国的正史累积了太多的册集,“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民间大众即使想从正史中,感知中国人共同的感情与记忆,也往往有无从着手之苦。

好在,远溯先秦时代,中国即有长期私家撰著及稗官野史的传统;自唐朝以后,民间讲史与说书,更蔚为历久不衰的风气。而在这源远流长的社会风潮中,诸如平话、讲史、演义、说书,与志奇、述异等民俗文学,从口传到笔录,从粗犷到优美,形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这其中,尤其是以明朝罗贯中《三国演义》为代表的整个历史演义系统,恰好在历朝官修的正史之外,提供了一个平行对应的民间野史世界。将中国人在帝王专制的重压之下,所经历的挣扎与呐喊,所表现的奋斗与坚持,所怀持的向往与追慕,所体映的眷恋与关怀,以文学家的笔触,吟游者的声调,悲怆而浪漫地传达了下来,保留了中国人亘古以来共同的感情与记忆,也保留了中国民族的“集体潜意识”。这种历史演义,形式上略近于西洋文学中的“浪漫传奇”(romance)及“历史小说”(historicalnovel),但却又有基本上的不同,因为中国的历史演义,并不完全脱离历史的事实,而自驰想像,只是往往从民间的立场,揭露了正史所掩盖着的斑斑血泪与重重烟幕而已。

于是,诚如清代名学者俞曲园所言:“一部廿四史,衍成古今传奇,英雄事业,儿女情怀,都付与红牙檀板。”而在中国的乡野民间,在中国的山陬水涯,尤其在中国的文学读者群中,红牙檀板所象征的历史演义,永远是一种鲜活而真切的文学经验,因为这是中国人共同感情与记忆的结晶;也因为中国人所遭遇的历史考验与生命怆楚,可以透过阅读这些逼近历史真相的文学作品,获得一定程度的清涤与升华。

“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上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街听唱蔡中郎。”在古代中国,讲史和说书,是一种专业技能,无论是手执红牙檀板的演艺少女,或是胸罗千古忧苦的负鼓盲翁,其实,都是在述说着亘古以来,中国人共同的感情与记忆,中国人共同的眷恋与关怀……。

如今,虽然时代已进入二十世纪的尾声,进入“后工业社会”的阶段,极目四顾,红牙檀板不再,负鼓盲翁已远。可是,中国人的故事,却仍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去。

这些故事,刻画了中国人在岁月之流中跋涉而过的轨迹与足印,也回映了中国人在心灵意识中沉淀而成的情怀与价值。

在万古长空中,这样深厚的一朝风月,可也当真咀嚼不尽。

《中国历史演义现代版全集》的出版,正是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使爱好文学与历史作品的现代中国人,能透过清新的文字、生动的情节、完美的版本、爽目的编排,随时阅读这些已穿越了时间风暴的历史演义名著,重温中国人共同的感情与记忆,以获得生命的清涤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