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引领全球化新时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全球化自东向西

环顾全球大国,在一片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的声浪中,只有中国提出并推进着一个清晰的国家战略:“一带一路”。

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出中国与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4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唤醒了一个历史符号——历经两千年历史,贯穿东西方文明。复兴的中国在重返世界舞台中央,展示的世界观极具历史使命感和未来想象力。

丝绸之路是人类最早的全球化路线,从东方向西方。这个概念在历史荒漠下掩埋上千年,直到近代才被发掘出来。187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Ferdinand von)到洛阳考察后,在有关著作中首次提出从洛阳到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汉唐时期,长安和洛阳,是世界上最大和最繁荣的都市。

丝绸之路穿越欧亚大陆,在农耕与游牧时代,实现了世界上的主要文明在中亚地区的交汇。而15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从海洋上开辟了新的全球化航程。最早的海洋探险的目标,一度试图从欧亚大陆的西端,经过海上绕行到欧亚大陆的东端。发现新大陆,开辟新航线,在工业革命时代,全球化以西方对外殖民、西方对东方征服、海洋对大陆包围的方式展开。

海洋时代也是全球贸易时代,人类实现了所有文明的全面交流与碰撞,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在全球贸易时代,2000多年前在陆地上开启丝绸之路的中国,面对海洋强国的崛起,经历了数百年的衰落。

但中国最终复活了其文化中的全球化基因。以冷战结束和中国加入WTO为标志,中国开放并全面融入全球经济,这一时期正值全球化的高峰时期,中国迅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国家、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借助全球化,中国正在登顶全球最大经济体。

全球化经历了一次大的钟摆的摆动,正在重新回到自东向西的轨道上。

历史押着相同的韵脚,但其内涵已经大不相同。如果说全球化是实现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无缝连接与分工,最终实现共同的繁荣,这个使命在西方主导的工业时代和海洋时代并没有完成,甚至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而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正是全球化继续推进的路线图。

中国正推动新一轮全球大连接,背后正是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力,用来补上全球贸易的短板。中国已经建立了全球里程最长的高铁和高速公路网络,向整个欧亚大陆开放和延伸。高铁技术让欧亚大陆在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重新确立。海洋时代,海上强国主导了国际秩序,内陆地区成为闭塞和落后的代名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将会把中国广袤的内陆地区与欧亚大陆的腹地连接起来,延伸到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这是一条通向繁荣之路。

“一带一路”可以帮助实现海洋与大陆交通的无缝连接,通过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体系,覆盖亚洲和非洲的所有国家。中国是全球制造业中心,也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中国东部海岸线已经布满了全球吞吐量最大和最先进的港口,从全球进口原油和原料,出口工业品和消费品,对全球农产品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海陆贯通的交通体系,将加快形成一个分布全球的供应链体系,让所有参与的国家都受惠。而通向中国的航线日益需要保障,从巴基斯坦经济走廊,吉布提的解放军基地,到印度洋沿岸的经济特区,打通印度洋与太平洋,中国对航线的保障,也会服务全球海洋秩序。

“一带一路”也是一个全球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除了在地理上的连接,中国还在推动全球互联网的连接,为亚洲、欧洲、非洲提供最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手机技术,建立起云计算和大数据能力。欠发达地区上亿人口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起来,直接向新技术跨越,他们学会使用社交网络、电子商务和移动支付。覆盖全球的数字经济基础设施,会吸引更多人口、更多企业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参与全球贸易、分工与创新。

“一带一路”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中国正在将其全球最高的储蓄率以及全球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投资于“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投资规模已经能够媲美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机构。在北京“一带一路”峰会上,中国宣布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约3000亿元人民币。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将分别提供2500亿元和1300亿元等值人民币专项贷款,用于支持“一带一路”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产能、金融合作。

高铁、互联网、人民币构成了新一轮全球化中鲜明的中国因素。“一带一路”将一路自东向西,穿越戈壁、沙漠、绿洲、草原,中国也继续扬帆全球化,劈波斩浪,创造未来。

周健工

(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CEO、第一财经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