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要素
在产品设计中,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当一件产品完成后交到使用者手中,此时产品与人构成了一种相互关系,即人使用这个产品,同时产品在为人提供使用价值的过程中也潜在地影响了人。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人与产品的关系当中也要加入环境的因素,这样人、需要、环境就构成了某种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关系。
3.2.1 人
“人”是“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的第一要素。任何一件产品的出现都是为人的需要而设计的。从本质上来说,在产品塑造的过程中,任何产品的形成均需以人为基本的出发点。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是在考虑设计问题时,坚持从关注人性的理念展开设计思考。以人为本的设计中的人,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任何人都不能脱离其他人的影响而独立存在,也不能凌驾于别人之上,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以人为本的设计既是为作为消费个体的具体的某一个人而设计,同时也是为作为消费群体的消费群体而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是用来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类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一种设计。只有从人性的角度出发,设计才能保持其科学性和结构的功能性,并在设计中注入情感、心理、伦理道德、历史文化等因素,给人更多的人文关怀。
“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要求从人的情感性的角度展开设计思考。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的社会心理特征随之发生了变化,产品也从更深的层次去追求设计的情感化体验。情感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反映客体的,它通过对客体的价值评价在更为深层和潜在的关系上揭示客体的本质结构和属性,它的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形式中包含着关于客体的存在状况的信息内容”。具体到人与产品的情感,可以从内部情感和外部情感两个方面考虑。
3.2.1.1 内部情感
自然情感是人类最重要、最原始的情感。中国人崇尚自然,把自然作为最终的归宿和寄托。自然界生机勃勃,除了人类之外,还生活着几百万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大自然是最优秀的设计师。在地球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自然令世间的每一种自然形态都拥有自身巧妙而独特的结构,形成一种功能合理、结构完整的科学形态,适应其发展。著名设计师科拉尼认为他的灵感都来源于自然:“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在几乎所有的设计中,大自然都赋予了人类最强有力的信息。”他认为设计必须服从自然规律,追求自然、合理、简洁。例如仿生设计。仿生设计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源于自然情感的设计,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又可以不“形”似却很“神”似。就像人类最初使用木棒和石斧,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对自然存在某一物质的模仿和创造,是人类设计的起源和雏形。例如,意大利著名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亚历山大德罗·门蒂尼,用人体的头、身体、臂膀之间的关节对应产品的结构,利用转轴等活动来实现产品外形结构的变化,从而实现产品的使用功能。这种结构既可以适合不同的功能要求,同时又令产品与仿生对象的姿态更加“神似”,充满趣味(图3.1)。又如,翠鸟从空中迅速扎入水中。却不会制造出很大声响,这得益于它尖尖的鸟喙结构。这种形状激发了工程师和鸟类爱好者的灵感,用来解决日本新干线列车令人讨厌的毛病——当它高速经过隧道时,车头形成的风墙总会发出打雷一样的声音,而且还减慢了列车的速度。而将翠鸟鸟喙形状应用于列车车头,不仅解决了噪声的问题,还可以将列车燃料使用效率提高20%(图3.2)。这种对自然的依赖和崇拜,也是人类最深层次的内部情感。
图3.1 仿生产品设计
图3.2 翠鸟与列车
3.2.1.2 外部情感
人的外在情感丰富多样,通常表现于喜怒哀乐等情感变化。具体到产品设计中,则表现为产品的造型情感、色彩情感以及材质情感等三部分。
首先,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沟通,物与人之间的交流则通过物的造型设计来传达的。设计师在生活中受到感染与熏陶,这些生活的事件长期积累在设计师的头脑中,从而形成了设计师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又会无形之中将这些情感转化为一定的形态,因而,这些形态或多或少包含了设计师自己的情感。此外,人们也经常把各种不同的形状赋予不同的情感思想。例如,三角形总是给人稳定的感觉,正方形则正直、刚强,圆形活泼富有动感和“人情味”。1904年,丹麦设计师Gerog Jensen设计了带有浓郁自然风格的“鸭子”热水瓶。该设计以不锈钢材质,用仿似鸭子造型的优美曲线将艺术品位自然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凭借其精致完美的设计,该作品也获得了德国著名的红点设计大奖(图3.3)。
图3.3 “鸭子”热水瓶
其次,色彩是产品视觉传达的第一要素,使人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和态度评价。人类对色彩的感觉也最为强烈、直接,印象最深刻。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各种源自人类内心的情感。由于不同时代、民族、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心理特质,世界各地人民对色彩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中国红”就是最有代表的民族色彩,红色在中国象征吉祥与美好,是欢庆的颜色。然而,红色在西方给人的联想却是祭典、危险等。色彩是一种物理现象,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色彩对人们有着不同的视觉刺激,从而会引发人们的想象、联想、记忆以及审美体验。阿莱西设计了一款极具美好意义的色彩鲜艳的马桶刷,摆脱了人们对传统马桶刷的认知,对该类产品赋予了新的情感意义(图3.4)。再如,可爱兔子造型又结合了鲜艳色彩搭配的这款牙签设计组合,类似捉迷藏游戏的趣味性感受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的体验(图3.5)。
图3.4 马桶刷设计
图3.5 牙签盒设计
最后,产品材质是影射人类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产品的质感与表现效果所形成的材质感与肌理美,以及现代设计对材料的不同理解,所形成的不同设计思想与风格,形成了复杂的审美心理。当人们用手去触摸木材、金属、玻璃等材质时,会对材质质地产生或亲切、温暖,或冰冷、严肃的感觉。同类表面状态的材质,由于质地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尽相同。表面粗糙的材质,如皮毛和毛石,前者触感柔软、富有人情味;后者坚硬、厚重。表面光滑细腻的材质,如丝绸和玻璃,也存在软硬、轻重等感觉差异。石头、木头、树皮等传统材质总会使人联想起一些古典的情怀,产生一种朴实、自然、典雅的感觉。将这样的材质运用到产品中,会使产品或多或少地带上情感倾向。
3.2.2 需要
对于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要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探讨什么样的设计才是符合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的。
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揭示了设计人性化的实质。马斯洛将人类需要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归属与爱情)、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需要的五个层次是逐级上升的,当下级的需要获得相对满足以后,上一级需要才会产生,再要求得到满足(图3.6)。
图3.6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使设计师开始把更多的目光从产品转向产品的使用者——人,设计出更符合人的需要的产品即所谓人性化产品。仅从产品设计这一范畴来看,大至宇航系统、城市规划、建筑设施、自动化工厂、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小至家具、服装、文具以及盆、杯、碗筷之类各种生产与生活所创造的“物”,在设计和制造时都必须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若将产品类别区分为专业用品和一般用品的话,专业用品在人机工程上则会有更多的考虑,它比较偏重于生理学的层面;而一般性产品则必须兼顾心理层面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符合美学及潮流的设计。因此,我们可以将人类的需要分为生理(物质)、心理(精神)两个方面。
3.2.2.1 物质需要
人类的生理需要,包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产品更新,生活节奏紧张,这一切必然导致产品质量观的变化,人们不仅仅要求产品能够满足基本的需求,而是要求产品用起来更加舒服,更加顺手。这就要求产品设计师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深入地研究人体的构造,习惯,以及心理,等等,在保障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机工程的一般原理。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3.2.2.2 精神需要
根据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上的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级的精神上的需求。因此,在社会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产品的功能性大致相当的情况下,产品所附加的精神价值就成为了设计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人们在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会如同物质层次上的满足感那样的直观,它往往难以言说和察觉。作为产品,首先应当让人们在看到它的第一眼时,就要喜欢上它,这是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要让设计的产品具有这样的效应,就必须让产品的形态具有情感,从情感上打动人们,引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在情感化产品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打破人与人之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让产品更加易于人们的情感交流。
首先,应当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作为主导。在开始进行创意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用户,包括用户的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用户的使用环境,以便设计出的产品能够真正融入到用户的生活和使用环境中。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让使用者参与进来,在不同的设计阶段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以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用户,设计出来的产品也能更加贴近用户的需求。
其次,思考对造型、色彩、材质等产品构成要素对目标用户的心理的影响。比如,自然的零件之间的过渡、精细的表面处理和肌理、和谐的色彩搭配会给人精致、高档的感觉;柔和的曲线造型、细腻的表面处理、艳丽柔和的色彩会给人女性的感觉;直线感造型、简洁的表面处理、冷色彩会给人男性的感觉;柔和的曲线造型、晶莹、毛茸茸的质感、跳跃丰富的色彩会给人可爱柔和的感觉,等等。
3.2.3 环境
环境的协调作用在“以人为本”的产品设计中也极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关注的重中之重。机器大工业为人带来了先进的现代文明,促进了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人类未来生存环境的问题也变得史无前例的紧迫。面对诸多问题,一味强调狭义的“以人为本”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消费者的需求。追求一时的奢侈只会对自然界造成巨大的不可恢复的伤害,反而影响人类社会的长久发展。
因此,“以人为本”更应该关注环境问题,关注人类的长久发展。生态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3.2.3.1 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兴起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指设计师基于生态保护的思想,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所要设计的物品的形式和功能,设计出符合生态保护原则的物品,达到产品和环境的融合。该设计的主要原则有以下三点。
(1)采用充分利用原材料和节约材料的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同时建造净化废弃物的装置,减少对环境的有害影响。
(2)在采用减少废弃物的生产技术的同时,采取利用废弃物进行再生产的技术。
(3)设计不产生废弃物的生产系统。如可食用的杯盘碗筷、可降解的包装袋等。
生态设计的观念已延伸到设计的所有领域,生态设计的产品越来越得到现代人的认同,必将成为21世纪现代设计的主旋律。
3.2.3.2 绿色设计
在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部生命周期中,“绿色设计”是必须要关注的一个环节。“绿色设计”即要降低商品包装成本,又要降低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利于资源再生,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小。
真正的绿色设计要立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绿色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都要考虑防止人类生态的破坏,即努力减少物质能源的损耗,防止或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的零部件可以分类重复使用。这样的设计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了三大原则或者说绿色设计3R原则。
(1)减少原则(reduce),即对生产、流通及消费环节进行整体的节约设计,尽量节省材料。
(2)再利用原则(reuse),即设计考虑让传统观念中的废弃产品及其零部件经过处理后可以再次使用。
(3)再循环原则(recycle),即设计时考虑材料可以回收加工利用,扩大其利用价值。目前,绿色设计已经从食品、服装等行业拓展到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产品,然后是社会的方方面面,展示了未来绿色设计的美好前景。
3.2.3.3 循环设计
产品的循环设计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对于产品零部件及材料的回收可能性、回收的价值大小、回收的处理方法、回收的处理工艺性等与可回收性有关的一系列问题都充分考虑到,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并在回收过程中,使环境污染达到最小的一种设计思想和方法。
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和消费者的眼光也开始放远,他们对于物品实用和美观的标准也有了新的要求,而不再只看产品本身的价值。产品的材料构成、使用方式及使用后的废品处理方式成为评价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对于设计的要求已经融入了更多环境保护的思想。设计师们开始审慎的进行设计的抉择,他们在设计中尽量避免大量的消耗材料,减少资源的浪费,采用可回收使用的材料,最大限度地增加材料的可回收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