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白内障
白内障(Cataract)是发生在眼球里面晶状体上的一种疾病,任何晶状体的混浊都可称为白内障。但是,当晶状体混浊较轻时,因其没有明显地影响视力而不被人发现或被忽略,因此没有列入白内障行列。
伴随年纪的增长,晶状体的蛋白质不断氧化,晶状体内不溶性蛋白质增加到一定程度,晶状体就会变得发白且混浊。另外,晶状体中的蛋白质由于长期受到紫外线的影响,会逐渐分解为氨基酸,使晶状体变为黄色。这样,本应尽量透明的晶状体因年纪的增长而逐渐变得白浊且发黄,这种状态就是白内障。图1.6左图为正常的状态,右图为正常眼时瞳孔呈缩小的状态。当遇到眩光时,瞳孔自然变小。图1.7为白内障的状态,左图为环境变暗,瞳孔张开,晶状体变黑色混浊状;中图为晶状体周围变为茶褐色,中心部开始变为白色混浊状;右图为晶状体完全变为白色混浊状。
图1.6 正常的眼睛
图1.7 白内障的眼睛
年纪越大,晶状体变得白浊且发黄的程度也就越严重。白内障是全世界致盲和视力损伤的首要原因,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老龄化,白内障引起的视力损伤将越来越多。白内障一般可致盲,视力还未明显受损之前就接受白内障手术,可以大幅度减少致盲或低视力患者。根据调查,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致盲和视力残疾的原因,人类约25%患有白内障。晶状体轻度混浊不影响视力者,没有临床意义,晶状体混浊使视力下降者,才认定为临床意义的白内障,在流行病学调查中,将晶状体混浊并使视力下降到0.7或以下作为诊断指标。
然而,现在白内障手术已经比较成熟普遍,可以把不起作用的白浊且变黄的晶状体取出,换上新的人工镜片。手术后,由于用新的人工镜片置换了老化的晶状体,所以晶状体没有了白浊和变黄的现象,视野也变得明亮,看到的物体也变得清晰,颜色也变得鲜艳。
另外,通过调整插入眼球内的人工镜片,也可以调整近视或远视的不良视力。虽然当前白内障病情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白内障症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正确认识。视野稍微白浊、发黄,看蓝色、黄色比较困难等症状,不能明确地判断物体等现象,这些变化是伴随年纪增长而逐渐自然引起的,但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图1.8是用计算机模拟眼睛的玻璃体的情形。玻璃体位于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约占眼球内腔的4/5,它是人眼中类似于玻璃一样的弹性物质,其无色透明,半固体,呈胶状,表面覆盖着一层密度很高的玻璃体膜。玻璃体主要成分是水,具有屈光、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玻璃体内没有血管,它所需的营养来自房水和脉络膜,因而代谢缓慢,不能再生,若有缺损,其空间就由房水来充填。有97%的光通过玻璃体,年轻时晶状体与玻璃体能较好地紧密粘连,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与玻璃体的粘连性也逐渐变差,玻璃体弹力逐渐丧失,容积也在逐渐减少,玻璃体膜脆弱的部分一旦破损,就会导致房水流出(图1.8)。
图1.8 用计算机模拟人眼的玻璃体
另外,当玻璃体因各种原因发生混浊,看东西时就会觉得眼前如有蚊虫飞舞。图1.8中右侧分图是视网膜上形成的摇动的玻璃体影子与像蚊虫飞舞的浮游物影像的模拟效果,并不是布满整个玻璃体。所能看到的浮游物部分,即使视线移动,浮游物和其影子也是在一定的位置,是不可移动的。
除了视物不清之外,白内障发展到一定阶段还会引起青光眼或晶状体过敏性眼炎,导致无法挽救的永久性失明。因此,白内障患者应当听从医生建议及时确诊及治疗。
传统的手术方法必须待白内障完全成熟后才能手术。现代显微手术则不然,只要白内障患者视力低于0.3,开始影响正常生活就应考虑手术。过于成熟的白内障反而增加了手术难度,还有可能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尚无药物能完全抑制白内障的形成或阻止它的进一步发展,唯一的方法就是手术,即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在各种手术方法中,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是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白内障手术方法,具有切口小、愈合快、手术时间短,术后视力恢复迅速,角膜散光小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