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机统论第十二
【题解】
顾名思义,“兵机统论”是指对用兵关键问题的总论。在前面《三才应变》中,许洞已经讲到了“变”的问题,他说:“故用兵之术,知变为大。”本篇之中,许洞仍然从天、地、人三方面来探讨用兵之“变”。
天象有吉有凶,地势有生死存亡,人事有强弱利害,那么是不是说,占有有利因素一定胜利,遭遇不利因素必定失败呢?许洞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用兵的本质特征就是“变”。
许洞认为,善于用兵的人,不“执”于天、地、人的表象,而是“虚其机”以应之,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对于天象:“得其吉象,不可恃之,恃之者凶;得其凶象,不可惧之。”对于地势:“无生死存亡,观彼我之势,察去就之情何如尔,然后乃顺其事而用之也。”对于人事:“苟以变合于事,事合于时,时合于理者,无强弱,无利害,则败势可以为胜,胜势可以为败也。”为了实现这种转变,许洞提出,将领必须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杂于吉凶”“杂于险易”“杂于利害”,做到了这三点,无论天时、地利、人事如何,都能寻求到致胜之道。
臣闻:“兵者,阴也。”阴之德〔1〕,以虚为用而应于体也。月者,太阴之精气也。朔望不常〔2〕,何也?盖由以虚为变也。兵者既为阴类,则其机宜常虚含变以法月也。能以虚含变应敌,动必利矣。观乎天文之风云星辰有吉凶者,天将觉于人也〔3〕。得其吉象,不可恃之,恃之者凶;得其凶象,不可惧之,惧之者锐气销亡〔4〕。苟不执天象之吉凶者〔5〕,是虚其机而应天者也。
【注释】
〔1〕德:中国古代哲学观念,指幽隐无形的“道”显现于万物,万物因“道”而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
〔2〕朔望:朔日和望日。旧历每月初一和十五。
〔3〕觉于人:底本无,据明抄本、周叔弢校本增。
〔4〕气销亡:底本无,据明抄本、周叔弢校本增。
〔5〕执:固执,坚持。底本作“知”,据明抄本、周叔弢校本改。
【译文】
我听说:“兵,是阴事。”阴之德,就是用“虚”来对应事物的本体。月亮,是太阴的精气所聚。每月朔望不常,为什么呢?就是由于“虚”的变化所致。兵既然属于阴类,那么用兵的关键就应该像月亮那样,经常以“虚”的状态孕育变化。能够以“虚”含变应敌,行动一定会顺利。观察风、云、星辰等的吉凶之象,是要了解上天对世人的警示。得到吉象,不可倚仗,一味倚仗吉象反而会导致凶的结果;得到凶象,也不要惧怕,惧怕会使锐气消亡。如果能不僵化地理解天象吉凶,就能虚其机而应对天象。
观乎地理山川险易,有生死存亡之途者,地之利于人也。善用兵者,于地也,无生死存亡,观彼我之势,察去就之情何如尔,然后乃顺其事而用之也。苟不执地理之险易者〔1〕,是虚其机以应地者也。
【注释】
〔1〕执:底本作“知”,据明抄本、周叔弢校本改。
【译文】
观察地理山川险易,有生死存亡的不同,这是地利的表现。善于用兵的人,对于地理,无论生死存亡,都要观察敌我形势,判断如何去就,然后顺势而为。如果能不僵化地理解地理的险易,就能虚其机而应对地利。
观乎人事强弱利害有胜败之势者,事皆系于人也。苟以变合于事,事合于时,时合于理者,无强弱,无利害,则败势可以为胜,胜势可以为败也。苟不执人事之胜败者〔1〕,是虚其机以应人者也。
【注释】
〔1〕执:底本作“知”,据明抄本、周叔弢校本改。
【译文】
观察人事强弱利害的胜败之势,根本上取决于人的作为。如果变化能合乎事实,事实能合乎时宜,时宜能合乎道理,无论强弱利害,我之败势可以转胜,敌之胜势也可以转败。如果能不僵化地固守人事的胜败,就能虚其机以应对人事。
是故善战者杂于凶而难可释,杂于吉而势可壮〔1〕。吉凶交杂而能不惑于用者,此可以上不畏天矣。杂于险而事利,杂于易而事难〔2〕。险易交杂而能常处其变者,此可以下不畏地矣。杂于利而敌见其害,杂于害而我驭其利。利害杂交而不能屈于敌者,此可以中不畏人也。知此三者而用兵,其尽三才之变乎。自古兵法及臣所著之书,其间申明利害者,盖以直指其形貌者尔。以臣所谓能审一时之机者,其在天也,无吉凶;其在地也,无险易;其在人也,无利害。
【注释】
〔1〕势:底本作“难”,据《中国兵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改。
〔2〕杂于险而事利,杂于易而事难:参见《地利第二》“险而易之”“易而险之”之说。
【译文】
因此,善战的人能在吉时预见凶,就能克服困难;能在凶时利用吉,就能壮大势力。吉凶交杂而能明智地处理,就可以上不畏天。平坦的地形考虑险要之策,就能使行动顺利;险要的地势考虑平顺之策,就会使事情难成。地形险易交杂而能随机应变,就可以下不畏地。在困境中发挥有利因素,可以加害于敌;在顺境中运用有害因素,就能掌握有利条件。在利害交杂的情况下还能不屈服于敌,就可以中不畏人。用兵懂得了这三点,就能极尽三才之变。自古兵书以及我所著此书,其中能够申明利害的部分,都只是直接指出了事物的表象。我所说的能敏锐把握时机的人,他们对待天象,无论吉凶;对待地形,无论险易;对待人事,无论利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