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应对与生态文明建设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4.什么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又称极端事件,是指天气或气候变量值高于(或低于)该变量观测值区间的上限(或下限)端附近的某一阈值时的事件,其发生概率一般小于10%。极端事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发生频率很小,二是强度较大,三是有较大的社会影响。

极端事件变化特征

20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大多数有系统观测记录的陆地区域,暖昼、暖夜、高温、热浪的频率增加。强降水事件总体上可能增多增强,但区域差异很大,如北美洲、美洲中部及欧洲出现的强降水事件增多,而澳大利亚南部则趋于减少。干旱事件在某些区域(如地中海地区)增多,而在另一些区域(如北美中部)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北大西洋强风暴活动呈现出增长态势,但变化原因尚在讨论中。

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高温、干旱和强降水等极端事件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国年平均最高气温值、最低气温值、高温日数和区域性热浪年频次均显著增加。暴雨和区域性暴雨事件频率增高,强度趋强,影响范围扩大。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干旱化趋势明显。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的台风数呈下降趋势,但登陆中国的台风的比例增大,强度明显增强。

未来极端事件是否会增多

IPCC评估报告认为,在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热浪事件可能更多、更强和更持久。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世纪末,全球大多数陆地区域极端高温事件将比现在更频繁出现;强降水事件将明显增加,但区域差异很大,多数中纬度陆地区域以及多雨的热带地区洪涝风险加大;目前干燥区域的干旱风险增大;台风和飓风的最大风速和降雨量可能增加。

到21世纪中期(2046—2065年)和末期(2080—2099年),中国暖事件增加,冷事件减少,高温日数增加,日最高气温最高值和日最低气温最低值均升高。强降水事件频数增加,强度增强,强降水量占年降水量比重增大。未来中国高温风险将逐渐增大,高温灾害的高风险等级范围扩大。洪涝灾害风险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中国中东部地区。华北、华东、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干旱灾害风险较大,到21世纪中后期,旱灾高风险范围显著增大。

极端事件是否等于气象灾害

极端事件与气象灾害并不一一对应,但两者之间关系密切。极端事件往往被看作是重要的致灾因子,当某个极端事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就会产生灾害:一是承灾体面临着极端事件的威胁,二是承灾体对该极端事件有很高的暴露度和脆弱性。而当承灾体的暴露度和脆弱性都很高时,即使是非极端事件也同样可能触发气象灾害。极端或非极端事件本身也会影响承灾体的脆弱性。例如,当某些极端事件发生,可能会严重破坏承灾体所依赖的基础设施或改变其生活习惯,从而增加承灾体的脆弱性,进而影响灾害风险的大小。在资源匮乏地区生活的人们,由于受资源、环境或手段所限,具有很高的脆弱性。

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是否有确定关系

极端事件变化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想确定某一特定的单个极端事件是否由某一特定原因引起的,是非常困难的。造成极端事件发生的因素通常较为复杂,一是极端事件通常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二是即使气候相对稳定,各种极端事件也会时常发生。例如,欧洲2003年夏季发生的极端炎热事件,与当时持续的高压系统和干燥的土壤有关;又如台风的生成,需要较高的海面温度和特定的大气环流条件。但是,可以采取技术方法,辨识出人类活动或气候变化对某种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针对欧洲2003年夏季热浪的研究个例中,科学家利用气候模式,分别计算了在“只考虑自然因子”和“同时考虑自然和人为因子”两种条件下欧洲地区气候变化的状况,发现后者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发生的情况非常接近。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背景下,类似2013年夏季南方高温热浪事件的发生概率会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