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博士来回答:我们身边最有趣的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们体内是否都有尼安德特人尼安德特人:因其化石发现于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山谷而得名,其基因与现代人的相似度超过99.7%。该人种灭绝于4万年前,普遍认为,他们与人类祖先存在着某种交配的可能。的基因?

要是几千年前,有人说我喜欢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s),他显然是非常认真的。在35万年前至4万年前之间,尼安德特人生活在欧洲。这些史前时代的穴居人与人类属于不同种群,通常被描绘成原始、笨拙、骨骼强健,走路蹒跚得像猩猩。他们愚蠢且残暴,面对更精明、聪慧、狡黠的人类祖先的竞争,他们渐趋消亡,并为随后的欧洲冰河世纪所根绝。

尼安德特人一般比现代人更为粗壮,他们肌肉发达、强壮有力,生来行动敏捷。他们的外貌与现代人也有明显区别,鼻子相当大,鼻子与颧骨更向前突出一点;鼻腔也更大,可以更好地把吸入的空气加热,这是寒冷地区灵长类动物的标配。与现代人相比,他们的脑更大、更重,形状也不同。脑后部有一块明显的凸起,据推测是加大版的小脑。小脑主要协调运动能力,同时也兼及其他功能。他们的脑部空间更多地分配给了视觉与运动功能,留给前额叶的空间大为减少,而那里正是掌管计划与决策的所在。考虑到尼安德特人精于动作、拙于思考的特性,此说颇有道理。

有时候,某项发现会误导世界长达百年,下面便是个很好的例子。1908年,一副尼安德特人遗骸在法国被发掘出来,他弓腰驼背,三分似人、七分像兽。多年以后,有科学家对遗骸做了更为细致的研究。研究发现这个尼安德特人生前患有脊柱关节炎,也就是说,他无法直立是由于关节炎,而不是什么种群特征。

然而,有关尼安德特人低等的印象已经根深蒂固,岂是区区新发现可以撼动的?古语云“胜利者书写历史”,这在尼安德特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毕竟,人类活了下来,而尼安德特人早已了无声息。在与人类祖先短暂对抗之后,尼安德特人缓慢退却,在灭绝前,仅在西班牙南部与葡萄牙剩下几个小小的据点。尼安德特人的灭亡不正说明了他们的次等吗?

知乎…… 尼安德特人有一支近亲,叫“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这一最新发现的神秘种群与尼安德特人生活在同一时期,即几万到几十万年前,他们的基因也明显得以广泛传承。


在最近二三十年间,尼安德特人的形象得以戏剧性的扭转。如今人们认为,他们与人类的相似之处远远大于两者的差别。

在文明方面,尼安德特人似乎总落后于现代人类的祖先。在西班牙及法国南部的岩洞里,有许多3万年前的壁画,绝大多数都出于人类始祖之手。不过,人类并没有垄断所有的绘画,比如直布罗陀的戈勒姆洞穴(Gorham's Cave)岩画。戈勒姆是尼安德特人最后的居留地之一,研究者在洞壁上发现了井字游戏般的刻痕,有人戏称其为抽象画,这些画在被创作时尼安德特人显然还是洞的主人。另外,尼安德特文明不仅局限在岩画方面,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他们会掩埋死者,会使用火,能用兽齿、兽爪、羽毛及红黄黑颜料装扮身体。他们还会给刀接上长柄制成标枪,也有能力渡过辽阔的水面。

尼安德特人靠狩猎和采集生存,须四方觅食。通过对其牙齿化石上的食物残迹进行化学痕量分析,人们对尼安德特人的日常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以肉食为主,出没之处都伴有大量的被屠宰动物的骨骼;不过,他们的食物种类相当宽泛,在肉食之外也吃蔬菜。在法国的圣塞泽尔发现过一具著名的尼安德特人遗骸,化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当时他们的主要竞争对手鬣狗相比,尼安德特人主要吃披毛犀或猛犸象,吃驯鹿比较少。至于其他猎物,如鹿和马,他们与鬣狗平分秋色。也有迹象显示,尼安德特人将一些植物当作药材食用。

加拿大科学家瓦列里乌斯·盖斯特(Valerius Geist)瓦列里乌斯·盖斯特:1938年出生于乌克兰,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环境学教授。他是著名的野生动物画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尼安德特人生活方式及灭绝原因的假说。他认为尼人的灭绝主要是由于食物不足,而非智人的竞争。他的这些观点虽广为传播,却难以被普遍接受。以其非凡的洞见及令人惊叹的视觉表现力,描绘了尼安德特人奋力围猎当时最大的哺乳动物猛犸象的场景。尼安德特人的长矛尖部粗糙笨重,不似人类祖先使用的那般精巧,人们通常视其为缺陷,并由此推断尼安德特人手艺拙劣。但盖斯特的看法却不同,他认为那些笨重的矛尖很适合狩猎。他的解释是:尼安德特人捕猎时善于近距离格斗,通常只有两个人,一人小心地迎前,去激惹猛犸象,另一人趁机从侧面迫近,抓住猛犸象的长毛(当时披毛犀和猛犸象都浑身长毛,而尼安德特人长着出奇强劲的双手,手指很长,指尖粗壮)。猎物被侧翼的拉拽干扰,就地打转、躬身腾跃,试图摆脱拉拽者。趁其忙乱之时,前方的猎手将矛刺进猎物身体。人类祖先偏爱使用的矛更轻巧纤长,只适合投掷,而在近身格斗时容易被猎物的骨头硌断。与远距离投射相比,近身格斗颇省人手,两个尼安德特人干的活儿换成人类祖先得五个。

盖斯特将尼安德特人的狩猎方式,同牛仔竞技比赛中竞技者逗引公牛的方式进行了比较。的确,尼安德特人骨折的类型同现代牛仔的典型伤情极为相似。1995年的一项研究比较了当代纽约人、伦敦人、古代美洲土著人、尼安德特人和牛仔竞技者的骨折类型,尼安德特人与牛仔的骨折类型明显有别于其他三种,头部与颈部的骨折显著高发,而下肢则较少骨折。这当然算不上是证据,但至少从侧面支持了盖斯特的假设。盖斯特参加了1973年的卡尔加利牛仔节,在观看骑牛比赛时他突发灵感,想出了尼安德特人近身格斗的狩猎方式。

就尼安德特人能否使用语言,人们长期以来争论不休。早先的观点认为,尼安德特人的大脑由于缺乏言语表达机能,无力同高度发达的人类祖先竞争,终至灭亡。此说有一关键证据:在尼安德特人的遗骸中没有发现过舌骨,而要想发出清晰的语音来,少了舌骨断无可能。不过,新发现将带来新观念,后来在以色列发现了一具6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骨骼,他显然有着同人类一样的舌骨。这当然不足以证明尼安德特人或其所属种群能够说话,但至少有说话的可能性。只可惜,语言在化石上留不下痕迹。

现代人身上是否有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想弄清这点得求助遗传学。借助卓越的技术,科学家们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重构了尼安德特人的大部分基因组。仅从一克骨骼切片中,研究者便提取了尼安德特人的首批基因组。通过基因分析,科学家们发现,一些尼安德特人可能是浅肤色、红头发。

据保守估计,欧洲人有约5%的尼安德特人基因。听起来5%占比不少,但要知道尼安德特基因密码的绝大多数是普通人闻所未闻的,比如肾脏中的tier-2蛋白。有人推测,“大鼻子”或“壮粗腿”的基因可能得自尼安德特人,但至今也没法证明。尼安德特基因足以改变我们的体貌。

当然尼安德特基因也有其功用。人类的第3染色体中有一组尼安德特基因,可帮助人们适应阳光中的紫外线。这组基因在东亚人中尤为常见,明显是在人类始祖离开炎炎非洲以后获得的,比原有基因对紫外线的适应性更强。另一组得自尼安德特人的重要基因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里,它们赋予免疫系统纠察与抵抗的能力,防止细菌与病毒的侵袭。HLA系统合成的蛋白分子能有效防止多种病毒的感染,其中就包括疱疹病毒。这种病毒能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与伯基特淋巴癌有关。

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在东亚人中颇为常见,在非洲人中却很罕见。据此,人们推测种际间的风流韵事大多发生在中东地区,特别是在黎凡特一带的环地中海东岸地区。人们很好奇那些互换基因的亲密接触到底是怎样进行的,由于人类的大脑非常擅长区分“同类”与“异类”,于是,当人类祖先邂逅尼安德特人时,其情绪反应一定相当强烈。不过此种反应是强化了诱惑还是浇熄了欲火?交合是否出于彼此自愿?科技手段尚无法断定当事的双方是尼安德特男性与人类女性,还是人类男性与尼安德特女性?似乎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是因为男性更可能不育,更难留下生命的痕迹;也因为现代人体内缺少一组尼安德特女性所独有的线粒体基因。

人们也不知道他们相互交合的频率如何,现有的估计数字从每年几次到几百次甚至上千次不等,虽还算不上纵欲无度,但显然已足够留下历时4万年仍无法磨灭的生命印记啦。

无论确切的数字怎样,有一说法肯定属无稽之谈:尼安德特男人揪住女人的头发,将她拽进自己洞穴。人们为何要相信这种说法呢?是找到了一截伸出的、紧攥着几缕长发的手骨化石?还是在尼安德特女人头骨上发现了拉扯留下的微创?人们都没有发现这类证据。

类似说法最早见于19世纪,始作俑者是苏格兰人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他是一位创作题材广泛的多产作家与评论家,曾描写过冰河消退时期欧洲游牧民族的生活。谈到那一时期,他写到:“巨大的岩洞里住着几小户人家,所有人的姓氏都跟随母亲。依当时的婚俗,女人们被敲晕,被从远及马赛和热那亚那样的地方拖回家。”

作家的恣意想象很快引起了公众的兴趣,尽管朗格并没有明言他所描写的是尼安德特人(当时该人种已被发现),但随着尼安德特人开始流行,人们很快就对号入座了。而要消除这故事的影响,证明那不过是漫画式的凭空捏造,却花了很多年。

知乎…… 在通俗文化中,尼安德特人时常会穿越时空。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以其处女作《蝇王》而名满天下。1955年,他出版了第二部小说《继承人》,故事讲的是一帮人类祖先邂逅了一小股尼安德特人,随后消灭了他们。他笔下的尼安德特人很古怪,主要靠头脑中的图像思维,不会语言,并对人类用来对付他们的弓箭迷惑不解。当然,戈尔丁纯属臆测,在有关射箭的描写上,他很可能犯了错误,因为有证据显示尼安德特人有更大的眼眶,和人类相比,他们可能不善言语,却拥有更好的视觉能力。

多年以后,科幻作家罗伯特·索耶(Robert J. Sawyer)创作了三部曲小说《尼安德特人的视差》(The Neanderthal Parallax)。故事中尼安德特人存活在一平行宇宙中,甚至有一个尼安德特人成功穿越,在安大略湖的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遇见了现代人类。据悉,他恐怕是唯一精通量子物理学的尼安德特人。


即便研究了约160年,仍没人能搞清楚:在欧洲及中东地区存活长达几十万年之后,尼安德特人为何消失了踪迹。传统的观点认为早期的人类杀光了他们,这倒挺像人类所为,但如今这种观点已基本被摒弃。从到达欧洲的时间节点上看,我们的祖先确实难逃行凶的干系。最新科技将人类进入欧洲的时间锁定在4万5千年前,随后的5000年里,在欧洲根深叶茂的尼安德特人便销声匿迹了。5000年对于消亡一个种群自然是绰绰有余,尽管两个种群的人口都分布得相当零散,彼此应该很少接触。人类屠戮说的真正困境是,至今也找不到双方搏斗的战场。人类那时应该已发明了投枪与弓箭,如果发生过大规模的战斗,一定会遗留大量的武器化石。你可能会问,难道不能徒手格斗吗?可是,正如前面讲述的,体力占优势的尼安德特人恐怕没那么好对付。有人推测,人类从非洲带去的热带传染病可能才是真正的元凶。

现今,比较主流的看法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尼安德特人的灭绝,其中环境因素不容忽视。冰川的不断消融使尼安德特人喜爱的猎物持续减少,在多重环境变化与人类竞争的持续压力下,尼安德特人无力招架。

尽管尼安德特人作为一个种群消失了,但他们的基因交融在我们的体内。君不见缚牛大赛上孔武有力的牛仔,正是尼安德特人勇猛精神的传承与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