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严监管环境下的资管行业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机构篇

银行理财业务概述:严监管下理财规模止步 破解刚兑后需找准定位

星石投资 策略研究部

一、监管力度加大,爆发增长后迎来平静期

自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增长。10年间年化复合增长率高达49%,规模最高时达到30.31万亿元(截至2017年1月)。但是在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风险。2017年上半年,银监会针对“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等不规范的银行经营行为,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和工作要求,开展重点整治。监管成效初现,2017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略有下降,截至2017年6月,存续规模为28.4万亿元。

从发行主体来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是最大的理财产品发行方,占总规模的42%,持平于2015年;其次是国有大型银行,占比32%,较2015年年底下降了5%,第三是城商行,占15%,较2015年年底上升2%。

图:银行理财产品资金余额走势图(万亿)

数据来源:Wind资讯。

从投资标的来看,债券、非标债权类资产、货币市场工具三大固定收益类资产在银行理财产品大类资产配置中的占比合计达到74.39%,其中占比最高的债券类资产达到43.76%,货币市场工具占比13.14%。而权益类资产和另类资产占比显著偏低,权益类资产占比近年来始终徘徊在6%~8%左右的水平,另类资产占比更是不足1%。

从购买对象来看,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分别占比46%和25%,但比例较2015年下降了各约5个百分点,私人银行客户占比7%,变化不大。但近两年同业理财发展迅速,同业理财占比总体理财规模从2015年的10%上升到了2016年年底的21%,该比重在2014年还不足5%。

从产品类型来看,按照收益兑现方式可以分为净值型和预期收益型,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旬,国内共有48家银行面向个人发行了662款净值型理财产品,同比增长57.99%,但净值型产品在整个理财产品市场中的发行占比仍然很低,仅为0.78%。

按照是否保本划分,又可以划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理财,由于需要占用风险资本,因此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占比较低,只有20%,非保本型产品仍然是主流。

二、银行理财回归本源

银行理财近几年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过程中渐渐偏离了本质,主要存在刚性兑付、影子银行等问题,因此今年以来的严监管政策强调银行理财回归本源。

1.刚性兑付使得流动性风险停留在银行系统

中国商业银行理财普遍存在刚性兑付的现象,据普益标准数据显示,2016年到期的所有理财产品中,99.48%的产品在到期达到了预期收益率,而未能兑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平均差值也仅有0.28%。由于刚性兑付或者隐形的刚性兑付存在使得投资者忽略了理财背后的风险,造成了市场没有办法合理地为风险定价,影响了金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银行理财为了实现刚性兑付在负债端存在期限错配、资金池操作等现象,这样产生的流动性等风险就由银行自身来承担。

2.影子银行使得系统性风险上升

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是影子银行的主要存在形式,影子银行使得监管指标失真、系统性风险上升。通常银行将表内受限制的放贷行为转化为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表面上是资产管理,实质上是放贷行为,特别是经过通道层层嵌套绕过监管投资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国家限制放贷的行业,底层资产不清晰,系统性风险累积。而且层层嵌套使得金融机构间耦合性显著增强,一旦发生风险,机构间容易出现挤兑和资产大规模赎回,从而导致市场进一步崩溃,连锁反应下风险不断传导。

三、优化产品类型,锚定能力圈,整合优势资源方寻新出路

1.发展净值型产品解决银行理财的刚性兑付问题

净值型产品是解决银行理财刚性兑付,缓解银行理财资金投资压力较为有效的途径。因此,监管部门一直都鼓励银行理财向净值化转型。但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过程对银行的系统设备,投资管理能力,风险控制和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客户群质量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实现多元化的理财顾问服务

商业银行相对于其他的资产管理机构其核心优势在于其获客能力,因此商业银行应该锚定财富管理业务,提升销售能力,对客户进行精细化管理,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进行划分和定位,相应地提供开发不同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实现多元化的理财顾问服务。

3.整合资源,寻求专业投资管理机构做长期的合作伙伴

目前商业银行除了固定收益类以外的产品投研团队储备并不丰富,因此短时间内银行在专业的投资管理领域战胜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概率不大,所以银行理财存在固有的委外需求。那为了获得持续稳定的收益,与专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竞争能力的投资管理机构合作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