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序三
“演说”是语言之于社会公众面前的一种载体,也是思想表达的一种形式,它与语言、思想的关系就如建筑的外观设计和内在结构。仅仅拥有华丽的外衣,没有科学坚实的结构,难以称得上是好的建筑,同样,只有牢固稳定的结构,但缺乏优秀的外观设计,也不能视其为杰作。
有人类文明的地方就有语言,有语言的社会一定就会有“演说”形式的语言存在,从历史上来看,“演说”扮演的角色不啻为某些个人非凡成就的促成者,更是许多历史进程的推动者。
战国时期有并称“战国说客双雄”的苏秦、张仪,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折冲樽俎,在风起云涌、诉诸武力的战国时期用演说“上搅动天下,下保全自身”。
苏秦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外交能力,使六国国君对他深信不疑,他也因此一人挂六国相印,联合抗秦。在六国的“合纵联盟”崩溃的时候,他依然能用“演说”伏住赵王、燕王和齐王,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而且使自己依然在各国之间往来自如,荣华富贵不断。
张仪的“演说”才能也不在苏秦之下,和苏秦不同的是,张仪是依靠秦国,为秦国谋利益。他先是在秦国打败魏国之后,说服魏国退出了六国联盟,并让魏国臣事秦国;成功之后,张仪担任了秦国的国相。后来齐楚联盟攻打秦国之时,张仪又前往楚国,开始说服楚怀王与齐国决裂,并答应割让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怀王动心了,就与齐国断交了,去找张仪要土地时,张仪说只有六里,楚怀王赔了夫人又折兵,非常生气,可是也只好自认倒霉。后来楚怀王找机会抓到了张仪,本来想杀了张仪,可是张仪又开始了“演说”,并最终“演说”得楚怀王放了自己,不得不说这是本事。张仪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为秦国势力的扩张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几乎是同一时期,在西方文明的摇篮——希腊雅典,毕生致力于奴隶主民主政治改革的伯里克利在为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阵亡的将士举办的葬礼上发表了震古烁今的“葬礼演说”,他演讲道:“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
古罗马的普鲁塔克在《伯里克利传》里说:“没有谁像伯里克利那样,能够在严厉时做到适可而止,在温和之中不失威严,他那招人嫉妒的权力,曾被称为专制独裁,如今看来,都是政体中的中流砥柱……”可以看出,伯里克利以其政治远见、对民主的坚定信念、廉洁勤政的个人魅力,成为卓越民主政治家,其所完善并有所创新的民主政体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而这一切,都可以从他的演说中体会到。
纵观历史千年,振奋人心的演说不断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场景中上演。
1863年11月19日,美国正值南北战争时期,时任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国家公墓揭幕式中发表演说,哀悼长达五个半月的葛底斯堡战役中阵亡的将士,演说言辞铿锵,鼓舞人心,既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阐明了富有民主精神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观点,足有划时代的政治意义。
1938年8月22日,抗日战争在中国大地激烈进行,许多爱国青年从各地来到延安寻求抗日救国之道;毛泽东在此时于中央党校内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当学生,当先生,当战争领导者》,毛泽东以循循善诱的方式教育大家,要老老实实当学生,先了解客观情况,经过缜密的考虑再下命令;要当没有架子的先生,反复向群众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党的方针政策;要当战争的领导者,懂得战争的道理,领导全国各地的战争取得胜利。多年前的这场讲话,充满了哲学意味,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价值。
1940年6月4日,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下议院通报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同时也提醒道“战争不是靠撤退取胜的”,然后发表激动人心的演说《我们将战斗到底》,成为二战时期的关键转折点。
1963年8月28日,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演说声震寰宇、名垂青史,使为黑人平等的呼号记载在了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时至今日,掷地有声、意义非凡的演说在人们生活中还在不断地上演——政治大佬的演讲,大学里的毕业演讲,商界发布会的演说,习近平、特朗普、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扎克伯格、马云、俞敏洪,TED舞台上演讲的专家大咖……无不在向我们阐明,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符号意义,每个时代的思潮与价值理念都应由那些勇敢伟大的演说家来传递。
可以说,在人一生的发展道路上,演说是一项价值非凡的技能,它既能让人在困惑中思辨,在思辨中厘清,又能让人不囿陷于孤独的牢笼,使人明朗开阔。
当今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说,在人的早期发展阶段也就是少年儿童时期,语言智能的培养十分重要,他也对人的语言智能的发展做了阶段性的总结;他说,语言智能高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对语言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语言,表现出极好的语感和对语言的鉴赏力;事实上,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对话音刺激十分敏感,当亲人对他说话时,会以微笑、手脚活动等积极的反应。语言智能高的幼儿表现出对话音、节奏、语调反应灵敏,爱涂鸦,喜欢听、读、说故事,说话清晰有条理;父母若对这些语言智能品质给予关注和引导,便能使少年儿童保持对语言的好奇和敏感。《小小演说家》一书的内容,正是基于大赛举办的具体情况整理出的高质量、高精度的与演说相关的评价,对少年儿童的语言智能的培养至关重要。
《小小演说家》的出版不仅是对已经完结的本次大赛的具体回顾和整理,更是对我国少年儿童语言智能的培养与发展前景的展望,同时也为我国少年儿童从小建立演说习惯,培养语言丰富度和口语表达能力探索前沿的方法,也为今后少年儿童演说能力的塑造和语言智能的全方位发展教育研究奠定了实践的基础。
我们认为,参加了比赛的选手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你们需要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也要了解其他对手的水平与能力;同时,参加比赛的孩子家长更应该读,因为你们可以从宏观的视角来观察这次比赛的总体概况,也需要更有深度地分析判断未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到底怎样才能更有效率地培养孩子的语言智能,到底怎样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优秀的演说家。
另外,广大热爱有声语言,喜欢表达,热衷于演说的同学、家长、老师、朋友们也应该读,因为这本书中对比赛内容包括各类参赛作品的梳理,相对全面地体现了当前少年儿童演说的整体风格和稿件选择的大体趋势,既深刻反映了目前的很多少年儿童演说形式和状态上的问题,又提出了一些对于少年儿童语言智能培养的新的思考和新的命题。
书中对于各类作品的评价,许多都不失为是切中当下少年儿童演说各种问题要害的真知灼见;比如许多参赛的孩子在演说时,也许是因为某些刻板“培训”的原因,总是有一副旧时革命时期“宏大叙事”的既视感,又或者是有一种不自然、不协调的、非真诚的“样板戏”样态的拿腔甩调;这些问题在评论中都被一一指出,有时听起来甚至使人觉得有些“上纲上线”,但确实是存在确凿的问题。另外在稿件的创作或者选择上,总能发现一些“硬煽情”“无病呻吟”的作品,这使得原本活泼开朗,性格阳光的少年儿童变得不会“好好说话”,甚至变成为了某种根本掌握不到的“技巧”而嘶喊号叫的“假演说工具”;这听起来似乎是在危言耸听,但我相信许多参与、接触过各类国内少年儿童演说的朋友应该都能从这些评论中找到相对应的感受。
当然,好的范例也比比皆是,在本书的各作品的点评中,也不乏对一些优秀作品的褒奖与鼓励;对于好的作品,好的选手,好的表达,我们应该以其为榜样和标本,在学术上也将其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这样才能使我国少年儿童演说以及少年儿童语言智能的整体水平向前发展,向上发展。
本书是小小演说家地面活动一个阶段的收官,也是小小演说家下一个阶段的起步。既然演说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举足轻重的一种成事手段,那就希望《小小演说家》这样的一本书能够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有它自己或重或轻的力量,为热衷于少年儿童演说事业的所有人,奉上实用的篇章。
小小演说家地面活动组委会
2017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