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简明知识读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深入解读

“一带一路”开启全球互联互通史的新篇章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的周边外交活动中,提出了加强经济合作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一步步付诸实施,与我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相呼应,可谓实践与理念并行,正在开辟中国周边外交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全球互联互通战略。丝绸之路是个容易被全球接受的好概念。耿昇先生说,“‘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而“丝绸之路”的提法,最早是外国人的发明,后来被中国学者认同和采纳,现已成为一个国际通用的学术名词,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学范畴。因此,从古至今,从东到西,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部全球互联互通史。全球互联互通是全球化时代的根本特征。任何一个国家的开放发展战略,都可以视为全球互联互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形象概括和精炼整合,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的最高级和最重要的跨地区经济合作倡议。“一带”是从中国向欧亚大陆腹地及西部延展,“一路”是从中国向太平洋和印度洋延展,“一带”与“一路”对接,形同雄鹰展翅。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五通”模式,即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或许就是中国对全球互联互通的理解,是物质与精神,官方与民间,理念与实践的互联互通。因而可以说,“一带一路”是全球互联互通史在21世纪的延续,是促进全球互联互通新演进的强劲动力。

“一带一路”是推动全球互联互通的“中国模式”。“一带一路”主张打通陆海战略通道,通过实体项目的实施,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基础市场的形成,促进广泛的互联互通,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共同形成有利于共同发展的贸易投资乃至人员、信息和资金移动的新规则,从根本上缩小经济发展差距,纠正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后危机时代”全新的国际经济合作新思维,确立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多样性的合作新范式。在此过程中,中国将成为全球互联互通的动力源和重要网络节点。而“丝绸之路”战略的全面展开,不仅有利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第三方”有效用好地区资源形成广泛利益的互联互通。

“一带一路”需要创新全球互联互通时代的“丝路外交”。从宏观看,“一带一路”是一个堪比“马歇尔计划”的周边乃至全球的互联互通工程,规模之巨,技术难度之大,安全形势之复杂,前无古人。从微观看,“一带一路”上任何一个项目、任何一条公路、任何一个乡村、任何一个人,牵一发而动全局。从更综合的角度看,如今的“一带一路”,是包含了海陆空天网,以及心理世界的“丝绸之路”。可见,“一带一路”是世界级水平的长线系统工程,需要世界级水平的长久战略规划和长期外交推动,有必要创新“丝路外交”。原则上,既要有整体的战略远景和规划,又要有动态和阶段性的形势分析、风险管理和效果评估,力求每一步都恰当合理。理念上,高举自柏拉图到孙中山以来所形成的人文主义国际战略旗帜,以理性、开放、包容、平等、合作的心态,发展全球互联互通理论,传播知识经济和现代价值理念,强化文化与软实力含义,让沿路国家自觉接受中国的发展理念,主动借助“一带一路”提振自身发展。机制上,实施统筹外交,综合施策,带动和强化国内各部门间的协调,发挥政府和民间的作用,创新治理体系,开展“公共外交”“法制外交”“规则外交”“金融外交”。实践上,强调“不畏艰难”的精神,强化国内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协调与创增,兼顾从草根民众到精英阶层等各层次利益的诉求,将决策者、谋划者、执行者、建设者、参与者、评估者整合成一个有机运作的整体,探知支持者、旁观者、疑惧者、投机者、破坏者等的行动意图。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有必要建立一个跨越国内外的综合型智囊咨询机制,其成员应来自官方、商家、产业、学界、金融、媒体、军事与民间组织等多领域的人才。

总而言之,“一带一路”与“亲诚惠容”互为表里,相促并行,是新时期中国周边外交模式的创新之举。(新华网2014年10月9日,翟崑,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共建“一带一路”的机制和原则高度开放透明

“一带一路”倡议是谋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理念,目的是达到合作共赢,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有形区域合作模式,也不是要另起炉灶建立什么组织或机构。它的合作机制和原则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灵活性、机动性和包容性。根据具体情况,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合作机制来共建“一带一路”。

第一,通过加强双边合作,开展多层次、多渠道沟通磋商,推动双边关系全面发展。例如,充分发挥现有联委会、混委会、协委会、指导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等双边机制作用,协调推动合作项目实施。

第二,充分发挥沿线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例如,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10+1”、亚太经合组织、亚欧会议、亚洲合作对话、亚信会议等现有多边合作机制作用,相关国家加强沟通,让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第三,充分发挥沿线现有的区域、次区域相关国际论坛、展会的建设性作用。例如,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阿拉伯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同时倡议建立“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共同探讨共建“一带一路”事宜。

笔者认为,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应遵循以下准则:

第一,恪守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常任理事国,在国际言行方面一直恪守被称之为世界宪法的《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在共建“一带一路”言行方面自然也不例外。

第二,保持开放性、包容性。相关国家围绕中亚和南亚都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计划,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比此前所有的相关区域合作范围更广,中方注重现有区域合作机制相铺相成,不但不排斥,而且包容共存,欢迎各国、各国际组织、地区组织参与共建。

第三,遵循国际通行原则行事。这就是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好政府的作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共建“一带一路”是沿线各国的共同事业,不是所谓的中国亚洲版“马歇尔计划”。因为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二者的目标完全不同。二战结束后迅速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世界,开展以意识形态挂帅的“冷战”。西欧国家遭战争严重破坏,美国虽然参加了欧洲和亚太两战场的作战,但是在远离本土作战,本土未受破坏,利用战争发展起来的经济实力向欧洲盟国施援,一举两得:既推动了其国内产业升级,又凝集欧洲力量抗衡苏联。而今却是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同俄罗斯建立了牢固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美国建立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与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国家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大背景下,中国是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来达到合作共赢、共同繁荣。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世界称道的成就,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人均经济占有量不但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而且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必须按市场规则行事,使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企业发挥主体作用,不仅国有企业,而且必须有相当数量民营企业参与其中。只有这样,这一“世纪工程”才能持续发展。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对于大规模的国际合作,政府搭好平台十分重要,为此,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来融资十分必要。

第四,注重人文交流。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文环境多样复杂,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在千百年里形成了他们各自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只有通过旅游、教育、学术来交流,共处共事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为共建“一带一路”作出贡献。

第五,突出和谐共生。“一带”和“一路”是一个整体性的合作倡议,二者不可分割,因为二者目标和理念一致,而且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还相互交汇。因此,二者同时推进,与其他区域合作机制既不重叠也不竞争,而是寻求与其他各类合作机制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万成才,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国方案的世界回响
——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安理会决议之际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人类向何处去?这一宇宙之问,在经逢数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应对的深刻命题。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中国给出的响亮回答,展现出中国领导人面向未来的长远眼光、博大胸襟和历史担当。

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中国理念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破局:辨明潮流方向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他说,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回首以往,人类经历了血腥的战争、冷战的对峙,也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巨大的进步。进入21世纪,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平与发展取代丛林法则,成为世界潮流。

与此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局部冲突此起彼伏,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从历史和哲学高度为世界释疑解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四年来,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国内重要场合100多次谈及“命运共同体”: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提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四个坚持”的实践路径;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阐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五位一体”路线图;在日内瓦万国宫,深刻、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这就是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开拓:体现中国担当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四年来,中国从人类共同发展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担当,扎实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宏伟蓝图的实践。

——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中国首次将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从“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的开放姿态,到设立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非“十大合作计划”……真正让“一个都不能少”的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在实处。

——气候变化《巴黎协定》落槌生效,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中国为协定的达成、巴黎气候大会的成功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十三五”规划中,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践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三年多来,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今年5月,中国将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实现“包容和联动式发展”注入新能量。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顺利运行,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国角色”在全球金融合作中更加举足轻重,国际金融治理体系更趋完善。

一个个致力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扎实行动,讲述着“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生动故事。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克拉克所感悟到的:中国与其合作伙伴能够共享和平与繁荣,这就是命运共同体。

共振:汇聚人类力量

纽约,联合国总部广场前,193个会员国的旗帜迎风飘扬。

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继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载入联合国决议后,中国理念回声再起,在国际社会汇聚起越来越多和平发展的希望和力量。

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主席菲利普·查沃斯说,“从长远来看,世界各国和联合国都会从这一理念中受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人着眼于人类长远利益的远见卓识”。

思想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先导,是引领历史进步的旗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所以获得广泛关注和认同,在于其继承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不搞穷兵黩武,抛弃零和博弈,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契合世界各国对于发展的共同诉求,在世界范围内激发“最大公约数”。

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评价说,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纲领的全球治理体系,展现了对中国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思考,也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但见时光流似箭,岂知天道曲如弓。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而是在同困难的不断斗争中砥砺前行。中国以自身发展向世界证明,拥有不同信仰、制度和民族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有序竞争,让共同利益压倒分歧对立,让人类理性选择世界的未来。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演讲中,铿锵有力地再次向全世界宣布,为和平、为发展,中国将与世界同舟共济、携手向前。(新华社2017年3月24日,作者班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