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幼儿教育》结情缘
【作者简介】 卢桂玲,大专学历,小教高级职称,1989年幼师毕业后,一直在大冶市机关幼儿园工作,1997年以来担任幼儿园教研组长,2006年任幼儿园办公室主任,2007年入党,2010年升为园长助理,负责教学教研工作。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庆幸当初自己选择了幼教事业。
1989年,从幼师毕业后,我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冶市机关幼儿园工作。但现实却并非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几个月下来,我的新鲜感和热情渐渐消失。孩子吃饭、穿衣、如厕等日常护理繁重琐碎,日复一日;哭闹声,打闹声,经常萦绕在耳畔,这一切让工作不久的我产生了厌倦和迷茫。我想:难道这就是我苦苦追寻的梦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厌倦和迷茫,一度使我对工作产生了敷衍,甚或流露出犹豫和动摇的情绪,当时,同班上的老教师发现了我的苦恼,便拿出自己收藏的32本《幼儿教育》,对我说:“这些书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我将信将疑地接过这摞书,抱回家拿起一本随意地翻阅着,书中的一篇文章吸引了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患有脑病,在半身不遂、眼睛失明、手脚失灵的情况下,仍以惊人的毅力,借用放大镜,每天写十几个字,完成了《幼稚教育》等十几本专著。他对幼教事业的热爱和执著,深深感动了我。我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不知不觉中,许多思想和工作中的疑难,竟在这里找到了答案。此刻,我坚定了热爱幼师工作的信念,对工作的厌倦情绪化为了力量。从此,我与《幼儿教育》结下了爱恋情缘。
在《幼儿教育》的陪伴下,我一步步地成长起来。有一次,我园开展音乐活动优质课比赛,我在《幼儿教育》中找到一篇《“圆桶交响曲”的音乐活动的开放和规则》,它为我提供了多种音乐活动素材和灵感,我大胆地用“想象”现象探索,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创编富有变化的、有趣的节奏。孩子们在轻松的互动中玩节奏,情不禁地边敲边画起来,课堂氛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心灵之约”、“悦读情怀”等栏目中优美的文学语言,提升了我的文学素养。1991年,我参加大冶市教师演讲比赛,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写过演讲稿子,此时,我想到了《幼儿教育》,找到一篇有关幼教特色教学实例的文章,我再结合自己的幼教工作,写出了一篇较好的演讲稿。
“教师专业成长”栏目提升了我的业务水平。1993年,全市开展教师技能技巧比赛,由于我长期坚持阅读《幼儿教育》,从中掌握了许多业务知识和技能,并把实践经验和书里的营养进行咀嚼和融合,因此,在比赛中面对专家的提问,我对答如流,赢得一片掌声,荣获了一等奖。
《幼儿教育》不仅是我工作中的良师益友,还成了我与家长沟通的纽带。我看到许多家长对幼儿教育方面懂的知识甚少,不知道怎么科学养育,且一味地让孩子参加好多课外补习,于是,我查找《幼儿教育》里面的育儿知识,在家长接送孩子时,我与他们进行倾心交谈,为他们提供一些详细的指导方法。
有一次,班上的小朋友甜甜问我:“老师,你身上怎么有药味儿?”我告诉她老师腰疼,贴了膏药止疼。没想到第二天孩子的奶奶拿来了自己缝的腰带,对我说:“闺女,平时你总拿《幼儿教育》书里的知识给我们讲育儿问题,你也要多关注你的身体啊!”此刻我无法形容内心的感动,只感觉一阵阵暖流从心底涌出。
我由一名教师成长为办公室主任后,《幼儿教育》和《早期教育》更是我的精神食粮和得力帮手。当教学管理和园务管理比较棘手时,我常常伏案去《幼儿教育》里细读,把一些精彩的文章用红笔勾出来,讲给同事听,并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供园长参考。
2010年,大冶市机关幼儿园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一些教师因工作压力大、班级任务繁重,流露出对工作的倦怠情绪。于是,我组织老师们坐下来谈心,找出《如何看待教育行业中蔓延的“职业倦怠”和“消极情绪”》、《疑惑:你是怎样对待和克服职业倦怠的》等文章,就文中的内容交流、探讨,老师们在很随意的聊天过程中相互总结反思,增进了感情,获得了新的领悟和发现。在我的影响下,我的同事们也纷纷地走进阅览室,爱上了《幼儿教育》。
与《幼儿教育》相识是缘,相知是福,相依是爱。我将永远与她为伴,和她一起“永无止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幼教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