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前沿知识和技能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的《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所使用的简陋工具及其他生产资料基本上靠农业自身解决.农产品除少量进入市场同其他部门交换外,主要供农民自己消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分化加速,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动力机械和电力逐渐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主要动力,机引农具逐渐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主要工具,化学肥料取代有机肥料成为主要肥源。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来属于传统农业的许多生产职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围绕农业产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从产业属性来看,它们有的分属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有的则仍属于第一次产业(农业),我们统称为“农业关联产业”(这种“关联”表现为生产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例如,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门类。又如,农机具的修理和保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良种繁育、配合饲料的生产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运输和销售都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再如,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保鲜和销售业务都相继发展为庞大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部门也同农业分离,独立化为许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部门。

其次,从准宏观的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方面,农业已从独立的生产部门变成了一个离开现代工业、服务业便不能独立存在的经济部门。现代农业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饲料等,不是由工业提供的或不经工业加工的越来越少;工业、服务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技术和劳务越来越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农业关联产业部门对农业的依赖性也大大加强。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原料供应者。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其他消费品,已成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共同产物。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最后,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它们之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初,农户(农业企业)同有关的工商企业、服务组织之间主要是以市场为媒介发生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随后,它们之间开始签订短期的、不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比较松散的经营联系;进而,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它们之间开始订立长期的、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牢固的、稳定的经营联系,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最后,它们之间还产生了一定的组织联系,以至逐渐在组织上实现了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对生物生长过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农业的一些领域,生产过程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工厂化生产。这不仅昭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而且从较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工艺,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融合和微观组织上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把上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称为“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可从准宏观和准微观(一般并称为中观)两个经济层次上加以认识和理解。从准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准微观的组织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业”这一古老的概念。美国农业部基于其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的极大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FoodandFiberSystem)”,并将其划分为供产销三个环节。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称为农业产前环节;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种植到砍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称为农业产中环节;农畜产品以及林渔产品从离开农畜场、林渔场到销售,包括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称为农业产后环节。而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店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在本书的论述中,则使用了“产业化农业”这一概念。即把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和农业产前环节的生产资料制造和供应业,产中环节的代耕、代播、代收、防疫、土壤改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业以及产后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和运销业等,统称为“产业化农业”。

三、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的主要形式

“龙头”组织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即以实力较强的“龙头”组织为主体,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运输和销售企业为“龙头”,或以合作社、农民协会等组织形式为“龙头”,围绕某一项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现阶段依据联结农户的“龙头”组织的不同类型,我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可划分为6种:

(1)“公司+协会十农户”,即以专业开发公司为“龙头”,以农民专业协会为纽带,以众多的专业农户为基础,通过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结成经济共同体。

(2)“合作组织+农户”,即以社区合作组织或农民专业协会为“龙头”,把分散的农户联结起来,开展技术合作、信息传递、融资、销售服务、运输等合作,形成规模,并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种、养、加工一体化经营。专业户及时向合作经济组织提供优质农产品,合作经济组织对农户提供种子、技术、信息、资金、营运等项服务,从而使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体。

(3)“企业十农户”,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以契约、服务等不同形式将基地农户联系起来,以企业发展带基地,基地壮大保企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4)“大龙带小龙”,即以同一种农副产品为加工原料,通过主体企业的辐射建立分厂,把不同区域的专业农民联系起来,分家联销,共同面向市场。

(5)“专业批发市场+农户”,即围绕优势产业的发展,发展专业批发市场,拓宽商品流通渠道,运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带动优势产业扩大规模,以及发展与其相配套的加工、运销业等,进而形成一体化经营大格局。

(6)“公司+市民十农户”的双加模式,即以公司为“龙头”,公司负责提供部分资金、良种、技术指导、疾病防疫和产品销售以及信息服务,市民出资或出人,农户负责提供场地和劳动力,三方通过契约关系联合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种新的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

(二)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机制

1.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主要内容

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是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各主体之间和主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制度、方式方法。具体来讲,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推进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工作专班及工作措施、工作方法等等。

(2)企业发展机制。企业发展机制是指企业自身提高和发展的功能。从发展角度来讲,包括发展目标、发展动力、发展方式和发展手段。发展目标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对企业经营起导向作用;发展动力来源于决策者或其企业追逐发展目标(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所产生的力量源泉;发展方式分为内涵式扩大再生产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从机制角度来讲,包括企业所有制形式、内部管理制度、产品加工流程、质量管理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品牌创建机制等等;还有利益联结机制,就是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市场主体与基地、农户之间以利益为纽带的联结关系,如合同制、合作制、公司制、托管制等,就是合作各方合理分享利润,实行共赢共利、共同发展的方式和方法。

(3)支持保障机制。指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社会环境条件,包括投融资机制,财政、税费、土地及招商引资、资本营运等优惠政策,企业经营、基地生产的外部发展环境等等。

2.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的重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发展机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企业发展机制实际上是一套已经成功、可供复制运用的企业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企业的自我调节、自我积累功能上,它能使企业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不断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是否具有完善的企业发展机制,主要标志有三条:一是已掌握了产品核心技术并形成了成熟的加工工艺流程;二是企业已开拓出主导产品并创建了自有品牌,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形成了完整的产加销体系,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到相当程度,形成了稳定的多方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若企业拥有了成功的发展机制或发展模式,再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原版复制,就可使其在很短时间内呈加速度扩张壮大。如国际上著名的瑞士雀巢集团、我国的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蒙牛、温氏集团等,都是采取原版复制其成功的发展模式而得到快速发展壮大起来的。

纵观国际国内发展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是关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建设,创新企业发展机制是核心。因此,必须把企业发展机制或发展模式创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中之重来抓。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的成效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扶持和各方面的支持下,各类产业化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适应社会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的要求,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

1.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

各地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指导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促进了了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积极向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带。如以吉林大成、吉粮集团、黑龙江北大荒、九三油脂为主的东北玉米、大豆优势产业带;以河南双汇、汇通为主的龙头企业集群在漯河地区打造的肉制品优势产业带;以伊利、蒙牛为主的龙头企业集群在呼和浩特周边打造的乳业优势产业带;以大连獐子岛、山东好当家、东方海洋为主的沿海高标准水产品优势产业带;以富安果汁、陕西华圣为主的龙头企业集群在渭北打造的苹果优势产业带;以山西穗穗集团为主的华北特色杂粮优势产业带。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壮大了第一产业,而且带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吉林省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思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年一个新台阶,2006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260亿元,超过汽车和化工业产值,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推动了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迈进。

2.促进了农民多渠道就业增收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有效对接,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①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龙头组织与农户签订订单,实行农产品最低收购价,降低了市场风险,确保出售农产品收入。②采取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③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通过延长产业链,不仅使一部分农民直接进入龙头企业,还有许多农民参与到运输、营销环节的经营活动中,增加了收入。

3.促进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①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通过合作与联合,带领农民开拓市场。②服务组织带动型。各类服务组织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和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行业协会逐步建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③专业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为农民提供了农产品交易平台,直接带领农民进入市场。

4.促进了农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1)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体系整体的质量、效益。如黑龙江省,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产品加工层次不断提高。玉米加工已由玉米纤维、淀粉等初加工向膨化食品、葡萄糖、维生素C、醋酸乙酯等深加工领域延伸。大豆加工向卵磷脂、异黄酮、天然维生素E等深加工方向发展。奶制品由原来单一的甜奶粉延伸到配方奶粉、液态奶、酸奶、豆奶等,猪、鸡的分割品种都达到10个以上,骨产品已加工出骨胶、明胶等,毛皮加工到三层以上,已加工出多种生物药品。

(2)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黑龙江省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80%通过了国家或国际有关组织的质量、环保、安全卫生等管理体系认证,有的还建立了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和可追溯制度,组织和带动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

(3)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能力。许多龙头企业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线、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生产产品和检测水平达到或超过世界水平。通过建立研发机构,自主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如河南双汇集团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积极开展生猪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并从丹麦引进3个优良品种,从日本、韩国引进先进的养殖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市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龙头企业努力创立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具有特色的名牌产品。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有332家企业的主营产品为绿色食品,有134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证书,100家企业获得驰名商标,63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证书。如内蒙古有11个中国驰名商标,其中9个是龙头企业产品,如蒙牛、伊利、鄂尔多斯、小肥羊等品牌都在全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5.促进了农业对外开放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装备、经营管理方式的同时,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①农产品出口日益扩大。许多龙头企业紧跟国际市场变化,积极应对贸易争端,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②积极开展跨国经营。目前,我国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0多家,投资地区涉及亚洲、非洲、北美、欧洲、澳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批竞争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上市。河南众品食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煌佳南丰蜜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吉龙集团公司、江苏雨润集团等在美国、新加坡、我国香港等地成功上市,提升了企业经营国际化、产品品牌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动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的同时,也拓宽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探索形成了企业带农、惠农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模式,给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一)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理念

过去受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就农业谈农业;就农村谈农村,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思路不活,眼界不宽,办法不多,很长时间摆脱不了供给难保障、增产不增收、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的被动局面,农业难以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思维方式,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跳出农业抓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展现了一片新的天地,找到了切实的工作抓手。

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市场引导生产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确定主导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开展经济合作,减少了农业结构调整的盲目性,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用工业化引领农业现代化的理念,按照工业化的要求推动农业向着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组织化迈进,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一体化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拓展产业链,推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构建农业完整产业体系,提升了农业的整体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以农为本带农富农理念,要求龙头企业必须与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关系,通过制度安排把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传导到生产环节和农户,使农户通过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实惠。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带动,互助共赢,和谐发展的理念,既抓住发展龙头企业这个产业化经营的关键,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又下大力气,大力扶植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各类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企共发展,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理念,大力引进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使用新装备,提升了农业的竞争力,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是关键,实现小规模分散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是保障,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拓展产业链,建立组织链,完善利益链的方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纳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扩大农户经营外部规模的方式,提高了农业的规模效益,从而成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个有效途径。

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既可以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优势,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有效地把企业在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各类服务组织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带动农户等方面的优势集于一体,成为承载现代物质装备、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织载体,成为培养新型农民的有效平台。这个制度创新,既符合中国国情,也顺应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对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建立了企业带农惠农利益联结的新机制让农民分享到产业发展和市场扩张的成果,是让农民共享改革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机制,将农户融入产业化经营的产业体系之中,农业成为产业体系的第一车间,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农业和农民可以分享到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分享产业拓展和市场扩张的成果和利益。

1.合同联结利益分享机制

是指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或龙头企业与各类服务组织之间通过签订农产品产销合同的形式实现联结,通过规定交售农产品的品种、质量、时间、收购价格以及龙头企业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等实现利益的分享。这其中制定合同价格是关键。合理的利益分享通过价格调整来实现。目前主要有合同保证价格、市场保护价格+随行就市、优惠提供主要生产资料+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二次分配(或称返还利润)等几种方式。

2.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

是指农户通过组建合作社、专业协会或其他合作组织,以团体的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达到实现自身利益,提高谈判地位,增强市场影响力的目的。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担任两种角色:①充当龙头组织,实行产销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有的合作社对社员生产的鲜活农产品实行“四统一”,即统一提供化肥、农药、籽种,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虫治病,统一销售产品;有的合作社还负责对社员的产品实行统一包装,加贴统一品牌;有的合作社还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将加工品销到市场或者转卖给龙头企业。这种情况下,农户是合作组织的成员,联结方式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加入合作社,利益实现靠全体社员共同努力。②充当中介组织,一是代表社员的利益,与龙头企业进行谈判并签订农产品产销或初加工合同;二是在合作社内部监督社员按照合同完成各自的生产任务。这种情况中,农民与龙头企业的联结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来实现,利益的分享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是合作社代表成员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通过谈判协商争取一个好的价格;第二步是将收益按照合作社章程规定的原则和利润返还的方式分配给社员。采取合作的方式,有利于农民利益的争取和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也有利于农户和龙头企业关系的沟通与协调,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3.股份合作联结利益分享机制

股份合作比简单合作方式中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更为紧密,是在劳动联合基础上的资本联合,农民既参加劳动,又集资入股,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红相结合,农民与龙头企业联股联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这种利益联结方式中,龙头企业一般演化成为股份合作制法人实体,而入股农户则成为企业的股东和企业的“车间”。农民既以劳动者的身份获得工资报酬,又以股东身份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企业与农民由彼此独立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利益主体变为统一的利益主体。

企业与农民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企业追求其利润最大化天经地义,无可厚非,但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则不同,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加工流通企业不同,党的政策要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以农为本,通过多种形式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并且还要有明确的制度安排,带动农户实现增收,同时,努力增加产量,保证供给,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些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理解、都能认识得到的,有的即使认识到了,也不一定会做。因此,需要引导、示范,同时,也需要监督。引导,就是通过宣传,使企业了解为什么龙头企业要带动农户共同致富,引导更多企业参与进来;示范,就是树立典型,让其他企业有对标,有榜样,看得见,知道向哪个方向努力;监督,就是对于脱离农业,不能带动农户,有的甚至欺农害农的龙头企业要及时取消资格,并不再享受有关政策。因此,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不带农惠农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淘汰机制。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带动小农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多种模式

各地因地制宜、因业而宜,探索创造了包括“公司+农户”、“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农民合作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等多种带动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组织模式。

1.“公司+农户”组织模式

这是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重点围绕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与原料生产基地的农户实行有机联合,实行一体化经营的组织模式。在实际运行中,“龙头企业”联基地,基地联农户,进行专业性协作。实施“公司+农户”,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公司设有专门部门负责基地建设和与农民打交道;二是公司有精干的服务体系,或通过社会化服务体系对合同农户进行系列化服务;三是公司通过保证价格或保护价加市场浮动收购农户产品,确保农户所得。

2.“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农户”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与“公司+农户”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公司同中介服务组织签订合同,中介服务组织再与农户签订合同。中介服务组织有的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的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有的是农技推广部门、基层供销社,有的是农村中的经纪人或种养大户,这个加号很丰富。这些中介服务组织实际上是连接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作用有两个:一个是按照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协调和监督农户进行生产作用;二是中介组织通过多种形式对合同农户实行单项、多项或系列化服务。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组织形式

这是一种以农户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农民自愿参加,在一种农产品为主导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实行单项、多项或系列化服务的专业性经济组织。这种组织模式,或由农村能人牵头,或由村委会牵头,或依托龙头企业、农技部门、供销社等等,发展类型多种多样。近几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专业批发市场+中间商+农户”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表现为市场带动型。专业批发市场在这一种组织模式中的主要作用:一是提供鲜活农产品交易场地,二是对进场客商(中间商)实行服务、协调、管理、监督。专业批发市场作为管理者一般不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这种组织模式的主要特征是:①绝大多数专业批发市场的管委会是一个管理机构,而不是经济实体或企业;②进场交易的中间商(客户)是某一农产品销售的经济实体和市场主体;③这种模式与农户的关系一般较为松散,即使中间商与农户签订了合同,但多半为产销合同,中间商一般不为农户提供除收购农产品以外的其他服务。

六、农业产业化经营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发展思路

在看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还面临不少新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1.经营风险加大

受石油等原材料价格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灾害等影响,龙头企业成本增加,经营风险加大。2007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影响的显现,国际经济形势动荡,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原材料成本上升,国内由于流动性过剩、物价指数提升、灾害等多种因素影响,龙头企业面临既要克服成本提升的压力,又要应对物价指数高位运行,同时还保证收购基地农户的收购价格的多重困难。据对乳制品企业调查,近几年,市场营销费用、管理费用、劳动力费用明显上升,乳制品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与2005年相比,2006年白糖价格上涨30%,牛奶包装材料受原油涨价影响上涨55%。但鲜奶及乳制品的零售价格却变动不大,导致乳制品企业的利润率不断下降,奶农利益受到影响。

2.利益联结关系不够紧密,产业组织形式有待完善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订单遇到市场波动违约现象仍时有发生,缺乏有效约束。联结企业与农户的服务组织之间的利益保障还相对松散,运作管理不规范,服务功能还不强,入会入社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比例偏低。涉农行业协会协调行业发展、约束企业自律、产业自我保护的作用不足。一些龙头企业带农惠农意识不强,个别企业存在着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部分行业加工产能提升较快,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能力迅速提升,但同时在一些地方也出现了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基础设施不配套等问题。企业跨区域收购的扩大也使加工原料的质量安全保障受到影响。一些企业也存在着重视本地基地建设忽视外地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倾向。

4.受国际市场变化、贸易壁垒影响,出口型龙头企业面临诸多困难

我国农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已经引发一些国家采取了更多的贸易限制措施。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标志着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已趋向制度化、法制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负面影响将在今后一个时期持续存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对于出口企业也产生了不小影响。

5.农村新型市场主体成长较快,对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纪人等产业化组织成长迅速,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对加强和改善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秩序、公共服务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提高调控、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思路

1.继续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促进加快发展

对标国际国内知名大企业,培育发展壮大国家和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形成大、中、小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引导龙头企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由数量、价格竞争向品牌竞争转变,由粗放经营管理向科学质量管理提升。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建设生产基地,提高基地建设质量,提升生产基地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重视外地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研发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培训。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扩大农产品出口;充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开展跨国投资经营。发展现代营销业态,建设新型物流方式,拓宽国际农产品销售渠道。

2.发展联结农产与龙头企业的服务组织,建立完善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实现和谐发展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服务组织。鼓励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跨区域合作与经营,壮大自身实力,增强服务功能。支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能人以及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培育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行业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增强服务功能,完善自律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和农户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坚持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与分享机制。通过规范合同内容、明确责任程序、开展诚信教育等方式,发展订单农业,提高订单履约率,探索实行订单可追溯管理。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帮助农民探索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确保持续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对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实行严格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对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实行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逐步推行ISO900、ISO14000、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定量包装、标识标志、商品条码等手段,加速推行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支持龙头企业加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保护生态环境。鼓励龙头企业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村企互动、村企对接等方式,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形成企业与农村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实现龙头企业的持续发展。遵纪守法,诚信经营。逐步开展龙头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提高龙头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性。

4.加强服务和政策执行,强化监测统计,指导科学发展

把握政府的职能定位和角色,提高服务和政策执行能力,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扶持农业产业化是中央支持“三农”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财政部门按照中央要求设立了农业产业化财政专项资金,要继续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切实发挥效益。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对龙头企业的融资给予担保,切实解决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问题。完善税收扶持政策,争取将农产品深加工增值税进销项税率统一调整为17%,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切实解决目前企业税负过高的问题。对重点龙头企业进行监测管理,实行有进有出,等额递补的机制,是政府运用市场机制管理市场主体的一个手段,起到了示范、引导和监督管理的作用,效果明显。按照中央要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这项制度,逐步将事后监测转为事前辅导、事中指导与事后监测相结合,实行全程监测,提高监测质量和管理水平。加强农业产业化统计工作,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开展分行业统计,掌握分行业重点龙头企业经济运行情况,为产业发展、推动龙头企业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及时了解国内外新形势下市场变化、价格走势、劳动力供给以及灾害对于龙头企业和行业发展的影响,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为中央决策提供依据,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