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理论研究
一、《武术理论基础》导论
武术作为一种技能和技艺,已为人们所理解和实践。但其理论的深邃还有待于人们去认识、去挖掘、去整理、去发展,本文试图就其一个侧面,作些尝试、探讨和努力。
(一)《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意义
中国武术绵延了几千年,尽管它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遭到封建统治者的禁止和压制。但是,它不仅没有夭折、泯灭,相反在民间却得到了蓬蓬勃勃的发展,形成了今天这样拳种繁多、门派林立的灿烂形象。究其缘由,不仅仅是其攻防自卫、养身健体、艺术审美的功能价值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更重要的是武术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哺育中发展起来的,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中国武术源源不断、无比丰富的养料来源。武术发展到今天,已具有相对稳定的形式、内涵和价值,直接显示着或暗含了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特定时间、空间的特点及周围文化因素的影响,它涵容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在武术的内部结构或外部形态上进行着“形”与“意”的交融。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和宇宙观等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就是流传于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武术,也凝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各民族的智慧和知识,由此得以使武术生生不息、博大精深。武术与中国文化的交融较集中、鲜明、直接地显现在武术的理论基础中,因此,研究武术理论基础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而且更有助于我们从全方位、从本质上、从深层次上理解武术的真谛,并对武术现存理论、技术、方法、竞赛等的发展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莎士比亚曾说:“每个时代对传统历史都能发现新的意义和作出新的解释。”当今,对武术的两个走向的提法对武术从认识上已扩展了思路,从平面、立体两方面去观察武术的涵盖范畴又从方法上开掘了新径、拓宽了视野;从纵横的剖析,武术文化更是多元的、多层次丰富的网络,广阔的历史背景又要求研究工作是具体的。
多年来武术理论界的专家、教授充分认识到强化武术的文化研究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做了可观的工作,可以说走出了肤浅认识武术的低谷。然而武术理论研究落后武术实践,武术的理论基础研究落后于武术技术的整理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告诉我们:一个民族要达到科学的巅峰,必须有理论思维。武术要完成其从民间文化向现代科学的高层次发展的转轨,完成民间体育向现代规范化体育的转轨,对其进行理论上的高度概括、总结与研究,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认为研究武术的理论基础,将有助于武术学科的完善,进而推动和加速武术的高层次发展,推动武术向世界的发展。
研究武术理论基础也是武术教学中的迫切需要。武术理论性质的课程是武术系学生的必修课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编写《武术理论基础》一书对填补这一空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武术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范围
武术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门涉及众多领域的人体科学,而且与中国文化水乳相融。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维,概括其本质就好像是力图抓住森林的主要特征,不可能描述构成森林的每棵树木,对个别对象的详尽研究,不管多么有价值,也必须与一般概括相结合,因此,武术理论基础可以说是基础的基础。首先它不是对不同流派某一拳种、功法的拳理、功理的整理,而是对武术的本质属性、特征及武术理论形成的渊源、不同流派、不同拳种及其技击、技法、功理、功法、练功原则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是不同流派拳种功法的共同属性和共同原则的总结,它对任何流派、拳种都有指导意义。其次,武术理论基础仅仅是构成武术学的内容之一。基于武术理论科学化、系统化的客观要求,建立“武术学”已迫在眉睫。“武术学”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应建立什么样的科学体系,在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我们的理解,武术学是以武术作为研究对象,阐述武术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武术理论基础、武术功法、功理及其教学训练理论的科学,是武术技术和武术文化的高度概括,武术的理论基础仅仅是构成“武术学”科学大厦的一砖一瓦。
鉴于上述界定,我们认为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应是武术的理论渊源和武术的自身理论体系。
(1)武术理论渊源。土生土长的武术,来自古代中国的文化土壤,好比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它的根伸展得很广,从四面八方汲取着养分,这就是说,其理论的渊源是多元的:既吸收了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又涵涉有传统医学、诸种兵法及其现代体育科学的内核。从理论框架到内容体系,显得异常复杂并互有交叉,其中交媾演化的逻辑层次更是五彩纷呈、深邃繁杂。
(2)武术理论体系——诸种理论和原则。中国武术,在保身、健身、尚礼、自娱的理论观念指导下,运用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八卦说,高度概括和总结了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术战略,形成了“生存发展起源说”、“拳法自然本体说”、“圆弧运动轨迹说”、“拳法阴阳技击论”、“守柔处雌战略论”、“化恶扬善道德论”及武术运动美学特征等,为各类功法构筑了牢固的武术理论基础。
(三)武术理论渊源与自身体系的关系和研究的重点、方法
武术理论渊源与武术理论自身体系,从本质上讲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从理论上归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范畴,后者是对中华武术技理的高度归纳和总结,是武术的实体内容,两者不能互相代替。武术自身的多种理论学说是构成武术理论基础的主体内容,是研究的重点。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必须以此为原则,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从另一个侧面看,武术运动的理论渊源与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是互感、互渗,两者互相交融,构成了武术理论基础的统一整体。因此,不能用割裂两者联系的方法去研究武术理论基础,必须采取比较学的观点、方法和原则,以武术自身理论为主体或出发点,比较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去把握、分析领会其深刻的内涵和实质。
(四)《武术理论基础》一书的逻辑结构
该书我们是这样构想和理解的。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说是武术理论基础研究的着眼点,是贯穿本书的一条基线。因此,在《导论》中介绍了研究对象、范围、方法、重点及其研究现状等后,第一章应对武术文化问题进行了全面总体的综述,目的是想通过对武术文化形态、特色、系统、层次的剖析,进而从全方位上去了解武术的本质,为深入挖掘和理解武术理论的渊源和体系准备了立体透射的空间和坐标。第二章应从若干个方面探讨武术的理论渊源,力求从广阔的背景和多角度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已得到公认的或正在探索中的观点和设想,更深更广地挖掘武术的文化特征和内涵。
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经过历代理论家、思想家、武术家的总结和归纳,在多种学说的指导下,已基本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因此,第三章论述武术的多种理论学说,是对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内涵的武术技术、行为的抽象概括。
武术需要继承,更需要发展。武术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必将会受到各类运动项目和学科的冲击,正是在这种冲击下,武术与不断涌起的体育科学交流融会,在保留自己本质的基础上,逐渐充实、丰富、接受新的影响和渗透,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站在现在的空间看,第四章《武术与现代科学管窥》是第二章《武术理论渊源》的延伸,对武术或它的某些成分发现新的意义和作出新的解释;站在未来的空间看,第二章和第四章一起在更为宽广的时空角度,立体地、多侧面地提示了武术的理论渊源。
《武术理论基础》还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在第五章《武术理论的研究和展望》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需同仁们携手合作,共同研究。
科学研究是严谨的,科学研究是艰辛的。中华武术犹如浩瀚的大海,又如深邃的林莽,我们的研究仅仅触及到的是浩瀚大海的海湾,茂密森林的枝叶,或许还存有诸多漏点纰点。但是,中国武术需要继承、需要发展、需要光大,尽管理论研究的路很难走,我们还得走下去。
“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让我们在撷取武术的灿烂文化中,以先辈们的进取精神为座右铭携手共进,去探索武术理论的科学奥秘。我们期待着学术界同仁的反响和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