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资源组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连续性资源组织的标准

第一节 印刷型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标准

一、形式组织标准

形式组织标准其实也是信息组织标准。

(一)著录型

1.国际标准ISBD

ISBD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是IFLA根据1969年国际编目专家会议的建议制定的一套关于文献著录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编制编目规则的主要依据,在2007年初版出现之前,由于文献类型的不同,它先后出版了ISBD(G)总则、ISBD(M)专著、ISBD(S)连续出版物、ISBD(GM)测绘资料、ISBD(A)古籍、ISBD(NBM)非书资料、ISBD(PM)乐谱、ISBD(CP)组成部分、ISBD(ER)电子资源、ISBD(CR)连续性资源这些不同的版本王松林.资源组织[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见表2-1。

表2-1 ISBD(S)及ISBD(ER)的演变史

相关的中文版的翻译资料:①《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连续出版物:ISBD(S)》夏文正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②《ISBD(CF)计算机文档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沈玉兰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③《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吴龙涛等译(华艺出版社,2002)(上册:连续出版物等)。④《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顾犇翻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⑤《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2011年统一版》顾犇翻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见表2-2)。

表2-2 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2011年统一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

2.国内标准:(GB/T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和(GB/T3792.3-1985)《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

在我国,与上述ISBD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3792系列标准。继《文献著录总则》(GB/T3792.1-1983)国家标准于1983年正式发布之后,我国于1985年发布了《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GB/T3792.3-1985),这是我国连续出版物著录工作走向标准化的一个里程碑,时隔24年,才有了修订版(GB/T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该标准依据了ISBD(CR)(连续出版物及其他连续性资源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2002年修订版,同时参考了2007年版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中的连续性资源部分,在1985年发布的《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GB/T3792.3-1985)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连续性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潜在的应用发展而修订。两个标准新旧变化时隔24年,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十一个方面:标准名称、体力结构、术语与定义、著录项目名称、缩写与符号、内容含量、著录信息源、连续性资源另行著录规则、题名与责任说明项、版本项、资源特殊细节项的变化申晓娟.GB/T3792.3-2009《文献著录 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著录规则指南[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

最新的相关工具书:

①(GB/T3792.3-2009)《文献著录 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谢琴芳起草,(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②申晓娟:(GB/T3792.3-2009)《文献著录 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应用指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③CALIS联合目录印刷型西文连续性资源记录编制要点:征求意见稿/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2005)

3.《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中国科学院1987年)

《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西文规则》)的定名是中国科学院在实践中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与思考而定的。为了便于开展全院西文期刊联合目录的编辑工作,1983年11月该院在对ISBD与AACR2进行探索后,编印了《中国科学院西文期刊著录条例》(试用稿)。

基于连续出版物的含义比期刊广泛,为此将试用稿采用的期刊改为连续出版物。又考虑到使用面,为此摘掉了原试用稿前面的帽子,并根据国家标准局对中文连续出版物发布的《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将原试用稿的条例也改为规则,于是最后定名为《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由中国科学院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编辑部于1987年编印。

《西文规则》在著录级次上基本上采用AACR2的二级著录。既符合实际需要,也不失国际标准著录的基本原则。AACR2的二级著录是除一级著录项目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有关项目进行著录,如:文献类型、并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第一责任说明与后继责任说明,以及丛刊说明等。《西文规则》在著录项目上共分9大项,前8大项与国际标准是一致的,仅仅只多了一项(馆藏项),虽然如此,但并没有违反国际标准著录的项目可以有多有少、次序不能颠倒的基本原则。

在《西文规则》0项总则中所列各条规定基本采用AACR2第十二章0项与第一章0项的有关规定,并适当地增加了著录格式的基本要求:

①题名与责任说明项在ISBD(S)中题名与责任说明项的内容由五个单元组成,即正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并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责任说明。在《西文规则》中我们省去了文献类型标识这一内容。

②出版项

按照ISBD(S)的出版项是三个著录单元,它们依次是: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西文规则》在这一项中增加了国别代码这一单元。

③出版项中的出版者

为了著录时的方便,在《西文规则》中规定一律采用世界上的通用语言—英语进行著录。

④附注项中的相关题名

为了著录的统一,为了使相关题名在款目中醒目一些,我们在《西文规则》的附注项中省略了ISSN。

⑤关于第八项中的ISSN与识别题名

为了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特将第8项ISSN“=”后面的识别题名改为缩略识别题名。

⑥设置所谓第9项即通常说的馆藏项,这是在ISBN(S)中所没有的。

《西文规则》在第9项的后面,从正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相关题名、责任说明及版本说明、丛刊等列举了23个实例。

为了著录方便,我们在《规则》后面有四个附录,分别是附录一:标识符号的、附录二:著录用语、附录三:语种代码、附录四: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这四个著录是随着《西文规则》的九大项一并装订成册,使用起来很是方便。

(二)编目型

1.国际标准:AACR2、CONSER和RDA

(1)国际标准AACR2

AACR2(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2nd Edition),即《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由于ISBD的颁布,1974年英、美、加三国的图书馆举行会议,开始商讨AACR2的编制工作,经过数年努力,AACR2终于在1978年正式出版,并对其1967年第一版的先标目后著录的顺序作了倒置。1988年第一个修订本正式出版,即《AACR21988修订本),1993年又出版了补充本。从1988年起,条文的修改已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整章大幅度的修改,2001年第九章“计算机文件”改名为“电子资源”,电子资源的发展又同时影响到了“连续出版物”,2002年第十二章连续出版物(Series)更名为“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s)。

国内公开的中文翻译本分别是:《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1993年修订本)或《AACR2R-1993》、《最新详解<简明AACR2,1988修订本>》、《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2002年修订本)或《AACR2R-2002》(见表2-3):

表2-3 《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2002年修订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翻开2002年修订版中译本目录,看到第一部分正文的章节基本上是按文献类型来排列的,第12章是“连续性资源”,在第12章,变化的不仅是“连续出版物”更名为“连续性资源”,还相应增加了许多关于更新版的散页(updating leafs)以及更新版的网站(up-dating Web site)的例子,一起称之为“一体化资源”(Integrating resource)吴龙涛.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2版,2002年修订本)[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和FRBR概念模型和最新版的ISBD(2011统一版)相比,AACR2的编制理念显然落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复杂、缺乏逻辑结构、混淆内容和载体数据、层属关系缺失、英美观点为中心、对文献排列支持不够等等。

所以,2004年,JSC的主管机构“负责人委员会”(COP)宣布编制AACR3。2005年,出于对AACR可以成为超越图书馆界的世界性规则的期望,AACR3被更名为《资源描述与检索》(RDA)。

(2)国际编目标准:CONSER标准记录文件

CONSER(cooperation online serials),合作联机连续出版物编目项目。起源于1970年代早期的连续出版物机读目录转换计划(Conversion of Serials Project),1986年发展为目前的合作联机连续出版物编目项目,1997年成为合作编目计划(Program for Cooperative Cataloging,简称PCC)的一个组成部分。

CONSER标准记录,最初取名连续出版物访问级记录(Access Level Record for Serials)。源自2005年5月召开的B IBCO/CONSER会议,会上考虑用一个标准的CONSER记录来替代原有的复杂的多个记录级别。2005年10-11月,连续出版物访问级记录工作组(由来自8个机构的13个图书馆员组成)两次在LC召开会议,评估用户需求,制定必备元素集和编目指南。此后,继续通过EMA IL以及在ALA的冬季会议和年度会议来讨论。2006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美国国会馆、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等14个机构参与了这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既包括编目员创建实验记录,也包括由来自参考咨询、采访、系统等其他部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记录进行评估。2006年7月24日公布“连续出版物访问级记录工作组最终报告”。2007年5月30日CONSER正式发布“CONSER标准记录文件”,并宣布新的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CONSER标准记录文件,由导言、一般原则、元数据应用文档、附录A(特殊指令)和附录B(样例)五个部分组成,共21页。导言部分对文件的产生、使用对象做了简单介绍,特别强调目录的作用在于帮助用户查找、识别、选择和获得所需资源,文件中必备元素的选择制定是依据这个原则,编目员在实践中也要牢记这一原则。CONSER标准记录见表2-4。

表2-4 CONSER标准记录简表

(续表)

注:译自CONSER Standard Record:Cheat Sheet for Catalogers.July 25,2007

附录A,对主要款目标目的选取、出版地著录、建立团体标目、主要变化、次要变化这些连续出版物编目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说明指导。附录B,包括4个标准记录样例和一些具体针对362、500和515的例子。

(3)国际标准RDA

《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联合编制的元数据内容标准,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的升级产品。RDA编制的目的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新的概念模型《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和《规范数据功能需求》(FRAD)的出现,使得编码规则也要适时的做出修改;二是AACR2的不适应性,其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内容和载体交叉的资源,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数字资源。由此,2004年JSC宣布编制AACR3,2005年AACR3被更名为RDA,于2009年完成编制,2010年6月,联机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正式发布,标志着RDA的正式诞生,同年11月,RDA活页印刷本出版。2011年6月,RDA测试报告发布。2012年2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将于2013年3月31日全部采用RDA编目,这天就是RDA实施切换日。

中国国家图书馆2012年5月启动对RDA规则中文版的翻译,估计2013年出版。

RDA的内容以FRBR和FRAD实体和关系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分为“属性”和“关系”两大方面。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RDA/developed in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led by 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RDA(JSC)(见表2-5)。

表2-5 国际标准RDA目录

为了更好地将数字环境下的资源载体与内容细节详细描述,RDA将AACR2的“一般文献类型标识(GMD)”拆分为“媒体类型”、“载体类型”和“内容类型”,其中“媒体类型”和“载体类型”属于第3章范围,“内容类型”归属于第2部分“作品识别和内容表达”范围。RDA3.3章节对载体类型的核心元素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MARC21也新增336、337、338三个字段来记录内容类型、媒体类型和载体类型,以适应这种变化。

以印刷型连续出版物为例,可以看到RDA规则和AACR2相比的变化:

首选信息源的选取:如果资源具有周期性但无题名页或其他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能识别它,就要从找到的信息开始(按此先后次序):(a)相关材料;(b)外包装;(c)另一个描述期刊出版的;(d)其他任何可用信息源(RDA2.2.4)。

转录正题名:如果连续出版物具有分辑名、副题名、副刊名,又是其他资源的副刊和首选信息源的补充,在语法上又相互独立,可按以下次序转录正题名:(a)各分辑的题名;(b)副刊题名或指定的题名(或二者)(RDA2.3.1.7)。

转录版本:如果连续出版物的正题名(或其他要素)有一个版本信息作为正题名的组成部分或有语法联系,就将版本信息作为正题名(或其他要素)的一部分记录下来,不必重复记录版本信息(RDA2.5.2.6)姜化林.RDA Toolkit与印刷型连续出版物编目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2(8).

2.国内标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1)《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在我国,与上述AACR2对应的编目条例是《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1985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2003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改出《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修订稿的内容完全遵照ISBD和AACR21998 Rev.和AACR2R-93的原则,为适合于我国西文文献编目、著录人员的使用,除对国际标准条文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外,还对我国个人和团体著者的著录规定做了详细描述;对原有的“附录”进行了增补和扩充中国图书馆学会《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组.《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见表2-6)。

表2-6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2)《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996年版)是为1996国际图联大会在京召开而编制的一部综合性、标准化的编目条例,包括各类型中文文献及其编目方法。随着中文资源的载体、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组织模式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编目理论与方法的变化,2002年,国家图书馆组织国内学者开始对之修订,并于2005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第二版》。新版的修订原则是:既遵循ISBD的原则,参照AACR2的体力,又体现中国文献编目特色;既坚持整个文献编目规则体系的一致性,又考虑各种文献类型的特殊性(见表2-7)。

表2-7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第二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三)编码型

1.国际标准:USMARC、MARC21、UNIMARC

美国机读目录格式(USMARC Format)是由美国图书馆编制的机读目录格式。早在1965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就提出了《标准化机读目录格式的推荐格式》,1966年通过实验产生MARCⅠ, 1968年图书MARCⅡ(也称LCMARC格式),1983年LCMARC格式改称为USMARC格式。起初只提供图书编目用的MARC格式,到80年代中期又分别开发出了其他六种用于不同出版物的MARC格式,分别是连续出版物(SE)、档案与手稿(AM)、计算机文档(CF)、测绘制图资料(MP)、音乐(MP)和视觉资料(VM)。1991年,美国图书馆界开始实施一体化,一体化后的USMARC,在经美国图书馆协会和加拿大机读目录格式委会会(CAN/MARC)1998年6月至2000年7月多次会议的修订后,正式更名为MARC21,2001年,MARC21月UKMARC统一于协调,英国也于2001年8月起全面采用MARC21.1999年2月至2000年出版的MARC21不仅有印刷版,还有英文版和法文版,现有网络版,每年都在更新王松林.资源组织[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其五种格式分别是:

MARC21 Format for Bibliography Data(《MARC21书目数据格式》);

MARC21 Format for Authority Data(《MARC21规范数据格式》);

MARC21 Format for Classification Data(《MARC21分类数据格式》);

MARC21 Format for Community Information(《MARC21团体信息格式》);

MARC21 Format for Holding Data(《MARC21馆藏数据格式》)。

中文版的MARC21格式主要有:2005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MARC21书目数据格式使用手册》和《MARC规范数据格式使用手册》。

《国际机读目录格式》(简称UNIMARC)由IFLA于1977年正式出版,1980年依据新版ISBD修改后推出第2版,1983年《UNIMARC手册》(UNIMARC Handbook)出版,为了拓展出专著和连续出版物之外的文献类型,1987年出版包括格式的《UNI-MARC手册》(UNIMARC Manual),1994年又出版新版手册(UNIMARC Manual:Bibliographical Format),该手册于1996年、1998年、2000年与2002年分别出版了修订版。UNIMARC由IFLA的国际机读目录格式常务委员会(Permanent UNIMA-RC Committee)负责维护。

2.国内标准CNMARC

《中国机读目录通讯格式》(简称CNMARC)由北京图书馆自动化发展部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年2月出版。1996年修改后的CNMARC被颁布为行业标准,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行业标准——中国机读目录格式》(WH/T0530-96)孙更新.文献信息编目[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与之相关的配套书有:

《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华艺出版社,1995);

《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修订版》(科学及时文献出版社,2001);

《新版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CALIS联合目录中文期刊MARC记录编制细则(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2006)

《中文图书与中文连续出版物CNMARC数据制作》(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CNMARC是以UNIMARC为基本依据,根据我国出版物的具体情况而编制的,其编制原则概括起来就是“对于UNIMARC的有关规定,和中国文献信息特征相符的遵循,不适用的删除,没有补充”。CNMARC将不同文种、不同载体文献的机读目录实行格式一体化,目前已适用于连续出版物、专著、电子资源、三维制品等各类型的文献资源。

二、内容组织标准

内容组织标准其实就是知识组织标准。

(一)分类标引

1.国际标准(《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

目前,国际上的分类法主要有:以《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简称LCC)为代表的列举式体系分类法;以《冒号分类法》(简称CC)、《布利斯书目分类法》(简称BC2)为代表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以《国际十进分类法》(简称UDC)、俄国《图书馆书目分类法》为代表的体系—组配式分类法在此,选介全球使用最广、影响最深远的DDC。

《杜威十进分类法》(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ive Index,简称DDC)是由美国的杜威于1873年创制,并于1876年首次正式出版的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最新一版则为2011年出版的第二十三版,简称DDC23。而2003年7月出版的是第二十二版,简称DDC22。目前DDC的维护由‘The Dewey Decimal Classification(DDC)Editorial Policy Committee(EPC)’负责,而网站资料的更新维护与出版工作则是OCLC。

DDC已被全球超过135个国家的图书馆使用,并且被翻译逾30种语言,在美国,有95%的公共图书馆及学校图书馆、25%的学院及大学图书馆及20%的专门图书馆使用DDC。此外,DDC更能用来组织网际网络上的各种资源。

DDC是用传统的学科来分类,总共以10个主要的学科(main classes)来涵括所有的知识体系,每个大类下细分10类(divisions),接着又再分成10小类(sections),它的十个大类(main classes)分别是:

000 Computers, information, & general reference计算机、信息及总类

100 Philosophy & psychology哲学及心理学

200 Religion宗教学

300 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

400 Language语言学

500 Sciences科学

600 Technology科技

700 Arts & recreation艺术及娱乐

800 Literature文学

900 History & geography历史及地理学

DDC除了主要的分类表外,另有六个复分表,分别是:标准复分表、地区、时代、人物复分表、文学复分表、语言复分表、种族和民族复分表、语种表。另外,DDC首创了图书分类法的类目相关索引,提供了从主题字顺系统的角度来查找类目的途径。DDC采用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记符号,分类号第三位与第四位之间用小数点隔开,小数点后面通过消息列举或类号组配表示类目的细分。

DDC共出版两种纸本型式:详版及简版(Abridged Edition),其中简版主要是提供馆藏量低于20,000册的图书馆使用。详版目前最新版是2011年出版的第23版(DDC23),共计四卷,内容分为九大部分:第一卷主要包括DDC23版新增特色和变更说明、DDC简介及使用方法、术语表、分类法简介及术语表索引、手册、六个复分表,以及DDC22与DDC23对照表;第二、三卷是分类法的全文,包括概要(前三级类目)和主表;第四卷为相关索引(DDC的主题字顺表)。

除了纸本外,DDC于1996-2001年间,另有出版光盘型式的Dewey for Windows,内容每年更新一次,于一月出版。目前,DDC的更新主要是利用网站型式的Web Dewey,自1997年上线使用,每季更新一次。同时,OCLC Dewey Services网站上也会随身提供DDC新增及修订的款目、与LCSH的对照表、相关研究等最新动态消息。

2.国内标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

(1)《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简称《中图法》(第五版)

我国自编的目前还在使用的分类法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科学院图书馆分类法》(简称《科图法》)和《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人大法》)。在此,选介目前国内普遍使用的《中图法》,它已成为我国文献分类法领域事实上的国家标准,国内的大型书目、检索刊物、机读数据库以及GB/T5795-2002《中国标准书号》等也都著录《中图法》分类号。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在第3版原名《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以下简称《中图法》)是我国图书馆和情报单位普遍使用的一部综合性的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编。1971年北京图书馆(现中国国家图书馆)等36个单位组成编辑组开始编制,1973年3月编成试用本,1975年10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第1版。1979年7月成立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进行修订,1980年6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第2版,1990年出版第3版,1999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4版。2010年9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第5版。

中图法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五大部类,22个基本大类,具体如下: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图书

《中图法》使用字母与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基本采用层累制编号法。《中图法》主要供大型图书馆图书分类使用。另外,为了满足计算机编目和检索的需要,2001年《中图法》第4版电子版(也称机读版)问世,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部大型综合性电子分类法。随后《中图法》网站(http://clc.nlc.gov.cn)开通,周期性发布“修订快讯”。此外,为适应不同图书信息机构及不同类型文献分类的需要,它还有几个配套版本:《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本)》和《〈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等。

(2)《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三版),简称《期刊表》(第三版)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第三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年9月)

报刊分类方法毕竟和图书不一样,所以,多年来,国内报刊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外国报刊目录中》的《报刊分类表》主要应用于60年代-80年代;第二种:利用《中图法》简本或者《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等对期刊分类的明确规定,如“-55连续出版物、期刊”和“Z综合性图书”大类中设置一组专门类目。第三种:自行编制期刊分类表。

正是由于这几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弊端和不足之处,为便于期刊的统一分类,《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编辑委员会于1985年编制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以下简称《期刊表》)。该表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和修改后,于1987年2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用于国内外期刊分类的分类表,1993年出版了该表的第二版,2012年9月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第三版。

《期刊表》(第三版)目录:

基本大类

第一版编制说明

第三版编制及使用说明

A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B哲学、宗教

C社会科学总论

D政治、法律

E军事

F经济

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H语言、文字

I文学

J艺术

K历史、地理

N自然科学总论

O数理科学和化学

P天文学、地球科学

Q生物科学

R医药、卫生

S农业科学

T工业技术

U交通运输

V航空、航天

X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Z综合性连续出版物

一、形式复分表

二、世界地区表

三、中国地区表

从表面上看,《期刊表》基本大类和《中图法》一样,也是22个基本大类,不同的就是Z大类名称改为“综合性连续出版物”以及复分表由八个减为三个(其中“形式复分表”新增),故,有人认为《期刊表》没有存在的必要,直接使用《中图法》即可。

实际上,如果真是这样,《期刊表》确实没必要存在,但当我们实际使用,或者通过《期刊表》的编制原则等,就会认识到二者之间的区别和意义。1998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的《<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表>实用指南》,该书的第二章“编制原则”通过大量实例阐明了了《期刊表》和《中图法》的不同及意义所在。还有,《期刊表》(第三版)长达45页的“第三版编制及使用说明”,分别从“指导思想和修订原则”、“修订工作进程”、“修订重点及特色”、“各大类具体修订及使用要点”这几个方面一一作了解释和说明,同样会让对《期刊表》有误解的人会发现它和《中图法》的区别和编制意义。

《期刊表》(第三版)维持了期刊表原编制体系,并尽量与中图法五版的体系结构、标记符号保持一致,满足了期刊内容综合性强与形式特殊的个性化需求,适当调整第五版的类目结构及其设置,对《期刊表》第二版作进一步充实、完善和提高。兼顾报纸分类功能,适应期刊分类排架、开架管理、浏览和检索的需要。体现文献保障原则,国家图书馆中外文期刊分类使用频率成为《期刊表》增、删、改类目的文献保障依据。

《期刊表》(第三版)共有各级类目近2000个,一般列类到三级、四级,个别类为五级。其中主表类目1500多个,附表类目460多个,约一半以上的类目有类目注释,交替类目79个。此外,《期刊表》(第三版)本着实用性原则,对一些重点类进行了局部体系结构调整,对类目注释进行规范化处理,调整、新增了交替类目,对附表相应补充新主题,增设类目或增加注释、修改类名以明确类目含义。

(二)主题标引

1.国际标准(《国会图书馆标题表》)

美国《国会图书馆标题表》(Library of Congress Subj ect Heading,以下简称LSCH)是美国国会图书馆编制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标题。1909~1914年,美国国会图书馆以本馆藏书目录为基础,编制和出版了2卷本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字典式目录用标题表》,1975年第八版改为本名,至1991年已出14版。目前,LCSH在出印刷本的同时,还发行缩微胶卷、缩微平片、计算机磁带版和光盘版。自1989年第十二版起,将每版新增删的标题单独抽印,排在前言与主表之间,以便查阅。LCSH的前言介绍各版的标题分类统计数字、发展简史、标题结构以及示范标题表等;主表由众多的规范化的标题及各类参照按字顺排列,许多标题后附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的分类号;附录是一个专门用于儿童读物的标题表。LCSH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应用最广泛的标题表,在检索语言的发展史上和当今图书馆主题编目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国会图书馆自1984年起出版《主题编目手册(标题部分)》,1991年已出至第四版,它是使用LCSH的最主要的辅助工具,其中除介绍主题编目工作的基本规定外,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各种复分标题及其使用方法。

2.国内标准(《汉语主题词表》)

《汉语主题词表》是我国第一部大型的综合性的叙词表,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北京图书馆主持,1975年开始编制,1980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共收正式叙词91158条,非叙词17410条,范畴类目分为三级。1991年自然科学部分出增订本,增补新词8221条,删除不适用词5434条。《汉语主题词表》分3卷10册:第一卷(2册)为社会科学部分,第二卷(7册)为自然科学部分,两部分均包括字顺主表、范畴索引、词族索引和英汉对照索引,第三卷为附表,包括世界各国政区名称、自然地理区划名称、组织机构名称及人物名称。《汉语主题词表》涵盖各个学科专业,收词量大,编制体例规范,对推动中国主题标引工作的开展和促进专业叙词表的编制起了重要作用。

《汉语主题词表》是一部显示主题词与词间语义关系的规范化动态性的检索语言词表。它是沟通情报文献工作者与情报用户之间的思维桥梁,是自然语言与情报系统语言之间的媒介,同时又是人与计算机之间在进行情报存储与检索方面的联系工具。《汉语主题词表 自然科学部分》,作为综合性叙词型词表,主要供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与厂矿企业情报部门、图书馆、档案馆等标识处理国内外科技文献之用;既适合用以组织计算机化情报系统的存储与检索,也适合用以组织编制手工检索的主题目录和主题索引;还可作为汉英-英汉综合科技词汇使用。

本词表作为一部大型综合性科技检索工具,收词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医学、农业、工程技术等各学科领域的主要名词术语,适合对各种科技书刊、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会议录、专利、标准以及产品样本等图书情报资料进行叙词标引与检索。由于考虑到手工检索中一般使用组配的级别有限,本词表在选定词时,对词组型主题词的数量作了适当的提高。

(三)分类主题一体化(《中国分类主题词表》)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简称《中分表》)是在《中图法》编委会的主持下,从1987年开始由全国40多个图书情报单位共同参加编制,1994年出版的一部大型文献标引工具书。它是在《中图法》(第三版)(包括《中国图书资料法》)和《汉语主题词表》(1979年版)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分类检索语言和主题检索语言兼容互换的工具。它的出版使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可以同时进行,降低了文献标引的难度和成本,提高了文献标引的质量和效率。

为了与《中图法》四版一体化标引功能相配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在2005年9月出版了《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包括印刷本和电子版。2010年,其网络版正式发布。

《中分表》目前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的信息资源组织工具,共收分类法类目52992个,主题词110837条、主题词串59738条、入口词35690条。修订后的《中分表》(二版)对初版中的分类号、类名、注释、对应的主题词及其参照关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修订,增补了新学科、新事物的主题概念,增补了自然语言形式的入口词。它和第一版一样,也包括2卷,第1卷“分类号——主题词对照表”(2册)和第2卷“主题词——分类号对照表”(4册)。其中,第1卷与其电子版内容完全相容;第2卷由于篇幅所限,省略了电子版的部分内容,如主题词英译名、名称主题词、类目对应的出题词串,并在主题词款目中不设“属”和“分”项,而在族首词下采用等级关系全显示。

所有版本:

(1)印刷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9月

意义:是我国第一部非常成功的分类主题对照索引式一体化词表,也是中文文献资源拿主题标引事实上的国内标准。

《<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及其电子版手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8月;

意义:是应用《中分表》进行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和检索的规范指南,是文献资源知识组织人员的必备工具。

(2)电子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电子版2005年

意义:实现了正式意义上的分类主题一体化标引和检索,并为实现机助标引和自动标引提供了知识库和应用接口。

(3)网络版:《中国分类主题词表》(第二版)网络版2010年

意义:将实现一系列新功能:(a)用户可通过网络获得《中分表》最新版本数据;(b)用户可通过《中分表》语义浏览界面向类似OPAC的检索系统获得主题检索(包括分类检索)服务,实现联机检索目录(Web OPAC);(c)能满足可更新扩展的实用分类体系(知识本体)的建设需求;(d)通过授权下载数据库和管理系统(MARCXML转换格式),为网络、专业用户、多语种用户服务;(e)提供友好的可视化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