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原则
(一)防治结合,源头控制
坚持环保优先、预防为主,按照“不欠新账、多还旧账”的要求,切实加大现有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农村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准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加快实施各项农村环境污染整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促进农村污染减排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从源头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于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村镇生活污染、工矿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土壤污染、面源污染等问题,应区分污染类型和特点,重点建立污染的事前预防机制,通过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进行综合治理。
(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
农村环境保护涉及面极广,要将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农业污染防治与农村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应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协调推进。农村环境问题成因复杂,许多历史遗留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必须进行近远期、区域间的统筹规划,优先解决影响面大、矛盾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特别是危害群众健康最为直接的饮水安全、工农业生产污染、生活污染问题。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治理经验与技术,选取典型地区,开展污染防治试点、示范,为同类地区开展农村环保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实现区域整体推进。
(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按照区域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如平原、丘陵山区、偏远山区等)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农村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在经济发达的乡镇,加大治污力度,实行环境优先战略,巩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成果,加大农村生态示范创建力度,重点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政府加大投入,采取分区分片统一配置和分散处置相结合的原则,重点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与环保能力建设。
(四)依托村庄,以奖促治
各类问题的治理以村庄作为基本单元,通过综合措施运用和资金集中投入,力求较短时间内有效解决村庄饮水安全、畜禽养殖污染等突出问题,改善村庄环境状况。针对严重危及农村居民健康、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采取有力措施集中进行整治,对经过整治问题得到解决的村庄,进行“以奖促治”、“以考促治”,逐步引导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全面展开。
(五)依靠科技,创新机制
加强农村环保适用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重点开发低成本、有效实用的环保新技术,积极探索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治理技术与经验,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以技术创新促进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积极创新农村环境管理政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优化整合各类财政资金,探索推广各种有效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和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运行模式,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的运行机制。
(六)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政府保护农村环境的责任。各级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环保的支持力度,制定有利于农村环保工作的政策。维护农民环境权益,加强农民环保教育,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农村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