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湖北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湖北省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做法和成效

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力量的发挥靠推广。强健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发挥湖北省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建设农业强省,实现“六个全国领先”目标的重要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事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为主体、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农业企业、合作组织和规模经营大户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格局,在体制机制上进行了积极创新,探索多种多样的服务形式,不断提高保障水平、提升服务能力,为实现湖北省粮食“八连增”、油料产量17年居全国之首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初步形成“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格局

从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主体及其活动的目的和性质来看,全省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有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和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三大类型。

1.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是主体力量

全省建成了省级推广机构、县市区推广部门和乡镇农业推广组织三级推广网络,担负着农技推广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益性服务职能。目前,全省设有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农村能源技术推广机构4812个。其中省级13个,市州级136个,县级866个,乡镇级3797个。县乡五个行业农技推广机构实有人数23449人,其中县级9449人(种植业3842人、畜牧业3610人、水产业599人、农机化971人、农村能源427人),乡镇和区域性推广人员14000人(种植业4889人、畜牧业5126人、水产业723人、农机化2162人、农村能源1100人)。

2.各类社会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是重要参与力量

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社会各界的科技人员通过合作、无偿或微利方式,积极参与和提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以技术、基地、资金、市场为纽带与推广部门、涉农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科技人员、机关干部以及社会组织以组织和个人名义到农村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各种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作社加农户的方式,大力推动品种的改良和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以及一些科技示范园区、场通过示范推广服务等等。据统计,近几年湖北省约有3万多人参与各种形式的技术承包活动,其中:机关干部6000人,技术人员8000人,农民技术员1万多人。全省创办各类科技示范园(场)300;建立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8900多个,会员15万人,农机专业合作社1360个,从业人员2.6万人,农机大户16万多户,农机经纪人1万多人。

3.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是重要补充

比较典型的是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的订单推广服务。这种形式是以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民共同参与而联结成的一种经济联合体,“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行订单生产。企业对基地农户有明确的承诺,提供全程服务,包括品种、生产资料、新技术推广等。如大冶市福润公司成立肉鸡养殖服务中心,带领当地农户发展养殖业,并配备雄厚的技术力量,将技术服务工作向前推移。从投苗前的准备工作开始就安排技术员驻场·2·指导,大大减少养殖户的养殖风险。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是以农资生产厂家为主体的农资推广服务。服务于农业的农资生产厂家,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间接供货发展为间接供货和直接供货相结合,经营销售和推广服务相结合,向农民直接提供生产资料,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二)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

2003年以来,湖北省大力探索公益性服务多种实现形式,在全国率先实施包括农技推广站所在内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建立了农技推广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从调查来看,大家普遍认为,此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1.精简了人员,提高了效率

这次改革最成功的地方就是使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实现了瘦身。由于长期积累形成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有人吃饭无人干事的“大锅饭”等现象,通过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富余人员的分流问题,人员包袱大大减轻。改革后,全省基层农技人员总数为14000人,与改革前相比,减少了67%。承担的农技推广服务内容有所增加,服务质量大为提高。

2.精干了队伍,提升了素质

改革之前,由于基层农技推广筹资渠道单一,经费困难,运转艰难,人心涣散,基本上处于瘫痪和半瘫痪状态。通过改革,在精简人员的同时,大幅度增加投入,提升了农技人员的保障水平,稳定了农业推广队伍,并通过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等方式,队伍整体素质得到大幅提升。与改革前比,上岗人员中具有大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由不到40%上升到75%,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由11%上升到31%,其中富有工作经验和业务能力的农技人员占绝大多数。

3.增加了经费,加强了保障

近几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以钱养事”经费6亿元,按照省里文件规定,其中农业以钱养事经费占80%,达到了4.8亿元,加上县(市、区)一级应预算安排养事经费9000万元,省县两级财政共安排近6亿元用于农业公益性服务,平均每个乡镇50多万元,比改革前大幅增加。这些经费保障了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人员的劳动报酬,所有上岗人员都购买了养老保险,绝大部分人员参加了医保,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宜都市财政部门将“以钱养事”经费全额纳入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确保服务人员报酬的平均水平不低于所在乡镇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年平均增幅达35.3%。全市还有计划地分期分批为服务中心配置了电脑、投影仪、打印机、数码相机、手持测糖仪、水准仪、办公桌椅、汽车等办公、授课、检测等设备。基本实现一人一台电脑,一中心一套多媒体和一套专用检测、测量设备,一乡一辆农业服务车的目标。

4.创新了机制,激发了活力

改革过程中,各地基本实行了“资质认定、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用人机制和“合同管理、多方考核、绩效挂钩”的管理评价机制,这两大运行机制,确保了高素质农技人员得以上岗,增强了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农技推广人员的服务积极性得到提高,由过去的“要我服务”变为“我要服务”,做到了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在服务的范围内,农民群众对农技人员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

(三)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探索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湖北省拥有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近70家,这些涉农科研机构的成果较多,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农业大学、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各类主体主动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的主战场,探索形式多样的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为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专家大院技术推广新型模式

从2006年起,省农科院先后与20个县(市、区)签订了“院县共建”协议,实行院县共建专家大院新型推广模式。以创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利益共同体为驱动,调动各方共同参与农业技术推广的积极性,建立起“省级农科院、地方政府——县(市、区)农业局——县(市、区)农技中心、乡镇农技站——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这种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政府、农业部门、推广单位、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和农民共同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积极性,形成了“科研院所—专家大院(农技推广员)—农户”的成果快速转化通道,取得了显著成效。

2.“111”计划和“双百”计划推广服务模式

长期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先后与全省13个地(市、州),40个县(市、区)建立了紧密的农科教合作关系。2009年,学校启动了“111”计划(“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和“双百”计划(“百名教授进百企”科技支撑企业发展行动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有15个牵头对接单位组织服务团队专家近500人次分别前往湖北21个合作村(场)和60余家企业开展科技服务,与广水、孝感、秭归等地(市)签订校市、校地合作框架协议,有效推广粮、棉、油等经济作物新品种30多个,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200多项。·4·

3.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强化与农户、基地的利益链条,通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如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宜城襄大农牧公司,与襄阳、宜城、南漳等地的农民签订肉鸡养殖合同,由公司统一提供鸡苗和饲料,并对农户进行跟踪技术指导。2011年,公司生产养殖饲料30万吨,带动500多农户饲养出售肉鸡1000万羽、生猪3.6万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创利税8000万元。

4.专业合作社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一些农业合作组织通过引进先进的品种、推广先进的技术,开展技术服务。如十堰市昌洁无公害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引进蔬菜新品种30多个,确保菜农使用良种,确保用无公害名、优、特、新品种占领市场,仅此一项使每亩年产量提高1000kg以上,净增效益200余元,菜农亩平均收入达8000余元。京山县钱场镇养鸡专业合作社将全镇养鸡农户组织起来,统一制度管理、统一种苗订购、统一技术培训、统一疫病防治、统一指导产品销售,有效防控了农户养殖风险,提升了品牌价值,推动该镇蛋鸡产业快速发展。

5.科技大户农技推广服务模式

一些地方的科技大户积极采用农业技术,带领农民致富。如老河口市洪山咀办事处水果经销大户杨遂胜,依托水果协会创办仙仙果品有限公司,以“协会+公司+农户”形式,网络果农2000多户,为果农提供科技服务,年销水果5000多万斤,为果农增加收入3000多万元。

(四)提升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经过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湖北省“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服务格局初步形成,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湖北省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迅速提升,目前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60%,在全国居领先水平。在农业科技的支撑下,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2011年粮食增产14.54亿斤,实现“八连增”,比预期目标多增加10亿斤,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油菜总产连续17年全国第一,棉花、蔬菜、肉禽、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8.3%,增加1065元,增速连续两年超过城镇居民,增收额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和机械化迅速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570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19万亩,新增农机动力2200兆瓦。一批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崛起,产值突破6000亿元。湖北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总之,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是在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和富有成效的实践,不仅促进了湖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也为未来湖北省建设农业强省奠定了基础,为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湖北省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创造了条件,并为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改革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