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多见于早产儿及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上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要表现,腹部X线平片以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病理改变以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的坏死为特点,病死率高达10%~50%。
诊断要点
一、病史 有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窒息缺氧、感染、喂养不当等病史。
二、临床表现 NEC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男多于女,散发,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常在生后2~3周内发病,以2~10d为高峰,轻症只表现为腹胀及胃潴留,重者可并发败血症、肠穿孔、腹膜炎、中毒性肠麻痹等。
1.腹胀 一般最早出现并持续存在。
2.呕吐 部分患儿无呕吐,尤其是早产儿,但自胃中可抽出含胆汁或咖啡渣样胃内容物。
3.腹泻、血便 一般先有腹泻,稀水样便,每天5~6次至19余次不等,1~2d后为血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或仅于大便中带血丝,轻型病例仅大便隐血阳性。
4.全身症状 反应差、拒奶、嗜睡、精神萎靡,呼吸暂停,心率减慢,低热或体温正常,严重病例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黄疸,如病情继续进展,可并发败血症,多脏器功能不全,肠穿孔和腹膜炎,腹膜炎时腹壁可能出现轻微红肿。
三、腹部X线平片表现 腹部X线平片是确诊NEC的重要条件,可动态观察其变化,X线腹部平片对NEC最具诊断价值的是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小肠排列紊乱,肠道充气,扩张,肠腔内有多个液气平面。肠壁间距因水肿而增宽,肠壁囊样积气,表现为肠壁内密集小泡沫样透亮区。有时可见门静脉积气影,即气体从肠壁至门静脉,在肝的门脉处向肝内呈树枝状延伸,但该特征多于4h消失。气腹征提示肠穿孔,但穿孔处可被肠系膜覆盖封闭,溢出的气体被吸收,片中不一定显示。四、辅助检查
1.粪便检查 镜检可见白细胞和红细胞,潜血试验多为阳性,粪便细菌培养多阳性。
2.血常规 白细胞增高,分类有核左移,血小板多减少。
3.血培养和腹腔液培养可阳性。
4.电解质测定及血气分析 可有代谢性与呼吸性酸中毒及电解质失衡。
五、临床诊断与分型
1.诊断 同时具备以下3者可以确诊:①全身感染重度表现:体温不升、面色苍白、呼吸不平稳、心动过缓等;②胃肠道表现:胃潴留、呕吐、肉眼血尿、腹胀,肠鸣音消失;③腹部平片:肠梗阻、肠壁积气。
2.分型 改良的Bell分期标准(表1-8)。
表1-8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期
续表
六、鉴别诊断 NEC临床上应与中毒性肠麻痹、机械性小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胎粪性腹膜炎、肠梗阻、新生儿溶血症、自发性胃穿孔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原则
一、禁食 可疑NEC患儿禁食1~2d,对确诊NEC患儿,轻症禁食3~4d,重症7~10d或更长。待腹胀呕吐消失,大便潜血转阴,临床一般情况明显好转后开奶。以小量(5~10毫升/次)开始,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加量,不可开奶过早或增奶过快,如有残奶则不加量或降至前一次量,如加奶后症状复发,需再禁食。
二、胃肠减压 禁食期间常同时胃管持续减压。
三、抗感染 根据血、粪细菌培养给以抗生素治疗,初选用广谱可覆盖需氧,厌氧菌的抗生素,如氨苄西林舒巴坦钠、三代头孢、甲硝唑、碳青霉烯类等。疗程7~10d,重症14d甚至更长。
四、补充液体,维持营养 静脉补液保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同时尽量提供足量热卡。禁食期间应给予肠外静脉营养维持,液体120~150ml/kg,热能从209kJ/kg(50kcal/kg)开始,逐渐增加到418~503kJ/kg(100~120kcal/kg),同时注意补充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维生素,必要时输鲜血、血浆或丙种球蛋白。
五、其他对症治疗 吸氧、保温、纠正贫血及休克等。
六、手术治疗 凡气腹,腹腔积液经内科积极治疗后,病情仍恶化和腹部出现包块者,明显腹膜炎,肠坏死,肠穿孔均应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