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湖北名茶特别介绍
(一)采花毛尖
1. 采花毛尖生产的地理环境
绿珠牌采花毛尖茶是湖北省十大名茶之首,产于鄂西南大山区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一带。这里山势巍峨,奇丽壮观,山峦起伏,河流交错。地形东低西高,海拔最低311m,最高峰白溢寨海拔2320m。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可见万里长江犹如白龙东下。俯瞰四野,无山不绿,无坡不茶,无峰不景。映入眼帘的是“双月堰映出两轮月”,“白鹤井水泡茶白鹤飞”,“山寨炎夏的暑天冰窟”以及“满银沟”、“天生桥”、“金盆打水”、“银盆栽花”等10多处胜景。它们点缀在林、茶之中,茶、林、景交相互映,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山水画。茶树多生长在海拔400~1200m 之间的林间山地之中。这里山青水秀,终年云雾缭绕,林木繁茂,泉水长流,年均气温13.1℃,年降雨量 1500mm,年日照时数 1554.9 小时,日照率35%,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适中,空气相对湿度大,漫射光多,昼夜温差大,属典型的高山云雾气候;且土壤肥沃,土层疏松,系页岩、泥质岩和部分碳酸盐岩发育而成黄质和沙质壤土,有机质丰富。pH值4.5~6.5,是生产名茶最优越的生态环境。
2. 采花毛尖的历史发展轨迹
五峰产茶历史悠久,是历史上名优绿茶和宜红工夫茶(简称宜红茶)的主产茶区。史料记载,16世纪初茶区农民种茶、饮茶已相当普遍,茶叶制作已相当发达。据著于1573-1620年的《田氏家言卷之十》的《茶墅》诗曰:“年时落拓苦飘零,论茗闲翻陆羽经,霞外独赏忘世味,丛中深构避喧亭。”如实地记载五峰茶农谨遵茶圣陆羽教诲,从事茶叶生产并不断探索创新的历史;又据1704年(康熙四十二年),《容美土司史料》的《采茶歌》道:“采茶去,去入云山最深处……年年常作采茶人,飞逢双宾衣褴褛,采茶归去不自尝,妇姑烘焙终朝忙,须庚盛得青满筐,谁其贩者湖南商”,则反映了茶农辛勤劳动的景况。
据1858年《长乐县志》卷十二述:“邑属等处俱产茶,每于 3月,有茶之家妇女俱出采茶,清明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采者为谷雨茶,并有白毛尖,茸勾(萌勾)等名茶”。这证明,五峰至少在150年前就能制作出高档名茶并作为贡茶进贡皇帝。土司田泰斗曾做诗曰:“双手捧着顶天柱,文武官员尽低头,万颗珍珠一碗水,呼吸长江水倒流。”
据考证,清道光年前后,是五峰茶叶发展盛期。这时,广东茶商林志成、钧大福、泰和合等商人,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采花、水尽司、渔洋关等地设立茶号,精制红茶出口。茶商林志成,为把生意做大,方便运茶出山,投入巨资在采花修筑骡马运道,至今这条骡马道仍是采花人徒步的人行要道。
据1943年湖北省建设厅《复兴五峰茶叶计划书》记载:“查五峰为鄂西重要茶区,所产茶曰‘宜红’,昔日远销国外,颇有声誉。”事实上,当时的五峰茶主要是采花茶。早在200年前,英、俄茶商远涉重洋,在采花设茶号、办茶庄、做茶生意。至今五峰绿珠采花毛尖茶叶有限公司仍保存有“英商宝顺合茶庄”的烫金牌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峰采花茶业得到更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名茶基地建设速度加快,名优茶的研制和开发也随之兴起。20世纪80年代,由县乡科技人员与采花中心茶站职工合作组成的技术攻关小组,根据历史“白毛尖”名茶词义,吸取传统工艺之精华并与现代先进技术相结合,对毛尖茶进行恢复和研制。经过多年反复试验、研究,取得成功。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祖生教授,欣然挥笔书写茶名“采花毛尖”四个大字。其品质特点是:条索细秀均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3. 采花毛尖的获奖情况
1991-1994年:采花毛尖参加省市名茶鉴评,分获省级一、二等奖,省“消费者满意”金杯奖和“三峡十大名茶”称号。
1995-1996年:分获省“名优茶”优质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湖北“鄂茶杯”金奖;宜昌市免检产品和宜昌市“十大名茶”称号。
1997年:分获湖北省“十大名茶精品”称号;第二届“鄂茶杯”省“工业精品名牌”优秀奖;中国绿色食品标志和第三届中国农业博览会认定的“国家名牌产品”称号。
1998-1999年:被宜昌市人民政府推荐为茶类唯一名牌产品,获市政府科技创新一等奖;湖北省十大名茶;湖北第三届“鄂茶杯”金奖;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名牌产品;先后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和有机茶质量认证。
2004年:获湖北省首届十五佳有机名茶称号;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连续四年全面抽检为合格产品;绿珠牌商标获湖北省著名商标。
2006年以来:先后获“中国名牌农产品”、“湖北名茶第一品牌”等称号。
4. 采花毛尖的等级和工艺流程
1)采花毛尖的等级
共分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极品是以全芽为原料;特级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为2.5cm;一级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二级为一芽二叶。
2)采花毛尖的制作工艺
鲜叶采回后,及时摊放在清洁无异味的竹席上,经5~6小时后付制。其工艺流程为杀青、揉捻、打毛火、整形和足干5道工序。
(1)杀青:使用五峰茶机厂生产的八方复干机(转速为每分钟24~26转),温度160~180℃,投叶量3~4kg,经3~4分钟后,温度降至100~90℃。再杀青3~4分钟,至茶叶含水量达58%~60%时,下机摊凉。
(2)揉捻:使用35、40型揉捻机,以轻揉为主,中间适当加压,时间15~20分钟,揉到茶叶基本成形为适度。
(3)毛火(初干):使用八方复干机,滚筒温度为100~120℃,投叶量为3~4kg,滚筒4分钟后,温度降到80~70℃,再滚炒10~12分钟,以感觉有刺后感时为度,下灶摊凉。
(4)整形:使用100cm×200cm 的铝板蒸汽平台灶,以手工进行加工,铝板温度80~90℃,每手投时量为0.3~0.4kg。采用抓、理、搓、抖 4 种手法交替使用。当白毫显露至茶叶含水量降到10%左右时,下灶摊凉。
(5)足干:使用当地毡毛炕,以木炭为原料,炕上先铺一层细纱布,再撒茶烘焙,温度80~60℃,先高后低,历经15~20分钟左右,烘至茶叶含水量在5%左右时下炕,经摊凉,去大茶、黄片、杂物、筛出碎末,再分级包装、保管或出售。
5. 采花毛尖的品质特征及销售
采花毛尖的品质特征是外形细秀匀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内质香高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鲜活。
采花毛尖茶问世以来,出了山门,进了省城,到了深圳,上了北京,跃出了国门。已在宜昌三峡、武汉、长沙、上海等13个省市建立了销售网点和茶庄。全乡已建成无性系福鼎大白茶、五峰大叶早茶等良种名优生产基地13.33km2,形成了以五峰绿珠采花毛尖茶叶有限公司为重点的龙头企业,年产量达到500000kg以上,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在发展,产品不断创新,新极品绿珠采花毛尖王已获国家专利产品,每千克销价2850元,畅销国内外。
(二)恩施玉露
恩施玉露,属针形蒸青绿茶类,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外形,独树一帜,被列为全国传统历史名茶之一和“湖北第一历史名茶”。
1. 恩施玉露的生产环境
恩施玉露的主产地五峰山位于恩施市东郊,巍峨奇特的五座峰骈联,倚江崛起。山下为滔滔清江环抱,这里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青色砂质壤土,土层深厚肥沃,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能促进茶树健壮生长,而且增强氮素代谢作用。茶树茶叶的叶绿素、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和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质软色绿,是制作色、香、味、形俱佳的玉露茶的上好原料。
2. 恩施玉露的历史发展轨迹
恩施玉露,主要产于恩施市五峰山一带,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在恩施芭蕉黄连溪有一兰姓茶商,垒灶研制,其焙茶炉灶,与今日之玉露茶焙炉极为相似。所制茶叶,外形紧圆、挺直、色绿、珍贵如玉,故称“玉露”。到晚清至民国初期,为茶叶发展兴盛时期。1936年,湖北省民生公司管茶官杨润之,在相毗邻的宣恩庆阳坝设厂制茶,并改锅炒杀青为蒸青,其茶不但茶之汤色、叶底绿亮,香鲜味爽,而且使外形色泽油润翠绿,毫白如玉,格外显露,故改名为“玉露”。与此同时,有茶商王乃赓亦来此增设“更生茶厂”与其竞争,杨润之便于1937年率茶叶技工杨义茂迁移恩施城关五峰山募工另辟一厂。从恩施县“典印官”手中接管了茶园和原制茶设备,改银针、瓜片、菊花开茶为玉露焙制。因五峰山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产鲜叶自然品质优异,加之做工日益改进,其产品品质远胜庆阳,再加上交通方便,使“玉露”先后远销恩施、襄樊、光化、豫西等地。1945年外销日本,从此“恩施玉露”扬名于世。日本茶人1995年到恩施对“玉露”茶溯源考察后题词:“恩施玉露,温古知新。”
3. 恩施玉露的生产工艺
高级玉露要求采摘叶色浓绿的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随采随蒸,快速焙制。其传统加工工艺为: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手法为:搂、搓、端、扎)、拣选7大步骤。
(1)蒸青:是利用蒸汽高温破坏酶的活性,制止多酚类的氧化,以形成玉露外形和茶汤、叶底特有的绿色。要求:“高温、薄摊、短时、快速。”
(2)扇干水气:骤降叶温是造成玉露特有香味的重要措施。
(3)铲头毛火(又叫抖水气):是将扇干水气的茶叶放在120℃左右的焙炉上进一步蒸发水分,并达到叶色油绿,梗脉略黄且出现“鸡皮皱纹”,芽梢显白毫,手握不黏,亦不成团的程度,即“散子”。铲时两人相对站立密切配合,动作协调,两掌微弯曲,掌心相对,将茶叶如捧球一样,左右来回推揉翻动。
(4)揉捻:与其他茶类一样,目的在于卷紧条索,为形成玉露茶紧、细、圆、直、光的外形奠定基础,只是其程度较其他茶类略轻,细胞破坏达45%左右,其手法分为“巡转揉”和对揉。
(5)铲二毛火:目的在于继续蒸发水分,初步整理茶叶形状,为整形上光奠定基础。用铲的手法完成,手法与头毛火相同,只是其活动更为敏捷,扫时更勤,以叶色泽油黑、滋润光滑,梗呈黄绿色,手捏柔软而不刺手为度。
(6)整形上光(又称搓条上光):它是形成玉露紧细、圆整、挺直、光滑的关键。全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采用5大手法联合运用。
第一阶段:采用悬手搓的手法,把0.8~1kg的铲二毛火后的原料,放在70~80℃的焙炉上搓揉。具体操作手法是:两手心相对,大拇指朝上翘起,4指并拢微弯,构成圆筒状,捧起茶叶离炉面16.5~20cm 搓制,如此反复,待搓到茶条呈圆柱状,色泽油绿,约7成干时即进入下一阶段。
第二阶段:目的在于蒸发水分,固定外形采用搂、搓、端、抽(或扎)4大手法,更换交替,直至干燥为止。
(7)拣选:拣出杂叶,最后成为高级玉露茶。
4. 恩施玉露的品质特征
玉露的独特风格,是由其精细的采摘和特殊的工艺产生的,其品质特点是:外形条索紧圆、光滑、挺直、显毫、色泽苍翠油润,茶汤嫩绿、清澈、明亮,香气清爽,滋味甘醇,叶底嫩绿明亮匀齐。观其形赏心悦目,饮其汤沁人心脾。以清明节前,在晴天午前采摘,精工焙制,取其细嫩者,有如名贵之宝玉,定名“松针”,为玉露之极品。
(三)鹤峰翠泉茶
翠泉牌鹤峰茶,属条形烘青绿茶类。产于湖北省鹤峰县翠泉茶叶有限公司(绿林茶场),因茶区山林碧绿苍翠而得名。
1. 鹤峰翠泉茶的生产环境
鹤峰翠泉茶的主产地在鹤峰县中营乡一带,属于高山地茶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云雾缠绕,没有任何工业污染,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尤其是鹤峰茶区土壤含硒丰富,全县有52.67km2 茶园分布于富硒地带,年产天然富硒茶达4000000kg。据中国茶科所、浙江农业大学硒研究室检测,鹤峰茶叶平均含硒量为0.25~0.75mg/kg,属人体需要的适宜范围,被专家命名为“天然富硒茶”。全县现有茶园总面积70km2,年产茶5800000kg,被誉为“湖北茶叶第一县”、“中国最大富硒茶基地县”。
2. 鹤峰翠泉茶的历史发展轨迹
鹤峰县地处武陵山区,是驰名中外的“宜红茶”主产地。据《鹤峰县志》记载:“容美贡茗,遍地生植……”;又据《容美土司史料》记载:“每于三月,有茶之家妇女大小俱出采茶。清明采者为雨前细茶,谷雨采者为谷雨细茶,并有白毛尖、萌勾或茸勾……”。早在明清时期,鹤峰茶叶就被当作贡品称之为“皇后茶”。
1994年,鹤峰县绿林茶场开始创制“绿林翠峰”名茶,当年在湖北省和全国“陆羽杯”名优茶评比中获得大奖,一举成名。2004年,绿林茶场改制成为鹤峰县翠泉茶业有限公司,其产品“绿林翠峰”改名为“翠泉牌鹤峰茶”。公司是湖北茶叶十强企业,产品连续三届评为湖北十大名茶。
3. 鹤峰翠泉茶的生产工艺
创建于1993年的鹤峰县绿林茶场,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富硒老茶区北佳镇,该镇拥有茶园近万亩,年产茶500000kg以上。绿林茶场改制成立翠泉公司后,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起了名优茶加工厂和良种茶园地,现有名茶、优质茶生产线各1条,生产基地15km2,加工厂房1800m2、名优茶机械60台(件),新建的名优茶冷藏保鲜库,一次可贮茶3000kg。1994年创制成功绿林翠峰名茶(翠泉牌鹤峰茶),经过近几年的探索,现已发展成为机械化生产系列产品,包括名茶、优质茶(烘青)、炒青等。注册商标“翠泉”牌。该茶以每年春季采制为主,特级选用健壮色绿的芽头为原料,1~3级(烘青)选用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的鲜叶为原料,4级(炒青)以一芽二、三叶普通鲜叶为原料。鲜叶采摘选择晴天上午或阴天进行,不采雨水叶、露水叶、紫色芽叶,鲜叶在室内竹席上摊放3~5小时再付制。其加工工艺流程,名茶:杀青→揉捻→烘二青→复揉→烘三青→整形提毫→烘干;烘青:杀青→揉捻→烘二青→复揉→烘干;炒青:杀青→揉捻→干燥。产品包装分 50g、100g、200g、250g等4种,经严格质检后入库或销售。
4. 鹤峰翠泉茶的品质特征
鹤峰翠泉茶的特征:条索紧细圆直,色泽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美醇厚,叶底嫩绿匀整。曾获湖北省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中国“陆羽杯”名优茶评比金奖、首届“鄂茶杯”名优茶评比金奖,1998年获“中国国际名茶推荐产品”称号;1999年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2003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名牌产品,2004年获湖北首届十五佳有机名茶称号。2006年以来再次获“湖北十大名茶”、“湖北名牌产品”等荣誉。产品销往武汉、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著名茶叶专家、浙江大学茶学系博士生导师刘祖生教授在品饮此茶后挥笔题词:“中国鹤峰,盛产名茶;香高味醇,名气全球”。
(四)英山云雾茶
1. 英山云雾茶的生产环境
“山连吴楚千重浪,水界江淮九曲胀。不尽烟云迷古道,无边林木挂斜阳。”这是游人登上海拔1729m 的大别山脉主峰天堂寨后,对它雄伟壮丽的景观留下的感慨。天堂寨山青水秀、古木参天,起伏的山峦既像咆哮雄狮,又像妙龄少女,横卧在英山县的西北与罗田、金寨两县接壤处。攀其峰北可遥望中原的千里平川,南可远瞻长江天堑,寨下的英山县境内群山竞舞,雾海茫茫,绿树婆娑,鸟语花香。英山县国营长冲茶场的千亩高产茶园,宛如一条“青龙”静卧在崇山峻岭之间,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英山茶乡。这里山青水秀,气候温和,具有茶树生长的良好生态环境,该场生产的“长冲牌”英山云雾茶,以其风韵独特、别具一格的品质而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成为闻名遐迩的知名品牌。
2. 英山云雾茶的历史发展轨迹
英山产茶历史源远流长,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大别山的村民遭受了一场大灾难。先是洪水泛滥,后又久旱不雨,瘟疫流行,村民饿死、病死无数。住在天堂寨上的挖药人吴常,心急如焚,束手无策。一夜,吴常辗转难眠,时过半夜他梦见一位绿衣少女在窗外对他说话,说她是王母娘娘随驾茗侍,是奉王母娘娘之命前来向他传旨:在天堂寨上有龙泉一眼,泉边有一片半人高的茶树,乃是天上太上老君所植,日出时你可采其芽叶,午后焙制成茗,有此茗村民便可得救矣!吴常醒来半信半疑,因救人心切,决定一试,第二天拂晓他便匆匆上路,上山寻找龙泉和茶树。吴常一连在山上转了2天,终于在一团紫气升腾的山坡上,找到了龙泉和茶树。他按照仙姑指点,每天日出采叶,午后焙之,直到把那片茶树的芽叶采完,熬成茶汤,以解救村民。果然,生命垂危的病人,只要服茗数日,病魔即除。
据县志记载,早在唐代,英山生产的“团黄”、“蕲门”就与安徽霍山的“黄芽”同称“淮南三茗”,作为贡品运往长安。如今,英山县的茶叶已从天堂寨泉边那块茶园发展到全县11个乡镇,309个村,几乎是村村有茶场,处处飘茶香。全县现有茶园80km2,年产茶达到1150万kg,是农业部授予的“中国茶叶之乡”,其规模位居全省第一,进入全国四强,初步形成了以国营长冲茶场为龙头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格局。茶叶已成为全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3. 英山云雾茶的生产工艺
英山云雾茶选料讲究,制作精细。根据茶芽生育的特性,按不同展叶期采摘的不同嫩度的原料,分别制成3个品级。即:春笋、春蕊、春茗。春笋属全芽茶,是其中的极品;春蕊的原料为一芽一叶初展,是其中的第二个档次;春茗的原料为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是其中的普通级。如此分期、分批按各自要求的原料标准采摘和各自要求的工艺进行加工。该茶的制作,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流程严谨,方法容易掌握的特点。在设备上,一般茶场只要配置若干口“龙井锅”就能生产;在工艺上,只要把握住摊青、杀青、揉捻、炒二青、烘干等几个工序上的技术指标,环环扣紧,一气呵成,就能做出好茶;在方法上,对高档产品(春笋、春蕊)采用手工操作,以保持名茶独有的品质风格,对普通级(春茗)可采用半机械、半手工的制作方法,以提高工效、降低成本、增加批量。
4. 英山云雾茶的品质特征
英山云雾茶属条形烘青绿茶,其品质特点(春笋)是,外形条索挺直显毫,色泽翠绿光润,内质香气清鲜,汤色翠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回甘,叶底芽壮肥嫩,翠绿明亮。从1990年开始,该茶多次荣获“中茶杯”、“鄂茶杯”、“陆羽杯”金奖,1999年被评为湖北十大名茶,2003年荣获湖北省人民政府名牌产品称号。在第十一届中国英山茶叶节上,500g极品英山云雾茶拍卖成交价达2.6万元。2001年3月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属安全、优质、营养的保健饮品,产品畅销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成为茶中精品。
(五)峡州碧峰
1. 峡州碧峰的生产环境
峡州碧峰茶产于长江西陵峡两岸的半高山茶区,这里山川秀丽,碧峰林立,云雾弥漫;有千丈深谷,瀑布高悬;气候温和,空气湿润,土壤肥沃,林木葱郁的特点,年均温16.6℃,平均日照1669.3小时,平均降雨1177.34mm,无霜期平均271.9天,水热条件十分优越,植茶土壤多为花岗岩分化的沙质壤土,pH值为4.5~6,土层深厚疏松肥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种茶的适宜区。
宜昌古称夷陵,又名峡州,古往今来,峡州茶驰名神州。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在茶经中注道:“山南、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将峡州茶列为上品。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当代茶圣吴觉农教授在乘船路过西陵峡时曾赞道:“山川秀丽,当有名茶!”
明代诗人田钧的《夷陵竹枝词》赞咏峡州风光名胜时写到,“仙人桥上白云封,仙人桥下水汹汹,行舟过此停桡问,不见仙人空碧峰。”峡州碧峰名源于此,将峡州秀丽的风光融入品质超群的茶中,茶景相融。
2. 峡州碧峰的生产工艺和品质特征
峡州碧峰茶属半炒半烘条形绿茶,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秀显毫,色泽翠绿油润,内质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其加工工艺为:采摘、摊青、杀青、摊凉、初揉、初干、复揉理条,足干提毫,精制定级等。
峡州碧峰茶由宜昌峡州碧峰茶叶公司(原宜昌县西陵茶叶公司)生产及商标注册。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部优”产品称号,1995-1997年,获得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和名牌产品认可;1997年获湖北“十佳”名茶精品。产品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