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流域自然特征
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处北纬25°~32°、东经82°~97°,位于不同的气候区。西藏境内的流域海拔高程为4000~5000m,河水由融雪和降雨补给。印度—不丹—孟加拉国境内的河水则完全来自降雨,各地区降雨量都不相同。一些地区盛行季风,位于西南季风的路径上;而其他一些地区,季风路径被丘陵阻隔,形成了雨幕区。地形对季风降雨量的分布有很重要的影响。
西南季风气候始于6月初,止于10月初。雷雨和阵雨常出现在4月中旬到5月的季风前期。流域年平均降雨量大约为2300mm(不包括中国和不丹)。年平均降雨量区域变化很大,南部支流格皮利河流域不足1750mm,北部迪汉河流域却高达2600mm。在一些低洼地带,一些年份的实测年降雨量高达4000mm。约80%的降雨量出现在6~10月的季风期。
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支流的来水主要是季风降雨和融雪形成的径流。通常,如果所有的支流同时下雨,布拉马普特拉河全流域将发生大洪水。在古瓦哈蒂下游10km的班度,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2794m3/s,最小洪峰流量1757m3/s,相应的水位变幅为9m。
迪邦河和鲁希特河汇合之后,布拉马普特拉河干流接纳了来自阿萨姆河谷北岸的20条支流和南岸的13条支流。北岸支流坡陡,呈辫状,水浅,输沙量大。南岸支流坡缓,蜿蜒曲折,水深,输沙量小。布拉马普特拉河大部分河段呈辫状,河道较宽,即使在狭窄的阿萨姆河谷,河宽也有6~19km。
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干流以北的丘陵是由喜马拉雅山脉较年轻的第三纪岩组组成,而南岸阿萨姆邦和梅加拉亚邦境内呈东西走向的丘陵则由较古老的太古代岩组组成。
流域东北部是地震最活跃区域,震级最大。过去100年里共发生过两次大地震,一次在1897年,另一次在1950年,均超过了里氏8级。1950年地震为里氏8.7级,对河谷,尤其是阿萨姆上游河谷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地震导致布拉马普特拉河及一些支流的地貌发生了巨变,科博和迪布鲁格尔处河床高程抬升了3m,在随后几年里,河流输沙量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