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鸟的美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观鸟的由来与发展

鸟、自然与人

鸟,是飞翔的精灵!

人们对鸟最初和最深的印象,是绝大多数鸟类都会飞行。正是鸟的这种特性,使它充满了神秘感,人们往往对它是可望而不可即。

在自然界,鸟是所有脊椎动物中外形最美丽,声音最悦耳,最深受人们喜爱的野生动物之一。从冰天雪地的两极,到世界屋脊,从波涛汹涌的海洋,到茂密的丛林,从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烟稠密的城市,几乎都有鸟类的踪迹。

鸟的种类很多,在脊椎动物中仅次于鱼类。目前自然界中为人所知的鸟类一共有9000多种,估计有1000亿只。据统计,我国现有野生鸟类1450余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14%,其中我国特有种69种。

与其他陆生脊椎动物相比,鸟是一个拥有很多独特生理特点的种类。不同种类的鸟在体积、形状、颜色以及生活习性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型最大的要数鸵鸟,它是鸟中的“巨人”。非洲鸵鸟体高可达2.75米,最重的可达165.5千克。体型最小的吸蜜蜂鸟(Mellisuga helenae)体长只有50毫米左右,体重约2克。

鸟能飞翔,但并不是所有的鸟都可以飞起来。比如鸵鸟双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没有龙骨突起,不能飞翔。企鹅则是退化了的海鸟,双翅变成鳍状,失去了飞翔能力,却学会了游泳。在会飞的鸟中,飞得最高的要算秃鹫,飞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飞行最快的是苍鹰,短距离飞行最快时速可达600多千米。飞行距离最长的则是燕鸥,可从南极飞到遥远的北极,行程约1.76万千米。

亿万年的进化,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习性各异的鸟类,它们的大多数是杂食性,在大自然的食物链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每年春天和秋天,许多鸟类都会成群结队地迁徙。它们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飞行,或是从营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从越冬地返回营巢地。每当大地回春,鸟类便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求爱、营巢、生殖、孵卵和育雏等生命周期。

鸟是人类的朋友,千百年来它们便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守护者。

鸟类多数以昆虫为食,是农田、果园中各种害虫的天敌和克星。我国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研究:大山雀的主要食物是对森林和农作物有害的昆虫。一对大山雀在哺育幼鸟期间,每天可啄食昆虫300~500只,大山雀的繁殖周期通常为16天,也就是说,一对大山雀在一个繁殖周期里可以消灭数千只害虫。

还有猫头鹰和老鹰等猛禽,它们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一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

红头长尾山雀

一些以植物种子为食的鸟类,则担当了植物繁衍的传播者。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道后,在泥土中更容易萌发。蜂鸟、食蜜鸟、太阳鸟、啄花鸟、绣眼鸟等嗜食花蜜的鸟类,对有花植物的授粉有明显作用。

自然界中的鸟种近万,数以千亿计,可想而知,它们对人类的贡献的确是难以估计的。

鸟儿也是人类的老师,它们给人类带来了许多启示:人们看到天空中的飞鸟,想到了可以制造一种能把人带到天空中的机器,从而发明了飞机;老鹰的眼睛异常敏锐,启发人们研究对运动目标敏感、调节迅速,能准确无误地识别目标的人工鹰眼;鸟类的迁徙的特性,启示人们依靠辨认太阳的位置,星星的方位,感觉地球磁场的变化,利用地球的重力场等制造导航设备;时装设计师们看到鸟儿羽毛的色彩与搭配,产生了许多设计的灵感。在现代仿生学中,鸟儿是人类的老师。

鸟类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们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只有生物种类和数量足够的多,这个生态系统才是稳定的。鸟类因其种类和数量的巨大,在维护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没有这些鸟类,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必然受到干扰。

集群的白头鹎 鸟类是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据统计,自人类出现以来,平均每83年就有一种鸟类消失。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大规模开发,给鸟类的生存带来极大的威胁。森林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可是目前地球上的森林仍以每年110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使许多鸟类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河岸滩地、湖汊池塘是多种禽鸟的良好栖息、繁殖场所,不适当的垦滩造地和围湖造田,破坏了涉禽、游禽的生存环境。湿地的消失,使很多水禽丧失了栖息地。

环境污染和人为的捕杀也极大地危害着鸟类。

鸟类的减少,最终受害的是人类自己。因此,关注鸟儿,就是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关心我们自己的家园。

为了改变鸟类日益减少和许多珍禽濒临灭绝的境况,世界许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制定法规,缔结了40多个国际保护鸟类的协定和公约,重要的有:《国际重要湿地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湿地公约》《野生动物迁徙物种保护公约》等。

从1982年开始,我国各级林业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持续不断地每年开展“爱鸟周”科普宣传活动,“爱鸟周”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与之相配合的观鸟、爱鸟和护鸟活动,也成为当代新的风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爱鸟周”已经成为人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

小贴士:

我国“爱鸟周”的由来

为开展爱鸟护鸟的宣传教育,1981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出了批转林业部等部门“关于加强鸟类保护,执行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的请示”的通知,建议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作出规定,在每年的4月至5月初确定一个星期为爱鸟周。据此,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规定了自己的爱鸟周。从1982年起,我国各地每年都开展爱鸟周活动,在爱鸟周期间,积极开展各种宣传教育和保护鸟类的活动。

爱鸟先驱——奥杜邦

谈到爱鸟,不能不提到一位美国人,他就是奥杜邦(Audubon 1785—1851)。奥杜邦这个名字在世界上流传很广,一提到他,人们就会联想到爱鸟,联想起环境保护。

奥杜邦出生于海地,生长于法国,后随父亲移民到美国费城。他曾说在法国时他在法国著名画家大卫的指导下学习过绘画,而他家的邻居是一位有名的博物学家,因此使他在爱好生物和绘画艺术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到美国后,他开始研究鸟类的习性,仔细观察它们,并且将它们画下来。他的绘画与此前欧洲和北美的画家不同,他以严谨的写实性和科学态度作画。他往往将鸟射杀下来,然后用绳子将被猎杀的鸟儿摆出它们活着的样子,再进行创作。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他甚至用1∶1的比例来绘画,画出的鸟儿都是真实的尺寸,每幅画上都配上了与鸟儿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背景。

经过多年的观察与创作,奥杜邦打算出版他的作品,但是在美国却没有人愿意资助他,而他自己也没有钱。于是,1826年他用妻子的积蓄来到欧洲寻找资助者。出乎意料的是,他的作品立刻得到了英法上流社会的热烈赞誉,他也成了伦敦、爱丁堡、巴黎等地艺术沙龙的座上宾。

在欧洲,奥杜邦顺利找到了赞助人和合作者,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关于鸟的画册《北美野鸟图谱》(中译本名为《飞鸟天堂》)。第一批出版的版本被称为双象版(double-elephantfolio),尺寸巨大,宽75厘米,高100厘米,是史上最大的印刷图书。另外,他还在英国巡回展出和演讲。而这时,后来创立了科学生物进化学说“进化论”的达尔文还在聆听他演讲的人群之中。

欧洲经过13到16世纪的文艺复兴,带来一场科学与艺术革命,更激发了人们对科学和艺术的探索热情。奥杜邦作品的到来,让他们耳目一新,也给了他们很大启发。早有狩猎习俗的英国皇室与贵族,率先以更大的兴趣投身野外,他们或以猎杀猛兽标榜自己的英勇,或将猎物制成标本供人观赏,或如奥杜邦一样,将猎物包括鸟类猎杀后摆好姿态进行绘画。

奥杜邦的时代,为了观察和画鸟,不得不将鸟儿猎杀,对于这一点,他写道:“当我们射中的鸟儿坠落水面时,我现在还记得那种痛苦……”

也就在他那个年代,他亲眼看到狂野的荒原变成城镇、耕地和牧场,见证了珍禽奇兽的日渐减少甚至灭绝。于是他写下了这样的字句:

“请你在想象中与我一同遨游广袤无垠的西部大草原、落基地山脉中人迹罕至的峡谷和荒漠。我们愿在此表达一下我们深切但徒劳的遗憾——此处生息的远古时代物种的孑遗,现在也已所剩无几……它们也曾经生活、跃动,很久以前它们也曾栖息在森林、平原、山川和河湖,但如今它们不再是这些地方的主人。然而,我们还是希望,但愿我们的绵薄之力至少能让关于这些物种的知识不朽长存。”

在不长的时间里,奥杜邦的预言应验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地球的环境也在逐渐恶化。当常见的野生动物变得稀有和罕见的时候,人们开始认识到,环境的恶化最终将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而人类、动物和环境对地球是缺一不可的。这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状况,注重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

针对过去大肆杀戮野生动物而满足人们的新奇感和冒险情绪,有人提出了“放下猎枪,拿起望远镜”的口号,提倡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欣赏野生动物,而不是屠杀它们。

应该说,“放下猎枪,拿起望远镜”是个划时代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人类不应该做奴役野生动物的主人,而应该与野生动物和平地共同生活在地球上。

在这种理念的倡导下,爱好大自然的人们逐渐放下手中的猎枪,纷纷拿起望远镜,到野外去观察野生动物,并从中取得乐趣。

随着这种活动的发展,观察野生动物逐渐形成了以观察不同种类野生动物的不同分支,而鸟类因其有着分布广泛,种类繁多,色彩丰富和容易接近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观鸟因此成为观察野生动物中最受人们喜爱的活动。

凭借《北美野鸟图谱》和《北美四足动物》,奥杜邦奠定了不朽英名。1851年,奥杜邦在美国逝世,享年65岁。他的著作激发了全美国人民对自然的兴趣和爱好。1905年美国奥杜邦协会成立,旨在观赏和保护鸟类,是一个地道的“鸟人”群体,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国家自然保护组织。如今该协会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民间鸟类保护协会。

《飞鸟天堂》(原名《北美野鸟图谱》)

观鸟平民化的推动者——彼特逊

观鸟活动开展的早期,参加的人仅局限于具有探险精神的贵族和博物学家们。这时的观鸟活动,不仅参加的人少,也没有规律可循,各人按自己的喜好进行。一直到1934年,一位美国的乡村教师,出版了《鸟类野外观察指南》,才改变了这种局面。

《鸟类野外观察指南》为更多的人打开了通往鸟类奇妙世界的方便之门,迅速将观鸟活动推向了成千上万热爱大自然的人们,完成了观鸟活动由贵族向平民的过渡。

这位乡村教师便是继奥杜邦之后的一位驰名世界的美国现代鸟类学家、博物学家和画家——彼特逊(R.T.Peterson 1908—1996)。

彼特逊是一位瑞典移民之子。小时候,他参加了七年级理科老师组织的国家奥杜邦协会的一个少年俱乐部,从那时候起他就开始喜欢鸟类了。

1931年,彼得斯来到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布鲁克兰(Brookline)里弗斯乡村走读学校(Rivers Country Day School)担任教师。在那所学校任教的三年中,他一边继续他对鸟类的观察。一边整理他对识别鸟类的体会,他用图解的方法绘制了425种鸟类的500张图画,书中配以说明,并用箭头指向彩色的鸟儿和它们的羽毛、尾巴以及其他的特征,非常浅显易懂。鸟儿们的姿态也都非常自然,就像在大自然中看到它们时那样。他将这500张图画编辑成了《鸟类野外观察指南》一书。

很快,有出版商发现了他这本书的独特价值,马上予以出版,并取得了成功,出版之后的第一周就卖出了2000本。这本书不仅吸引了业余的鸟类观察者,也吸引了专业的鸟类学者。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鸟类野外观察指南》以及它的修订版已经有了几百万本的销量。

《鸟类野外观察指南》奠定了现代观鸟活动的基础。首先,它告诉人们,观鸟并不是一件神秘不可及的事情,只需有一些并不昂贵的设备,学习一些观察辨认的知识就可到大自然中去领略观鸟的乐趣;其次,它建立了观鸟的基本规则,介绍了一些观鸟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强调在观鸟中应该做好记录,把随意观鸟变成有矩可循;第三,它把野外认鸟提升为一门科学。也就是说,观鸟除了娱乐以外,还可以作为一项业余科学考察活动来进行。

《鸟类野外观察指南》出版以后,在经济较发达的欧美国家非常受欢迎,观鸟也由少数人参加的活动,逐渐普及成为一项大众化的休闲科考活动。

全世界有近1万种鸟类生活在世界各地,而且每年有近百亿只鸟从繁殖地到越冬地往来迁徙,它们穿越大海、沙漠、丛林、城镇,从欧亚大陆飞向非洲,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向大洋洲;而小小的北极燕鸥一年要飞行几万千米,在南北极间往返穿梭,且能准确地回到繁殖地。大自然造就了千姿百态、绚丽多彩的鸟儿,吸引了世界无数爱鸟人的目光。人们在《鸟类野外观察指南》的指引下观察、欣赏和记录它们。

如今,在全世界范围内,观鸟人次已是以千万计,已经成为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消遣式”活动。每年有上百万鸟类爱好者,远涉重洋到非洲、南美洲、印度尼西亚、墨西哥、俄罗斯、中国、南极、北极,专为一睹珍稀鸟种的芳颜。在英国,参与观鸟活动的人群占英国总人口的70%。而美国每年参加观鸟活动的人达到6000万人次,日本观鸟人数达到数百万人次,我国的台湾省赏鸟的人达到50万人次以上。

在全世界范围内,观鸟已经成为仅次于园艺的第二大“消遣式”活动

《鸟类野外观察指南》不仅方便了人们观鸟,同时,还提供了一整套观察自然的一般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扩展到自然界的各个领域,统称为《彼特逊自然观察指南丛书》,如《彼特逊星空指南》等。

彼特逊曾接受过专门的美术教育,也精通摄影技术。在奥杜邦的年代,虽然已发明了照相机,但那时的照相机实在是太笨拙,根本不可能带到野外去进行鸟类拍摄。而彼特逊就比奥杜邦幸运得多,20世纪初,摄影已经成为一门成熟的技术,而照相机也可以做得很小巧、精致。因此,彼特逊除了发挥他天才的绘画技术将鸟画得栩栩如生以外,还拍摄了大量的鸟类照片。

他的足迹几乎遍及全球,连南极洲也去过。他也拍摄过几部自然纪录电影片。他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已成为美国自奥杜邦以来的最著名的鸟类学家。

1994年出版了他的鸟类画集和摄影集,极为精美,书名为《(R.T.彼特逊)世界著名爱鸟者的美术与摄影集》,全部彩印。

大自然的门票

“观鸟是你一生进入大自然的门票!”(“Birdwatching is your lifetime ticket to the theater of nature!”)这句西方谚语足以说明观鸟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

观鸟英语通常用Birding来表达,而在美国学术界则用Birdwatching表达。观鸟在不同的汉语地区,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我国大陆和香港等地称为观鸟,而在我国台湾则称为赏鸟,都是观赏鸟的意思。

观鸟活动通常是指人们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结伴到大自然的山林、原野、海滨等野生鸟类的栖息地,在不影响鸟类正常活动的前提下,借助望远镜等光学工具,去寻找和认识鸟儿,欣赏鸟的自然美和有趣的行为。了解鸟类与自然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是一项文明、健康和时尚的活动。

观鸟活动进入我国大陆地区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渐传入我国的一种先进文化。观鸟活动在我国的兴起,有着它历史的必然。

改革开放以来,有许多发达地区的经济组织和机构进驻北京。这些组织和机构的部分工作人员,在国内时就有观鸟的习惯和爱好。他们将这种习惯和爱好带来中国,在闲暇时候,带上望远镜到北京的天坛、香山等地去看鸟,还有的专门在鸟类迁徙季节到北戴河到去看鸟。

受他们的启发,以及人们逐渐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北京的一些新闻工作者、环保志愿者结合中国民间环保普及教育工作,率先在北京发起观鸟活动。他们通过组织户外观鸟、鸟类调查、鸟类环志、课堂辅导、鸟类摄影展览、参加国际观鸟比赛等活动,把观鸟活动介绍给国人。

后来,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有部分长期从事鸟类和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也从专业研究扩展到大众的观鸟活动中来,他们的加入,将中国的观鸟活动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这些活动中,北京师范大学主持的“周三课堂”成为观鸟者学习鸟类知识,介绍观鸟心得的教育基地,一批批中国观鸟高手和爱好者从这里培养出来;“绿家园”“自然之友”等环保组织开办的鸟类专题讲座,为人们普及鸟类知识提供了帮助;广东教育学院进行的观鸟教育和活动,唤醒着人们爱鸟、护鸟和关注环境的意识;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专门在自然论坛中开辟的观鸟专区,成为全国观鸟人交流信息和心得的地方,是普及和传播鸟类知识,组织观鸟活动的重要平台。

香港的观鸟组织已成立60年,会员遍及五大洲。近年来,香港观鸟会每年都在大陆开展观鸟的推广活动,他们与内地的观鸟组织联合举办观鸟培训与讲座,为在大陆普及观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台湾赏鸟人(台湾将观鸟称作赏鸟),经常组织会员到大陆来赏鸟旅游,增进了两岸人民的交往。

从2002年开始,我国有了全国性的观鸟赛事

人们发现,虽然观鸟只是一项休闲活动,但它搭载的东西可以很多,如环境教育、锻炼身体、知识学习、素质教育、民间科考等。因此,在十多年时间里,各地民间的观鸟组织如雨后春笋地组建起来。许多教师、学生、记者、编辑、机关干部、公司职员、离退休人员,先后接触并喜爱上了这一活动。他们在观鸟活动中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满足了童年就有的对认识大自然的渴望;找到了一种脱离城市的喧嚣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找到了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他们在空气清新的野外寻访鸟的踪迹,既锻炼了身体,也愉悦了心情。

观鸟活动引导人们到野外去观察、欣赏鸟儿,提倡人们对鸟类的关注。在这样的活动中学习关于鸟类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并逐渐知道鸟儿与我们身边的环境息息相关,是衡量环境的重要指标。鸟儿少了,表示我们的环境差了,只有鸟语花香才是环境好的标志。关爱鸟儿就是关爱人类自己。

因此,观鸟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寓教于乐,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环境的理念逐渐植入人们的心中,引导和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国际上常将观鸟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自然意识高低的一种标志。

正因为如此,观鸟活动从一开始便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从2002年开始,我国有了每年一届的全国性观鸟赛事——中国岳阳洞庭湖观鸟大赛(从2009年起改为每两年一届),紧接着又有了摄鸟年会、中国观鸟节等全国性的观鸟活动以及各地举办的观鸟活动。

政府的大力支持,大众的广泛参与,使中国的观鸟活动快速、健康地发展。如今,观鸟活动在我国正呈现逐渐普及、扩大的趋势,手持大自然门票的人越来越多。

观鸟活动在我国正呈现逐渐普及、扩大的趋势

“鸟人”

涉入观鸟,似乎有点偶然,但做一个“鸟人”却是必然。

2003年开始,我在为地方湖泊、湿地保护立法做一些前期的调研。

2004年,武汉发生了一起被称为“意杨事件”的破坏湿地的事情。

地处武汉市蔡甸区的沉湖珍稀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生态保持最好的一处湿地。每年来此越冬的大雁、野鸭和天鹅等水鸟有数万只,栖息鸟类多达153种。还有众多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白鹤、灰鹤、天鹅、白琵鹭等。沉湖湿地被生态专家誉为“湿地水禽遗传基因保存库”。

2004年5月初,来此观鸟和调查的志愿者们发现沉湖湿地的核心区栽种了13.3平方千米意杨树苗。

由于大雁、野鸭和天鹅等冬候鸟的栖息地需要广阔草滩供它们起飞、着陆和采食之用,意杨的栽种,势必破坏冬候鸟的生存环境。大批候鸟从北方最近的一个落脚地飞到沉湖已是筋疲力尽,如果沉湖没有足够的湿地供它们栖息,补充食物,后果将十分严重。另外当地还有个别用枪打,下药毒大雁、野鸭的行为,也为冬候鸟的生存带来了危险。

志愿者们一边向有关部门和专业人士反映,以期待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一边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探讨合作,并组织志愿者进村入户宣传鸟类保护知识。

后来,在政府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下,意杨树苗被清除,恢复了湿地原来的地貌。

关于“意杨事件”,志愿者们常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网站自然论坛中讨论,我经常上去浏览,也与志愿者讨论对湖泊和湿地立法保护的问题。

对这样一批对环境十分关注,有自己的思路并且勇于付之行动的人,我很想认识一下,于是,我们从线上到线下,从一个虚拟的世界走到现实社会中。

我们约好在武汉大学的一间实验室见面,聚到一起后才知道,他们多数是武汉大学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有个别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员。当然同时也知道了,他们都是观鸟爱好者。

当天我们聊得很投机,讨论结束的时候,他们告诉我,过几天有个观鸟活动,邀请我参加,我欣然答应。

观鸟活动在武汉中科院植物园进行。这一天来了20多人。这是一群自称为“鸟人”的人。在这里让我知道了观鸟人有一个有趣的称呼,他们喜欢把自己称为“鸟人”。“鸟人”这个在古籍书中常被作为骂人的词语,在这里却是观鸟人引以为自豪的称谓。

这群人中除了学生之外,还有各种行业、不同年龄的人员,最引人注目的是武汉大学的一位外教,罗尔夫先生,一位痴迷的观鸟爱好者。

听人介绍,罗尔夫在中国出生,曾移居丹麦、非洲、美国、澳洲。为了研究鸟类,他走遍了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世界7大洲50多个国家,看到过全球鸟类总数的一半。为了观察东方特有的鸟类,他在中国找了份工作,边工作边观鸟。

罗尔夫小时候在书上看到红腹锦鸡,问父亲在何处可以找到这么美丽的生物,父亲告诉他在中国。2004年,他终于来到中国,在秦岭看到红腹锦鸡的那一刻,欣喜若狂。在武汉植物园第一次见到中国特有的画眉鸟时,63岁的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大叫起来。他告诉别人,他自己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观鸟,观鸟伴随了他的一生。

“鸟人”罗尔夫先生

从罗尔夫先生身上,我认识了一个真正的“鸟人”。

红腹锦鸡

活动开始,大家一边缓慢的行走,一边举起望远镜仔细寻找地上、树上的鸟儿,然后把它们辨认出来,记在小本子上。

大家不时停下脚步,驻足观察和交流。有时是有人看到了好看的鸟,招呼大家共同分享,有时则是拿出图册,为鸟的辨识进行讨论。来到了湖边,架起只有一个镜筒的单筒望远镜,向湖面搜索,在肉眼几乎看不见的地方,找到了几只野鸭子,于是大家开始轮流观看……

植物园不大,活动半天就结束了,虽然时间不长,但却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知道了观鸟活动应该怎样进行,以及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和提前做什么功课等。

人类与大自然有一种天然的情愫,和许多人一样,中央电视台的动物世界以及其他关于大自然的节目常让我沉迷其中,在那里似乎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脉动。

观鸟让我体验了现实版的动物世界,做一个鸟人也就成了必然,从此观鸟开始进入我的生活。

不久,我的妻子也参加进来。周末和休息日我们会换好服装,背着行囊,到野外去寻找那大自然的精灵;节假日和休年假时,我们会专门去到某个地方,寻找我们的目标鸟种。当我们聆听着鸟儿悦耳的鸣声,观赏鸟儿优雅的身姿和色彩炫丽的羽毛时,似乎触摸到了大自然的脉搏,一种心情的愉悦和享受随之而来。

我们的观鸟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