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唐伯虎与田螺
历史溯源
唐寅(yín),字伯虎,后改字子畏,原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的画家、诗人。据说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取名为寅。
明代江南才子唐伯虎,不仅诗书画俱佳,而且对医学也略知一二。他除了游历名山大川,赋诗作画外,有时也为黎民百姓医治一些疾病。
一日,好友祝允明宴请唐伯虎,两人饮酒正酣,忽闻后院传来小孩哭声。唐伯虎问:“小儿为何啼哭?”祝允明答:“实不相瞒,三日前小儿腹胀如鼓,小便不利,请了几位郎中诊治,均未见效。不知唐兄可有妙法?”唐伯虎说:“可试试看”。唐伯虎为小儿诊视了病情后,挥笔在纸上写下:“圆顶宝塔五六层,和尚出门慢步行;一把团扇半遮面,听见人来就关门(打一物)”。写罢,唐伯虎说:“将此迷底选大的备三个,与一枚薤白头共捣碎,敷于小儿腹部,一日后病就会好”。祝允明拿起那张纸,略一思索,点点头,提笔在上面写了“田螺”两个字,就叫家人按方抓药去了。
南宋时,杭州名医熊彦诚大小便闭结,五天不通,其腹胀隆如鼓,同行都束手无策。熊彦诚与西湖妙果寺高僧慧月是莫逆之交,病危之时,便命家人通知慧月诀别。慧月惊悉,急奔熊府,在钓桥边逢一他乡异客,客问:“方外高士,为何如此急忙奔走?”慧月叹息道:“我一好友大小便闭结,命在旦夕,急欲探望!”客笑道:“此事容易,我送你一药,包管药到病除!”说罢,脱靴下水,在西湖岸边摸了一个大田螺,说:“你将此物带去,以盐半小勺连壳捣碎拌和,敷在病人脐下一寸三分处,用宽布带扎紧,备好便器,以待其通”。慧月半信半疑带了田螺来到熊府,只见熊彦诚昏迷不醒,妻子在床边落泪。郎中们已无良策,便劝用此方一试。敷螺不久,只闻熊腹“咕咕”作响,突然暴下,诸医深愧而退。熊彦诚后来又活了16年,直到71岁才去世。
中医观点
田螺,为田螺科动物中国圆田螺或其同属动物的全体。夏、秋季捕取。田螺是我国长江流域城乡居民普遍喜食的壳类水产。它分布很广,在江、河、湖、塘、水田等地方均有。
中医认为,田螺肉味甘、咸,性寒,有清热养阴、利湿解毒之功,适用于热结小便不通、黄疸、脚气、水肿、消渴、痔疮、便血、目赤肿痛、疔疮肿毒等。《名医别录》言其“煮汁疗热,醒酒,止渴”。《本草纲目拾遗》言其“煮食之,利大小便,去腹中结热,目下黄,脚气冲上,小腹结硬,小便赤涩,脚手浮肿”。《本草纲目》言其“利湿热,治黄疸,捣烂贴脐,引热下行,止噤口痢,下水气淋闭;取水搽痔疮狐臭,烧研治瘰疬癣疮”。田螺壳味甘、淡,性平,也可入药,有散结、敛疮、止痛等功效,主治湿疹、胃痛及小儿惊风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