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孙中山与美食
孙中山(1866-1925),幼名帝象,学名文,字德明,号日新,后改号逸仙,旅居日本时曾化名中山樵,“中山”因而得名。广东香山(中山)人,革命家,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之一。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誓推翻清朝。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四物汤
♨历史溯源
“四物汤”是中医补血、养血的经典药方,方用当归、川芎、芍药、熟地四味药组成。
孙中山先生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他不仅擅长西医,而且对中医学及饮食营养等都有研究。孙中山先生的“四物汤”,就是他对饮食营养研究的成果。而孙中山的“四物汤”并不是由上述四味药组成。他是集四种素食之精华而成,即用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这四种食物。此“四物汤”中的黄花菜又名金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纤维素和铁。它具有利水、凉血等功效,可以主水肿、砂淋、衄血、便血等症,又能健胃、补脾、通便。木耳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中品,它具有养血、活血、收敛等作用,对于血痢、痔疮、产后虚弱、崩漏、带下等患者,都是良好的食品。木耳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物质。豆腐与豆芽是我国发明的豆制品,具有价廉物美、营养丰富的特点。它们不仅完全保留了黄豆中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且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黄花菜、木耳、豆腐、豆芽四物,具有素食的最大优点。
素食对健康长寿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而孙中山先生之“四物汤”又称得上是素食中的佳品。
♨制作方法
黄花菜、木耳、豆腐、黄豆芽、调味品各适量。将黄花菜、木耳发开,洗净;豆腐切块;黄豆芽洗净。锅中放鸡汤(肉汤亦可)适量煮沸后,加葱、姜、椒等调味品煮沸,再下黄花、木耳、豆腐等煮沸后,下黄豆芽、食盐、味精等,再煮一二沸即成。
♨中医观点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萱草,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摺叶萱草的含苞欲放的花(蕊),生长于山坡、草地或栽培,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均有分布。中医认为,黄花菜性味甘、平,入肝、脾、肾经,有养血平肝,利尿消肿,通络下乳之功,适用于肝血亏虚,肝阳上亢所致的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小便不利,水肿,尿血,及产后缺乳,乳汁分泌不足等。《云南中草药》言其“养血,补虚,清热”。《昆明民间常用草药》言其“补虚下奶,平肝,利尿,消肿止血”。萱草根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散结,利尿止血之功,民间常用其与猪肉或鸡同用以治疗贫血,月经量少或老年头晕;黄花菜干品无毒,花瓣肥厚,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颇高,对人体健康,尤其是胎儿发育甚为有益,民间常将其作为孕妇、产后常用补益之品,与猪蹄、猪肉同炖,治疗妊娠后生理性贫血、产后缺乳、乳汁分泌不足等甚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种种心身疾病与日俱增,常食黄花菜,可愉悦情志,宣畅愁怀,提高精力与体力;能维护和增强人体各系统的功能,防止神经麻木、损伤,反应迟钝,健忘失眠,头晕耳鸣,月经不调等;可滋润皮肤,增强皮肤的韧性和弹力,保护表皮与真皮组织,加速皮肤血液循环,使皮肤白皙饱满,滑润柔软;可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工作之余,阳台一角的花盆里种上几颗,洒水松土,自有一番乐趣;夕阳西下时,一花独放,亭亭玉立,别有一番风采。黄花菜食法很多,既可单用,制成素菜,又可与猪肉、鸡肉等制成宴席大菜,炒、熘、炖、汤均可,味美香浓,回味深长。需要注意的是,黄花菜不能鲜食,以免中毒。
豆腐:为豆科植物大豆种子的加工品,一般用黄大豆,水浸约一天后带水磨碎,滤去渣滓,入锅煮沸,再点以盐卤或煅石膏,即凝成豆腐花,然后用布包裹,榨去部分水分即成。中医认为,豆腐性味甘、凉,入脾、胃、大肠经,有补脾益气,健脾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清热散血”。《食鉴本草》言其“宽中益气,和脾胃,下大肠浊气,消胀满”。《随息居饮食谱》言其“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对病后体虚,气短食少,乳汁分泌不足,肾虚小便不利,或小便短而频数,淋浊,脾胃积热,痤疮粉刺,口干咽燥,肺热咳嗽,脘腹胀满,痢疾等甚效。营养研究表明,本品含蛋白质(占40%~50%),比肉类高1倍,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须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其中豆脂肪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所含的赖氨酸有助于脑神经的发育,增强记忆,对儿童发育和增强记忆力有显著作用;所含的血黏酶烯成分可凝固血液,并含有阻碍胶原酶作用的物质,因而对高血压、高血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有一定防治作用。
黄豆芽:又名清水豆芽,为豆科植物黄大豆的种子经水浸泡后发出的嫩芽,其豆、芽、根均能入菜,也有只吃芽的。中医认为,黄豆芽性味甘、温,入脾、胃,大肠经,有去黑痣,治赘疣,润肌肤之功,适用于寻常疣,鸡眼,痣等。黄豆芽虽来源于黄豆,但其营养却更胜黄豆一筹,研究表明,黄豆在出芽时,在所含的各种生物酶的作用下,蛋白质和淀粉发生了变化,例如蛋白质水解后转变为氨基酸和多肽,一些淀粉转变为单糖和低聚糖,这样,黄豆生芽后,虽然蛋白质和淀粉有所降低,但它们的生物效价和利用率却大大提高了,更易被人体吸收。与黄豆相比,黄豆芽所含的核黄素明显增加,胡萝卜素增加2~3倍,烟酸增加2倍,叶酸增加1倍,维生素B12增加12倍,营养价值大大提高。
♨注意事项
不同体质者均可选用。
2.柿饼
♨历史溯源
1923年,孙中山在广州组织东、西两路革命军讨伐陈炯明叛逆部队平叛获得胜利后重返广州,广州一些知名人士闻知孙中山先生出生于清朝同治五年十月初六(公元1866年11月12日)。进入1923年初冬时节,就纷纷准备寿礼,拟在广州城为孙中山举办盛大的生日祝寿活动。生日这天,他在虎门要塞司令部里举办了一个简朴的生日宴会,邀请司令部军方要人,卫兵及家属共进晚餐。当时的虎门要塞副司令何惠人负责操办生日宴会活动,他深知孙中山崇尚简朴,也不敢铺张浪费。宴席之后要上些果品,他就别出心裁。事先令人备好从恭城莲花家乡购回的一批上等柿饼,饭后就让侍从端上一碟三个蒸熟凉后的黄澄澄的恭城月柿,请孙中山品尝。孙中山一尝,赞不绝口,居然在饭饱后又一口气吃下两个半柿饼。……那情景,让当年只有十来岁的何惠人之子何汉文感叹不已,当时他一进宴会厅赴宴,就先给孙中山行了三鞠躬大礼,孙中山很高兴地将他拉到身边,亲手送他一个三块光洋封包,并勉励他好好学习,将来做个对国家有作为、有贡献的人。1994年85岁高龄方去世的退休的恭城县莲花镇老教师何汉文先生,生前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都记忆犹新,感动万分。
♨中医观点
柿饼,为柿科植物柿的果实经加工而成的饼状食品,有白柿、乌柿两种。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涩,寒。入肺、大肠经,有润肺涩肠,止血止痢之功,适用于吐血,咯血,血淋,肠风,痔漏,痢疾等。《名医别录》言其“疗金疮,火疮,生肉止痛”。《日华子本草》言其“润声喉,杀虫”。《嘉祐本草》言其“厚肠胃,涩中,健脾胃气,消宿血”。《日用本草》言其“涩肠止泻,杀小虫,润喉音。治小儿秋深下痢”。《本草通玄》言其“止胃热口干,润心肺,消痰”。
♨营养分析
营养分析表明,每百克柿饼含蛋白质1.8,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2.8克,维生素A48毫克,胡萝卜素290毫克,硫胺素0.01微克,烟酸0.5毫克,维生素E 0.63毫克,钙54毫克,磷55毫克,钾339毫克,钠6.4毫克,镁21毫克,铁2.7毫克,锌0.23毫克,硒0.83微克,铜0.14毫克,锰0.31毫克。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痰湿内盛者不宜选用。柿子含有大量的鞣质,会与食物中的铁结合而妨碍铁的吸收,因此,患有缺铁性贫血或正在服食铁剂者,不宜服食柿子。食柿时不宜与蟹同食,以免腹痛泄泻。
3.鲍鱼
♨历史溯源
孙中山晚年患胃病,但喜食鲍鱼。一次宴请客人,孙中山竟吃了大半盆鲍鱼,众人不解,孙中山解释说:“我正要用它治胃病。鲍鱼营养丰富,味道可口,又可以增加食欲”。
鲍鱼有开胃益气之功,孙中山用它来治疗胃病,是中医食疗在临床的具体应用。
♨制作方法
鲍鱼、调味品各适量。将鲍鱼发开,洗净,切片,置锅中,加鸡清汤及清水适量煮沸后、调入葱、姜、料酒及笋片少许,文火炖至烂熟后,食盐、味精调服。
♨中医观点
鲍鱼名为鱼,实则不是鱼,它是属于腹足纲,鲍科的单壳海生贝类,因其形如人耳,也称“海耳”。“鲍者包也,鱼者余也”,鲍鱼代表包余,以示包里有“用之不尽”的余钱。因此,鲍鱼不但是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吉利礼品,而且还是宴请、筵席及逢年过节餐桌上的必备“吉利菜”之一。
中医认为,鲍鱼性味甘、咸、平,入肺、肾、胃经,有润肺益胃,滋肾补虚之功,适用于经血不调,便秘,腰膝酸软等症。《日用本草》言其“补中益气”。《本经逢原》言其“开胃进食,病人食之,无发毒之虑,食品中之有益者也”。《随息居饮食谱》言其“甘温。行水,调中。多食能动痼疾”。
石决明,又名生石决、煅石决,为鲍科动物杂色鲍(光底石决明)或盘大鲍(毛底石决明)的贝壳。中医认为,本品性味咸、寒,入肝经,有平肝潜阳,清肝明目之功,适用于肝阳上亢所致的眩晕头痛,烦躁易怒,目赤肿痛,视物昏花等。本品为贝壳类药,味咸质重,专入肝经,尤善平肝潜阳,且性寒,能清肝火而明眼目,为治肝火目赤要药,故有“决明”之称。《医学衰中参西录》言其“味咸寒,性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
♨营养分析
鲍鱼营养丰富。据分析,每100克鲍鱼干肉除含蛋白质高达40克、碳水化合物33克外,还含有脂肪、钙、磷、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B、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鲍鱼的肉中还含有一种被称为“鲍素”的成分,能够破坏癌细胞必需的代谢物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用鲍鱼做菜煮食,不仅具有滋养强壮之功,而且对于患有肺结核、淋巴结核的人,也有很好的辅助医治疗效。
♨注意事项
本品适用于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虚、湿热体质者选用。石决明生用潜阳清肝力大,煅用药力减缓。
4.牛肉饭
♨历史溯源
孙中山早年在广州时,常去专卖牛肉的太白楼吃牛肉饭。当时所宰牛多为老病之牛,故富人认为不卫生。中山先生精通医学,知道与此无关,还常向友朋介绍。1917年他率海军至广州,幕僚朱执信等因他介绍,亦常以该楼牛肉饭充午餐,每碗仅一角。
♨制作方法
牛肉150克,大米、姜汁各适量。将牛肉洗净,剁为肉糜,加姜汁、酱油、葱花、胡椒、芥末及植物油适量拌匀待用。大米淘净,加清水适量放入笼中武火蒸约40分钟后,将姜汁牛肉倒在饭面上,铺平,续蒸20分钟即可,每日1剂,作午餐食用。
♨中医观点
牛肉,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的肉。中医认为,牛肉性味甘、平,入脾、胃经,有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之功,适用于虚损羸瘦,消渴,痞积,水肿,小便不利,腰膝酸软,纳差食少等。《别录》言其“主消渴,止腹泻,安中益气,养脾胃”。《本草拾遗》言其“消水肿,除湿气,补虚,令人强筋骨,壮健”。《医林纂要》言“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之本也,补此则无不补矣”。
♨营养分析
营养分析表明,本品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1,维生素B2,钙,磷,铁,胆固醇及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甚多。现常以适量牛肉加红枣同煎,用于手术后患者,可促进伤口愈合;用黄牛肉煮浓汁饮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颇佳。
♨注意事项
本品适用于气虚、血虚、气血两虚、痰湿体质者选用。特禀、湿热、瘀血、阴虚体质、疮疡,皮肤瘙痒者不宜选用。高脂血症、脂肪肝、痛风患者不宜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