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中医丛书:红楼梦与中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六节 活血祛瘀药

凡能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较强者,又称破血药或逐瘀药。活血祛瘀药主要用于瘀血阻滞引起的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癥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以及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滞腹痛等病症。

牡丹花

原文赏析

《红楼梦》中多处写有花卉,如第七回宝钗服的“冷香丸”中有“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并且还要“埋在梨花树底下”。此外,还写有桃花、杏花、金银花等。

中医观点

花卉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是花卉文化的发源地,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中就有关于花卉的记载,因而中国素有“园林之母”的誉称。万紫干红的奇花异卉,不仅美化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大量的临床资料和医学试验都表明,很多花卉对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都有治疗作用。据统计,在已知的植物花卉中,有77%的花卉能直接药用,另外还有3%的花卉经过加工后也可以药用。

花卉的医疗作用,中医药学上分为解表、清热、理血和补益等几大功能,其实不少中医药专家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花卉的医疗作用远不止这些.甚至对癌症也有较好的疗效,如长春花、仙人掌等。下面就《红楼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花卉介绍其药用价值如下。

牡丹花:牡丹花,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花蕾,不仅观赏价值高,又是一味名贵中药,《民间常用草药汇编》言其“调经活血”。《四川中药志》言其“治妇女月经不调,经行腹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牡丹花含有牡丹酚、牡丹酚苷、牡丹酚元苷、芍药苷、甾醇、生物碱、挥发油等。有降血压、镇痛、镇静、退热、催眠等功效。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致病性真菌亦有抑制作用。

荷花:又称莲花,芙蓉,为睡莲科多年生水生植物,荷花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中医认为,荷花性味苦、甘、温,无毒,入心、肝经,有活血止血,祛湿消暑之功,适用于跌打损伤,暑热烦温,咳血咯血,天疱湿疮等。《本草纲目》言,莲花可“镇心益色,驻颜轻身”,并载有“服食驻颜”的方法,即“七月七日采莲花七分,八月八日采根八分,九月九日采实九分,阴干捣筛。每服方寸匕,温酒调服。”

芙蓉花:又名拒霜花、木莲、醉芙蓉,为锦葵科木槿属植物木芙蓉的花,夏秋花开时采摘,晒干即成。中医认为,芙蓉花性平味辛,入肺、脾经,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肺热咳嗽,月经过多,自带过多,痈疽肿毒,疔疮,水火烫伤等疾病。《本草纲目》言其“治一切大小痈疽,肿毒恶疮,消肿,排脓,止痛”。

梅花:梅花,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花蕾,每年1-2月间采集含苞待放的花蕾,摊开晒干,备用。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为十朵名花之首。中医认为,梅花性平无毒,入肝经,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是中医常用的舒肝和胃药,常用于梅核气(是指咽部有梗塞感,但无任何阳性体征,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肝胃气痛,胸闷不舒,食欲减退等。

梨花:为蔷薇科植物白梨、沙梨及秋子梨等栽培品种的花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中医认为,梨花、梨性味甘、微酸、凉,归肺、胃经,有润肺消痰,清热生津之功,适用于热咳或燥咳、热病津伤,或酒后烦渴、消渴等。《新修本草》言其“主热嗽,止渴”。《本草纲目》言其“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疮毒,酒毒”。

桃花:为蔷薇科植物桃的花卉,产于全国各地。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平,入脾、肺经,有泻下通便,利湿消肿,解毒止痛之功,适用于水肿,腹水,便秘,痰饮、妇女经闭等。《千金方》言“桃花三株,空腹饮用,细腰身”。《本草纲目》言其“利宿水痰饮,积滞,治风狂”。

杏花:为蔷薇科植物杏或山杏的花卉,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肺、脾、大肠经,有止咳平喘,生津止渴,润肠通便之功,对咳嗽气喘,大便秘结,胃阴不足,口渴咽干等甚效。

金银花:又名银花、双花、二花、两宝花、忍冬花、银藤,为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金银花(忍冬)的花蕾,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中医认为,金银花性味甘寒,入肺、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宣散风热,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热毒痈肿、疔疮疖肿、咽喉肿痛、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热毒血痢等,为夏日良药。《本草正义》言“金银花,善于化毒,故治痈疽、肿毒、疮癣、扬梅、风湿诸毒,诚为要药”。

菊花:又名北菊花、黄菊花、滁菊花、杭菊花,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中医认为,菊花性味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有疏风清热,清肝明目,平降肝阳之功,本品清芳疏泄,善祛风热之邪,对外感风热,其效甚佳,对肝经风热,或肝阳上亢等,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本草纲目》言其“除风热,益肝补阴,治诸风头目”。《神农本草经》言其“治诸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

蔷薇花:又名蔷蘼、刺玫、白残花,为蔷薇科落叶小灌木野蔷薇的花朵,分布于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新疆等地。5-6月花盛开时,择晴天采收晒干即可。以无花托及叶片掺杂,花瓣完整、色白者为佳。中医认为,蔷薇花性味甘、凉,入脾、肺、大肠经,有清热解暑,止血止痢之功,适用于暑热侵袭,热毒泻痢等。《上海常用中草药》言其“清暑热,顺气和胃,解渴,止血”。《南宁市药物志》言其“治泄泻,下痢”。

玫瑰花:又名徘徊花、笔头花、刺玫花、赤蔷薇花,为蔷薇科植物玫瑰的花。中医认为,玫瑰花性味甘、微苦而温,有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之功。本品药性温和,温而不燥,疏肝而不伤阴,长于舒发肝胆肺脾郁气,温养心肝血脉,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用途,适用于肝胃气痛,新久风痹,吐血咯血,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痢疾,乳痈,肿毒等症。《食物本草》言其“主利肺脾,益肝胆,辟邪恶之气。”《药性考》言其“行血破积,损伤瘀痛。”

水仙花:为石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水仙的花卉。中医认为,水仙性味苦、寒,入脾、肾、肝经,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祛风除热,活血调经之功,适用于风热病、五心烦热、月经不调、子宫疾病,痈肿疮毒、腮腺炎、乳腺炎、蛇毒等。《现代实用中药》言其:“治妇人子宫病,月经不调”。《本草再新》言其“治痈疽疮毒,排脓消肿,解热,祛风,疗百虫咬伤”。

芍药花: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花卉。唐柳宗元曾写有“戏题阶前芍药”诗,对芍药花甚为赞之:“凡卉与时谢,妍华丽兹晨。欹红醉浓露,窈窕留余春。孤赏白日暮,喧风动摇频。夜窗蔼芳气,幽卧知相亲。愿改溱洧赠,悠悠南国人”。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辛,入肝、脾经,有养血柔肝,散郁化瘀之功,适用于胁肋疼痛,脘腹胀满等。

稻花: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稻的花卉,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肺、脾、大肠经,有补中益气,固表止汗之功,适用于脾胃虚弱,久泻,便溏食少,表虚自汗等。

桂花:为木犀科木犀属植物桂花的花蕾。桂花的名称很多,因其叶脉形如圭而称“圭”,因其材质致密,纹理如犀而称“木犀”,因其自然分布于丛生岩岭间而称“岩桂”,因开花时芬芳扑鼻,香飘数里,因而又叫“七里香”、“九里香”。中医认为,桂花性味甘,温,入脾、肺经,有止咳化痰,消肿散结之功,适用于寒痰咳嗽,瘰疬痰核。《本草汇言》言其“散冷气,消瘀血,止肠风血痢。凡患阴寒冷气,瘕疝奔豚,腹内一切冷病,蒸热布裹熨之”。《国药的药理学》言其“治口臭及视觉不明”。《陆川本草》言其“治痰饮喘咳”。

豆蔻花: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花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温,入脾、肺、大肠经,有化湿温中、行气止呕之功,适用于治疗湿阻脾胃,湿阻气滞或脾胃虚寒之胸脘胀满、不思饮食、反胃呕吐、舌苔浊腻等症。

合欢花:为豆科落叶乔木植物合欢或山合欢的花卉。中医认为,合欢性味甘、平,入心、肝经,有安神解郁,活血消肿之功,《神农本草经》言其“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明目”。《大明本草》言其“杀虫,续筋骨”。《本草纲目》言其“和血,止痛,消肿”。《本草求真》言其“治肺痈吐浊,肺痿吐血”。本品性质平和,能安五脏,和心志,情志所伤,愤怒忧郁,虚烦不安,健忘失眠及跌打损伤,骨折疼痛,痈肿,肺痈吐血等,皆可应用。

石榴花:为石榴科植物石榴的花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中医认为,石榴花性味酸、涩、温,入胃、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鼻衄,中耳炎,创伤出血等。《分类草药性》言其“治吐血,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汤火伤,研末,香油调涂”。《福建民间草药》言其“治齿痛,水煎代茶常服”。《野生药植图说》言其“治中耳发炎,防止流脓”。

海棠花:为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海棠的花卉。广泛分布于华北、华中、华东、西南等地。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温,入肝、脾经,有疏肝理气之功,适用于肝气郁结,胃脘不适,痛经等。

茉莉花:又名木梨花、奈花、末利、香花,为木樨科植物茉莉的花。中医认为,茉莉花性味甘、辛、温,入肝、脾、胃经,有理气和中,开郁辟秽之功,适用于下痢腹痛,目赤肿痛,疮疡肿毒等症。

葵花:又名向日葵,为菊科植物向日葵的花卉,我国各地均有栽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可治疗乳痈,疮痈疖肿等。

月季花:别名长春花、月月红等,为蔷藤科植物月季的花朵。全年均可采收,花初开时采摘,阴干或低温干燥。中医认为,月季花性味甘、温,入肝经,有疏肝解郁,消肿散结,活血调经之功,适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胸胁胀痛,月经不调,乳痈肿痛,血淤闭经,痛经等。

兰花:为兰科植物建兰的花卉,随时可采,鲜用。一般春兰花春季采,夏兰花初夏采,建兰花秋季采。古人云:“果之橄榄,书之骚,草之兰,可称三绝”,素有“天下第一香”、“王者之香”、“花中君子”之美名。中医认为,兰花性味辛、平,无毒,入心,脾、肺三经,有清热凉血,生津润燥,利湿消肿,疏肝解郁之功,适用于肺热鼻衄,肺燥干咳,水肿,胁痛等。《本草纲目拾遗》言“素心建兰除宿气,解郁。蜜浸青兰花点茶饮,调和气血,宽中醒酒。黄花者名蜜兰,可以止泻。色黑者名墨兰,治青盲最效”。《分类草药性》言其“明目”。《泉州本草》言其“治久嗽”。

凤仙花:又名指甲花,《本草纲目》云:“其花头翅尾足、俱翘然如凤状,故以名之”。为凤仙花科植物风仙的花蕾,开花期间,每日下午采收,拣去杂质,晾干。一般认为以红、白二色者入药较佳。中医认为,凤仙花性味甘、苦、温,有祛风活血、消肿止痛、调经解毒之功,适用于风湿疼痛,跌打损伤,痛经等。《滇南本草》言其“治小儿脓耳”。《本草纲目》言其“活血消积。治蛇伤,腰胁引痛”。

川芎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写道:贾蓉媳妇秦可卿病重,迭经治疗,效果不显,后经冯紫英介绍张太医,诊脉片刻工夫就将秦可卿的病症揣摩得八九不离十。尔后,张太医提笔开了一药方,乃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处方为人参、白术、茯苓、熟地、归身、白芍、川芎、黄芪、香附、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延胡索、炙甘草。最后,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大枣二枚。方中川芎有“血中气药”之称。

中医观点

川芎,又名大川芎,为双子叶植物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为四川特产药材。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温,入肝、胆、心包经,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之功,适用于气滞血淤所致的各种疼痛。本品辛香温散,温通血脉,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能通达气血,为血中气药,适用于气滞血瘀诸症,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难产,产后瘀阻腹痛,胸胁作痛,跌打损伤,疮痈作痛等。本品又具升散之性,能上行头目,为治头痛之要药,适用于各种头痛症。《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脉缓急,金疮,妇人血闭无子”。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生物碱等,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川芎嗪能透过血脑屏障,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及脑血管疾患。有镇静作用,加强子宫收缩,甚至痉挛,大剂量则转为抑制,使收缩停止。本品性升散,阴虚阳亢者慎用。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选用。

延胡索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中写道:贾蓉媳妇秦可卿病重,迭经治疗,效果不显,后经冯紫英介绍张太医,诊脉片刻工夫就将秦可卿的病症揣摩得八九不离十。尔后,张太医提笔开了一药方,乃是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处方为人参、白术、茯苓、熟地、归身、白芍、川芎、黄芪、香附、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延胡索、炙甘草。最后,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大枣二枚。方中延胡索与川芎一样,为血中气药。

中医观点

延胡索,又名元胡、延胡,为罂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延胡索的块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元胡“命运多磨难”,元胡本名“延胡”,宋朝时因避宋真宗“赵延”名讳而将“延胡索”改为“玄胡索”,到清朝时,又因避康熙大帝“玄烨”名讳又将“玄胡索”改为“元胡索”,从此沿用至今。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苦、温,入心、肝、脾经,有活血、定痛、行气之功,本品辛散苦泄温通,既能入血分而活血化瘀,又能走气分而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止痛之佳品,故《本草纲目》言其“活血利气,止痛,通小便”。本品醋制后止痛作用增强;孕妇不宜选用。

桑虫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中凤姐之女大姐儿患了痘疹,正乱着请大夫来诊脉,医生回道:“病虽险,却顺,倒还不妨。预备桑虫猪尾要紧”。这里的桑虫即桑蠹虫。

中医观点

桑虫,又名桑蠹虫、桑蝎、桑虫、蛀虫、铁炮虫、老母虫等,为沟胫天牛科动物星天牛、天牛科动物桑天牛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活动于苹果、梨、樱桃、花红、柳、白杨、桑及榆树附近。冬季于桑、柳、柑橘等树干中捕取,用酒醉死,晒干或烘干。

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苦、平,入肝、脾、肺三经,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解毒消肿之功。适用于血瘀经闭,痛经,跌打瘀肿,疔疮肿毒,胸痹心痛等。《本草推陈》言其“治痘疮不发及痈疽不溃:桑蠹虫一、二条,捣,黄酒冲服”。《日华子本草》言其“治胸下坚满,障翳瘀膜,风疹”。《本草纲目》言其“治小儿惊风,口疮,风疳;妇人崩中,漏下赤白,堕胎下血,产后下痢:柳蠹虫,功同桑蠹”。

益母草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写道:王夫人见了林黛玉,因问道:大姑娘,你吃那鲍太医的药可好些?林黛玉道:也不过这么着。老太太还叫我吃王大夫的药呢。宝玉回答说:太太不知道,林妹妹是内症,先天生的弱,所以禁不住一点风寒,不过吃两剂煎药就好了,散了风寒,还是吃丸药的好。王夫人道:前儿大夫说了个丸药的名字,我也忘了。宝玉说:知道那些丸药,不过叫他吃什么人参养荣丸。王夫人说:不是。宝玉又说:八珍益母丸?左归?右归?再不,就是麦味地黄丸……天王补心丹。这“八珍益母丸”中的益母草为妇科要药。

中医观点

益母草花,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的花。主产江苏、安徽等地。夏季花初开时采收,去净杂质,晒干。中医认为,益母草花微苦、甘、平,入肺,肝经,有解毒敛疮,活血祛瘀之功,适用于肿毒疮疡,妇人胎产诸病。

益母草,又名坤草、茺蔚草,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的带花地上部分。益母草以有益于妇人而得名,为妇科常用药物,尤为产后良药,根据临床用药经验,以其幼株即童子益母草入药为佳。中医认为,益母草性味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有活血化瘀,利湿消肿之功,本品辛开苦降,入心肝经,能活血祛瘀以通经,为妇科经、产要药;本品苦降泄利,又能利水消肿,对小便不利,水肿也有良效。《本草纲目》言其“活血破血,调经解毒。治胎漏产难,胞衣不下,血晕,血风,血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疳痢痔疾,打扑内损瘀血,大便小便不通”。《本草蒙筌》言其“去死胎,安生胎,行瘀血,生新血,治小儿疳痢”。《本草汇言》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瘀血,诚为血家之圣药”。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等,水煎液对动物子宫有直接兴奋作用,可使宫缩频率、幅度及紧张度增加,且以叶、子作用明显。有降压作用,可增加冠脉流量,减慢心率,改善微循环障碍,对实验性血栓形成有抑制作用。益母草碱能兴奋呼吸中枢,有明显利湿作用。因为本品有活血作用,故孕妇忌用;脾虚腹泻、大便溏薄者不宜选用。

益母草子,又名茺蔚子,为唇形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益母草的种子。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入脾、肺经,有活血调经,凉肝明目之功,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目赤肿痛或眼生翳障等症。

红花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贾母要惜春将大观园画下来,一时宝玉、黛玉、宝钗等预备笔墨纸砚,惜春说道:“我何曾有这些画器?不过随手的笔画画罢了。就是颜色,只有赭石、广花、藤黄、胭脂这四样”。宝钗忙说:“这些东西我都有”。《红楼梦》中多处写有胭脂,在《红楼梦》中,胭脂寓意有四,一指胭脂膏子,二指红花植物、三指红色、四指美女。其中红花为常用中药。

中医观点

红花,又名杜红花、红蓝花、草红花,为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红花的筒状花冠。

中医认为,红花辛、温,归心、肝经。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凉血透疹之功,本品为使用广泛的活血化瘀药,尤擅长于通经,用于痛经,血滞经闭,产后瘀阻腹痛,跌打损伤,癓瘕积聚,关节疼痛等;对热郁血滞所致的斑疹色暗等,也卓有效验。《本草衍义补遗》言其“多用破留血,少用养血”。《本草纲目》言其“活血润燥,止痛散肿,通经”。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红花黄素、红花甙、红花醌甙及新红花甙、红花多糖等,对子宫有明显的收缩作用;对肠管、支气管、平滑肌有兴奋作用;有降低血压作用,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及心肌营养血流量,降低冠脉阻力;能抑制体外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可降低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的总胆固醇、总酯、甘油三酯及非酯化脂肪酸的水平;对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

白芍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薛小妹新编怀古诗,胡庸医乱用虎狼药”中写道:晴雯患外感内滞,胡庸医开了处方,上面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面又有枳实,麻黄。宝玉道:“该死,该死,他拿着女孩儿们也像我们一样的治,如何使得!凭他有什么内滞,这枳实,麻黄如何禁得”。“一时茗烟果请了王太医来,诊了脉后,说的病症与前相仿,只是方上果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当归,陈皮,白芍等,药之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宝玉喜道: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第六十二回也写道:“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这里所说的白芍便是中医常用的调经止痛药。

中医观点

芍药花,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花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辛,入肝、脾经,有养血柔肝,散郁化瘀之功,适用于胁肋疼痛,脘腹胀满等。

芍药根,又名白芍、杭白芍、白芍药,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药的根。中医认为,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入肝、脾经,有补血敛阴,柔肝止痛,平肝降阴之功,适用于阴血亏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自汗盗汗,胁肋疼痛,头目眩晕等。《本草备要》言其“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治血虚之腹痛”。贾宝玉见方中有白芍,高兴地说:“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芍药甙、牡丹酚、芍药花甙、苯甲酸挥发油等,对胃、肠、子宫平滑肌和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能抑制胃酸分泌,预防大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牡丹皮

原文赏析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写道小螺、香菱,芳官,蕊官,藕官等四五个人坐在花草堆中斗草: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这个又说:“我有星星翠。”那个又说:“我有月月红”。这个又说:“我有《牡丹亭》上的牡丹花”。那个又说:“我有《琵琶记》里的枇杷果。”第一一零回也有“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之说。这牡丹花有“百花之王”之称。

牡丹以国色天香闻名于世,号称百花之王,位居十大名花之二。考诸文献,上古无牡丹之名,统称芍药,唐以后,始以木芍药称牡丹。《事物记》载:“唐武则天称帝,为在严冬之日游乐上林苑,连夜下诏曰: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第二日早晨,上林苑果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众花多开,唯牡丹不从。武则天大怒,便将牡丹贬送洛阳,从此,牡丹便盛开于河南洛阳。且“不特芳姿丽质足压群芳葩,而劲骨刚心尤高出万卉”。

中医观点

牡丹花,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花蕾。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淡、平,入肝、脾经,有调经活血之功,适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等。

牡丹的根皮名丹皮,又名牡丹皮、粉丹皮、炒丹皮,中医认为,丹皮性味苦、辛、微寒,入心、肝、肾经,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功,本品苦寒清泻,偏走心肝血分,尤善凉解阴血中之伏热,故为凉血除热之要药,凡血热阴虚者皆可选用。本品还有良好的活血化瘀作用,其凉血活血兼备,有凉而不滞,活而不峻的特点,内有瘀血而兼有热象者尤为适宜。正如《本草纲目》所言:“和血生血凉血,治血中伏火,除烦热”,对血热、血淤等,皆可应用。牡丹作为药物最早载入典籍的是《神农本草经》,言其“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症坚瘀血留于胃肠、安五脏、疗痈疮”。临床上,每用以治疗热病吐血、吐衄、血热斑疹、急性阑尾炎、血瘀痛经、经闭、腹痛、跌打瘀血作痛、高血压、神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疗效甚佳。一般治疗热性病时宜凉服,治疗跌打损伤时可温服;孕妇、月经过多时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