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流星錘簡介
流星錘史略
據民間傳説,流星錘盛行於明末清初,向爲江湖遊俠抗清尚武之志士所習用。因携帶方便,不露形迹,不論戰鬥防身,人多人少,遠攻近取皆可發揮顯著威力。它亦名飛錘,既可作正兵使用,又可作暗器使用。實際這類傳説與歷史考證還是有很大出入。
根據考古資料發現,石器時代狩獵工具的石球和以繩索繫之的石索,無疑就是流星錘的前身。它起源於黄河流域中游,最早可以追溯到遠古的舊石器時代。從故宫博物院唐代的銀杯,中國歷史博物館畲族的獵神圖和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學十號墓出土的銅壺,都可看到流星索的遺迹。且索端不僅有一球的,還有二球、三球之分,這可能是怕一球不準,而多球易中吧。
其後人類出現了戰争,流星索由人與獸鬥的工具變成了人與人交戰的兵器。從四川成都百花潭中學十號墓出土的戰國時期水陸攻戰圖,便可見到使用流星索進行襲擊的形象。由於使用流星索的技術逐漸提高,自宋代以後漸漸形成鍛煉使用流星索的動作和套路。至明代列爲繫兵,以繩索或鐵鏈扣擊一兵器,手執索鏈之一端,而用力將另端所繫之器擲出擊人或鈎人;其作用界乎短兵與遠射器之間,可以抛擲擊遠,亦可縮短以擊近身之敵之兵器也。繫兵未見始於明代,但明人用之頗多,不但步卒、騎士均曾用之,且出海遠去之明代海軍亦曾利用之,以作舟上戰及登陸後抛擊土人之特種兵器。此種明兵所用之錘制式較繁,明茅元儀氏所著之《武備志》中圖示者只有三種。其中之一爲飛錘,即流星錘:在一繩索之兩端,各用鐵環扣繫一六角形之鐵锤。其錘一名正錘或擲錘,用右手擲出擊敵;一名救命錘,用左手緊握,名爲救命者,危急時用以擊敵而自己得以解脱(圖1-1)。至清代猶多有使用者,如清乾隆年間的《廣與勝覽》等書多有記載。及至20世纪40年代則只見於舞臺之雜技表演矣。
圖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