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土山湾:最早的中西文化艺术熔炉
镇馆之宝 惊艳亮相展厅
蒲汇塘路55号的土山湾博物馆展厅有一座精雕细刻、高高耸立的中国牌楼。这是一座至今已在四届世界博览会上亮相展示的大型黄杨木雕中国牌楼。牌楼四柱三间楼阁式。正面金字匾文“功昭日月”,背面“德并山河”。雕工精致华丽,阁顶和柱子上,蟠龙吐珠。柱墩抱鼓石旁,狮子嬉戏,形态夸张传神。精湛的木刻工艺、精细的雕刻和精妙的中华传统文化图案,让这座中国牌楼成为镇馆之宝。
100多年前雕刻而成的这座中国牌楼,曾经流落海外。这家博物馆还陈列着一个彩绘玻璃雕花橱柜,也曾经离开故乡,同样在百年后回到自己的诞生地。中国牌楼和彩绘玻璃雕花橱柜这两件珍宝百年回归,蕴含着曲折真实的感人故事。
百年珍宝 牌楼唤醒记忆
清朝道光年间徐家汇南面的肇嘉浜一带,因疏浚河道,挖出的淤泥在河湾处堆积成山,这一地区人们称它为“土山湾”。1864年,西方教会在此创设一个孤儿院。土山湾孤儿院收养6—10岁的孤儿,并教他们学工艺美术。牌楼是1912年在德国建筑师葛承亮(Alousius Beck)的指导下,由上海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数十位孤儿雕刻而成。当年土山湾孤儿院旧址,就是如今的土山湾博物馆。
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博会,中国牌楼首次展出。会后,被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重金购去。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驻芝加哥领事和该馆签约,把中国牌楼送去展出。1939年,它在纽约世博会上再次展出。之后,它几乎是支离破碎地流转到了一位瑞典学者手中。
2007年6月20日,上海举行土山湾文化历史讲坛。一位瑞典学者从网上获悉土山湾讲坛的消息后即来联系。徐汇区文化局与瑞典学者反复确定牌楼的真实身份、征集价格和运输的全部细节。双方在2009年4月签定了转让协议书后,再花了4个月时间把牌楼从瑞典运回上海。但是,运抵启封后,发现牌楼早已散架失型,一段段被拆下的木料部件,看起来是一堆破烂不堪的烂木头。经过研究,特别是对照了至今留存的1933年参加芝加哥世博会的影像资料,最后原样修复,终让近6米高的中国牌楼重新站起来。
抬头仰望,可见牌楼屋顶每一开间上都架有屋檐,其檐角伸展出的飞檐上饰有4只小狮子,保护牌坊不受“妖魔”骚扰。支撑屋顶的8根柱子上都饰有蟠龙,柱子的表面还被雕刻成枝繁叶茂的竹子。整个修复过程如搭“积木”。建于百年前的牌楼运用中国传统的建筑手法,不用一根卯钉,数千部件重新聚合搭成。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重新矗立的中国牌楼,赶在举办期间亮相,这成为它与世博会的第4次结缘。
意外惊喜 橱柜越洋回归
就在中国牌楼的电视节目播出后,一封寄自美国的快递送到了上海徐汇区文化局,收件人姓名写着“宋浩杰”。徐家汇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徐汇区文化局原副局长宋浩杰打开一看,里面有8张照片和一封信。8张照片分别拍摄了一个带有彩绘玻璃、雕刻精致的橱柜全照和它的局部照。写信人是卡瑞博士。他在信中记叙了他拍卖彩绘玻璃雕花橱柜的故事。
原来,20世纪70年代,居住在旧金山的卡瑞博士在一次拍卖会上拍下了这只正面镶嵌有彩绘玻璃的雕花橱柜。精致的雕刻工艺和彩绘玻璃令他惊叹不已,橱柜木柱上雕刻着腾云驾雾的五爪云龙,木料是中国珍贵的黄花梨。橱柜背面标注的“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的参展标签,更是让他感受到这件作品的稀缺。直到有一天,卡瑞夫妇发现在橱柜左门中间一块彩绘玻璃上刻有法文字母“T′ou-Sè-Wè”,上网搜索后发现这是上海徐家汇土山湾的法文缩写。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寄了一封越洋快递,并附上8张橱柜照片。
文物专家详细分析后,确认橱柜出自土山湾工艺院。原来,在1914年,这个橱柜和土山湾宝塔、土山湾牌楼、屏风等许多物品一起装船运到美国旧金山参加了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圣克拉拉大学加州耶稣会1310号文档》中记载“那一次博览会土山湾运去的全部展品一共是150吨”。博览会结束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土山湾艺术品流传到了民间。
2013年10月25日,橱柜从卡瑞博士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市运往港口城市休斯顿,12月1日到达上海。这个百年前从徐家汇走出的精美橱柜终于回到了土山湾博物馆。
陈列在土山湾博物馆的彩绘玻璃雕花橱柜,高2.13米、宽1.52米、厚0.41米,在灯光透射下,格外精致。正面两侧橱门的6块彩绘玻璃取材于“琴瑟和合”“文君当垆”“渊明对菊”“林逋赏梅”“七擒孟获”“刘备招亲”等中国传统故事。
百年前就有人这样描述土山湾彩绘玻璃:“近日新添彩绘玻璃,将人物兽鸟彩画于玻璃之上,后置炉中煨炙,彩色深入玻璃内,永久不退。中国彩绘玻璃,此为第一出品处。”[15]1940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工艺》这样记载评价土山湾彩绘玻璃:“其绘画师约有四十余人,所绘者均为圣洁之宗教画,或于纸,或于布,或于石,或于玻璃,无不精美。而花玻璃,更为远东独步者也。”
油画雕塑 印书出版
除了中国牌楼和彩绘玻璃雕花橱柜,土山湾博物馆陈列展示的其他诸多实物照片史料,见证了上海近代史上早期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展示了海派文化衍生发展的轨迹。徐悲鸿就曾说:“中西文化之沟通,该处(徐家汇)曾有极其珍贵之贡献。土山湾亦有习画之所,盖中国西洋画之摇篮也。”[16]
土山湾印书馆起初沿用传统的木版印刷,后以活体铅字印刷,在19世纪70年代使用石印工艺,是中国最早用石印术的场所,它的铜版、珂罗版和三色版等制版技术,当时居领先地位。到1934年,土山湾印书馆共有印刷工人和学徒130人,之后每年平均出版中文书刊60种,35万册;西文书刊50种,75万册。书籍内容包括宗教、科学、人文、教育、社会、音乐等。其中还至少出版了15本上海方言著作,真实反映了近百年来上海话的变迁。
法国传教士史式微在《中国概况》一书中这样评价土山湾印书馆:“所有出版的书铺就了一条黄皮肤与其他肤色人们之间的道路。”[17]沪语研究学者钱乃荣评价说:“土山湾印书馆等印刷出版的沪语著作,用一方水土的方言写下了一方的水土,它对大上海的繁荣轨迹,对海派文化的形成,具有认知和钩沉作用。这一定会让我们对上海这个奇特城市文化底蕴的理解更为感性、更为深切”。[18]
修复飞机 工匠留下财富
20世纪初,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后,20多岁的法国冒险家环龙带着飞机来上海表演,因为一个零件故障,经人指引找到了土山湾工艺所,工匠们的维修技艺让他非常满意。他说:“这里的条件与在巴黎的一样好”。[19]
修飞机的工匠师傅和学徒们属于土山湾的五金部。五金部还制造教堂大钟、大小风琴、各种铁器和餐盘、烛台等。制品或金银铜镀饰,或雕镂花彩,反映出土山湾工艺的丰富成熟。
土山湾博物馆已经载入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史册。研究上海历史的苏智良教授称土山湾为“中国最具规模与影像的西方文化传播源”。[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