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斯潘洛里斯的爆发
暂停结束后,白队的进攻阵型为之一变,斯潘洛里斯在弧顶上控球,洛瑞和巴蒂尔全部在弱侧伺机而动,米尔萨普准备上来挡拆,穆托姆博让开了禁区。
“看来他是想让这个希腊人主攻。”范甘迪一眼就看出了李瑞的目的,他并没有太在意,范甘迪并不认为这个希腊后卫有这个实力。
斯潘洛里斯是总经理道森今年夏天从达拉斯小牛队交易过来的,范甘迪并不喜欢这个欧洲后卫,相比之下投篮精准、控传娴熟的本土后卫迈克.詹姆斯是范甘迪当时更想要的引援对象,但是在道森的坚持下,火箭队最终还是选择引进了斯潘洛里斯,这也就是为什么范甘迪对于斯潘洛里斯并不抱有好感的原因。
还不知道主教练对自己态度的斯潘诺里斯在弧顶不紧不慢地拍着篮球,海德漫不经心地防守着他,还沉浸在“伊利诺伊三杰之首”美梦的海德同样对于面前的希腊后卫并不在意。
进攻时间还剩下12秒钟的时候,斯潘诺里斯就启动了,他利用米尔萨普的高位挡拆突破了海德的防守。
但是被突破了的海德并不担心,他知道突破并不代表得分,朱万.霍华德在内线蠢蠢欲动,海德转身准备追击上来,斯潘洛里斯眼看就要陷入两人的包围圈里,就在这时候他突然左手一抬,居然以一个诡异的姿势把篮球向篮筐抛去。
篮球在海德难以置信的注视下在篮筐上跌了几下然后入网。
李瑞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知道这是斯潘洛里斯惯用的技术动作-行进间的抛投,指的是利用自己的移动使对方也在移动而无法跳起封盖,且因为弧线高,本身就不易封盖。它主要求手感的把握,是在长期的锻炼中养成的。
要知道抛投可是一项比原地投篮更有难度的技术,要掌握好抛投不仅要练出柔和的手感,还要掌握好移动与出手的时机。
可以说nba大部分后卫都不精通这项技巧,倒是欧洲赛场上有不少小个子精于此道,斯潘洛里斯就是其中的杰出者,他经常依靠自己良好的节奏感和出色的手感在三秒区外抛投得分。
李瑞在暂停时候做出的战术布置不仅作用于进攻上,还改变了球队防守端的表现,朱万.霍华德和阿尔斯通再次故伎重演,与之前不同的是,阿尔斯通刚把球传给了错位的朱万.霍华德,巴蒂尔就完全放掉了外线的斯奈德,直接进来协防朱万.霍华德。
面对巴蒂尔的协防,朱万.霍华德很不舒服,巴蒂尔作为学院派球员的代表,在防守上动作交代地很干净,但是脚步的快速移动和手上的不断干扰都逼得朱万.霍华德根本没办法出手,不得不把球传给了无人防守的斯奈德。
三分线外的斯奈德接到了传球愣住了一下,身体素质出色的他一直以突破见长,三分球并不是他的常规武器,但是眼下这种情况,队友都被严防死守,只有自己在空位,无奈的斯奈德只能硬着头皮投出这记三分球。
如同李瑞预料之中的那样,斯奈德这记大空位三分毫不意外地打铁弹出,篮下的篮板球争夺,米尔萨普和海耶斯这两个肌肉男纠缠了一起,穆托姆博凭借着他的身高和臂展优势力压同为老将的朱万.霍华德拿下这个篮板球。
从穆托姆博手中接过篮球的斯潘洛里斯快速持球冲刺到前场,米尔萨普的挡拆给了他足够的加速空间,吸取了上次的教训,阿尔斯通和朱万.霍华德提前包夹了上来,对于包夹斯潘洛里斯不慌不忙,见缝插针,在他们的防守中觅得突破良机,强行从两人中间的一丝缝隙中突破进去。
斯潘洛里斯的绝对速度虽然不是很快,但是依靠他出色的节奏感,依然迅速地突进了禁区,见势不妙的海耶斯连忙上前补防,但是这早在斯潘洛里斯的预料中,他手中的篮球却在海耶斯迈步上前的那一个瞬间,从海耶斯的胯下向篮下砸去。
斯潘洛里斯的突破吸引了红队所有人的注意力,没有人注意到顺下的米尔萨普已经偷偷地摸进了红队的禁区,斯潘洛里斯的篮球传来,机警的米尔萨普一把抓到篮球,然后高高跃起,干净利落地轰炸了红队的禁区。
斯潘洛里斯连续突破的威胁迫使得红队不断地收缩防守空间,但是收缩防守空间就给白队的外线球员大量的出手空间,而且大局观出色的斯潘洛里斯开始不断分球给队友。
在锡伯杜的指挥下,红队的队员们轮转迅速,没给白队太多的空位机会,而且白队的外线远程火力除了巴蒂尔有稳定的三分投射能力,无论是洛瑞还是米尔萨普,都缺乏稳定的三分球能力,这才让红队在上半场没有被白队拉开分差。
半场休息期间,两队都在休息体力、调整战术。
原本锡伯杜心态放松,觉得拿下这场比赛轻而易举,但是没想到上半场自己的球队不仅没有领先,反而落后于在他认为实力差距明显的白队。
这让自尊心很强的锡伯杜不能忍了,半场休息他把所有球员喷了一个狗血淋头,并且用莱恩.鲍文换下了上半场表现不佳的斯奈德,后者远投能力欠缺的弱点在李瑞的特意布置下被无限放大,锡伯杜只能将其换下。李瑞同样调整了阵容,在他以保持球员体力的借口下,撤下了年事已高的穆托姆博,换上了训练营球员前锋马特.巴恩斯。
李瑞的这个换人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要知道马特.巴恩斯只是一名身高两米零一、体重一百公斤的小前锋,把他换下穆托姆博的话,白队这边内线仅剩身高仅为二米零二的米尔萨普一人,完全没有中锋镇守禁区。
“这样的打法简直是自寻死路,难道这个华人小子是想要故意输给我们,给我们一个台阶下吗?”这样的想法同时在锡伯杜和范甘迪脑海中浮现。